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战略思考_基于_新丝绸之路_经济带建设的角度
- 格式:pdf
- 大小:253.62 KB
- 文档页数:5
西部地区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思考'西部地区参与建设“丝绸之路带”的战略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西部地区正面临大开发深入推进、多区域合作蓬勃兴起、对外开放加速的趋势。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使西部地区获得更大的发展能量,登上更高的发展平台,焕发更多的发展活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保持西部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西部的安全、稳定、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全国整个陆上边境线82%都在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跨境民族就有20多个。
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我国国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凝聚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
当前,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只有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持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开放与发展步伐,为保持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构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地区落实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谋求新的发展。
西部与亚欧腹地沟通,双方合作、互补、共利、多赢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导下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科技人才、人力资源、工业加工能力以及钢铁、化工、棉花、医药等优势产品,与中亚国家的煤炭、石油、矿产、粮食、民族用品等资源和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双向的产业互补和贸易互惠。
在人文相亲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桥梁纽带,西部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卫生、旅游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摘要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探讨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分析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中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产业基础、对外贸易、人口等方面。
接着,探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
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应对策略,希望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机遇;发展策略一、绪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自古以来中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正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建设一条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究西部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1.经济总量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8 年,西部地区的GDP 总量为11.47 万亿元,占全国的18.1%,较2017 年增长8.4%,但仍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半左右。
2.经济结构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较单一,以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这既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导致的结果。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地区对外经济依存度较高,外贸增长潜力不足。
此外,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慢,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
3.产业基础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一般较薄弱,除了少数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大多数企业和产业链缺乏创新和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较低。
此外,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运输、通讯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产业链的升级和扩张。
丝绸之路经济带心得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和经济转型
升级,而且将对我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
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可以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将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如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等,这些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可以获取更多的能源和资源,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加强与沿
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它将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意义与战略举措——基于向西开放的
视角
安林瑞;张莎莎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益深化,各国的发展越发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深入交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寻求更好地融入世界的开放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和深化向西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抓手之一.进一步打通向西开放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提升西部整体甚至全国经济水平意义重大.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安林瑞;张莎莎
【作者单位】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兰州 730010;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兰州 73001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4.46
【相关文献】
1.新疆向西开放经济发展的优势、困境与对策*①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视角
2.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促动西部发展:现实基础、重大意义、战略举措
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挑战与原则——基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视角
4.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的向西开放
5.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的向西开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审视西北区域发展作者:杨映琳来源:《大陆桥视野·上》2014年第03期古代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区域留下了灿烂的文明,使中国在2 000多年前就与世界经济和文化交相辉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把我国向西开放战略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为西北区域发展带来更大的政策契机和更宽广的发展视野。
在这一背景下,西北区域将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能量,登上更高的发展平台,焕发更多的发展活力,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承担日趋重要的历史使命。
西北板块:开发建设正在步入快车道西北区域所属的三省二区,即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面积3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总人口9 728万人,约占全国的7%左右。
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西北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快车道,正在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发动机。
1.整体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政策推动与地方自主发展的合力作用下,西北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逐年加快,部分省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国前列。
参照国家和各省区统计公报,仅从经济总量来看,2012年,西北五省区经济总量达到31 811亿元,约占全国的6.1%,经济平均增速为12.26 %,高于全国水平4.46个百分点。
虽然绝对值还相对比较小,但总体处于逐步增大的趋势,跟2011年相比,西北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增速也高于全国水平0.88个百分点。
在速度不断加快、总量逐步提升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有所调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内生增长动力正在渐进式强化。
2.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功能逐渐强化。
在西北“点轴式”经济带上,各省会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较高,在本省区经济中处于绝对位置。
近年来,各省区高度重视省会的优先发展,省会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对外联系都得到长足进步,使增长极的功能进一步有效发挥。
经济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国之间的互通合作。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则是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
本文将探讨这两项战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自1999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滞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有效改善地区的发展状况,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利用。
该战略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动西部地区现代化发展。
例如,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内外的交流和合作;产业转移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提升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为了该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提出的一项重要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合作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跨越亚、欧、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多个经济体,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发展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致力于构筑开放型经济格局,促进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顺畅、人员往来等多领域合作,实现利益的互利共赢。
中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基础设施、产业、金融等领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沿线国家间的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着天然的结合点和互补性。
西部地区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位置,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
以内陆开放视角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作者:段庆林来源:《西部大开发》2014年第08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说到底是一种陆权战略,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欧亚大陆内陆地区,都面临如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问题,从内陆视角来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本报告的主旨。
一、内陆地区经济地理特征:密度、距离、分割1. 发展的特征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任何国家发展的基本特征,地理因素对经济机会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地区的周边地区是繁荣、贫穷还是动荡,及其与市场核心区的距离,对发展都至关重要。
通过集聚、移民和专业化等市场力量,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何努力都有利于实现循环因果。
世界银行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即采用密度、距离、分割三个地理特征来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变迁和制定政策时应当考虑的条件。
密度是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代表着市场规模大小和生产要素集聚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选址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距离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或市场繁荣地区的距离,代表着运输成本。
经济学意义的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
分割是市场的分割,代表着边界的不可穿越性以及货币与规则的差别。
地方层次的首要特征是密度,其中土地是核心要素,应该通过城市化、迁移、投资流动和贸易推进加快集聚。
国家层次的首要特征是距离,应该加速劳动力和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层次的首要特征是分割,应该通过自由贸易区协定等促进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
2.内陆地区的区位劣势全世界有43个内陆国家,中国有13个内陆省、直辖市、自治区。
而中国的沿边地区,从亚洲视角看也是内陆地区。
内陆地区或者远离主要市场,或者周围也是贫穷地区,是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2012年,我国内陆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33.1%,总人口占全国42.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35.2%,而外贸依存度只有11.7%,远远低于沿海地区的64.4%。
西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战略思考——基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角度□李学军张金艳[摘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提高西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包括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和开放潜力在内的评价体系,借助SPSS20.0对西北五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并将其划分为开放型经济优势型、开放型经济潜力型、开放型经济劣势型。
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合作和开放意识、加快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西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积极承接“两个转移”等促使西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子分析;战略思考;西北五省[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5)05-0157-05[DOI]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15.05.032[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2010年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培育及评价研究”(批准号:2010KRM33)[作者简介]李学军,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宣传部部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张金艳,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
(陕西西安710021)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New Silk Road E conomic Bel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open e-conomy in Northwestern China,this paper set up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of the open economy development from the environment,scale and potential of the open economy,and then used facto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open economy in Northwestern China.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there is a striking difference among the develop-ment levels of open economy of the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dominant type,po-tential type and weak type of open economy.Based on this,some strategic thought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open economy,which includ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ooperation and opening-up,working out the formulation of promoting the open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wes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and undertaking two transfers.K ey words:open economy;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factor analysis;strategic thinking;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一、引言十八大以来,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子,以求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便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这一举措不仅给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赋予了新的内容,更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连接欧亚40多个国家,覆盖30多亿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西北五省区应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推动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拓展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Regional Econom y|区域经济随着开放型经济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和测度方面收获颇丰,如殷阿娜和王厚双从规模发展、质量提升和资源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估,基于结论提出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1];陈辉和牛叔文用加权平均法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建议[2];王晓亮和王英从开放基础、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4个方面对沿海开放程度较高的七省进行发展水平的排序[3];梁静波通过比较河南与其他发达省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寻找差距原因,提出促进河南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构想[4]。
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如戴桂林和徐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 A)对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5];陈辉和牛叔文采用加权平均法对甘肃经济的开放度进行衡量[6];黄伟新和龚新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沿边地区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7]。
综观国内已有的研究,在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评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方法,学者常根据研究目标选取不同的指标;研究主要集中于沿海、沿边以及发达的东部地区,忽略对西部落后地区的研究;研究多专注于某一地区开放水平的测度或多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忽略了区域竞合开发对外经济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根据开放型经济的内涵,考虑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西北五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为西北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一些战略思考。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一)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开放型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杨圣明[8]从使用外资的角度,曾志兰[9]从经济制度的层面,莫世祥[10]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刘新志和刘志彬[11]从经济形态角度等形成了不少独特的见解,但都存在某些缺陷。
对开放型经济的内涵理解较为全面的是蔡爱军、朱传耿、仇方道,他们总结前人的不足,从三个方面对开放型经济进行概括:一是强调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整体开放;二是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优化和配置资源;三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12]。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出发,考虑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分别从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三个方面选取了23个指标(表1),对西北五省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其中,开放环境主要包括人均GDP、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货物周转量、互联网普及率等经济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是开放型经济得以发展的支撑;开放规模选取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贸易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广度与深度;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环境下,现有经济实力的大小则能影响各省未来的旅游绩效,代表今后的发展潜力,因而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全时当量、教育经费这些体现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为了消除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指标权重确定时的随意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提取主因子,并求出主因子得分,来得到各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
为了确保数据相对准确,西北五省区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五省区的统计年鉴以及五省2012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其中部分数据根据公式计算所得,如: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GDP、旅游开发度=国际旅游外汇收入/GDP、外商经济贡献度=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外商企业外贸贡献度=外商企业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
表1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西北五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开放环境人均GDP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货物周转量互联网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开放规模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旅游开放度对外经济合作依存度外商经济贡献度外商企业外贸贡献度对外贸易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入境旅游创汇收入开放潜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全时当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技术市场成交量教育经费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人数西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战略思考表4西北五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分项得分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F1F2得分排名F1F2得分排名F2得分排名陕西0.6131.5710.96111.7140.3601.19711.7211.7211甘肃-1.7410.243-1.0205-0.216-0.601-0.3633-0.084-0.0842青海0.142-1.098-0.3084-0.758-0.223-0.5545-0.803-0.8035宁夏0.282-0.2840.0773-0.083-1.063-0.4574-0.554-0.5544新疆0.703-0.4320.2912-0.6571.5270.1772-0.279-0.2793三、西北五省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1.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提取成少数几个公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以二级指标为基准将三组原始数据分别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公因子一般要求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
对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三个指标分别提取公因子,所提取公因子矩阵、每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如表2所示。
为了使主成分载荷更具解释性,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结果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