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五)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ONE话题】记忆中的老广汉广汉郡是由刘邦于公元前201年设置的,推算一下,到今天,广汉作为城市已经存在2200多年了。
四川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腹心,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说,距成都市区23公里。
境内陆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风光秀丽。
广汉,生我养我的地方。
张有全作品【广汉老照片系列——书院街、小北街】上世纪80年代。
这里曾经是各种农用品以及生活用品的集散地,商业与生活在这里交融。
老年人在这里悠闲的品茶或看看戏,年轻人在这里寻梦,学子们在这里憧憬未来。
【广汉老照片系列】上世纪80年代。
从北街一路前行,自行车铃声与商贩叫卖声交织于耳,在这里买上好的衣料,转过小十字路口,来到喜峰路,选中一双给爸妈准备的布鞋……【老广汉纪实——南街】上世纪8090年代。
这里曾经是广汉名副其实的小吃街,花一块钱烫碗米线,到下南街电子游戏玩玩街霸,片马巷看录像打台球,超哥些三个一群五个一浪……梁思成镜头下的老广汉《雒城记忆》梁思成,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梁思成于1931年进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辗转南迁至四川省南溪县李庄,其间广汉重修县志,希望留下一套完整的影像资料,中国营造学社为广汉提供了帮助,采用城市规划等方法编修了《广汉县志》,开创了我国县志修编的新例。
梁思成等人在广汉编修县志时,拍摄了四百多张广汉老照片,为广汉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
(材料由@广汉传播提供)广汉记忆:你还记得这些老地名么?班洪路→书院街三段;箭道子→浏阳路西一段;桂花街→中山大道北一段;西康路→东西大街西一段;梓潼街→万寿街二段;滨河路→长沙路;滨西路→湖南路;小北街→青岛路北段;武庙街→武昌路南一段;树林路→武昌路北三段;喜峰路→浏阳路东四段。
夹道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地点是今天的西街,新华书店到红绿灯路口。
1975年由广汉人张有全拍摄。
广汉概况悠悠古雒县,今日新广汉。
广汉,地处“成德绵”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南临“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成都,北靠中国重装基地德阳,古为“通京之孔道”,今为“天府之要冲”。
广汉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口60万,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
物产丰富民安康,“天府粮仓”美名扬。
从古自今,广汉就以量大质优的农副产品令人瞩目。
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广汉人文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沿袭300多年,被称为“中华一绝”的“保保节”名闻遐迩,为四川省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广汉境内有世界知名、亚洲最大,被称为民航飞行员“摇篮”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据统计,中国民航90%以上的飞行员皆从该院毕业,继而梦圆蓝天。
广汉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1978年1月,广汉金鱼率先实行“分组作业,以产定工,联产计酬”责任制。
1980年4月,广汉向阳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牌子。
1987年7月,广汉被确定为全国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1992年4月,广汉在全国率先实行“一步到位,全面开放”的粮油购销体制改革。
锐意改革,实至名归。
1987年9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记者来广汉采访,媒体第一次赋予广汉“敢为天下先”的美誉。
基于“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文化活市”的发展战略,目前,广汉正强力推进德阳广汉高新区、德阳综合保税区及油气装备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不锈钢循环经济产业园、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建设,力求通过“创新驱动,夯实底部”,进而实现“多点突破,产业升级”。
广汉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古称汉州,别名雒城。
是四川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市);北距德阳市区19千米,南临成都市区20千米,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
广汉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总面积548.69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12月,全市辖9个镇、3个街道。
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62.7万人,城镇化率60.3%。
西汉高帝置广汉郡,因“疆域之广,至于汉水”而得名。
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核心区,自古就有“益州门户、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说,是成都的北大门。
境内广汉三星堆遗址是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四川广汉简介
广汉,位于四川省中部,成渝经济区腹地,属成都平原经济区。
东距成都45公里,南距德阳50公里,西距绵阳65公里。
成德、成绵高速公路和广洪、广青、广内三条国道以及成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广汉市面积为533平方公里,
人口约80万。
广汉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
有中国第二大铜矿—石灰山铜矿;有四川最大的人工湖—天池湖;有古蜀国时期就建城的广汉市;有集“奇、特、险”于一身的金鱼洞溶洞群;还有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古城墙。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出土了大量青铜、玉、陶器等文物,是一处集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遗址。
三星堆文化是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代表,它也是人类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它所代表的青铜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华文明和长江流域同周边地区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1 —1 —。
广汉——中国西部一颗灿烂的明珠一、市情概况全市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
广汉是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展示城市之一,是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列四川省第七位,是中华文明发祥地、农村改革起源地,素有“川西明珠”美誉。
广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广汉因“广至汉水”而得名,秦朝为雒县,汉朝为广汉郡,是三国时期军事重镇“雒城”,曾演绎了“折庞统、擒张任”等传奇故事,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境内的三星堆古文化遗址,是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殷商时期古蜀都邑;考古证明,三星堆遗址是长江文明之源,将古蜀历史前推了2200年,从而改写了中华文明史。
还有明代古寺龙居寺、文庙、房湖公园等众多名胜古迹。
沿袭300多年的传统民俗“保保节”,被誉为“中华一绝”,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汉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
广汉位于川西平原腹地,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中心地段,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说。
南临成都主城区24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108国道、京昆高速、宝成铁路、成绵乐城际列车、成都二绕穿境而过,是连接中国西南与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广汉人才优势突出,科研实力雄厚。
境内有3所高等院校,1其中,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民航飞行学院,是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
有钻采设计院、采气研究院、安全检测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的石化研究院,技术服务和特色产品遍及国内各大油田和俄罗斯、科威特、委内瑞拉等40多个国家。
建成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广汉敢为人先,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7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为中国农村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示范。
广汉是全国和四川省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广汉1988年撤县建市,是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
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孝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与益州牧刘璋(刘焉之子)反目,领兵围困雒县城,近一年攻克,再围困成都,刘璋被迫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占据蜀地。
东汉孝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分广汉郡梓潼、涪、葭萌、白水四县置梓潼郡。
分绵竹县置五城、阳泉二县,广汉郡辖九县,雒县为郡治。
东汉孝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东汉孝献帝元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曹魏政权。
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自称为继承汉室,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后主建兴二年(公元224年),丞相兼益州牧诸葛亮治蜀,分广汉郡郪、广汉、德阳、五城四县置东广汉郡,广汉郡辖新都、雒、什邡、绵竹、阳泉五县,雒县仍为郡治。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司马昭分兵三路伐蜀,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蜀汉故地被分为益、梁二州,并东广汉郡仍入广汉郡,雒县仍为广汉郡治,广汉郡改属梁州。
------------------------------------------------------------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广汉郡置新都郡,废阳泉入绵竹县,辖新都、雒、什邡、绵竹四县,雒县为郡治,属梁州。
西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皇子司马该封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仍辖四县,定都雒县。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因司马该死后无子,新都国被废除,复为新都郡。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分新都郡复置广汉郡,均治雒县。
新都郡和广汉郡都隶属梁州。
后废新都郡,新都仍以县属广汉郡。
西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李雄据蜀,于成都称帝,建立成汉政权。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东晋桓温伐蜀,次年攻克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灭亡,蜀地归东晋。
成汉旧臣又推范贲为帝,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范贲被益州刺史周抚杀,益州方平定。
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一)古蜀国——秦——汉时期广汉位于“天府之国”四川腹心,南临省会成都市区25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说,境内有神秘的三星堆古遗址,是古蜀国都城之一。
古蜀国自蚕丛(传说是黄帝和嫘祖的后代)建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为了达到开拓疆土、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意见,遣张仪、司马错出兵伐蜀。
开明末王十二世在葭萌(今四川剑阁县)战败后,率部逃至武阳(今四川彭山县)被秦军所杀,其太子及相、傅等战死于彭州白鹿山,古蜀国灭亡。
幸免于难的王子制(安治王)率部分贵族及残兵,从武阳辗转南下至云贵地区,后来在今越南北部盘踞下来,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安治王之子泮收服吞并了周边部族,建立瓯雒国,定都封溪并修建古螺城(今越南东英县),自号安阳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将赵佗(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帝)灭瓯雒国,安阳王遁于海外。
------------------------------------------------------------ 秦灭蜀之初,仍以其地为蜀国,司马错为国守,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蜀王后裔公子通为蜀侯,为加强对蜀地的统制,迁秦人数万入蜀,并推行郡县制,将蜀地改置为蜀郡,张若为郡守。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为治理蜀乱,秦王令张仪、张若创筑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郫(今四川郫县)、临邛(今四川邛崃市)三城,设成都、郫、临邛三县,以成都县为蜀郡治所。
后李冰为郡守,并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雒县时属蜀郡,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广汉市北外乡五里巷,于隋代迁至现雒城镇(清末称城会,民国时称城厢公所、城守镇。
寻脉广汉的历史文化气韵作者:罗晓庆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02期5000年前,三星堆文明在这里起源,它是世界文化高地和中华文明圣地。
300年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保节”在这里诞生,它被誉为川西民俗一绝。
56年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1958年迁入广汉,编为空军第十四航校训练二团)在这里启航,它是目前全球办学规模最大的蓝天大学,全国90%以上的民航飞行员从这里起飞。
35年前,中国农村改革在这里发端,在全国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个摘掉了人民公社的牌子。
这里,就是“西部投资潜力百强县”“古蜀文明发源地”“川西明珠”——广汉。
广汉身处成都都市圈核心地带,坐拥成绵乐经济带的黄金地段,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2014年,处于经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府消化期)的广汉,工业经济取得稳步发展,成绩斐然:截至2014年9月,广汉市工业总产值实现22.8%的超高增长,并以569.8亿元的总量,跃居德阳第一,赢得了“百强县”“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市”的美誉。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唯有形神兼备,城市方能充满活力。
如今,广汉在经济建设领域已“挺直腰板”,在文化建设领域是否同样成绩斐然?面对未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广汉是否做好了准备?近日,为寻脉广汉工业的文化基因,本刊记者一行对广汉进行了实地探访。
根植于本土的创新因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人的立身准则。
对人而言如此,对城市而言亦如此。
在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饶的天府诸郡中,广汉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先天条件严重不足。
然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当代广汉始终将“改革”二字贯彻到发展思路中,积极开拓出县域经济崛起的“广汉模式”。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先天优势,就要后天努力,积极开拓。
”中共广汉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宇说。
1978年,当广汉被选作四川及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时候,这座宁静的天府重镇正面临着人民生活贫困、市场开放迟缓、发展模式僵化的困顿局面。
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位与杨坚,杨坚建立隋朝,北周灭亡,北朝结束。
隋文帝封其子杨秀为蜀王,兼益州刺史、总管。
隋仍行州郡县三级制。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建三省六部,置西南道行台于益州,以杨秀为尚书令,揽益州军政大权。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废除郡制,以州统县,废广汉郡,雒县直属益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雒县为绵竹县,阳泉更名孝水县。
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于玄武县(五城县)置凯州,绵竹县(雒县)为其属县。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并省州县,废凯州,改益州为蜀郡,郡治成都,绵竹县(雒县)为其属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行郡县二级制,撤怀中县。
蜀郡辖十三县,绵竹县复名雒县,孝水县复名绵竹县,仍属蜀郡。
隋末,各地起义不断。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南巡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不返。
次年,李渊起兵占领长安,改立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帝。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禁卫军)在江都拥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杨广。
李渊逼迫恭帝杨侑禅位,李渊自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改隋诸郡为州,恢复州县二级制。
改蜀郡为益州,辖十三县。
雒县属益州。
次年,分雒县重置什邡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析雒县置德阳县,属益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废除州郡制,并省州县,同时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将全国分为十个道,毎道辖若干州,是为贞观十道。
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
初期的十道,与地方行政无关。
次年,唐统一全国。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析雒县、新都县置金堂县。
西汉广汉郡置年考辨*———兼谈犍为郡置年摘要:以往学界根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将广汉郡置年定于高帝六年(前201年)。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透露出吕后初年不存在广汉郡。
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史事的考辨,可以将广汉郡的置年限定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3年),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相当。
广汉郡与犍为郡是武帝为适应唐蒙开南夷之新形势,全面调整巴蜀地区郡级政区的产物。
明确广汉郡、犍为郡置年,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书·地理志》注记西汉初年郡国建置沿革之可靠性。
关键词:广汉郡;犍为郡;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司马相如;《汉书·地理志》四川文物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19年第3期(总第205期)NO.3.2019TOTAL 205一前言西汉时期,在今四川地区置有广汉郡。
关于广汉郡的设置年代,传世史籍存有三份记录:一是班固《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广汉郡注记“高帝置”。
[1]二是《华阳国志·蜀志》曰:“高祖六年,始分置广汉郡。
”[2]同书《巴志》云:“天下既定,高祖乃分巴、蜀置广汉郡。
孝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
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也。
”[3]三是《水经注·江水》:“(高帝)六年,乃分巴、蜀置广汉郡”。
[4]三份记录中,《水经注》与《华阳国志》相似。
考虑到《水经注》多处征引《华阳国志》,故《华阳国志》应该是《水经注》广汉郡置年的史料来源。
[5]所以就史源而言,广汉郡置年只有《汉志》《华阳国志》两类史料。
由于《汉志》《华阳国志》可以互证,迄今学者皆以为广汉郡置于高帝六年(前201年)。
但仔细思考,这两类史料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班固《汉志》注记郡国沿革常有疏误,王国维即指出《汉志》注记“高帝置”多不可信。
[6]周振鹤又进一步揭示《汉志》注记“高帝置”之20个郡国,只有6郡没有问题。
四川德阳市简介概况
德阳,是四川省地级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靠成都平原,南临长江,东连遂宁、乐山,西接阿坝、甘孜。
德阳古称广汉,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为古蜀国发祥地。
德阳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德阳历史悠久,是古蜀国发祥地。
早在五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古蜀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德阳为蜀国的西南重镇,名为广汉郡。
秦灭蜀后于公元前206年置广汉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广汉郡为德阳县。
德阳县的建立和发展,为德阳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阳工业发达,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
德阳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城、中国航天科技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航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 1 —1 —。
广汉地名趣谈(附件1)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对广汉市、雒城镇、三水镇等20个广汉乡土地名的历史、地理背景,做出了介绍,以飨读者。
广汉市西汉置雒县,属广汉郡;东汉为益州治所。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绵竹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名雒县。
元中统元年(公元1360年)将雒县划入汉州。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3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
明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三县。
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
清初,仍如明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公元1913年撤府州留县,改为广汉县,该名源自汉代之广汉郡。
公元1988年撤县置广汉市(县级),德阳市代管。
雒城镇广汉市人民政府驻地,1940年名城守镇,1950年改称城关镇,1982年更现名,镇名源自汉代之雒城。
雒城镇老城区主要分布在鸭子河右岸。
三水镇在雒城镇东南方向,青白江北岸。
因处在青白江、石亭江、绵远河三条河流交汇处而取名三水。
连山镇位于雒城镇以东,绵远河东岸。
清代雍正年间兴起场镇;该镇周围山丘连绵,故名。
高坪镇在雒城镇西北方向;古为高坪铺递,以高坪岗得名;1987年置镇。
南兴镇在雒城镇西南方向;位居雒城、蒙阳两镇之中;镇区临蒙阳河。
小汉镇在雒城镇东北方向,石亭江南岸。
向阳镇在雒城镇西南方向,因地处青白江的北面(青白江之阳)而得名,1987年置镇。
金轮镇在雒城镇以北,石亭江南岸,因当地有金轮寺而得名。
松林镇在雒城镇以东,因松林寺而得名。
金鱼镇在雒城镇以东,石亭江和白鱼河汇合处。
清代建场镇,因白鱼河产金甲鲤鱼而得名。
万福镇在雒城镇以南,青白江北岸。
清康熙年间建场镇,因万福寺而得名。
和兴镇在雒城镇以东,鸭子河北岸。
清康熙年间建场镇,取和气兴旺而得名。
广汉市市情介绍范本-其他公文广汉市市情介绍范本广汉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
境内三星堆遗址为殷商时期古蜀都邑,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长江文明的杰出代表;广汉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是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有“中国第一乡”之称;境内有3所高等院校,其中,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民航飞行学院,是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
广汉素有“川西明珠”之美誉。
广汉位于“天府之国”四川之腹心,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59万人,是成都以北的重镇,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说。
南临成都市区24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属四川“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心地段,是成都经济圈的重要部份。
108国道、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高速公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兰铁路和宝成铁路纵横全境,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
广汉以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为基调,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一城三区六镇”区域区域布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建设实力广汉、生态广汉、开放广汉、文明广汉、平安广汉。
2011年,广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3.5亿元。
全市23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8.6亿元。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7亿元。
共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2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9元。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2.47亿元。
广汉对外开放不断提升。
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3亿美元,在四川省排名(除成都地区外)第一名。
法国圣戈班、新加坡丰益公司、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到我市投资兴业,有外商投资企业29家,主要是香港、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
广汉在海外投资企业10余家,主要包括美国、俄罗斯、埃及、哈萨克斯坦、中东、韩国等。
广汉民营经济发达,经济比重占全市的98%以上,综合实力居全省第7位,是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县,现有中小企业4000余户、亿元企业80户,已形成了石油装备、医药食品、新材料等三大优势产业,是全国第二大石油天然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四川省医药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县级区域。
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五)近代——现代时期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5月8日,丧权辱国的清朝为维护统治,成立皇族内阁。
为获得列强支持,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商办铁路出卖给列强,引发全国保路运动,四川同盟会顺势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昌新军革命党趁机起义。
10月10 日,武昌起义成功,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建立中华民国。
各省先后宣告独立,成立军政府。
11月27日,四川宣告独立,撤销道制,保留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
12月22日,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大汉四川军政府处决,清朝在四川的统治彻底覆灭。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在内外胁迫下,孙中山与清政府内阁总理袁世凯议和。
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正式退位,并宣布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正式结束。
次日,孙中山辞职。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3月12日,大汉四川军政府与重庆蜀军政府在成都府合并为四川军政府。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省行政长官为民政长;道行政长官为观察使,县行政长官为县知事。
将现设有直辖地方之府、直隶州、直隶厅,现设散州、散厅,均改称县。
至此,省、道、县三级制确立。
2月,四川恢复道制,废除府、州、厅。
划全川为川西、川东、上川南、下川南、川北、边东、边西等七道,以道领县。
改成都府为成都县,改汉州为广汉县,四川省政府、川西道均驻成都县。
广汉县属川西道。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4月,边东、边西两道划归川边特别区域,由四川省节制。
5月23日,北洋政府颁布《省官制》、《道官制》、《县官制》,规定省行政长官改称巡按使,道行政长官改称道尹。
6月,川西道改为西川道,川东道改为东川道,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下川南道改为永宁道,川北道改为嘉陵道,广汉县属四川省西川道。
护法运动时期,云南、贵州两省护法军滞留四川,军费激增。
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2月,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兼任四川督军。
7月,发布《四川靖国各军卫戌及清乡剿匪区域表》,将全省划分为11个卫戍区域,主客各军就地分防,分区卫戌,并按各军就防区域划拨当地税款作为军费。
次年4月13日,发布《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改卫戌区域为驻防区域。
驻军逐渐控制防区政权,形成防区制,四川省各级政权名存实亡,进入军阀夺防混战时期。
广汉县属川军邓锡侯部防区。
中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2月,北洋政府改川边特别区域为西康特别行政区域。
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和《省政府组织法》,建立省、行政区、县和市三级制。
8月18日,国民政府将管辖各地方军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开始北伐战争,混战中的四川军阀为巩固和扩大地盘,纷纷表示承认国民政府,同意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蒋介石先后任命杨森部为第二十军,刘湘部为二十一军,赖心辉部为第二十二军,刘成勋部为二十三军,刘文辉部为第二十四军,邓锡侯部为第二十八军,田颂尧部为二十九军。
广汉县为第二十八军防区。
改编后的四川军阀仍然互相夺防,防区制更具体化。
10月,国民政府明令废除北洋政府施行的道制,以省直辖县。
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7月1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再次重申废除道制。
9月1日,成都县改为成都市,仍为四川省会。
9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县行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中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1月,四川省在全国最后废除道制。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6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刘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川康绥靖公署主任,授权撤销防区。
刘湘通告各军阀裁军整编,限令将防区内一切政务交还省政府,统一四川军政,归隶南京国民政府,四川防区制结束。
次年1月,国民政府划全川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西康特别行政区域改为西康行政督察区。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下辖绵阳、安、梓潼、广汉、什邡、绵竹、德阳、罗江、金堂等九县,专员行署驻绵阳县。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川康分治,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省第十七、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划入西康省。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6月,四川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将金堂县划归第一区,第十四区彰明县划归第十三区。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下辖绵阳、安、梓潼、彰明、广汉、什邡、绵竹、德阳、罗江等九县,专员行署驻绵阳县。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月27日,解放军第六十二军一八五师五五三团进驻广汉,同日,成都和平解放。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和重庆市,隶属中共中央西南局,原行政督察区改为专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专区,隶属各行署区。
川西行署区下辖成都市和温江、眉山、绵阳、茂县四个专区,行署驻成都市。
绵阳专区下辖绵阳、安、梓潼、彰明、广汉、什邡、绵竹、德阳、罗江、金堂等十县,专署驻绵阳县。
1952年9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重新成立四川省,成都市为省会,撤销四个行署区。
1953年7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广汉、什邡、金堂三县划归温江专区。
温江专区下辖温江、郫、崇宁、新都、彭、新繁、华阳、灌、崇庆、大邑、邛崃、蒲江、新津、双流、名山、广汉、什邡、金堂等十八县,专署驻温江县。
1954年4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撤销西南局,6月19日,将重庆改为四川省管市。
1955年1月1日,国务院将名山县划归西康省。
7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撤销西康省,原辖区全部划归四川省。
1958年9月5日,国务院撤销双流县,并入温江县。
撤销崇宁县,划归灌、彭、郫三县。
温江专区下辖十五县。
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撤销新津县,划归大邑县。
撤销蒲江县,划归邛崃县。
撤销什邡县,划归广汉县。
撤销新都县,划归新繁县。
温江专区下辖十一县。
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恢复新都、新津、什邡、蒲江、双流等五县,温江专区下辖十六县。
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撤销新繁县,划归新都县。
撤销华阳县,划归双流县。
温江专区下辖十四县。
1968年9月,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地区,温江专区改称温江地区。
1977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将金堂、双流两县划归成都市。
温江地区下辖十二县。
1978年1月,广汉县金鱼公社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包产到组农村生产责任制。
1980年6月18日,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挂牌,被誉为中国第一乡。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198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试行地、市合并。
3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地区。
将原温江地区下辖温江、郫、新都、彭、灌、崇庆、大邑、邛崃、蒲江、新津、广汉、什邡等十二县划归成都市。
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德阳市,将绵阳地区下辖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成都市下辖广汉、什邡两县划归德阳市。
1984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德阳县,划归德阳市,德阳市设立市中区。
1986年7月18日至9月17日,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区先后发现及发掘一号、二号大型祭祀坑,出土千余件珍贵文物,为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充分物证,却又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198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汉县,设立广汉市(县级),由四川省直辖。
2005年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广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雒城镇汉口路102号迁至雒城镇天津路108号。
2006年4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广汉市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原来的二十个镇、四个乡调整为下辖十七个镇、两个乡。
具体如下:一、撤销双泉、东南两个乡和广兴、万福、三星三个镇。
二、扩大四个镇。
将原双泉乡并入连山镇。
将原广兴镇并入向阳镇。
将原万福镇、东南乡并入新丰镇。
将原三星镇并入南兴镇。
广汉市现下辖十七个镇、两个乡:雒城镇、三水镇、连山镇、高坪镇、南兴镇、向阳镇、小汉镇、金轮镇、新丰镇、兴隆镇、新华镇、和兴镇、松林镇、金鱼镇、新平镇、南丰镇、西高镇、北外乡、西外乡。
广汉市幅员面积538.2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持续进行,城区面积不提也罢。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591115人,人人生而平等,城镇人口不提也罢。
广汉市由四川省委托德阳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