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无需歌唱,生命会自然绽放!
- 格式:docx
- 大小:15.88 KB
- 文档页数:2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祭时光如梭,那场灾难已经过去整整一年的时间。
一年前的5月12日,发生在祖国西南的特大地震,瞬间夺取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一片废墟,曾经的天府之国遭受了一场千年不遇的浩劫,一个个曾经陌生的地名永远铭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汶川、北川、青川、映秀……一个个残酷的数字冰冷着记录着这个日子发生的一切。
一个个大地震留下的残酷场景刺痛着人们的心,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埋葬于废墟之中,更令人心痛的是很多是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即使没有到过灾难的一线,通过一张张照片和影像,已经足够感受这场灾难的残酷,那一个个瞬间凝固的生命,一张张因失去亲人而伤心欲绝的面孔,一片片家园成为废墟,村庄成为山丘,校园变成坟墓……众多地震中舍己为人的英雄永远活在了国人的记忆之中,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老师们,为了抢救他人而失去了自己亲人的乡亲们,为了救援埋在废墟中的百姓昼夜奋战的子弟兵们,为了救助同胞千里迢迢来到灾区的志愿者们,为了抢救生命连续工作几个日夜的白衣天使们,太多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因残酷而永久的铭记于心。
一年过去了,地震留下的灾难还有多大的影响呢,相信媒体不如亲自去体验,三天前终于到了灾区,算是了却了一年前那个未能实现的愿望,早有计划,但自己没有太多可以帮的上忙的地方,抢救生命没有经验,心理辅导也缺少专业知识,如果仓促前往,很可能救援不成,反倒成为了拖累,一直到了一周年之际,有机会去看一看灾区的境况。
如今的灾区,是一片热火朝天的重建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队伍,操着不同的方言忙碌在一个个的工地上,当地人们的生活看上去已经恢复了平静,按部就班的忙碌着,从路人的脸上已经看不到太多地震的影响,当然这也许只是表象而已,在一些地震的遗址区,还是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场灾难的影子,一面是祭祀亲人的花圈,无名的留言,一面是在兜售地震光盘的当地居民,他们也是为了生计,无可指责。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间2021年5月12日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周年的时间。
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就在一年前的今天发生了。
而我那时就在距离震中只有100公里左右的成都市, 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
也许作为当时亲身经历地震的人来说, 我应该是
最有发言权来表达受灾人们的感受。
所以尽管我现在很忙, 今天我也要抽出时间在
这个令我一生难以忘怀的特别日子里写点什么。
抗震救灾, 党中央、国务院迅速行动, 温总理当晚就赶赴都江堰重灾区视察并指导抗
震救灾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全国人民在此时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捐款、捐物、志愿者、所有的中国人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齐心协力、抗震救灾。
这是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所做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
任何困难除以13亿, 都显得那么微
不足道。
总理的话表明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夺取最终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是啊!这是一个让我足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祖国!因为她的子女们可以经受任何
困难的考验和洗礼而不退缩!他们有着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去解决一切问题。
一年
过去了, 作为亲历地震的我来说对于灾区的人民有着比别人更多的牵挂!尽管这次
地震让我有了心理阴影对成都这座城市有了一种恐惧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
觉也许会慢慢改善。
无论怎样我对灾区人民牵挂的心情是不变的。
此时此刻, 谨献上一个亲历地震和灾区人民有同样感受异乡人最真挚的祝福:祝四
川的同胞们平安健康快乐到永远!。
汶川大地震,一场生命的浩劫。
时至今日,整整过去了一周年,但那一幕幕悲惨的场景犹历历在目,那一个个抢救生命的细节依然感动人心,震撼灵魂。
5·12,这个特殊的符号,已深深烙在神州大地上,烙在亿万人民的记忆中,烙在历史的书页上。
在每一个5·12,我们都会在庄严的氛围中,悼念逝去的生命,抚慰受伤的心灵,并在追忆和思考中,不断积攒温情和向上的力量。
逝者安息,生者奋进。
笔者以为,灾难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就看我们如何去提取和利用。
在第一个纪念日中,我以为最值得张扬的理念是:生命至高无上。
让我们以生命至上的名义,以敬畏生命的方式,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让每一个生者更有尊严地活着。
回想抗震救灾的日子,生命被作为最高价值诠释着、实践着。
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的最高指令。
而秉持救人这个最高信念的全体救援人员,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全力以赴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不惜一切代价,尽最大可能地拯救生命于危难之中。
生命,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生命,就这样被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尤其令全国人民感动的是,中国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全国哀悼日,以国家的名义悼念遇难群众。
这令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平等和至高无上。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遇难群众徐徐半降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生命尊严也在冉冉上升;当13亿中国人民共同肃立为遇难国民沉痛默哀的时候,生命无价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把生命至上的理念,充分体现在对灾区群众的关心上,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要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
无论是保护地震遗址,还是进行旅游开发,诚如北川县县长经大忠所言,要始终坚持一个最起码的底线,就是要尊重人,尊重死难者。
我们要把生命至上的理念,充分体现在防灾减灾的全过程。
要切实加强生命教育,让每个人从小增强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提高应急避险的技能。
“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祭“5.12”一周年,单位组织观察抗震救灾影片《前方后方》。
坐在电影院,泪水一次次淋湿了眼睛,回到办公室,在屏前敲击键盘,任思绪游弋,逝者已去,生者图强。
周年之日,以此为祭。
八级强震眨眼撕裂龙门山脉,从震中映秀到汶川北川青川,断裂带绵延三百多公里,重灾区十万平方公里,山崩地裂,山河破裂,房屋崩塌,道路阻断,锦绣大地满目疮痍。
在藏羌家园汶川北川,在工业重镇绵竹汉旺,在旅游胜地卧龙都江堰,昔时的漂亮家园顿成废墟。
最让人揪心的是骨肉分离、生离死别的伤痛,数万亲人顷刻罹难,无数同胞在危楼破墙之中亟待救援,上千万群众痛失祖祖辈辈辛勤经营的家园。
四川骤临大难,共和国遭遇国殇。
灾害,震裂四川,震撼中国,震惊世界。
党的领导力,民族的凝结力,社会主义祖国的综合国力,在危难时间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任何困难都难别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强音震撼山河。
党和国家领导人急赴一线,靠前指挥。
十三万子弟兵千里跃进,用血肉之躯筑起救民于危难的钢铁长城;白衣天使与时刻赛跑、与死亡竞速,点燃绝地逢生的希翼之光。
来自大江南北的志愿者,自发救人的“的哥”,义务献血的长队,捐献拾荒收入的老人......汇成战胜特大灾害的滚滚洪流,彰显出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伟大力量。
83988名群众从废墟中救护生还,36万多名重伤病员得到及时收治,死亡率和致残率落到最低。
部队官兵日夜奋战,决战唐家山堰塞湖,筑路“铁军”穿越塌方山体,奇迹般地打通了连接汶川、理县、茂县的“生命线”。
在最短时刻内,灾区的通信、供水、供电得以抢通,104座堰塞湖、1996座震损水库化险为夷。
别留死角、完全防疫,实现了大灾之后无疫情。
生与死的抉择,泪与汗的交融,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中国力量令人惊叹,中国精神感动世界。
“5.12”,是寄予哀思的生活,也是坚毅奋起的生活,更是开启以后的生活。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不能提起,不能提起啊
怕是提起之后的泪水
还如一年前那般流
默默地流
一直流,从夜到昼
从风里到雨里
流出不间断的哀思
快步如梭的光阴
没有一刻停歇,唯有
一年前年的5月12日
变成一把无情的刀
永久地割断时间的行程
割断生与死的相逢
竖起诅咒苍天的墓志铭
不能提起,不能提起啊
怕是提起之后的巨大悲悯
从汶川,到千万里之外
在流淌着华夏血液的所有地方
涌动,无数的希望
仍在眺望那些崇山峡谷
依然惦记凋谢的花朵
我们无法做到
在春天温暖的季节
快乐如绿色般的成长
那大地震动的轰鸣
犹在压迫无数的神经
至今还能听到
废墟深处的依稀呼叫
我们能做的,只有
把一块块倒塌的砖块重新垒砌把一座座坟冢培上新土
只有,把伤感的蜡烛点燃
点燃整个五月
点燃疼痛的坚强
照亮通往天堂的祈福
不能提起,不能提起啊
怕是提起之后的惊惧
夺取新家的温馨
怕是提起之后的思念
淹没新校舍的读书声
怕是提起之后的夏日
还如曾经的灰暗。
遥寄哀思—献给地震中逝去一周年的人们一场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顷刻间,数万水深火热。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惨剧呀!我们诅咒天灾的无情,夺走了那么多善良人们的生命,还有那么多纯洁无瑕而又无辜的孩子!曾几何时,你我他,心中装着同样一个梦想,在生的路上劳苦奔波,就为收获一个美妙的明天。
可那一刻,那可怕的黑色力量,让你们的一切飞灰湮灭。
曾几何时,你们没有怕过困难,没有躲过困苦,没有在人生的沟沟坎坎上低过头。
可那一刻,那可怕的巨大毁坏,竟让你们无从抵挡。
你们走了,就这样永远地走了。
带走了那些曾经的美丽梦想,带走了那些曾经的无限挚爱,带走了那些曾经的爱恨情仇,带走了那些曾经的一切一切,也带走了我们对你们的无限挂念和哀思。
你们走了,就这样永远地走了。
你们虽然带走了我们深切的挂念和哀思,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痛苦和悲伤,可是,你们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强。
灾难将令我们愈发沉稳,死亡将令我们愈发勇敢,痛苦将令我们愈发团结,泪水将令我们愈发智慧。
你们走了,就这样永远地走了。
可是,我要说,你们并没有走,因为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日“天国路上”的重逢,我们将仍是一家人。
你们走了,就这样永远地走了。
可是,我要说,你们不会白走,因为我们将对灾难做出更深刻地反思,我们将对人生做出更深刻地审视,我们将对那曾经的缺陷做出更深刻地改良。
我们将在反思中前行,我们将在前行中究责,我们将在究责中改良,我们将在改良中告慰你们!你们走了,就这样永远地走了。
此刻纵有千言万语,又如何能让你们回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又如何能道尽我们的哀思?此刻,千言万语唯有化作诚挚地祝愿,遥祝你们——我们的同胞,我们的亲人,一路走好!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为了淡忘的纪念,这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却也适合今天去祭奠汶川地震中死去的同胞。
天灾的无常让我们惶恐,人间的真情让我们感动。
一周年过去了,逝者的名字我们还没有不记得,伤者的创口也还没有抚平。
每每看到那些图片报道,还是会让我泪流满面。
灾区的人们还没有永远的住房,废墟上的孩子还没有安全的校舍。
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周年应是凭吊奉献,而别应是旅游庆典,很是赞成,别要让这本该淡忘的国殇冲掉了我们更应该要做的情况。
昨晚去听一具说座,是英国常驻上海记者拍的中国民工真实日子。
虽然在国内是司空见惯,但在异国他乡看到自己同胞的艰辛,仍让我感到一份沉重和责任。
记得有听众咨询什么原因人们能够自由迁徙到都市却得别到同等的医疗和教育?事实上我很想告诉他最全然的原因依然我们财力别够,因为没有任何一具政府乐见它的人民低人一等。
与英国人舒适安逸的日子相照,国人一辈子活的困顿心酸让我看到了进展的真实差距,更多了份清醒和考虑,中国实现进展和富强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纪念的主题,想起了去年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诗文,眼泪就又禁别住流下来。
我们要做的是别再偷工减料,别再隐瞒浮夸,别再去给奶粉投毒,别再去给馒头掺假。
让同胞多一份踏实,多一份尊严。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多份爱心,多份感恩。
所有这些基本上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也是对生者最好的慰籍。
愿天堂的孩子欢乐幸福,愿灾区的生者坚毅乐观。
是为地震一周年祭。
寿诞祝词恭敬的各位宾客,各位亲朋好友: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当甲申新春迈着轻快的足步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时候,我们欢聚在这个地方,为XX先生的母亲——我们恭敬的X 老妈妈共祝八十大寿。
在这个地方,我首先代表所有老同学、所有亲朋好友向X妈妈送上最真诚、最温馨的未动分毫祝愿,祝X妈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如意,福乐绵绵,笑口常开,益寿延年!风风雨雨八十年,X妈妈阅尽人间沧桑,她一生中积存的最大财宝是她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行,她那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她那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演讲稿阳光总在风雨后/爱国演讲稿临近汶川周年祭,目睹新闻媒体所报道灾区的巨大变化,回想一年前那惨烈的一幕,感慨万千,恰遇单位举办地震周年祭演讲会,撰此文,以为祭。
那一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中国,汶川,一场猝不及防的大地震突然降临!其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顷刻之间,天地倾覆,日月无光,山崩地裂,房屋坍塌;美丽的山河千疮百孔,温馨的家园荡然无存,幸福的人民尸横遍野,凄厉的哭喊惨绝人寰!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成了人间地狱!路断了,电停了,家毁了,人没了,幸存的人儿或疯狂奔逃,或拼命挖掘,或惨然呆坐,或惨痛哀嚎,被掩埋在废虚里的生命何止千万!原本是幸福完整的一个家庭,他们有一个5岁的小孩,妈妈正好出差,奶奶和爸爸都在家中。
原本是那么风和日丽的下午,地震却如死神一般闯进了他们的生活,生命在那一瞬间是那么地脆弱。
当他们感到大地好像在摇晃的一瞬间,他们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下楼!他们住在10楼,已不可能了!奶奶不假思索地抱着孙子,房子似乎越摇越厉害,爸爸跑了过来,死命地、狠狠地扑在奶奶身上。
就在那一瞬间,屋顶塌了,整座楼塌了,他们3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高楼变成了废墟。
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当他们在废墟中发现这三个人时,所有人的眼晴都湿润了,眼前,已成了一幅定格的画:爸爸抱着奶奶,奶奶搂着孙子,可是爸爸似乎没了呼吸,奶奶也没有了呼吸,只是那个孩子在嚎啕大哭,任他使劲地哭喊着爸爸和奶奶,都没有了回应……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原本美丽的汶川……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看不到尽头的废墟……山河共哭,天地同悲!……也就从那一刻起,总理来了,武警来了;医疗队来了,救援队来了;全国人民的捐款来了,祖国亲人的心都来了!一年过去了……今日的汶川,让我们再次聚焦:20**年5月8日,汶川县三江乡三江小学重建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同日,距此3公里外的三江乡河坝村村民费术明一家,正忙着搬新家。
---------------------------------------------------------------范文最新推荐------------------------------------------------------ 他们是为我们而死的——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他们的死,替我们担负了渺视自然和常识之罪,把全社会的心力粘合在一起,磨炼了我们的经验和意志,令中国得以及时加固防御天灾之盾,重修社会共济和健康生活方式之门。
汶川大地震,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吗?地震远在千里之外,你有过几秒钟震感,之后你毫发无损,你的亲人也没有遇难、受伤或失踪。
你在安全的房子里舒服地住着,看了电视,捐了款,写了诗,在国悼日期间掉过几回泪,当了回志愿者,然后你兴高采烈地看奥运,一如既往地聊八卦、参加旅行团、写博客、玩游戏、领年终奖、看春晚、欢庆新年、加班、出差、凑饭局、炒股、过日子。
在大多数日子里,汶川大地震这件事,于你就像没有发生过。
你也许要辩解:地震死了很多人。
你也许要继续辩解:地震改变了国家,也改变了你的观念。
的确,地震震出了国家意志和国民行动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景象令国民和世界折服,甚至可以得出大写的人、大爱、中国式总理、国民性的伟大、新世代的成人礼、信息传播的透明、世界的援助、民间力量的积极性、民族心力一致的必要性、敬畏自然等十大启示。
但面对不公不义的社会现象和沉疴已深的结构性社会矛盾,你还是会颓然长叹,明白地震带来的正面社会能量有限,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进化难以毕一日之功。
1 / 16说到底,汶川大地震的众多意义都是解读者附加的,你对待汶川大地震的心态,源自人之所以为人、你之所以为你的基本品质。
看了电视直播,拒绝再看。
因为怕自己会对灾难的残酷麻木。
捐了款,仍觉得心虚。
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倾囊以授,斤斤计较之余还有攀比之心。
写了诗,仍觉得软弱。
因为知道自己只是及时发泄了悲伤或感动的情绪,疗了自己的伤。
===因为生命要继续汶川一周年祭文===汶川周年祭。
今天晚上去贴海报的时候,看着这五个裂纹的大字,和捧着蜡烛祈福的小孩儿眼中闪烁跳动的光芒,心里隐隐作痛。
一年了,伤痛还未平复。
前些天向袁君和赵君约稿的时候,说,一年了,你们随意写点什么吧。
他们很快地回复我说,都是四川人,应该的。
应该的。
在这一周年之际,爱心社也想要做一点事,颖雯找到我,我也很自然的觉得,作为爱心社员同时也是四川人,应该的。
然而也不希望用过于热闹的方式去纪念,只想安静地,灯下夜祷。
感谢秘书处精心制作的海报,感谢校园组的同学帮忙贴海报。
感谢所有人的关注和支持。
没有你们,四川也不能这么快就恢复元气。
长歌当哭。
收到的稿件都是回忆和追念的文字,然而比起一年前,我们都少了伤感,多了些感动和振奋。
因为生命要继续。
﹋﹊﹋﹊﹋﹊﹋﹊﹋﹊﹋﹊﹋﹊﹋﹊﹋﹊﹋﹊﹋﹊﹋﹊﹋﹊﹋﹊﹋﹊﹋﹊﹋﹊﹋﹊(一)一本习题、一只断手和一场灾难 By 欧阳月姣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了。
写下任何言语在此时此刻都显得苍白,因为我实在算是这场灾难中的幸运儿。
去年此时,我身在四川,离震中映秀镇仅七十余公里,然而却是在安全地带的成都,于是我和我的家人毫发未损。
去年此时,在一片狼藉和混乱之中,四川省的高考按部就班地进行,我也如愿进了北大。
然而当时作为高三学生的我,从未料想过的灾难与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不幸地交会在了公元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十四时二十八分。
有人说高三意味着麻木,对周围的一切麻木,除了高考,除了自己的未来。
所谓最佳的竞技状态就是对一切的漠视和无限地自我膨胀。
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也的确如此。
从五楼的教室一路跌跌撞撞地奔下来,只想到一件事:我还没有高考,我不能就这么死。
到了晚上,知道这场地震发生在汶川,有八级。
第二天,停课,在超市里哄抢水和饼干。
第三天,电视上开始看到触目惊心的血腥和死寂。
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伴随着一堆堆风传的谣言。
告诉自己不要再看了,还是看书吧。
怕自己心里平静的波澜不惊变成汹涌的翻江倒海,怕自己心中雕塑已久的坚硬堡垒轰然倒塌。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无需歌唱,生命会自
然绽放!
这过去的365天,我们应该赋予他们什么,其实,我们不能赋予,我们只能怀着对生命的敬畏,远远瞩目——无需歌唱,生命自然绽放。
20XX年4月,网易新闻的团队到达汶川,也从桥上经过,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这是汶川,这是岷江,流经灾区的河流。
河流在中国的语境中,常被赋予广泛的意义。
5·12地震后,岷江承担了这样的角色。
“全国江河汇岷江”,代表了全国上下对灾区的关爱;“震不倒的岷江精神”,则代表了灾区本身的挺拔向上。
但这条河流,其实不为所动,他被赋予象征,赋予意义,但对他来说,流淌,才是生命的本质。
从20XX年5月12日到今天,无数人无数次进出这片土地,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一种精神接一种精神。
就像苏姗·桑塔格描述她的9·11时说的那样:“如此多的故事,如此多的泪水。
不悲悼无异于野蛮。
”
国家陷入悲悼,我们第一次有了为普通人准备的悲悼日;国民陷入悲痛,我们第一次有了这样多的个体,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动中去。
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应该获得尊敬的情感。
对于每个我们来说,5月12日像生命中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那样,会在你的肌肤上刻下或明或暗的印记。
1 / 2
但时间终会老去,一年前不忍多看一眼的场景,在今天看来也没有那么不可接受。
大多数人已经不会在某个时刻想起5·12。
遗忘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却是必然,只因为“周年祭”的到来,一切才又被赋予新的意义。
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灾区,想要开掘一些感人的故事,动人的习题材。
我们也一样。
在看到汶川牛脑寨的村民时,我们很想知道一个问习题,为什么他们可以从2000米外的山下背着从废墟里扒出的旧砖上山盖房。
他们说,没有钱,能怎么办?如此朴实的一句话,让我们觉得一切企图寻找附加意义的想法都显得那么渺小。
就像我们赋予岷江的意义一样,在江河悍然不顾向前流淌面前,苍白无力。
他们的坚强,源自于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更好生活的本能。
无需歌唱,生命自然绽放。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