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36.31 KB
- 文档页数:2
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护理措施作者:付小琴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9期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创伤性骨折患者在经历较为严重的车祸、暴力之后,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问题,如抑郁、滥用药物等。
这些问题都会使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负担加重。
骨折手术是一种典型的创伤应激源,会影响患者围术期的精神应激,加大患者的负面情绪。
在临床上如果医生只关注患者术后短期内躯体功能的康复,而忽略了患者术后心理康复的问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因此,及时对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扰乱患者思想。
创伤的经历会在患者的大脑中反复闪现,强制性地进入患者的梦境。
2.刻意回避。
患者对骨折创伤性应激会有长期回避反应。
3.认知麻木。
患者对一般事物(刺激较小事物)的反应十分麻木。
4.过度警觉。
骨折创伤后患者的警觉、惊跳反应明显增强,有的患者还会伴有注意力分散、焦虑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
1.导致抑郁。
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情绪问题,一般多为抑郁症。
患者会反复想起与创伤有关的情景和内容,并因此产生抑郁情绪。
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还会出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交流、思维迟缓等现象。
2.滥用药物。
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产生回避情绪,表现为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情景。
为了减轻焦虑、恐惧心理,很多患者会滥用抗焦虑的药物。
长期滥用药物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人体出现其他的精神健康问题。
3.记忆和认知出现问题。
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和认知问题,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回忆不起从前发生过的某些事情,对自我认知也会出现问题。
4.自杀风险。
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发生自杀的可能性较高,常常会萌生自杀的想法,并且他们往往存在社交障碍,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心理负担过大,容易产生厌世情绪。
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有:患者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做手术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出现错觉和幻觉,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
护理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处理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被创伤事件所伤害的患者。
这些患者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状。
作为护理人员,了解及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护理中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和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创伤事件之后产生的、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创伤事件的反复回忆、噩梦、紧张、易激惹、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障碍等。
这些症状常常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需要专业的护理干预和支持。
二、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在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过程中,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提供安静、舒适和私密的护理环境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尽量避免触发患者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记忆和情绪。
此外,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倾听,并给予必要的信息以帮助患者恢复安全感。
三、倡导正面应对方式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教授患者放松技巧、正确认知、积极参与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来促进患者积极应对。
此外,引导患者参与适当的身体锻炼和放松活动,如瑜伽、冥想等,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紧张和焦虑。
四、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与医生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和催眠药物等。
然而,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五、家属支持和教育创伤事件的影响不仅限于患者本身,其家属也会承受相应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应该提供家属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并提供合适的应对策略。
通过建立家属支持小组或者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减轻家属的负担,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心理护理对改善烧伤病人应激状态的影响高翔骏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支持对烧伤病人的影响。
[方法]将78例烧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6例烧伤病人实行心理支持连续10d;对照组32例除不予心理支持外,其他治疗、护理方法同实验组,连续10d,评估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支持可改善烧伤病人焦虑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支持;烧伤;应激状态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9.01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3C-0788-02 烧伤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病人不仅生理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心理上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这种应激反应会导致病人在以后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
曾经有报道,57.4%的烧伤病人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另外失望、悲观、失去生活的信心等这些消极心态也会一直伴随着病人[2]。
相关研究调查发现,病人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治疗效果[3]。
为了改善病人心理状态,让其重拾生活信心,我科于2009年6月—2011年6月对78例烧伤病人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心理支持可改善应激状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78例烧伤病人,其中男44例,女34例;年龄17岁~68岁(34.5岁±3.5岁)。
将所有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6例,对照组3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烧伤面积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心理应激诊断 病人入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初次的心理状态检查。
全方位地了解病人是否焦虑、害怕、惊恐、颤抖等20项心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程度。
根据这些心理活动分别制订相应的指标,另外再对每项指标进行评分,根据程度来判定1分~4分。
如何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康复的有效方法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可能由于经历了剧烈的创伤或灾难性事件而导致。
对于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困扰的人们来说,有效的心理康复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如何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康复的有效方法。
心理康复是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心理康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1. 寻求专业帮助: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治疗。
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心理困扰。
寻求专业帮助是迈向康复的重要一步。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眼动再处理与脱敏(EMDR)是两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证实在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非常有效。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解释创伤,减少与创伤相关的症状和恐惧。
3. 起居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与生活习惯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恢复睡眠、调整情绪和提高注意力。
建立起居规律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心理康复的基础。
4. 支持系统:与亲朋好友保持紧密联系,并积极参加支持小组或组织,这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
在支持系统的帮助下,患者可以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并从他人的经验中获益。
5. 身体运动:适度的身体运动可以帮助释放压力和紧张感,提高心理康复的效果。
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韧性。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6. 放松技巧:学习和使用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松弛和冥想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
这些技巧可以在面对创伤触发器或压力时提供紧急帮助,提升患者应对困境的能力。
7. 自我护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需要学会照顾自己。
这包括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限制,合理安排时间,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浅谈骨科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反应性障碍的心理护理作者:唐虹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82-01骨科主要以创伤病人居多,大多数自理能力低下,外伤住院后情绪多不稳定,容易发生创伤后诸多的应激性障碍。
现分析该类应激反应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并浅谈心理护理的体会。
1 创伤后应激反应性障碍(简称PTSD),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突发或灾害性事件引发所导致的强烈的身心反应,多表现为恐惧,无助,沮丧,悲观甚至厌世等严重的心理反应。
其特征为上述创伤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心理为背景,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性增高症候群,严重者还会出现行为障碍,思维障碍等脑功能紊乱等重症精神疾患症候群。
2 临床主要的三个特征症候群2.1 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控制不住会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或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2.2 持续性回避或反应麻木:拒绝,害怕重返可引起创伤回忆的环境,无法回忆创伤事的某些重要情节,生活情趣消退,情感表达障碍。
2.3 持续警觉性增高:易激惹,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惊吓反应,注意力难集中,脾气暴躁。
3 心理护理3.1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
骨折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或突发事件所致,其疼痛,强迫性卧位,甚至造成终身残疾都会给患者带来PTSD,传统治疗性临床护理难以应对患者的心理需求,适时介入心理护理,让患者尽可能地摆脱心理危机,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尽快得到康复重返社会,更好地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
3.2 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细致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
建立良好的陈设景观,病房的治疗生活满意度。
根据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工作和家庭背景等情况综合考虑,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认真解释病情,让其了解治疗方式方法及结果,向患者解释各种康复治疗会使患者的各种功能得到补救和改善,说明各种治疗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使其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爱。
当代护士2021年2月第28卷第5期(中旬刊)•107•新护士心理韧性对应激后成长的影响徐海红邱敏莲郑云燕朱燕杨华珠摘要目的分析新护士应激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新护士的职业培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和中文版应激后成长量表对193名入职1年的新护士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心理韧性总分为(63.88±11.55),应激后成长总分为(69.37±15.81)。
心理韧性评分与应激后成长各维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403~0.595,P< 0.01)o结论具有良好心理韧性的护士具有较强的应激能力。
护理管理者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课,提升护士的心理韧性,使其正确面对应激情况,更好地成长为合格、优秀的护理工作者,更好的适应护理工作。
关键词:心理韧性;应激后成长;新护士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有助于个体在创伤环境中保持相对平稳和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并努力应对困境中的压力B o新入职护士进入医院后在培训期将面临角色变换、护患关系、适应班次、护理技能掌握、抢救患者、技能考核竞赛等易应激情况,其心理韧性状态直接影响个体应对各种应激性事件⑵的能力。
应激后成长是指个体经历应激性事件后体验到的正性改变⑶,包括增进个人力量,识别新的可能性,增加欣赏生活,改进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精神变化五个方面,也是正性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
本研究拟探讨新护士心理韧性与应激后成长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护士更好、更快地适应护理职业生涯提供理相关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以本院193名入职1年的新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纳入标准:①2016年7月一2018年7月新入职的应届毕业护士;②充分知情、同意,并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调查期间休假、外出进修学习、离职;②未通过试用期考核的护士。
其中男性2名,女性191名;年龄20-25岁,平均(23.93±2.76)岁。
护士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弥补患者的知识空缺,督促患者合理使用药物,使药物充分发挥效果[7]。
本研究中,健康知识教育与生活习惯指导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知识教育与生活习惯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大多数患者在确诊乳腺增生前,对乳腺增生的了解很少,确诊后的心理压力很大,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焦虑症及抑郁症[8]。
根据患者的情况,护士选择合适的宣教方式,让患者能够理解乳腺增生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护理方法等知识,重视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学会自我检查乳腺也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还可以让患者能够进行自我护理;此外,心理疏导也尤为重要,护士倾听患者的真实感受,使患者负性情绪得以释放,达到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的目的[9-10]。
护士对患者进行生活习惯护理时,可通过督促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活力,积极应对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在体检中发现的乳腺增生患者,增加健康知识教育与生活习惯指导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缓解不良情绪。
4 参考文献[1] 谢云.健康知识教育联合生活习惯护理在体检发现乳腺增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5):150-151.[2] 李慧,赵海军,赵辛,等.护理干预对BI-RADS 分级<4类乳腺增生结节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6):956-958.[3] 王芳.健康教育在乳腺增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6):984-985.[4] 王英华,刘建荣.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151-152.[5] 崔桂芹.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增生症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2):183-184.[6] 韩敬敬.阴道炎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中的护理效果及健康知识评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6):68-69.[7] 燕翠兰,银光耀.健康知识教育、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应用于体检发现乳腺增生患者护理中的价值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51):119-120.[8] 刘庆,吁燕华,胡小丽.三才乳腺治疗仪联合综合性护理对乳腺增生患者乳房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17):172-173.[9] 金亮.健康知识教育联合生活习惯在体检发现乳腺增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8):237.[10] 刘丹,林美君.乳腺增生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1,11(19):113-114.[2021-11-19收稿]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的是个体在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一定的威胁、灾难等情况后,延迟出现且长期持续的一种精神障碍。
浅谈急诊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摘要】急诊科是医院进行危、重、急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
在急诊科中突发情况多而且复杂,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复杂,随机性和不可控性很大。
所以,急诊科护士普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不固定,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很高,而且患者家属迫切的希望医院挽救患者的生命,当患者出现紧急突发情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时,家属经常会对护士进行语言上或者身体上的侵害,而且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护士需要经常面对自杀、死亡、严重创伤的患者,给护士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急诊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希望能够提高急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从而缓和医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急诊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22-02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急诊科护士要比其他科室更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为PTSD。
急诊科护理人员患有PTSD与其他患病人群具有共性,也存在着特殊性。
当急诊科护士遭受创伤后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即“治愈者”和“受伤者”。
前者是急诊科护士在遭遇创伤后进行心理的自我修复过程,逐渐转化创伤,挑战创伤体验的治愈过程;后者是急诊科护士仍然处于前一段创伤经历之中,治愈过程没有结束。
在我国急诊科护士难以适应岗位而出现离职率很高、人员短缺的现象。
1.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1)急诊护士年龄经过有关研究证明,年龄对急诊科护士PTSD发生的作用不具有独立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
根据研究发现急诊科护士年龄越大,PTSD的发生患病率越高的规律。
随着急诊科护士的年龄增大,心理压力与日俱增,身体健康状况和工作精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长期处于工作紧张、时间不定的工作环境中,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容易身心疲惫出现心理问题。
同样也有研究表明:工龄短、年龄小的急诊科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心理素质不强,专业能力有限等原因,也很容易患有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和康复方法总结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见于遭受严重创伤的个体。
这种障碍会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和康复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非常有效。
该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症状。
CBT 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创伤事件的真实性,并帮助他们逐渐面对恐惧和焦虑。
此外,CBT还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应对创伤后的负面情绪和应激反应,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是一种结合眼动和情感处理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引导患者关注创伤事件并进行眼动运动,促进大脑对创伤记忆的再加工和消化。
研究表明,EMDR可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症状,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性。
然而,EMDR需要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
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而抗焦虑药物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感。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密切监测副作用。
四、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一种注重情感支持和建立安全环境的治疗方法。
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和倾听他们的经历,支持性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此外,支持性治疗还可以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患者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心理教育和自助方法心理教育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康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向患者传授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知识和技能,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症状。
此外,自助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运动等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促进康复过程。
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和康复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护理中的心理创伤如何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灵的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尤其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们面临着许多情感和心理压力。
长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给护理工作者以及患者的健康和幸福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处理护理中的心理创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护理中的心理创伤如何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心理创伤的影响心理创伤是指经历过某些剧烈的事件后,个人产生的强烈的不良心理反应。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经常面临严重疾病、病人死亡或病人痛苦的情景。
这些情景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导致护士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二、护理中心理创伤的处理方法1.聆听和支持在护理中,护士需要聆听患者的需求和表达他们的情感。
同样地,护士也需要有人对其聆听和支持,这有助于减轻护士们遭遇心理创伤的压力。
2.倾诉和情感释放护士不应将自己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压抑在内心深处,应寻找倾诉的机会。
倾诉可以是通过与同事、家人、朋友交流,或者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释放压力。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护士发现自己无法应对心理创伤并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寻求专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可以咨询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接受个体或群体治疗,并学习有效的心理自助技巧。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处理方法1.认识和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例如闪回、噩梦和焦虑等,对于患者和护理人员都非常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这种心理障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常常被用来帮助患者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情绪波动,提高其心理稳定性。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再加工(EMDR)以及群体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护理中的心理创伤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问题,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范文最新推荐------------------------------------------------------ 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的护理学分析。
方法调研时间: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调研对象:选取100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分别在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观察患者满意度。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17.99%,显效率为81.00%;对照组的治愈率为12.00%,显效率为65.00%,观察组经治疗后其治愈率、显效率、SAS评分、HAMA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者;护理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患者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矿难等严重灾难造成人们因突发的亲人亡故、或遭受巨大损失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行为障碍;是一种延迟性心因性反应,主要的表现为:警觉性1/ 6增高、感情麻木等持续性心理问题;此种疾病可持续数天或者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临床医师治疗侧重于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明显缓解精神病症状,但是常常遗留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因此,我院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本文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护理学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调研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是20~54岁,平均年龄为(32.69±5.47)岁,病程1周~1年;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是21~53岁,平均年龄为(23.59±4.35)岁,病程5d~1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12-27T16:27:13.3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0期作者:周秀芬
[导读] 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应激障碍现状。
(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B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的心理护理),每组25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A组患者治愈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是80%;B组患者治愈17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是96%。
B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应激障碍现状,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护理;影响
通常情况下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类型,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遭受重大的创伤以及灾难之后,对于患者的精神打击十分沉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实时进行护理干预更加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1]。
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影响,对我院收治的5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的心理护理,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如下:①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症状,②愿意配合本次治疗和研究;③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传染疾病患者;③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④不愿意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
A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3.04±0.99)岁;其中因为车祸致病的11例,因为破产致病的8例,因为感情破裂致病的6例。
B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43.64±0.97)岁;其中因为车祸致病的12例,因为破产致病的7例,因为感情破裂致病的6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A组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类的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对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治疗措施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的相关内容,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通过举办讲座和座谈会的方式向B组的所有患者积极讲解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深入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同时鼓励患者相互之间针对该疾病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探讨[2]。
第二,护理人员要多创造机会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疏解内心的不良情绪,多向患者介绍一些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例,然后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树立对未来和人生的乐观态度。
第三,护理人员积极利用系统脱敏法和松弛训练法等对患者进行积极的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塑造正确的积极的行为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3]。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具体的临床效果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来进行测量,若是患者在护理之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下降在3/4以上,那么为治愈;若是患者在护理之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下降在1/4至1/2之间,那么为有效;若是患者在护理之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下降在没有达到1/4以上,那么为无效;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及X2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切实保证本次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A组患者治愈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是80.00%;B组患者治愈17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是96.00%。
B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具体疗效比较[n(%)]
3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患者的危害性比较大,我们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对本文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影响,对我院收治的5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
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的心理护理。
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愈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是80.00%;B组患者治愈17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是96.00%。
B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应激障碍现状。
该研究结果与冯冰霞等、于宏、张雪梅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6]。
由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应激障碍现状,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长然,高涛,李晓波. 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应激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身心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7,29(02):59-62.
[2]杜小丽.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03):370-372.
[3]张安轩,王梅,王莉. 精神创伤对癌症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西部医学,2015,27(06):929-931.
[4]冯冰霞,陈丽燕. 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2,23(21):151-152.
[5]于宏. 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与护理学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1):226-227.
[6]张雪梅,杨斌,张艳,刘勇. 认知心理干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自我心理弹性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2):25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