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41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书]:2.特征:(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巩固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生活中统计方法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计算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的运用。
(3)通过查表认识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卓越的贡献,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复习]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质量很小,那如何表示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重点。
二、推进新课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个碳原子:1.977×10-26kg1个氢原子:1.67×10-27kg1个氧原子:2.657×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表示原子质量呢?[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
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交流讨论]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摩尔”、“量”等就是这样。
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
[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提出问题]上面所说的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为1.993×10-26kg,其1/12是1.993×10-26kg×1/12≈1.66×10-27kg,下面请同学们按组分别具体计算一下氢、氧、铁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宾县满井中学:王松玲
【教学设计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
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从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中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2.通过对几种原子内含各粒子数量的观察,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前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对比、归纳、总结规律以及适当的比喻等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学习观察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四数相等原则、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画三、教学方法科学史辅助、问题启发式教学四、课前准备PPT辅助课件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割的,但原子是不是真的不能分割呢?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研究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走一遍科学家们走过的路。
投影:原子理论的产生1.古代原子学说创立——古希腊德谟克利特2.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意义发现原子量,原子具有了可用数量来表达的特征(2)局限视原子为绝对不可分割、没有内部结构的终极粒子。
3、原于结构的发现英国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西瓜原子模型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及质子——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核式原子模型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发现中子思考:为什么有大部分α粒子直接通过?为什么小部分发生了偏转?为什么极小的一部分被反弹回去?让我们自己阅读53页第二段寻找答案。
投影: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讲解】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就想这幅图,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在直径约为10-10m的空间做高速无规则运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得到的信息是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原子核核外电子-1质子+1中子0荷,中子不带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原子和元素的基本概念,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电子排布等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了解较少,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难点:电子排布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原子模型、电子排布图示、元素周期表等。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离子的形成。
三、教学用具教学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_1.mp4、【知识解析】氯化钠的形成.mp4。
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展示】教师展示一包食盐。
同学们,你们知道食盐怎样形成的吗?学完本课,就知道答案了。
【新知讲解】知识点:离子的形成【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的原子都要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通过怎样的方式呢?【展示】教师播放【教学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_1.mp4,学生根据视频回答问题。
插入【教学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_1.mp4【提问】在这个化学变化中钠原子和氯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总结】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展示】教师播放【知识解析】氯化钠的形成.mp4,学生了解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插入【知识解析】氯化钠的形成.mp4【提问】在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这时他们还呈电中性吗?这时原子带上电荷,这种带电荷的原子叫什么?【讲解】“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Na+,“氯原子”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负电荷,表示为Cl-。
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思考】1.根据离子的电性,离子可分为哪两类?2.Na+、Cl-离子符号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讲解】Na+和Cl-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它是食盐的主要成分。
【想一想】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总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由此构成的粒子又多了一位新成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三、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四、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
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
”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2.教学重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3.教学过程
【投影】氢、碳、氧、铁原子的质量:
【讲述】利用投影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讲解,自己总结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
【问题2】同学们能用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课堂练习】(略)
倾听,理解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表达,得出: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交流得出下列表示式:
完成练习,并交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