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73.22 KB
- 文档页数:11
紫金矿业“环保门”案例研究国际商务班2011201803杨一然“中国第一大金矿”福建上杭紫金矿业集团多年来非法排放废水污染汀江流域,造成水质变差,大规模鱼类死亡,沿岸居民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紫金深陷利益冲突的漩涡。
紫金矿业通过低品位矿石的低开采成本以及废水排放的低成本获取利润,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紫金“环保门”事件引发了对企业衡量财务管理目标与利益冲突的新思考。
紫金矿业案例中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政府与社会。
股东的利益在于利润与股价。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增加体现企业当期效应,因此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利润是股东价值的来源。
所以紫金矿业采取对低品位矿开采和高污染排放的手段尽可能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
其次,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关注股价上升的企业,所以紫金矿业通过低成本高效益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股价也是其利益;对于政府而言,因为紫金矿业对于到底财政收入贡献率高达60%,作为纳税大户为当地创造了GDP。
此外,除了GDP与税收外,官员在紫金矿业挂职,甚至得到紫金矿业的股份的寻租行为,使得政府与紫金矿业的利益更加紧密结合;对于社会而言,紫金矿业损坏了当地人的财产与健康利益。
财产上紫金矿业随意排放污染危机当地渔民利益,当地居民每年要花费巨资买水。
并且排放污水危及环境,危害当地人健康。
紫金矿业“环保门”的利益冲突在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兼顾当地政府利益,而完全忽略了污水处理、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而冲突产生的原因,直接原因是渔民的鱼大规模死亡,紫金矿业随意排放污水的行为被反映到相关政府部门,而深层次原因,首先是紫金矿业财务管理目标短视化,将利润最大化当作其目标,但是利润最大化不能反映未来盈利能力,使决策带有短期行为倾向。
其次,政府管理缺位。
政府为了政绩以及一些官员谋取私利的寻租行为,也导致了利益冲突。
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紫金矿业应该做到各方利益兼顾,而不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要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这就进一步要求紫金矿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紫金矿业“环保门”7月4日,福建上杭县下都乡渔民发现大批死鱼出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紫金山又在排毒水”。
“毒水”是渔民对紫金矿业采矿过程中所产生废水的称呼。
汀江渔民经常因为“毒水”遭遇死鱼现象, 只是紫金矿业从不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
如此大规模的死鱼出现引起了渔民的愤慨, 问题当即被反映至当地政府。
7月12日,紫金矿业废水污染汀江流域的消息被证实,仅汀江流域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鱼即达378万斤;同日紫金矿业紧急停牌,公告了9 天前的废水泄漏事故——紫金山铜矿湿法厂9100 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
这正是汀江死鱼及水质变绿的原因, 也是紫金矿业第一次公开承认污染问题。
政府部门紧急介入,环保部、福建省环保局、福建省证监局等调查组随即赶到。
环保部会同福建环保厅、龙岩市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最后认定, 此次事件是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事因在于, “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 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
这种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 就是紫金矿业人为非法打通的排洪洞。
紫金矿业湿法炼铜的循环利用和环保设施系统并不能利用所有废水, 如果按环保标准对这些污染水进行处理, 是需要付出高成本的。
紫金矿业找到了一个低成本的处理方法, 那就是不定期通过排洪道排泄废水。
而在此前,居住当地的上杭人,已10余年不敢喝自来水(水源来自汀江紫金山下游)。
多年来, 上杭人仅买水一项费用累计支出便在亿元以上,因环境污染转产的下都乡渔民每年损失2000 万元以上。
肇事铜矿位于紫金山脉一隅, 是紫金山金铜矿的主体组成部分, 也是紫金矿业的主要经营资产。
紫金山“上金下铜” ,伴随着金矿逐渐枯竭的风险, 铜矿逐渐成为紫金矿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2009年紫金矿业集团产铜8.48 万吨, 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8%;铜矿业务收入占比10.75%, 利润占比已达21.52%。
当时全球铜市场震荡下行,紫金矿业铜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0%以上, 但对集团利润贡献并无影响。
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一、事件单位简介: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黄金及基本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为主的高技术效益型大型矿业集团,主要从事黄金及其他金属的勘探、开采、生产、冶炼及销售,主要资产为中国福建省紫金山的金矿,位于紫金矿业总部所在地福建上杭的紫金山铜矿是紫金矿业旗下最大的铜矿。
目前,紫金山金(铜)矿探明黄金储量约200吨,探明铜储量约200万吨。
二、事故概况(一)事件发生时间:2010年7月3日(二)事件发生经过:2010年7月3日下午15点50分左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污水池待处理的污水水位异常下降,且有废水自废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干流。
同时,政府也接到群众反映汀江水质异常。
7月4日14时30分,渗漏污水得到有效控制,但外渗污水量已达9100立方米。
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局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了死鱼。
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鱼达328万斤;7月13日,紫金矿业集团总裁罗映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肇事的金(铜)矿湿法厂已经无限期停产。
7月15日晚间11点44分福建上杭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对紫金矿业污染事故调查的处理结果。
紫金矿业被要求立即停产进行整改,当地司法部门启动对此事的刑事调查。
7月16日,紫金矿业污水再次泄漏,此--精品次泄漏流入汀江的污水达500立方米。
7月19日晚,紫金矿业发出公告,称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一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7月27日、28日紫金矿业停牌。
27日晚间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今年预计黄金产量减产一万吨。
当日福建省环保厅对外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景河、常务副总裁兼紫金山金(铜)矿矿长邹来昌分别处以人民币705997元、449768元的罚款。
7月29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副总裁陈家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上杭县长因污染案停职;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对此环境污染事件开具了最大一笔罚单,重罚“紫金矿业”956.313万元人民币,并责令其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直至治理完成。
紫金矿业案例分析2014级贸易经济班 2014201378 吴双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2010年7月3日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7月12日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
紫金矿业,当初是靠压低成本提炼“低品位”金矿发家而闻名,然而伴随它一路的却是多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紫金“环保门”事件引发了对企业衡量财务管理目标与利益冲突的新思考。
“环保门”事件背后的利益冲突在于紫金矿业公司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与当地政府官商勾结,兼顾当地政府的利益,而放弃了承担污水处理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这种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紫金矿业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利益冲突。
从案例来看,紫金矿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有许多缺点:它不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不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并且往往会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这使得企业可能只顾实现目前的最大利润,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外一个冲突产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失职,对紫金矿业的监管不到位。
由于紫金矿业对当地财政的巨大贡献,在该企业多次的环境污染事故中,政府都选择袒护或者视而不见,甚至一政府为了些官员谋取私利而在该企业中挂职,我们很难去相信这样的官商关系中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
正是政府的管理缺位,才会使得紫金矿业屡教不改,最后导致严重的污染事件。
紫金矿业中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政府、社会与环境。
股东的利益在于利润和股价: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利润是股东价值的来源,也是企业财富增长的来源。
因此紫金矿业采取对低品味矿开采和高污染技术的手段尽可能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
而依靠低成本高收益迅速壮大的紫金矿业,也吸引了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的关注;政府的利益在于税收和GDP:案例告诉我们紫金矿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高达60%,为当地创造了GDP,政府对于这样的企业当然是不忍割舍。
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在紫金矿业挂职,甚至有人取得了很大一部分股份,这使得政府与资金矿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捆绑了起来;对于社会来说,其利益在于公众的健康与财产,而资金矿业的污染无疑会严重损害这些利益;最后,环境的利益在于环境安全。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的公司治理分析201446070119 财管1401 刘雨婷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2010年7月3日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7月12日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
紫金矿业,当初是靠压低成本提炼“低品位”金矿发家而闻名,然而伴随它一路的却是多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本次的事故,仅仅是因为“暴雨造成”,还是一个因为压低成本而带来的恶果?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污染事件,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的健康来说,都是一场不容忽视的灾难。
氰化钠炼金:一半黄金,一半污水。
“紫金矿业”是一个传奇。
上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者陈景河(紫金矿业董事长) 冒险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使原先没有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具有了开采价值,庞大的紫金矿业帝国也就此崛起。
紫金矿业的采矿成本低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
2007年,紫金矿业每克矿产金的成本只有57.64元,仅为国内平均水平的45%。
然而,紫金矿业创造的这一低成本奇迹,却使自己陷入污染的泥潭,不能自拔。
靠低成本开挖金矿发家1993年,地质工作者的陈景河(紫金矿业董事长) 下海,试图开发紫金山的金铜矿。
不过当时局面颇为尴尬:在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紫金山金矿却被给予品位低、投资大、风险高、开发价值极小的结论。
设计部门估算紫金山金矿一期开发投资至少要2900万,但陈景河只争取到了350万银行贷款。
已做过小规模试验的陈景河,开始了平生第一次冒险:将传统上只在北方干旱、平坦地区使用的黄金提炼工艺“堆浸法”引入多雨的紫金山区,用氰化钠溶液喷淋破碎后的金矿石,再收集含金溶液提炼黄金。
这一尝试,不仅急剧降低成本,使原先没有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从石头变成了宝贝,具有了开采价值。
而庞大的紫金矿业帝国也就此崛起。
但使用这一方法,黄金在提炼过程中,会产生含剧毒氰化钠的废水和含金属的毒污水,通常要集中处理,否则就会严重污染环境。
减少环保投入污染事故早有“前科”有相关人士指责紫金矿业在环保方面舍不得投入,尽量压低成本。
紫金矿业污染原因公布事件的原因如下:一是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
经查,企业各堆场及各池底未进行硬化处理,防渗膜承受压力不均,导致防渗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污水渗漏问题严重,加之近期紫金山矿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污水池底部压力发生变化,致使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突然破裂,污水大量渗入地下并外溢至汀江。
二是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
2009年9月,福建省有关环保部门检查时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汀江,要求企业立即进行整改,但直至本次事件发生企业仍未整改到位。
三是监测设备损坏致使事件未被及时发现。
联合调查组对事件的处理提出以下意见:一是肇事企业立即停产并进行全面整改。
二是福建省有关部门立即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三是严肃追究责任。
依法追究肇事企业、防渗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监管部门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并由肇事企业对此次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进行赔偿。
环保部:三大原因造成紫金矿业污染事故新华网福建上杭7月16日电(记者沈汝发、郑良)15日晚,由环保部和福建省环保厅、龙岩市政府及环保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公布了紫金矿业污染事故的三点主要原因。
据联合调查组介绍,通过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所属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渗漏致汀江污染事故进行的调查,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由于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而引发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据联合调查组介绍,通过听取情况汇报、查阅资料、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方式,初步查明此次事件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
经查,企业各堆浸场、富液池、贫液池、萃取池、防洪池、污水池均采用HDPE衬垫防渗膜作为防渗漏措施,但由于各堆场及各池底未进行硬化处理,防渗膜承受压力不均,导致各堆场及各溶液池底垫防渗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污水渗漏问题严重,加之近期紫金山矿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水大量聚集,污水池底部压力发生变化,致使7月3日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突然破裂,污水大量渗入地下并外溢至汀江。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一、基本案情自2006年10月份以来,被告单位A公司金铜矿所属的铜矿湿法厂清污分流涵洞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虽采取了有关措施,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涵洞渗漏问题日益严重。
A公司金铜矿于2008年3月在未进行调研认证的情况下,违反规定擅自将6号观测井与排洪涵洞打通。
在2009年9月省环保厅明确指出问题并要求彻底整改后,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整改措施不到位、不彻底,隐患仍然存在。
2010年6月中下旬,该县降水量达349.7毫米。
2010年7月3日,A公司金铜矿所属铜矿湿法厂污水池HDPE防渗膜破裂造成含铜酸性废水渗漏并流入6号观测井,再经6号观测井通过人为擅自打通的与排洪涵洞相连的通道进入排洪涵洞,并溢出涵洞内挡水墙后流入江中,泄漏含铜酸性废水9176 m3,造成下游水体污染和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该县城区部分自来水厂停止供水1天。
2010年7月16日,用于抢险的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又发生泄漏,泄漏含铜酸性废水500 m3,再次对江水水质造成污染。
致使江河局部水域受到铜、锌、铁、镉、铅、砷等的污染,造成养殖鱼类死亡达370.1万斤,经鉴定鱼类损失价值人民币2220.6万元;同时,为了网箱养殖鱼类的安全,当地政府部门采取破网措施,放生鱼类3084.44万斤。
二、处理结果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被告单位A公司金铜矿违反国家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环保隐患,继而发生了危险废物泄漏至江中,致使该江河水域水质受到污染,后果特别严重。
被告人陈某某(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任A公司金铜矿矿长)、黄某某(A公司金铜矿环保安全处处长)是应对该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林某某(A公司铜矿湿法厂厂长)、王某某(A公司铜矿湿法厂分管环保的副厂长)、刘某某(A公司铜矿湿法厂环保车间主任)是该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对该事故均负有直接责任,其行为均已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一、事件单位简介: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黄金及基本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为主的高技术效益型大型矿业集团,主要从事黄金及其他金属的勘探、开采、生产、冶炼及销售,主要资产为中国福建省紫金山的金矿,位于紫金矿业总部所在地福建上杭的紫金山铜矿是紫金矿业旗下最大的铜矿。
目前,紫金山金(铜)矿探明黄金储量约200吨,探明铜储量约200万吨。
二、事故概况
(一)事件发生时间:2010年7月3日
(二)事件发生经过:2010年7月3日下午15点50分左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污水池待处理的污水水位异常下降,且有废水自废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干流。
同时,政府也接到群众反映汀江水质异常。
7月4日14时30分,渗漏污水得到有效控制,但外渗污水量已达9100立方米。
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局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了死鱼。
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鱼达328万斤;7月13日,紫金矿业集团总裁罗映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肇事的金(铜)矿湿法厂已经无限期停产。
7月15日晚间11点44分福建上杭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对紫金矿业污染事故调查的处理结果。
紫金矿业被要求立即停产进行整改,当地司法部门启动对此事的刑事调查。
7月16日,紫金矿业污水再次
泄漏,此次泄漏流入汀江的污水达500立方米。
7月19日晚,紫金矿业发出公告,称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一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7月27日、28日紫金矿业停牌。
27日晚间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今年预计黄金产量减产一万吨。
当日福建省环保厅对外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景河、常务副总裁兼紫金山金(铜)矿矿长邹来昌分别处以人民币705997元、449768元的罚款。
7月29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副总裁陈家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上杭县长因污染案停职;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对此环境污染事件开具了最大一笔罚单,重罚“紫金矿业”956.313万元人民币,并责令其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直至治理完成。
另外,自7月3日发生污水渗漏以来,紫金矿业一周内未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公告,且股票继续正常交易。
在7月5日至9日这5个交易日里,紫金矿业A股连续上涨,从7月5日的最低价5.64元一度上摸至7月9日的最高价5.99元,最大涨幅为6.2%。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该涨幅与此期间大盘上涨有一定相关性,但在出现如此恶劣的环保事件之后,公司未正常公告且停牌,造成对股民投资误导,引起股民的强烈不满。
三、事件原因分析
(一)落后的生产工艺为污染事件埋下“祸根”。
早在创业初期,该企业就将传统上只在北方干旱、平坦地区使用的黄金提炼工艺“堆浸法”引入多雨的紫金山区,用氰化钠溶液喷淋破碎后的金矿石,再收集含金溶液提炼黄金。
这一黄金提取工艺让原本没有太多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具备了开采
价值,这是紫金矿业的一大“优势”,但这一优势的创造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二)紫金矿业存在污染“惯性”。
上世纪90年代,矿上运输氰化钠的车在旧县翻车,氰化钠倒进了汀江河,毒死了很多鱼。
之后,每到发大水的时候,就会有死鱼事件。
上杭县一中的工作人员曾自己取了井水到龙岩地区化验,结论是重金属严重超标近50倍;2007年,作为国家首批“绿色证券”试点被核查的37家企业中,紫金矿业等10家企业因存在环保问题而未能通过。
2009年9月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渗滤液污水处理系统在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情况下停运,2010年5月现场检查时仍处停运状态,且尾矿渣渗滤液经收集池收集后,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后库。
为此,紫金矿业名列环保部2010年5月发文通报批评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企业之一。
通报称,紫金矿业7家子公司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环保问题。
(三)福建上杭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环保工作监管不力。
紫金矿业集团对地方环保部门检查发现的环保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整改。
(四)本次事件发生前,紫金矿业污水池底防渗膜未经净化处理,加之强降雨造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压力差,导致防渗膜撕裂,通过企业非法打通的6号观察井及排洪洞溢入汀江。
又由于汀江下游水质自动监察设备损坏且未及时修复,导致污染未能及时发现。
(五)紫金矿业集团公司在污染事件发生后,因隐瞒不报,导致应急处置滞后,引发严重后果,引起媒体关注和炒作。
(六)紫金矿业一周内未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公告,造成对股民投资误导,引起股民的强烈不满。
(七)企业在发生重大事件时,缺乏成熟的新闻宣传应急预案,发现舆情,不能积极应对,导致舆情范围扩大,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四、政治风险点分析:
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央企存在着很多的内部、外部的风险,在众多的风
险中,政治风险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预先防范非常重要。
神华、神东目前对政治本安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启示我们,对其他企业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已经形成的政治风险进行分析,运用政治本质安全体系来预演、预控,一方面来验证一些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另一方面,避免类似的事件在神华、神东发生,真正达到生产、经济、政治的本质安全;再次是假设神华、神东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便于我们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和管控,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不良影响。
此案例是一起因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政治事件。
通过事故案例,辨识出政治风险点5个,对照《神东政治本质安全风险管理》,该案例政治风险点涉及到五个领域的3个风险点,风险等级均为重大,按照政治本质安全体系管控的七个步骤,与神东的政治本质安全风险管理表进行了一一对应和完善。
经对照分析,有1个风险点属于上市公司,需要在神华集团经济活动风险领域中重新辨识补充1条。
(详见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案例中政治风险点的预控管理表)
五、类似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事件的模拟处置预案
(一)事件单位岗位人员在发现污染现象后,要立即通过本单位调度室向公司总调及公司分管领导汇报。
(二)公司总调度室在接到事件单位的情况汇报后,立即汇报公司领导,通知公司环保处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了解污染现场的基本情况,同时根据现场的情况和领导的批示,启动《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按照预案,通知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成员。
(三)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控制污染范围,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损失。
与此同时新闻宣传部门要做好舆情监测工作。
(四)在污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后,公司环保处要及时组织地方权威环境监测部门进行水质取样和化验检测,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发布监测结果。
如果检测结果超标(会影响到人畜的健康和安全),要解决好周边人、畜的饮水应急
供应工作。
同时公司治安保卫处要划定污染现场警戒范围并做好现场的保卫工作,以免发生次生事故。
(五)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对污染事故进行深入分析调查,对事故相关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在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件的调查结果和责任人处理情况进行新闻发布。
(六)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就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与当地政府及群众进行协商,达成相应的赔偿意见,并按照赔偿意见尽快赔偿到位。
(七)在事件发生及处理过程中,公司舆情监测部门要加强对舆情信息的监测,如果监测到相关媒体对污染事件的报道后,要立刻启动《公司突发事件新闻宣传预案》,按照《公司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提出相关舆情处置预案,与地方环保部门和相关媒体加强沟通,有效控制舆情,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
(八)公司要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一次环境治理工作大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五定”的原则落实整改到位,并形成常态化机制。
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案例中政治风险点的预控管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