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 心 理弱势群体,学校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 重新 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 1.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学不会释放压力,精 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 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 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 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 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 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2. 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必须以实效性为导向,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应该在教师 上课的形式、内容、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避免“走过场”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 这 类课程的实际作用和功效,真正的为大学生心理“疗伤”。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 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 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 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 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 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 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 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 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