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共3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39
56个民族饮食风俗画卷,波澜壮阔,史上最全!国人必看~ 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回族·面点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苗族·酸鱼汤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傣族·猪肉干巴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傈(li)僳(su)族·漆油炖鸭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
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10个少数民族饮食习惯1、白族饮食习惯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须到井边“汲新水”。
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
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2、苗族饮食习惯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3、回族饮食习惯回族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喜欢吃甜食,在菜肴中回族喜欢吃羊肉,对羊肉特别的感兴趣。
4、东乡族饮食习惯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
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
5、白族饮食习惯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
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
白族人民喜好饮茶。
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蒙古族蒙古族人性情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形成的民族特点。
按照习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近邻,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是满腔热情,诚恳款待。
客人来时,主人要出去迎接,并为客人接缰下马,请客人进毡房,男人从右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妇女从左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
一般招待以奶制品和手抓羊肉见常。
客人来了现杀羊,杀羊时把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看过,客人点头允许后再去宰杀,这叫“问客杀羊”表示对客人尊重。
吃羊肉时,先割下羊头,羊尾肉供佛,然后敬客。
吃饭时,一家人围在客人四周共同进餐,亲如家入。
吃“手抓肉”,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水煮熟即成,用手把着肉吃。
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有一定的规矩,较讲究的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
吃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骨及一小段肥肠敬客。
宴请尊贵客人和喜庆酒会,要摆整羊席,也叫全羊席。
宴席上,吹拉弹唱,气氛非常热烈。
主人、客人尽情畅饮,客人吃得多吃得好,主人更高兴。
如需要住在主人家,会受到热烈欢迎,不论住几天,顿顿都敬献酒肉,歌乐相伴。
姑娘回娘家,则以羊胸脯相待。
小腿骨、下巴额和脖子肉等都是家庭晚辈和小孩吃的。
牧民家的奶制品四季都有,包括香气沁人的奶茶,醇美的奶酪,营养丰富的奶油、奶皮、黄油和具有咸甜等不同味道的奶酪。
这些食品,用来招待客人,互相赠送和家庭食用。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镶、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裕固族客人光临,先以早茶方式招待,然后用手把肉和青稞酒款待。
居家饮食习俗很讲究长幼秩序,家庭成员的就餐位置是固定的。
如锡伯族用餐,朝西的一方为上席,父子不能同席;乌孜别克族用餐时,长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家庭人口多的,分席用餐。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招待客人时,要牵一只肥羊,走到客人面前,将羊举过头顶,等客人允许时,方可宰杀.肉煮熟之后,先向客人献上羊头,客人随手从羊脸颊上割下一片肉,敬给席上最年长者。
了解两个民族的饮食或习惯以图配文回族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
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炒菜。
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
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回族,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
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带的回民,主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
西北地区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
“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
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
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
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回族还把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特点-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蒙古族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品。
肉类主要是牛肉、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
最具特色的菜肴是剥皮烤全羊、炉烤带皮整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
蒙古族人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
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
每天离不开茶,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
满族满族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
东北满族大多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
饽饽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各种黏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而成的。
含糖、油较重的“萨其马”是满族人喜食的特色点心。
冬天,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
食用油以豆油、猪油和苏子油较多。
朝鲜族朝鲜族常食用大米面制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等。
常食“八珍菜”(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等制成)、“酱木儿”(用小白菜、秋白菜、大头菜、海带等制成的汤)、泡菜、辣椒。
肉类以猪、牛、鸡和各种鱼类为主,普遍喜食狗肉。
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克依姆奇”,即朝鲜泡菜及冷面、打糕、狗肉汤等。
在有老年人的家庭里,进餐时一般要为老人单摆一桌。
全家人进餐时,不许在长辈面前饮酒吸烟。
朝鲜族人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之时,在菜肴和糕饼上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加以点缀。
注重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饮食,如春天食用“参芪补身汤”,清明节必食明太鱼,伏天食用狗肉汤,冬天食用野味肉、野味汤和用牛里脊肉与各种海鲜制成的“神仙炉”。
维吾尔族饮食主要有小麦、水稻、高粱、玉米、豆类、薯类等。
其中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
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牲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
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华北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蒙古人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在做手抓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蒙古族。
蒙古族的饮食。
牧区以肉、奶及奶制品为主,粮食为辅;农业区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
肉食以牛、羊为主,也食猪肉、鹿肉、黄羊肉。
各种奶制品是辅助品。
饮料有牛奶、羊奶、马奶和用牛、羊奶制成的奶茶,此外,还有奶子酒。
米食有米,面食有馍馍、面条、炸制的蒙古果子、油茶、饺子等。
蔬菜不多,有马铃薯、白菜等。
招待客人最高的规格是吃羊头和羊尾。
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
早餐多是奶茶、奶油、米、油炸制品或糕点。
午餐无固定时间。
晚餐吃肉,最后在汤内放少许面条。
爱饮红茶,喜白酒且饮量大。
蒙古族一年中有四个节目,即:春节、中元节、端午节和重阳节。
此外,还有传统的“那大慕大会”,会上有民族式的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游节活动,并进行物资交流。
二、回族。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
回族在饮食方面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也不吃动物的和自死的或非伊斯兰教徒屠杀的牲畜。
水产品只食有鳞鱼无鳞鱼及水鱼,海参等类均忌食。
回族很注意卫生,在主食方面大都与汉族相似,但每逢节日要炸油香、散子及各式各样的油炸制品;糕点要吃清真的;肉食方面吃牛、羊、鸡肉;饮料方面喜欢喝茶。
回族人民的民族节日主要是“节”,又称开斋节,还有“库尔班节”,此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要杀牛、羊、骆驼;此外还有圣诞节,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是纪念的节日。
回族在礼俗方面,反对不敬者,禁止用食开玩笑,不能用禁止的东西作比喻。
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除回族外有柯东乡族、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在接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民族风格和食俗习惯。
三、藏族。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人口近三百万,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几省的部分地区。
藏族人民历史上多信奉喇嘛教。
藏族人民的食俗也很讲究,主食是糍粑,即用炒熟的青棵或碗豆磨成的炒面。
陕北饮食风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各地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
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纬度较高,无霜期短,粮食以小米为主,兼产养麦等杂粮。
历史上,这里是民族杂居区,现在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
一、日常食俗在旧时代,陕北人民生活贫困,常常是糠菜半年粮,所谓“借的吃,打的还,跟上碌碡过个年”。
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里红红火火,二月里捏捏搁搁,三月里菜儿抹合,四月里豌豆角角,五月里白面蒸馍。
”解放后,陕北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民生活才大大改善。
当地的家常饭少说也有二三十种。
陕北白面不多,吃时制揪面片和扯面,逢年过节才蒸白面馍。
更多的是掺豆面、玉米面食用。
钱钱饭(豆钱钱):是将黑豆或黄豆轧成如铜钱状的小片,再与小米一起入锅熬成稀粥。
黑豆营养高,与小米相配,可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营养食品。
馎饦(荞面疙凸):陕北养麦较多,荞麦可制成花卷、煎饼、剁面、削面、馎饦、凉粉、碗脱(碗托)等。
荞面饸饹:当地群众多在办红白喜事时用来待客。
抿尖:用白面与玉米面混合制作。
将和好的面放在专用工具抿床上搓推,小面段落在锅里煮熟,捞出加调料食用。
饺子:农家的饺子几乎清一色是羊肉胡萝卜馅的。
熟米炒面:是当地的一种方便食品。
俗话说,“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老羊皮袄。
”新糜子下来,人们喜欢将软糜子面炒成炒面,或将糜子炒成熟米,冲上开水即可食用。
现在是为了尝新,实际上是古代游牧人留下的生活习惯。
洋芋(马铃薯、土豆):陕北人生活中离不开洋芋,平日做菜,有洋芋片、洋芋丝、洋芋擦擦、洋芋不拉及“炮洋芋”,皆美味可口。
生活困难时,又可作为主粮食用。
陕北人民喜欢吃菜,入冬时,家家都要腌几大缸白菜、萝卜、蔓青等。
喜欢将猪肉与酸白菜同熬。
如果是合合饭(多种原料混制),大多少不了洋芋片,蒸馍馍时多配南瓜、红薯(甘薯)。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蒙古族。
蒙古族的饮食。
牧区以肉、奶及奶制品为主,粮食为辅;农业区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
肉食以牛、羊为主,也食猪肉、鹿肉、黄羊肉。
各种奶制品是辅助品。
饮料有牛奶、羊奶、马奶和用牛、羊奶制成的奶茶,此外,还有奶子酒。
米食有米,面食有馍馍、面条、炸制的蒙古果子、油茶、饺子等。
蔬菜不多,有马铃薯、白菜等。
招待客人最高的规格是吃羊头和羊尾。
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
早餐多是奶茶、奶油、米、油炸制品或糕点。
午餐无固定时间。
晚餐吃肉,最后在汤内放少许面条。
爱饮红茶,喜白酒且饮量大。
蒙古族一年中有四个节目,即:春节、中元节、端午节和重阳节。
此外,还有传统的“那大慕大会”,会上有民族式的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游节活动,并进行物资交流。
二、回族。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
回族在饮食方面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也不吃动物的和自死的或非伊斯兰教徒屠杀的牲畜。
水产品只食有鳞鱼无鳞鱼及水鱼,海参等类均忌食。
回族很注意卫生,在主食方面大都与汉族相似,但每逢节日要炸油香、散子及各式各样的油炸制品;糕点要吃清真的;肉食方面吃牛、羊、鸡肉;饮料方面喜欢喝茶。
回族人民的民族节日主要是“节”,又称开斋节,还有“库尔班节”,此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要杀牛、羊、骆驼;此外还有圣诞节,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是纪念的节日。
回族在礼俗方面,反对不敬者,禁止用食开玩笑,不能用禁止的东西作比喻。
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除回族外有柯东乡族、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在接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民族风格和食俗习惯。
三、藏族。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人口近三百万,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几省的部分地区。
藏族人民历史上多信奉喇嘛教。
藏族人民的食俗也很讲究,主食是糍粑,即用炒熟的青棵或碗豆磨成的炒面。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土管102班姓名:杨洋学号:2010014304中国饮食文化之探索庆阳小吃中国是文明古国,同时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发源地。
庆阳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20万年前后,就有人类就在庆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栖息繁衍。
我国出土的第一块旧石器,就是1920年在庆阳华池县的赵家岔挖掘出来的。
由于旧石器的发现,庆阳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后来,在西峰的巨家塬、环县的刘家堡和楼房子以及镇原县的姜家湾和寺沟口等地都发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有价值的石器点。
在庆阳各地出土的数千件石器中,有狩猎用的球形石,有刮削兽肉和兽皮的刮削器,有砍砸兽骨的砍砸器,有挖掘植物根块的尖状器,还发现了燃烧过的木炭屑和兽骨。
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
《礼记•礼运》郑注:“中古末有釜甑、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意思是说,当时虽然没有烧饭的锅和蒸馍的笼,但可以把食物放在石板上燃烧以后再吃。
有了熟食,不仅可以去其腥秽,且利于消化和吸收,增强人们的体质。
同时火可以御寒、自卫、防止野兽的袭击。
可见,当时的庆阳先民已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他们用劳动和智慧,艰难的创造着生活。
陇原的远古祖先经过20万年的艰苦奋斗,到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时候,终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庆阳所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就有五、六百处之多。
有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也有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齐家文化。
独特的是庆阳的仰韶文化,都属于中原仰韶文化。
从庆阳发现的大量遗址、遗迹和数以万计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来看,这时的庆阳先民已有了固定的聚落址,种植粮食已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兼以狩猎、捕渔、饲养家禽家畜。
制作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大发现,其工艺越来越细,器型越来越齐,特别是器皿上的彩陶图案更具创造性。
如此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熏陶了淳朴的庆阳人民,留下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更是各种美食的聚集地,是美食家们的天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
文字来源于通渭人整理书写,内容颇有代表性,西部许多地方都有类似饮食习惯,比如天水地区、定西地区。
通渭建国前,农民主食为扁豆面(俗称“馇面”)与莜麦面的配制粉。
间食小麦,甜、苦荞面等,馍馍以糜、谷面烙成的“罐罐馍”(称“玉面虎”)为主。
以莜麦、糜、谷、麻子等原粮混合炒熟后,磨成炒面,俗称“熟面”,是农家的主要辅助食品。
洋芋,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多以小麦面为主食,馇面、炒面在日常食品中,渐居次要地位。
浆水为农家喜用,味酸清洌,具清暑解渴、水食助餐作用。
中医“浆水散”以此代水煎药。
干鲜白菜、萝卜、芹菜、野生苦苣菜等都可作原料,切条煮熟加扁豆面,投入缸内,添满沸水待适温后加入少量浆水为介质加盖包裹,保持一定温度,过二三天后即成。
以小麦为主的食物:长面:以纯细白面加适量灰水或碱水,拌揉擀切成或粗或细的面条,煮熟盛碗,浇上臊了汤(臊子汤系肉丁、洋芋丁、豆腐丁、粉条、菠菜、葱花、鸡蛋花等视条件选加烹调而成),名臊子面。
调以浆水的名浆水面。
调入清油及煎炒好的豆酱肉菜的名炸桨面。
面片子:拌擀同长面,切成长8厘米左右,宽2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或菱形片子,煮熟后,加鸡蛋花、葱花、肉臊子、调和等食用的名甜面片子;调入炝浆水的名酸面片子。
面拌和后,以手拉条揪片,随揪随下入滚水锅内煮熟的名“揪面片子”。
饺子:以白面制成小块面皮,包上肉馅或菜馅,煮熟食用。
棋花子:拌干如长面,切成长约8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的两头尖片子,煮熟,调入浆水后食用,白面加少量扁豆面拌擀而成的,名和馇面棋花子。
拌汤:面汤以白面或掺合少许扁豆面加水略加拌和,即以面刀剁成丁儿,煮熟成汤叫拌汤,只以少量白面在碗内拌成糊状,搅入开水锅内饮用的名为面汤,在拌汤中泡上玉面虎或捏上熟面把,可作为晚饭食用。
面汤多供吃馍馍炒菜等食品时饮用。
蒸馍:类发白面加水与酵母发酵后,加碱水揉匀压成长条,以刀切块入笼蒸制的叫刀把子,将切块再经揉制的叫馒头。
这一生都不能错过的西北五省美食?中国的西北,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地区文化,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和饮食文化。
西北五省如今地理与行政区划具体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那这西北五省的美食有哪些呢,咱们一起来看看。
西北五省地理图陕西美食:陕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上古祖先'华胥氏''炎黄二帝',到'夏商周','秦汉隋唐',都与这片土地有关。
三秦大地的美食和这块古老的土地一样,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上到皇宫殿堂下到田间地头,诞生出一样又一样的人间美味。
1,锅盔牙子。
锅盔牙子就是咸阳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之一。
相传它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当年秦始皇遍搜民间佳肴,除在宫廷享用之外,还用于犒赏有功的三军将士。
待锅盔牙子传至唐朝日臻完善,因其做工精细,口感纯美在明中期以前曾经风行一时,享誉朝野。
锅盔牙子加辣子2,牛羊肉泡馍。
提起牛羊肉泡馍妇孺皆知。
当地人视为美食,久食不厌;外来游客莫不争先品尝,以饱口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用其招待国际友人,也深受好评。
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传统风味小吃的'总代表'。
牛肉泡馍3,臊子面。
臊子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以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最流行。
也是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名小吃。
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
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名。
臊子面4,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是陕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历史。
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做,夏可凉食,冬可加羊肉臊子热吃。
特点是清香利口、条细筋韧。
当地人戏称:' 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
'这是陕西关中一带对传统风味小吃荞面饸饹的赞语。
荞面饸饹宁夏美食: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
西北人是怎么吃牛羊肉的人生在每个阶段都需重视健脑、护脑,因为脑部与身体其他部位有所不同,其生长发育必须给予充分营养,增进益智补脑食物,以尽量使之健康发育、保脑护脑延缓大脑的衰老,一旦营养失调,日后亦不可能用任何方法加以补救。
健脑食品是滋补身体的圣品,可是当今社会添加剂泛滥,纯天然的已经是稀有,所以这些食物,如果食用不当,是会致命的。
广袤的大西北,牛羊遍地。
西北的牛羊肉产量和种类不仅丰富,做法和口味也不尽相同:兰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烤羊肉串、青海的牦牛肉干、西安的羊肉泡馍……牛羊肉还是进补的上佳食材。
西北牛羊肉最大特点是肉质鲜嫩且无膻味。
西北地区有环境污染较少、昼夜温差大、水质和牧草质量优良、牛羊散养等特点,保证了肉质与众不同。
特别是青海的牦牛,长期生长在高海拔的缺氧地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高,肉质也更为鲜嫩美味。
牛羊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全面且接近人体需要;还有丰富的钙、铁、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
二者都有暖胃补阳的作用,尤其适合寒冬进补。
西北牛羊肉在烹调的过程中,除了烤羊肉和烤全羊等特殊吃法外,还是以炖煮为主,可以尽量保证肉质原有的味道,营养物质损失也较少。
配菜以萝卜或土豆为佳,因为这两种食材本身味道较清淡,与肉搭配不仅能解腻,还不会影响肉原有的香味。
萝卜还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热顺气、消肿散瘀的功能,因而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的说法。
在大西北,一个人一顿吃掉一两斤肉并不是稀罕事,大快朵颐固然过瘾,但牛羊肉吃太多对健康有影响。
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省成年人肥胖、高脂血症等高发,就与动物性食物摄入太多有关。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动物性食品日摄入量在250~300克之间为最佳。
牛肉吃太多还会消化不良,建议晚上少吃。
浅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特色【摘要】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史称“西陲”“回疆”,西北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
与其它地区相比,西北一带的食风显得古朴、精犷、自然、厚实。
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旅游者和美食家。
【关键词】西北地区;饮食文化;特色【前言】聚居与生活在西北广大地区的各民族。
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由于各地区地域环境的不同,各民族所从事的生产与经济活动各异,这就必然导致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不平衡性。
因此,西北地区各民族饮食的发展,则是物质文化生活的具体表现。
在漫长历史的流逝中,西北各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
其中,具有浓厚地方色彩与民族特色的各种饮食食品,也发展成各系列的饮食文化。
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地域饮食特色浓郁西北五省区受物产、气候和饮食习俗等制约,各省的菜肴在原料选择、制作工艺、花色品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地域特色浓郁的西北饮食资源逐渐成为新世纪西北旅游资源开发的新亮点。
1.其主食是玉米与小麦并重,也吃其它杂粮,小米饭香甜,油茶脍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与黄桂柿子馍更独具风情,牛羊肉泡馍名闻全国。
家常食馔多为汤面辅以蒸馍、烙饼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样繁多,农妇们也有“一面百样吃”、“七十二餐饭食天天新”的本领。
受气候环境和耕作习惯限制,食用青菜甚少,农家用膳常是饭碗大而菜碟小,一年四季有油泼辣子、细盐、浆水(用老菜叶泡制的醋汁)和蒜瓣亦足矣。
如有客人造访或宰羊,或杀鸡,或炒几碟肉丝、鸡蛋、苜蓿,擀细面,蒸白馍,也相当丰盛。
2. 在肴馔风味上,西北地区的肉食以羊、鸡为大宗,间有山珍野菌,淡水鱼和海鲜甚少,果蔬菜式亦不多。
其技法多为烤、煮、烧、烩、嗜酸辛,重鲜咸,喜爱酥烂香浓。
配菜时突出主料,“吃肉要见肉,吃鱼要见鱼”,强调生熟分开、冷热分开、甜咸分开,尽量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