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公式法(3)
- 格式:doc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3《公式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2.3节《公式法》是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的重要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公式法在解二次方程中的应用,通过公式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对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公式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方程,并运用公式法求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法在解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方程,并运用公式法求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式法在解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方程,并运用公式法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公式法在解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视频或案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公式法在解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公式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PPT课件展示公式法的步骤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公式法解二次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总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强调公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方程,并运用公式法求解。
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经验。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式法在解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公式法解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 公式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熟练应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加强推理技能,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704x x --=.(出示课件2)学生板演如下:解:移项,得274x x -=,配方222171242xx ⎛⎫⎛⎫-+=+ ⎪⎪⎝⎭⎝⎭, 2122x ⎛⎫-= ⎪⎝⎭由此可得12x -=,112x =+212x =-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3) 学生口答:化:把原方程化成 x 2+px +q = 0 的形式. 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如x 2+px =-q.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 2+px +(2p )2=-q +(2p)2 开方: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x+2p )2=-q +(2p )2 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我们知道,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方程有解,都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出它的两个实数根.事实上,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ax 2+bx+c=0的形式,我们是否也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呢?想想看,该怎样做?(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 公式法的概念教师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出示课件5) 学生答:ax 2+bx +c=0(a ≠0).教师问:如果使用配方法解出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根,那么这个根是不是可以普遍适用呢?师生共同探究: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0(≠a (出示课件6)解:移项,得a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a. 配方,得x 2+b a x+2()2b a =-ca+2()2b a ,即2224(42)b a a a b x c-+=.教师问:(1)两边能直接开平方吗?为什么? (2)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办?谈谈你的看法. 师生共同完善认知:(出示课件7)20,40,≠>a a当240,-b ac ≥.2b x a +=±x 1=-b+√b 2-4ac 2a , x 2=-b -√b 2-4ac 2a.出示课件8: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a≠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2b a-±,就得到方程的根,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用公式法解方程:(1)x 2-4x-7=0; (出示课件9) 学生思考后,共同解答如下: 解:∵a=1,b=-4,c=-7, ∴b 2-4ac=(-4)2-4×1×(-7)=44>0.=x∴12=+x 22=-x(2)2x 2x+1=0;(出示课件10) 教师问:这里的a 、b 、c 的值分别是什么?解:2, 1.==-=a b c224(4210.△=-=--⨯⨯=b ac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 x x a(3)5x 2-3x=x+1;(出示课件11)解:原方程可化为25410x x --= 1,4,5-=-==c b a ,224(4)45(1)36>0△b =-=--⨯⨯-=ac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6.10±===x12464611,.10105+-====-x x(4)x 2+17=8x.(出示课件12)解:原方程可化为28170x x -+=,17c 8,1,=-==b a ,,0<41714)8(422-=⨯⨯--=-=ac b △方程无实数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3)⑴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⑶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的实数根. 教师问: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共同总结如下:(出示课件1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 ,b ,c 的值. 2.求出 ∆ 的值.3. (1)当 ∆ >0时,代入求根公式:2b x a-±=,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当∆=0时,代入求根公式:2b x a-±=,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出示课件15:用公式法解方程:23620x x --= 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 解:a=3, b=-6, c=-2,∆=b 2-4ac=(-6)2-4×3×(-2)=60.=x1=x 2=x探究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出示课件16: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 2+x -1=0;(2)x 2-+3=0;(3)2x 2-2x +1=0.学生板演后,教师问:观察上面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有关吗?能否根据这个关系不解方程得出方程的解的情况呢?教师进一步问:(出示课件17)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 ⑴x 2+2x -8=0; ⑵x 2=4x -4; ⑶x 2-3x=-3.学生思考后回答:(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 教师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答:b 2-4ac 的符号决定着方程的解.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出示课件18) 一元二次方程)(0 02≠=++a c bx ax的根的情况⑴当b 2-4ac >0 时,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2,;x x ==(2)当b 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x x a -== (3)当b 2-4ac<0时,没有实数根.一般的,式子 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来表示,即∆=b 2-4ac.出示课件20,21:例1 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 06622=-+-x x ;(2)x 2+4x=2.(3)4x 2+1=-3x;(4)x ²-2mx+4(m-1)=0.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⑴a =﹣1,b=,c =﹣6, ∵△= b 2-4ac=24-4×(﹣1)×(-6)=0. ∴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⑵移项,得x2+4x-2=0,a=1,b=4 ,c=﹣2,∵△=b2-4ac=16-4×1×(-2)=24>0.∴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⑶移项,得4x2+3x+1=0,a=4,b=3 ,c=1,∵△= b2-4ac=9-4×4×1=-7<0.∴该方程没有实数根.⑷a=1,b=-2m ,c=4(m-1),∵△= b2-4ac=(-2m)²-4×1×4(m-1)=4m2-16(m-1)=4m2-16m+16=(2m-4)2≥0.∴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选一选:(出示课件22)(1)下列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方程是()A.x²=9B.4x²=3(4x-1)C.x(x+1)=1D.2y²+6y+7=0(2)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那么总成立的式子是()A.b²-4ac>0B.b²-4ac<0C.b²-4ac≤0D.b²-4ac≥0学生口答:⑴D ⑵D出示课件23:例2 m 为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x 2-(4m+1)x+2m 2-1=0:(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学生思考后,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a=2,b=-(4m+1),c=2m 2-1,b 2-4ac=〔-(4m+1)〕2-4×2(2m 2-1)=8m+9.(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 2-4ac >0,即8m+9>0,∴m >98-;(2)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0即8m+9=0,∴m=98-;(3)若方程没有实数根,则b2-4ac <0即8m+9<0, ∴m <98-.∴当m >98-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98-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98-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出示课件24:m 为任意实数,试说明关于x 的方程x 2-(m-1)x-3(m+3)=0恒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解:b 2−4ac=[−(m −1)]2−4[−3(m+3)] =m 2+10m+37 =m 2+10m+52−52+37 =(m+5)2+12.∵不论m 取任何实数,总有(m+5)2≥0, ∴b 2-4ac=(m+5)2+12≥12>0,∴不论m 取任何实数,上述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29)1.若一元二次方程x 2﹣2x+m=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m ≥1B .m ≤1C .m >1D .m <12.解方程x 2﹣2x ﹣1=0.3.方程x 2-4x +4=0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4.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等 的实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k>-1B.k>-1且k ≠ 0C.k<1D.k<1且k ≠05.已知x 2+2x =m -1没有实数根,求证: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参考答案: 1.D2.解:a=1,b=﹣2,c=﹣1, △=b 2﹣4ac=4+4=8>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 12±===±1211x x ==-3.B4.B5.证明:∵没有实数根,∴ 4-4(1-m)<0, ∴m<0.对于方程 x 2+mx =1-2m ,即. ,∵,∴△>0.∴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说说看.(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1.2.3)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3《公式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2.3节《公式法》是本册内容的重要部分,主要介绍了公式法的概念、公式法的步骤以及如何应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等知识的前提。
在本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公式法的具体步骤,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公式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代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公式法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步骤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式法的步骤,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公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公式法的概念,掌握公式法的步骤,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式法的概念、公式法的步骤以及如何应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式法的步骤,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究公式法的步骤和应用。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式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公式法。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公式法的概念和步骤。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如何应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三、公式法与分解因式法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导航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填空题1.关于x 的方程(m -3)x72 m -x =5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 =_________.2.2x 2-2x -5=0的二根为x 1=_________,x 2=_________.3.当x =______时,代数式x 2-3x 的值是-2.4.方程x 2-5x +6=0与x 2-4x +4=0的公共根是_________.5.已知y =x 2+x -6,当x =_________时,y 的值等于0;当x =_________时,y 的值等于24.6.2-3是方程x 2+bx -1=0的一个根,则b =_________,另一个根是_________.7.已知方程ax 2+bx +c =0的一个根是-1,则a -b +c =___________.8.已知x 2-7xy +12y 2=0,那么x 与y 的关系是_________.9.方程2x (5x -3)+2 (3-5x )=0的解是x 1=_________,x 2=_________. 10.方程x 2=x 的两根为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1.下列方程中不含一次项的是( ) A.3x 2-8=4x B.1+7x =49x 2 C.x (x -1)=0D.(x +3)(x -3)=012.2x (5x -4)=0的解是( )A.x 1=2,x 2=54B.x 1=0,x 2=45 C.x 1=0,x 2=54D.x 1=21,x 2=5413.若一元二次方程(m -2)x 2+3(m 2+15)x +m 2-4=0的常数项是0,则m 为( )A.2B.±2C.-2D.-10 14.方程2x 2-3=0的一次项系数是( ) A.-3 B.2 C.0 D.3 15.方程3x 2=1的解为( ) A.±31B.±3C.31 D.±33 16.下列方程中适合用因式分解法解的是( ) A.x 2+x +1=0 B.2x 2-3x +5=0 C.x 2+(1+2)x +2=0D.x 2+6x +7=017.若代数式x 2+5x +6与-x +1的值相等,则x 的值为( ) A.x 1=-1,x 2=-5 B.x 1=-6,x 2=1 C.x 1=-2,x 2=-3 D.x =-118.已知y =6x 2-5x +1,若y ≠0,则x 的取值情况是( )A.x ≠61且x ≠1 B.x ≠21 C.x ≠31D.x ≠21且x ≠3119.方程2x (x +3)=5(x +3)的根是( )A.x =25B.x =-3或x =25 C.x =-3D.x =-25或x =3 三、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20.x 2+2x -2=0 21.3x 2+4x -7=0 22.(x +3)(x -1)=5 23.(3-x )2+x 2=924.x 2+(2+3)x +6=0 25.(x -2)2+42x =026.(x -2)2=327.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某城市计划到2004年末要将该城市的绿地面积在2002年的基础上增加44%,同时要求该城市到2004年末人均绿地的占有量在2002年的基础上增加21%,当保证实现这个目标,这两年该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应控制在多少以内.(精确到1%)三、公式法与分解因式法一、1.-3 2.4422+ 4422- 3.1或2 4.2 5.2或-3 5或-6 6.23 -2-3 7.0 8.x =3y 或x =4y 9.22 53 10.0或1二、11.D 12.C 13.C 14.C 15.D 16.C 17.A 18.D 19.B 三、20.x =-1±3 21.x 1=1,x 2=-3722.x 1=2,x 2=-4 23.x 1=3,x 2=024.x1=-2,x2=-325.x1=x2=-226.x=2±327.9% (1+21%)(1+x)2=1+4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 2+bx+c=0(a ≠0)• 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课前预习】导学过程阅读教材第34页至第37页的部分,完成以下问题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6x 2-7x+1=0 (2)4x 2-3x=52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 x 2+bx+c=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问题:已知ax 2+bx+c=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2b a -+x 2=2b a--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 配方,得: 即 ∵a ≠0,∴4a 2>0,式子b 2-4ac 的值有以下三种情况:(1) b 2-4ac >0,则2244b ac a ->0直接开平方,得: 即 ∴x 1= ,x 2=(2) b 2-4ac=0,则2244b a c a -=0此时方程的根为 即一元二次程 a x 2+bx+c=0(a ≠0)有两个 的实根。
(3) b 2-4ac <0,则2244b ac a -<0,此时(x+2b a )2 <0,而x 取任何实数都不 能使(x+2b a)2 <0,因此方程 实数根。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 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b 2-4ac <0,方程没有实数根。
21.2.2 公式法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关键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2.难点与关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6x2-7x+1=0 (2)4x2-3x=52(老师点评)(1)移项,得:6x2-7x=-1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76x=-16配方,得:x2-76x+(712)2=-16+(712)2(x-712)2=25144x-712=±512x1=512+712=7512+=1x2=-512+712=7512-=16(2)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2)化二次项系数为1;(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4)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二、探索新知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 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2+bx+c=0(a≠0)且b2-4ac≥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242b b aca-+-,x 2=242b b ac a---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 x 2+bx=-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 a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2b a)2=2244b ac a - ∵b 2-4ac ≥0且4a 2>0∴22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 a=±242b ac a - 即x=242b b ac a-±- ∴x 1=242b b ac a -+-,x 2=242b b ac 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 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242b b ac 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4x-1=0 (2)5x+2=3x2 (3)(x-2)(3x-5)=0 (4)4x 2-3x+1=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解:(1)a=2,b=-4,c=-1b 2-4ac=(-4)2-4×2×(-1)=24>0 x=(4)24426262242--±±±==⨯∴x 1=262+,x 2=262- (2)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3x 2-5x-2=0a=3,b=-5,c=-2b 2-4ac=(-5)2-4×3×(-2)=49>0 x=(5)4957236--±±=⨯ x 1=2,x 2=-13(3)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3x 2-11x+9=0a=3,b=-11,c=9b 2-4ac=(-11)2-4×3×9=13>0∴x=(11)131113236--±±=⨯ ∴x 1=11136+,x 2=11136- (3)a=4,b=-3,c=1b 2-4ac=(-3)2-4×4×1=-7<0因为在实数范围内,负数不能开平方,所以方程无实数根.三、巩固练习教材P 42 练习1.(1)、(3)、(5)四、应用拓展例2.某数学兴趣小组对关于x 的方程(m+1)22m x ++(m-2)x-1=0提出了下列问题.(1)若使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m 并解此方程.(2)若使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 是否存在?若存在,请求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分析:能.(1)要使它为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m 2+1=2,同时还要满足(m+1)≠0.(2)要使它为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①211(1)(2)0m m m ⎧+=⎨++-≠⎩或②21020m m ⎧+=⎨-≠⎩或③1020m m +=⎧⎨-≠⎩解:(1)存在.根据题意,得:m 2+1=2m 2=1 m=±1当m=1时,m+1=1+1=2≠0当m=-1时,m+1=-1+1=0(不合题意,舍去)∴当m=1时,方程为2x 2-1-x=0a=2,b=-1,c=-1b2-4ac=(-1)2-4×2×(-1)=1+8=9x=(1)913224 --±±=⨯x1=,x2=-1 2因此,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m=1,两根x1=1,x2=-12.(2)存在.根据题意,得:①m2+1=1,m2=0,m=0 因为当m=0时,(m+1)+(m-2)=2m-1=-1≠0所以m=0满足题意.②当m2+1=0,m不存在.③当m+1=0,即m=-1时,m-2=-3≠0所以m=-1也满足题意.当m=0时,一元一次方程是x-2x-1=0,解得:x=-1当m=-1时,一元一次方程是-3x-1=0解得x=-1 3因此,当m=0或-1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当m=0时,其根为x=-1;当m=-•1时,其一元一次方程的根为x=-13.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六、布置作业1.教材P45复习巩固4.2.选用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用公式法解方程4x2-12x=3,得到().A.x=362-±B.x=362±C.x=3232-±D.x=3232±2.方程2x2+43x+62=0的根是().A.x1=2,x2=3 B.x1=6,x2=2C .x 1=22,x 2=2D .x 1=x 2=-63.(m 2-n 2)(m 2-n 2-2)-8=0,则m 2-n 2的值是( ).A .4B .-2C .4或-2D .-4或2二、填空题1.一元二次方程a x 2+bx+c=0(a ≠0)的求根公式是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2.当x=______时,代数式x 2-8x+12的值是-4.3.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1)x 2+x+m 2+2m-3=0有一根为0,则m 的值是_____.三、综合提高题1.用公式法解关于x 的方程:x 2-2ax-b 2+a 2=0.2.设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a x 2+bx+c=0(a ≠0)的两根,(1)试推导x 1+x 2=-b a ,x 1·x 2=c a;(2)•求代数式a (x 13+x 23)+b (x 12+x 22)+c (x 1+x 2)的值.3.某电厂规定:该厂家属区的每户居民一个月用电量不超过A 千瓦时,•那么这户居民这个月只交10元电费,如果超过A 千瓦时,那么这个月除了交10•元用电费外超过部分还要按每千瓦时100A 元收费. (1)若某户2月份用电90千瓦时,超过规定A 千瓦时,则超过部分电费为多少元?(•用A 表示)(2)下表是这户居民3月、4月的用电情况和交费情况月份 用电量(千瓦时) 交电费总金额(元) 3 80 25 4 45 10根据上表数据,求电厂规定的A 值为多少?答案:一、1.D 2.D 3.C二、1.x=242b b ac a-±-,b 2-4ac ≥0 2.4 3.-3 三、1.x=22224442a ab a ±+-=a ±│b │ 2.(1)∵x 1、x 2是a x 2+bx+c=0(a ≠0)的两根,∴x 1=242b b ac a -+-,x 2=242b b ac a --- ∴x 1+x 2=22442b b ac b b ac a -+----=-b a, x 1·x 2=242b b ac a -+-·242b b ac a ---=c a(2)∵x 1,x 2是ax 2+bx+c=0的两根,∴ax 12+bx 1+c=0,ax 22+bx 2+c=0原式=ax 13+bx 12+c 1x 1+ax 23+bx 22+cx 2 =x 1(ax 12+bx 1+c )+x 2(ax 22+bx 2+c ) =03.(1)超过部分电费=(90-A )·100A =-1100A 2+910A (2)依题意,得:(80-A )·100A =15,A 1=30(舍去),A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