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亮起来》大班科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74 KB
- 文档页数:4
大班科学手电筒亮起来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三节,内容详细涵盖了手电筒的制作原理、电路知识以及简单的光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手电筒的制作原理,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形成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手电筒制作原理、电路知识、光的传播。
难点:手电筒电路的连接,光的反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模型、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光反射实验器材。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安全剪刀、双面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不发光的手电筒,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手电筒不亮?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手电筒的制作原理,引导幼儿认识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等元件。
(2)通过演示,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电路的连接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展示一个完整的手电筒电路,讲解电路的连接方法。
(2)通过互动,让幼儿动手尝试连接电路,使手电筒亮起来。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手电筒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幼儿分享制作手电筒的成功经验。
(2)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是什么?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制作原理2. 电路知识3. 光的传播和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并让家人猜一猜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
2. 答案:手电筒能发光是因为电池提供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小灯泡发光,光的传播和反射使我们能看到光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了手电筒制作原理和电路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
但在电路连接环节,部分幼儿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二节“手电筒亮起来”。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手电筒的结构与原理,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以及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手电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原理,知道光是如何传播和反射的。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原理的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手电筒,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一个,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纸盒,镜子,图片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包括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纸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手电筒在黑暗的教室内进行探险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介绍手电筒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镜子反射光,让幼儿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 动手制作手电筒(10分钟)(1)讲解制作步骤,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制作。
(2)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手电筒进行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
(2)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思考光是如何传播和反射的。
(1)请各组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手电筒,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手电筒亮起来2. 内容:(1)手电筒结构: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2)光传播和反射现象:镜子反射光,手电筒发出的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回家后,用自己制作的手电筒进行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2)和家长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 答案:(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部分光被反射回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光纤通信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大班科学手电筒亮起来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册第十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围绕手电筒的原理及其亮起来的原因进行。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基本结构,掌握手电筒亮起来的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手电筒亮起来的原理。
重点: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导线、剪刀、胶带等。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电池、导线、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黑暗的环境,用手电筒照亮物体,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亮起来的现象。
2. 讲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0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讲解其基本结构(电池、灯泡、导线等),并通过图解形式展示手电筒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幼儿明白电流通过导线,使灯泡发光的原理。
4.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将电池、灯泡、导线等组装成手电筒。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灯泡、电池,让幼儿尝试组合,观察手电筒亮度变化。
每组展示自己的手电筒,并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结构图2. 手电筒工作原理图3. 不同组合的电池、灯泡与亮度关系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并观察其亮度与电池、灯泡的关系。
2. 答案:(1)手电筒亮度与电池数量成正比,电池越多,亮度越高。
(2)手电筒亮度与灯泡大小成正比,灯泡越大,亮度越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了手电筒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电路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教师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1)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手电筒,如使用干电池、充电宝等。
2024年大班科学游戏教案《手电筒亮起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手电筒的制作和原理展开。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电路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手电筒的构造,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学会自己动手制作手电筒,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电路的概念。
重点:动手制作手电筒,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模型、电池、小灯泡、导线、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手电筒在教室内制造影子,引发幼儿兴趣,讨论影子的产生和手电筒的关系。
2. 讲解手电筒原理(5分钟)通过展示手电筒模型,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引导幼儿理解简单电路的概念。
3. 动手制作手电筒(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例题讲解(5分钟)以手电筒为例,讲解如何将电池、导线、小灯泡等材料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5. 随堂练习(5分钟)每组幼儿按照讲解的方法,动手连接电路,使手电筒亮起来。
7. 作业设计(课后完成)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手电筒,并尝试解释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构造: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2. 手电筒工作原理:简单电路的闭合与断开3. 制作步骤:连接电池、导线、小灯泡,固定组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答案:手电筒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池提供的电能,通过导线传输到小灯泡,使其发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夜间照明、户外探险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手电筒亮起来》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和作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和作用,学会动手制作手电筒。
难点:掌握手电筒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手电筒的材料:电池、灯泡、开关、电线、塑料管等。
2. 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手电筒的材料包,包含电池、灯泡、开关、电线等。
3. 制作手电筒的操作图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手中的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和作用,让幼儿了解手电筒是如何发光的。
3. 示范:教师根据操作图纸,现场制作一个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和模仿。
4. 制作:幼儿根据操作图纸,动手制作手电筒,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幼儿是否掌握了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2.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制作进度,是否给予了适当的指导。
3.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4. 教师反思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如制作简单的电路玩具等。
2. 环境创设:教师在教室环境中布置科学探索区,提供各种科学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索。
七、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评价幼儿对手电筒制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成果评价:教师对幼儿制作的手电筒进行评价,关注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幼儿自评:鼓励幼儿对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游戏教案《手电筒亮起来》含反思一、游戏目标通过参与《手电筒亮起来》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电能的转化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游戏准备1. 材料准备:手电筒、电池、导线、灯泡。
2. 分组: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超过四人。
三、游戏步骤1. 引入活动:教师向幼儿们展示一个手电筒,让他们回答手电筒是如何亮起来的。
2. 小组讨论:将每个小组聚集在一起,询问他们对手电筒的亮起来原理是否有了解。
鼓励幼儿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手电筒亮起来的解释。
3. 整理思路:教师帮助幼儿们整理思路,提醒他们关注电池、导线和灯泡之间的关系。
4. 分配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观察电池的极性,有的负责接线,有的负责灯泡等。
5. 动手实验:幼儿们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始进行手电筒亮起来的实验。
他们可以用导线将电池和灯泡连接起来,观察灯泡是否亮起来。
6. 分享实验结果:每个小组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是如何做到让手电筒亮起来的。
7. 教师辅助:教师在幼儿分享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做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总结和发现亮起来的原因。
四、游戏总结1. 教师总结:教师可以再次向幼儿们强调电池、导线和灯泡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理解电能的转化过程。
2. 幼儿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自己回忆整个游戏过程,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 结果总结:幼儿们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总结出手电筒亮起来的原理,如电能从电池流向导线,再转化为光能使灯泡发光等。
五、游戏反思1. 教师反思:本次游戏教学中,教师能够帮助幼儿们激发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实验。
但在分组任务分配时,可能有些小组的任务安排不够合理,导致一些幼儿无法充分参与。
下次教学中,教师可以更灵活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
2. 幼儿反思:部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对于电池的正负极、导线的连接方式等还不够理解。
幼儿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能转化过程的理解和观察力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第二节《手电筒亮起来》。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手电筒的原理,以及如何让手电筒亮起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原理,知道光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手电筒。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手电筒原理的理解。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手电筒,了解光与电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导线、电路图等。
幼儿准备:每组一份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导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以一个夜晚探险的故事引入,让幼儿想象在黑暗中如何寻找宝藏,引导幼儿思考光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讲解手电筒的原理,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构造,并解释光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按照电路图连接电池、导线、小灯泡,使手电筒亮起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电路图,让幼儿判断哪些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哪些不能。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原理:电池——导线——小灯泡——光2. 光与电的关系:电能转化为光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哪些物品是利用了手电筒原理,并画出电路图。
答案:示例:台灯、电视、电脑等。
2.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如果手电筒的电池没电了,还能用其他方法让手电筒亮起来吗?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手电筒的原理,并学会了正确使用手电筒。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幼儿进行拓展延伸,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一、总体设计1.1 教学目标1、能认识手电筒是一种电池的电器工具。
2、能掌握手电筒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能够发现并探究各种光源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1.2 教学重点1、明确手电筒所用电池的种类和数量。
2、熟悉手电筒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发现各种不同的光源并探究其特点和用途。
1.3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的光源及其特点。
2、如何让学生了解手电筒的安全使用方法。
二、教学过程2.1 热身(10分钟)1、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光源,让他们简单地说一下亮度、颜色以及使用场合。
2、接着教师教学生们做一个小实验:在一间黑暗的教室里,让学生们一起合作使用手电筒,在黑暗中照明。
通过这样的实验和观察,让孩子们对手电筒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2 操作操作手电筒(30分钟)1、教师先让学生清楚认识手电筒,包括电池、开关、灯泡等。
以及学生必须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更换电池,以保证手电筒的正常使用。
2、然后展示一下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手电筒让学生们观察并讲述区别。
3、然后让学生一起来操作手电筒:先找一个相对较暗的教室里,手电筒开关打开,然后大家观察随着开关的打开,手电筒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颜色。
逐渐适应,更换不同的电池,探索手电筒的亮和暗的变化过程。
4、随后,让学生们举手说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我与学生们一起探究。
比如,为什么手电筒越来越暗?换电池之后亮度变化了吗?等等。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采用“自己动手,做出结果”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它。
2.3 查找各种不同的光源(20分钟)1、告诉学生们其实除了手电筒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光源,比如日光灯、电灯泡、路灯、流星、闪电等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更多光源种类。
2、跟孩子们一起去找这个光源,让孩子们亲眼观察这些不同光源是如何产生光的,观察光的颜色等等。
这可以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光源的本质,并且了解到更多种类的光源。
《手电筒亮起来》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手电筒的结构:电池、灯泡、开关、筒身。
2. 手电筒的工作原理:电池提供电能,灯泡发光,开关控制通断。
3. 手电筒的使用方法:打开开关,照亮黑暗。
三、教学准备:1. 手电筒若干个,电池、灯泡、开关、筒身等配件。
2. 工作台、工具箱(含螺丝、螺母等)。
3. 教学PPT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手电筒,引发幼儿对手电筒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手电筒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实操:教师带领幼儿动手组装手电筒,让幼儿了解各个部件的作用。
4. 游戏:幼儿分组进行手电筒光影游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手电筒的相关知识,强化记忆。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3. 幼儿对手电筒的相关知识是否掌握?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手电筒的知识?5. 是否有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特别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如何鼓励其他幼儿?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组装手电筒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光影游戏,评估幼儿的团队协作和创意表现。
3. 通过问答环节,检验幼儿对手电筒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手电筒制作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2. 组织户外探照灯夜游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手电筒。
3. 开展手电筒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八、教学安全:1. 在组装手电筒时,确保幼儿远离尖锐工具,以免受伤。
2. 使用电池和灯泡时,提醒幼儿注意电压低,避免触电风险。
3.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密切监督幼儿,防止意外发生。
九、教学延伸:1. 科普课堂:介绍更多关于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
2. 科学实验:探究不同颜色的光线对环境的影响。
《手电筒亮起来》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
2.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
3.环境布置:准备一个黑暗的房间或用幕布遮盖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手电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
(二)探索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尝试制作手电筒。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集体交流: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手电筒,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三)实践操作1.教师将幼儿带入黑暗的房间,让幼儿亲自体验手电筒的作用。
2.鼓励幼儿在黑暗中寻找物品,感受手电筒带来的便利。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手电筒在生活中的作用。
2.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尝试制作手电筒,并和家长分享制作过程。
一、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手电筒吗?谁能告诉我手电筒有什么作用?幼1:手电筒可以照明,晚上走路的时候可以用。
幼2:手电筒还可以在黑暗中找东西。
师:对了,手电筒的作用可真大!那你们知道手电筒是怎么工作的吗?(教师简要介绍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
)二、探索活动师:现在,我们要来动手制作手电筒。
每组都有制作材料,请大家分组讨论,看看怎么才能让手电筒亮起来。
(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幼1:老师,我们组的手电筒亮了!师:恭喜你们!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幼1:我们把电池放进去,然后拧紧盖子,手电筒就亮了。
幼2:老师,我们组的手电筒不亮。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是不是电池没电了,或者是连接导线的地方没接好?(教师指导幼儿找出问题并解决。
)三、实践操作师:现在,请大家跟着我到一个黑暗的房间,看看手电筒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手电筒亮起来》大班科学教案
1、玩手电筒,喜欢操作、摆弄,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了解电池正负相连可以亮起来的道理。
3、体验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1、老师准备各式各样的老式手电筒和电池(用于幼儿拆开、观察手电的组成)。
2、记录表每人一张。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出手电筒,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一根铁柱胆不小,头带玻璃平顶帽;
一只眼睛亮闪闪,哪儿黑往哪儿瞧。
——(手电筒)
提问:手电筒是用来做什么的?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出光亮?
二、出示手电筒和电池,让幼儿进行组装。
1、出示各式各样的手电筒和电池,请幼儿观察,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小结:电池不管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它都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
3、请幼儿把手电筒与各种电池相匹配,探索如何组装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能安装成功的幼儿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
三、请幼儿用组装好的手电筒进行探究小游戏。
1、请幼儿把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一侧约10厘米的地方,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
了解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
2、请幼儿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灯,拉上窗帘,请幼儿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光的直线传播和光于影子的关系。
四、手影游戏
游戏玩法和要求:每个小组选一人打亮手电筒照在墙面上,其他幼儿用手组装各种造型进行游戏,然后更换打灯人轮流游戏。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
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用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尝试拆装。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始终围绕:为什么手电筒亮起来了?这条主线展开,幼儿对活动
内容掌握还是不错的,能正确区分出电池的正负极,并能正确安装手电筒,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在实验的环节,也存在着不足:如实验次数过多,为保证每名幼儿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实验时间有点长,幼儿交流的时间缩短。
在科学活动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丝等,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小百科:手电筒简称电筒,是一种手持式电子照明工具。
一个典型的手电筒有一个经由电池供电的灯泡和聚焦反射镜,并有供手持用的手把式外壳。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