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构建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变得愈加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成为了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形成的理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物质基础,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互动的、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生态共同体”的概念,即人类、动植物和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意味着人类必须以保护生态共同体为目的,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复杂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尽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系统最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
这是一个既关注经济发展又关注生态环境的新发展模式,强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这也与当前中国推行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相符合。
此外,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生态经济中,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和谐,既注重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又充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最后,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应该建设“自然为本”的新农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行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方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也应该提倡城市生态化,实现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和谐发展。
总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思路。
我们应该借鉴其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把自然视为单纯的资源供给者或者消费品,而应该将之视为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只有站在全局、系统的高度,才能全面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和生态层面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
第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自主创造和参与。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加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此题目,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恩格斯认为,最强大的是自然力量,生态平衡是他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恩格斯认为,自然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每个个体都有神圣的职责要履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尊重自然的和谐的力量,才能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要建设生态宜人的环境,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尊重、感恩、珍惜之心,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与自然和谐共处。
其次,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复杂而灵活的,每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关系。
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历史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在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们必须坚守科学发展的理念,努力以科学、以人为本的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
最后,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的基础是人文关怀。
如果我们不关心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产生的社会景象,社会文明就无法发展。
只有实施人文关怀,才能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关注自然生态的重要性,要深入人心深处,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展节约资源的经济体制,把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和谐,只有建设和谐的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应该以“守望?保卫?活化?调节”为思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落实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以生态文明发展的乐章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顺应应地利用自然,并逐渐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这一观点特别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水、多风情、多民族的国家,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
如何保护好这片土地,建设好生态文明成为了时代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所引领的。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尽快建设起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对于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实现,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还认为,自然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着力科研和技术创新,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使得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积淀社会力量是促成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政府需要通过税收、奖励等多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性与多维性,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相结合,不仅是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方向性作用,更是对于全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指引。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强对生态政策的落实,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传承性与稳定性,促进人间生态和平的建设。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携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常常将自然视为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而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蛮干蛮办,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的节律和周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激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人主导自然”的发展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从宏观层面上,要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支持和保障,鼓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转型;从微观层面上,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引导人们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文明格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鼓励人们保持生态智慧。
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遵循自然的节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着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自然观,指引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前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路径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是纳入自然界的统一物质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生物”。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不能割裂于自然,而是与自然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而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获取社会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我们的思维、理念和实践都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不能停留在对自然的认识上,而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深化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马克思说:“在生产上,人通过改变自然界,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改造。
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使之服务于人类的需要”。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损害自然生态平衡。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合理利用。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是公平合理的,不应当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是公平合理的,不能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扩大一部分人的利益。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小方面举例来说比如前段时间的雾霾天气,然而我们需要生态自然观来解决我国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关键字】: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表现越发严重,比如:人口增长的问题,自然资源消耗和短缺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而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等。
前段时间的华东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以及之前北京首都的雾霾天气都很能部分反映我国目前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自然观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相反,在当代中国更显突出和严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探讨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等。
将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制度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解,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过度开发、滥用资源、破坏生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视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使得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追求高产量、低成本,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的失衡,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支撑。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过度和环境污染严重,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
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借鉴和发展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一观点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严格控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益,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
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宣传生态伦理观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的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也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构建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目标。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
这一自然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应该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我们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机制,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命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生态福祉。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保护和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的国际规则制定和落实,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化进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小方面举例来说比如前段时间的雾霾天气,然而我们需要生态自然观来解决我国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关键字】: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表现越发严重,比如:人口增长的问题,自然资源消耗和短缺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而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等。
前段时间的华东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以及之前北京首都的雾霾天气都很能部分反映我国目前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自然观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相反,在当代中国更显突出和严峻。
因而,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探析而成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生态良好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诸多启示。
(一)必须改变人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和主宰自然的传统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如不遵守自然规律,最终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些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今天看来愈加清晰和明朗。
比如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在重复以自然生态环境换经济总量的增长、向自然生态环境转嫁社会压力的发展道路。
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辩证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残酷紧迫的现实状态。
在工业文明框架内,经济社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纳污容量和承受力都是有限的,现实状态下工业文明实质是无法持续的。
只有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环境中得到积极的动态交换,才能不割裂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均衡动态代谢过程。
我们之所以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重要的在于,我们一直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和统治者,自然资源是无限的,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可以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掠夺和开发自然。
人们大肆地砍伐森林,这些行为直接
导致了今天森林面积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修复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必然会把人类引向死亡的无底深渊。
要避免由于人类的无知和鲁莽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就必须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三)倡导绿色文明的思想和低碳生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并在全球推广,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不加保护和珍惜,没有任何社会的责任感,对社会和自然肆意地进行破坏、施暴、战争,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废弃物,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生存威胁即自然灾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对土地、森林、矿产的滥用和破坏。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
(四)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在环境保护当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约束破坏环境的行为,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共同保护生态。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解决办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克服环境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实现人的生态意识的觉醒。
而生态意识是一种文明意识。
实现人的生态意识的觉醒就要清楚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自然。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给了我们答案。
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具有历史统一性。
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然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那么人对自然要尽道德伦理义务,人对自然界要进行人文关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使这种生态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就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注重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城乡绿化建设,确保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
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着力改
善内河水环境,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重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
五.结语
在我看来,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
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青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一种希望。
相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2]于新。
我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的哲学分析[J].吉林地质,1998,17(1):67。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黄顺基,吕永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5]王宏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