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德清县智慧地理信息小镇建设方案02
- 格式:pptx
- 大小:20.97 MB
- 文档页数:44
智慧小镇建设方案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智慧小镇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单元,正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智慧小镇建设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可行的建设方案,以实现小镇的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2. 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小镇的第一步是完善智慧基础设施。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物联网接入在智慧小镇中,各种设备、传感器、仪器等都需要接入物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因此,在小镇内部需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并在各种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实现设备的数据采集、监测和控制。
2.2 数据中心建设相应的,为了有效处理和利用大量的数据,在小镇中需要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应具备高性能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能够实时处理并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提供给其他系统和应用使用。
2.3 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小镇需要建设智慧交通系统,包括交通信号灯优化控制、智能停车系统、交通数据分析等。
通过在路灯、交通标志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和控制装置,能够实时采集交通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来优化交通流量,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2.4 智能能源管理为了提高小镇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建设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通过建设智能电网、智能用电设备和能源监测系统,实现能源的监测、调度和优化。
同时,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存储技术的应用,实现小镇的绿色能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
3. 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小镇不仅需要建设智慧基础设施,还需要提供智慧公共服务,以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城市的管理效率。
3.1 智慧教育建设智慧小镇的教育系统,包括智能教室、智能校园管理、在线教育等。
通过使用智能化的教育设备和应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提高教育质量。
3.2 智慧医疗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智慧小镇建设应包括智慧医疗系统。
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医疗设备、电子病历系统和远程医疗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3.3 智慧安防智慧小镇需要建设智慧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智能警报、应急管理等。
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为例陈文伟; 王杨通; 楼勉; 朱旭荞【期刊名称】《《北方经贸》》【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德清; 地理信息; 特色小镇; 产城融合【作者】陈文伟; 王杨通; 楼勉; 朱旭荞【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一、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发展概况“特色小镇”概念于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在2015年的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特色小镇”的概念: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发展特色小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特”和“小”,发展创新性块状区域经济,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相对于“产城分离”的一种城镇化布局新战略——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指产业城市整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并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协调,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最终实现“产—城—人”三者良性交互发展,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复合体系,叠加创新要素,激发产业链内在价值效率,促进小镇内生性多元化发展。
德清县,浙江省湖州市辖,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
2015年,浙江省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里,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成功入选。
作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以打造国际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推介招商、强化以商引商、注重专业招商,大力推进地理信息产业招商工作,截止到现在,德清已有百余家地理信息相关产业聚集到此,德清各类地理信息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德清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一系列完整产业链,完成了全产业一体化。
小镇按照“坚持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的特色小镇建设要求,以“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的局限,配合小镇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以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基础,小镇复合空间为依托的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2020-J-68智慧德清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项目一、立项背景为了促进地理信息在政务、民生和产业的广泛应用,搭建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平台的需求日趋迫切。
2015年9月,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关于智慧德清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项目立项的批复》(国测国发〔2015〕19号),项目正式立项。
2016年4月,项目总体设计通过了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评审。
二、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4969.47万元,其中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支持300万元,原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支持300万,其余为德清县财政资金投入。
三、建设概况本项目以服务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为契机,有效支撑“城市大脑”,充分诠释德清产业特色,深入探索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是全国首个县级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
(一)标准规范编制了7大类、40多个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文档。
(二)数据成果集成了约9.2TB的各类数据,包含传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倾斜摄影、三维激光点云等新型测绘产品数据,以及专题数据、物联网数据等,共发布地图服务2000余个,构建起了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公共服务数据、智能感知实时数据和空间规划数据为核心的时空大数据体系。
(三)软件成果完成了时空信息云平台和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两大软件体系建设。
软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取得3项新型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
(四)应用成果完成了智慧地理信息小镇、智慧规划、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管网等应用示范建设。
四、整体设计本项目集成整合可靠、准确、实时的多源多尺度时空信息数据,构建权威、统一基准的时空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各应用部门之间的时空信息有序交换、资源共享及协同利用和更新,提供大数据分析挖掘及可视化服务。
主要采用了以下技术路线:(一)云GIS构建技术。
平台利用主流的VMware私有云环境,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私有云环境高效集成融合,形成一套云GIS套件。
(二)分布式混合数据管理与存储技术。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智”造地信产业发展高地-地理论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智”造地信产业发展高地超长时间续航的无人机、移动三维激光点云扫描车、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测量仪、管道机器人……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里各种“高大3Z”的产品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目前我省唯一的地理信息及相关产业集聚区,地理信息小镇引导着地理信息及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推动了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理信息产业”呢?地理信息产业是以现代测绘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
既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卫星定位与导航产业、航空航天遥感产业,也包括传统测绘产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应用,还包括LBS(基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和各类相关技术及其应用。
这些先进技术和应用几乎都可以在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里找到。
小镇目前已经集聚了浙江国遥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正元地理信息有限公司、浙江中海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各类地理信息企业近百家。
武大技术转移中心、浙大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中欧感知城市创新实验室、中科院微波特性测量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载体也纷纷入驻,初步形成了涵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
浙江国遥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浙江国遥副总经理陈珍红说:“浙江国遥是总公司在华东地区最大的一个据点,选择德清是由于这里交通便利、环境好、政府服务好。
”浙江国遥一入驻小镇就先后采购了“空中国王”C90航摄飞机、十多架“微航空摄影系统”无人机,承担了总公司航空摄影测量及摄影测量与遥感等地理信息业务。
国遥总部已经把德清确定为国遥的航空大数据中心,航拍采集回来的影像数据将全部在这里汇总处理,并将逐步建成地理信息产业的全国大数据中心。
国遥公司还为湖南省郴州市林业局建设了“智慧林业平台”,该平台分为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护林员GPS定位管控系统、林业资源管理二三维GIS系统,实现了资源林政管理、森林火险24小时实时监控和火情报警、护林员实时定位,提升林地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信息化和精确化水平,这对其他地区的林业管理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小镇名称: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 所属产业: 新兴信息产业投资规模:50亿元 | 入驻企业: 120家规划面积: 3.68km² | 小镇位置:德清县中心城区南部德清科技新城交通可达:73.5分 | 服务设施:519个基本情况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将按照“产、城、人、文”交融的要求,在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内打造以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以签约落户项目为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商务配套一流、高端人才聚集、生态环境优越、绿色休闲宜居,具有鲜明科技和产业特征的示范小镇。
始终坚持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引导地理信息企业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集聚发展,着力打造成为跨越崛起的集聚区、宜居宜业的新城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为地理信息小镇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区位交通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位于湖州德清,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得天独厚,距离县城2.3公里、市区42.7公里,距上海163.8公里,距杭州32.4公里,距高速入口4.5公里,距高铁站38.2公里,距火车站8.2公里,距机场54.4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真正实现了“一小时经济圈”。
建设模式小镇建设突出产业、城市、科技三者的高度融合。
以高端化的水准推进小镇建设。
通过与中国联合、上海建工等国内一流建筑公司合作,推行完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以专业化的服务推动创业创新,在小镇内建立国内首家专业地理信息众创空间—“地信梦工场”。
通过创业辅导、行业科创、云上政务、技术攻坚、交流路演、市场开拓、创业融资等7项服务,打造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性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激发地理信息小镇创业创新活力。
联合金融机构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专项扶持基金,积极引进各类风投基金公司,鼓励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地理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政策小镇出台了“意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包括《扶持地理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英溪人才计划实施意见》;同时,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也出台了《关于支持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众多政策,“鼓励和引导了地理信息及相关企业向德清集聚”。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运动中心逆作法施工技术[摘要]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运动中心建设项目为亚运会项目,采用逆作法施工,通过逆作法施工技术中地下连续墙的防渗漏技术、竖向支撑桩柱一体化的精度控制技术、土方暗挖施工技术、大面积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为保证工程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逆作法;地下连续墙;防渗漏;桩柱一体化11 工程概况1.1 整体概况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运动中心建设项目建筑为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50000m2,地上建筑面积约31600m2,地下建筑面积18400m2;建筑高度为19.75m。
1.2 地下空间体系设计本工程基坑长约329m,宽约66m,占地面积20000m2,地下室1层,埋深最深为8.7m。
基坑外围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进行围护,相邻槽段之间采用H型钢接头连接,墙身有效长度为12.5~17.5m,混凝土设计强度为水下C40混凝土,抗渗等级P8。
止水帷幕采用直径850mm三轴水泥搅拌桩,采用标准连续套接一孔法方式施工,搭接长度为250mm。
地下室结构采用逆作法施工,利用钢筋混凝土楼板、钢梁作为水平向内支撑,竖向支撑体系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插钢柱形式的桩柱一体化施工。
1.3 工程地质条件项目地处地区主要以①-0素填土(meQ4)全场分布;①-1粉质粘土(al-lQ43)局部夹粉土薄层,局部地段缺失;②淤泥(mQ42)全场分布;④粉质粘土(al-lQ32-2)全场分布;⑤-1粉质粘土(al-lQ32-1)全场分布;⑤-2粉质粘土(mQ32-1)全场分布。
影响基坑水层的主要有孔隙潜水,均一性差,水量一般,填土为中-弱透水层,粘性土为微-不透水层。
2 施工重难点2.1 地下连续墙的防渗漏本工程地下连续墙作为永久性结构,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方式施工,且北邻凤栖湖,防渗漏是施工的重点,对水下混凝土浇筑要求严格,避免出现墙体出现水平断层、夹层;相邻墙段先后施工,接头位置防水措施要求高,接头连接方式很重要。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三圈融合产业生态链特色及未来发展建议作者:吴寅朱旭荞来源:《时代金融》2020年第04期摘要:產业生态链是一种以仿生学为理论基础,以应用端反馈为动力,对多个相关联的产业活动进行链接设计、发展而成的一种全新的产业链条。
本文对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产业生态链从“三圈融合”与“四大创新要素”切入,剖析其产业链的构成,分析产业链固有的特色,并对影响产业链运行的瓶颈和阻碍提出建议。
对于其他专注发展优势产业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德清 ;三圈融合 ;创新要素 ;产业生态链特色 ;发展建议一、引言从古至今,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万物的行为特征,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产物,正如蝙蝠之于雷达、苍蝇之于陀螺仪、萤火虫之于冷光源,这些仿生造物的产品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自然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几千年来的不断发展衍变推动自然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构造,构建一种特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效率将大幅提升。
我们对产业生态链做如下定义:一种模仿生物圈而建立的产业内企业关系链,将政策、人才、资本、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流动抽象为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科学技术作为实现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的枢纽。
在这个仿生链条中,个体企业扮演着不同的生态链角色,他们将被归类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共生、合作、捕食等种种生态关系,从而实现物质、能量、价值的交换。
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一定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角色组成。
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提供原材料的零部件、电子技术、高端装备、能源等上游企业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它们将产品作为营养输送给下一个营养级的企业群中,即地信装备制造企业及地信数据生产企业。
这两类企业涉及原材料的加工与运用,可以被看作是初级消费者,由于卫星等大型尖端设备装备无法由该一级企业制造,只能由产业链上游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地信装备制造企业无法与数据生产企业拉开级差。
1园区(小镇)智慧化设计思路32园区(小镇)智慧化建设方案方案特色亮点02人文社区完善的人居配套设施特色小镇生产生态生活政府促经济转型以特色产业和旅游业为双引擎,创新创业要素集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核城乡统筹发展人口、资金和资源集聚,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小镇客厅最多跑一次各类数据考核智慧化建设小镇管委会服务需求:把政府扶持政策等信息传达给企业及居民;管理需求:多渠道展示空间资产,扩宽招商渠道,对企业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决策分析:需要企业评估和日常经营大数据支撑。
员工、居民、游客员工:了解小镇内工作相关的需求,如轻松找工作、兴趣交友、产业交流等;居民:有便捷办理各项政府涉民业务,有吃喝玩乐购等消费需求;游客:了解小镇内自然旅游、人文旅游和科技旅游等资讯的需求,并能够找到优质的旅游服务机构。
物业运营服务需求:为企业高效提供物业服务、科技服务等,在线快速办理各项涉企服务;管理需求:有效掌握自持资产租售情况、合约到期情况、管理合同、高效率出账收账等。
入驻企业信息需求:随时随地了解查看最新政策、专项政策,能够快速掌握政策申报与办理的条件和流程;降本增效:招聘快速精准,成本低;通过互联网模式降低营销投入;精准投放,服务对接到位;沟通需求:能快速准确传递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的需求。
企业知道与谁沟通,向谁反映。
1整体规划,统一建设:顶层设计。
避免孤岛项目,避免后期数据收集困难,无法统一管理分析。
夯实基础,应用先导: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化智慧应用设计。
数据运营,智慧创新:大数据中心建设。
连接小镇各终端应用,采集、整合小镇数据。
产业升级,生态汇聚:通过新型互联网技术,构建产业生态,实现特色小镇整体经济提升。
234生机城市社会产业科技自然产城融合价值核心活力因子环境推动引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社会、产业、自然、科技协调发展的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价值提升为核心目标市场运作是最大手段定义特性目标l 科技小镇:科技以人为本l 产业小镇:产业蓬勃发展l宜居小镇:居民安居乐业l 和谐小镇:人与自然融合l智慧小镇:智慧城市管理传统基础设施低效化产业运行粗放式运营管理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智能化产业服务高效化运营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小镇云脑智慧产业智慧生活能源互联网智慧运营智慧旅游智慧商圈智慧能源智能建筑智慧小镇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基础设施构建以小镇云脑为核心、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支撑、以功能应用为导向的特色小镇发展体系,驱动小镇功能升级,使小镇在政府服务、运营治理、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