绝经后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高危人群的内分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1.81 MB
- 文档页数:59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并介绍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一、内分泌治疗的效果1. 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荷尔蒙受体阳性(ER+/PR+)的乳腺癌患者约占70-80%。
这类患者的肿瘤细胞对于雌激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分泌治疗主要采用激素阻断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肿瘤生长和复发的风险,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2. 非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不具备荷尔蒙受体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弱。
因为这类肿瘤不受雌激素的影响,因此通过荷尔蒙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
对于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其他治疗策略,如化疗或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二、内分泌治疗的调整1. 药物选择的个体化在进行内分泌治疗时,由于患者之间的生理状态和耐药性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等因素,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2. 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势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为了提高疗效,可以考虑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SERMs和AIs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雌激素阻断效果。
此外,联合靶向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联合使用激素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与调整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合理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
4.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内分泌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疗效。
摘要: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是乳腺癌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针对乳腺癌皮肤转移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药物治疗1.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中,内分泌受体阳性的患者较多。
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抑制雌激素或孕激素的作用,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1)他莫昔芬(Tamoxifen):适用于绝经前和绝经后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可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2)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Anastrazole)、来曲唑(Letrozole)等,适用于绝经后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
(3)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氟维司群(Fulvestrant),适用于绝经后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
2.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针对乳腺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1)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适用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
(2)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适用于VEGF阳性的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
二、手术治疗对于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局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小、局限在皮肤表面、无明显局部炎症的患者。
2.肿瘤切除加局部放疗: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大、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
3.皮肤移植术:适用于切除肿瘤后皮肤缺损较大的患者。
三、放疗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通过高能量射线破坏肿瘤细胞。
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放疗的目的包括:1.控制局部肿瘤生长,缓解症状。
2.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肿瘤复发。
3.提高生活质量。
放疗方法主要包括:1.外照射放疗:适用于皮肤转移肿瘤较大、局部炎症明显、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2.近距离放疗: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小、局限在皮肤表面的患者。
四、化疗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化疗的目的包括:1.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内分泌治疗有其毒副反应较小,且能长期应用的优点,主要适用于雌或/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内分泌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是三苯氧胺(TAM),是非甾体类的雌激素受体拮抗药物。
1986年通过美国FDA论证成为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不论绝经状态的乳腺癌患者均可用作术后辅助治疗。
亦可用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的内分泌治疗。
长期以来TAM已作为激素受体阳性病例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
1998年EBCTCG总结临床研究的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TAM5年可使5年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7%和26%,在辅助化疗结束后再用TAM 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其中50岁以下组序贯应用化疗及TAM较单用化疗组的复发或死亡危险分别下降40%和39%,与单用TAM相比分别下降25%和21%。
50岁以上组则分别下降54%和49%,及19%和11%。
对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应用TAM五年的辅助治疗可使10年绝对生存率提高5.6%,局部复发率降低14.9%,对淋巴结阳性病例分别为10.9%及15.2%。
对TAM应用的时间EBCTCG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是术后应用二年或一年可使肿瘤危险性下降28%或21%。
如果应用5年的辅助治疗可降低50%的复发危险性,超过5年以上未能证实其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NSABP B-14的研究证实TAM用药超过5年反而降低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可能是由于TAM长期应用所获得的耐药性所致。
TAM的常见副反应有潮红(39.7%)、肌肉、关节酸痛(21.3%)、乏力(15%)。
此外可增加血栓性疾病、子宫内膜增厚,及子宫内膜癌等危险。
但发生率均低于2%-3%。
其他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抑制剂有托瑞米芬(Toremifene法乐通)和雷洛昔芬(Raloxifene)等。
这些药物疗效与TAM相似。
但其副反应略低。
近年来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发现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上又一重大的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不同于TAM,而是抑制外周组织及肿瘤细胞中的雄激素转化成雌激素时所需的芳香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