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
- 格式:doc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1949~1956过渡时期1956~1966十年社会建设的探索时期1966~1976十年文革动乱时期1976-1978两年徘徊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中国建设初期最紧迫的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初建时期,构建了基本框架文革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民主和法制遭践踏新时期:民主法制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政府覆灭成立标志1949.10.1北京——开国大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国人民新政协的召开任务筹建新中国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国家各方面的政策和方针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作用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为新中国成立作充分准备初步建立起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及发展过程初步建立: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完善: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性质及职能性质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特点以坚持中共领导为前提,不存在轮流执政意义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家园的局面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及发展过程初步确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机构意义结束新政代行权和“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之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国体)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和自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存在较大差别,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建立和发展过程初步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正式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规定完善: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定作用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基本政治制度。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古代中国的政治
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近代中国
反侵略求
民主的潮流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思维导图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