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儿肝母细胞瘤实施CT及MRI诊断的临床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47.21 KB
- 文档页数:2
健康域影像CT增强延时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杜培全(贵州省大方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贵州大方551600)【摘要】目的:探索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且手术病例确诊为肝脏肿瘤的2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延时扫描,根据影像结果得出初步诊断,并与手术得出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经计算得出其在肝脏肿瘤鉴别中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220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1例,肝血管瘤19例,肝母细胞瘤33例,肝内转移瘤35例,肝囊肿55例,原发性肝癌67例。
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得出诊断,12例患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不符,剩余208例患者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同,经计算得出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4.55%。
经统计分析,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CT 增强延时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疾病的早诊早治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脏肿瘤;CT增强延时扫描;鉴别诊断肝脏肿瘤是肝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率较高,且以恶性病变最为常见[1],患者表现以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起病隐匿,不容易引起患者的重视。
若肝脏恶性肿瘤得不到及时诊治,病情恶化迅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2]。
对于肝脏肿瘤患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MRI)、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以及超声(US)是目前临床用以诊断肝脏肿瘤的主要影像学技术。
磁共振检查可发现直径<1.5厘米的病灶,但其费用因素是导致患者接受度较低的主要原因[3]。
超声能够显现肝脏较大的分支血流,但当病灶较小或者脂肪肝患者时,并不能够很好的呈现检查效果。
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摘要:搜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经CT、MRI检查后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HCC共42例,两种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和对肿瘤的主要密度或信号特点及大小检出情况。
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对脂肪变性、包膜及肿瘤直径≤1.0cm的检出,MRI要高于CT检查。
从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的准确性及检出率,尤其是较小的肝细胞癌,较CT更有优势。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增强扫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占肝癌病例的75%-85%。
这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第五种癌症,也是仅次于其他癌症的主要病因。
肝癌的发生发展是肝癌的关键时期,因此,尽早手术是最好的手术方式。
由于肝癌在初期不能显示特别的临床征象,因此大部分病人在被诊断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级别,因此,在早期通过放射学的方法来诊断肝癌;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近几十年来,包括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在内的无创成像方式在评估HCC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但两者成像方法不同,其优劣仍存在争议,因此比较不同影像学定性诊断肝癌的效能,能为早期确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42例经 CT和 MRI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
男性32名,女性10名,38~76,平均年纪为(52±3.75)。
症状:23位患者出现上腹胀痛,乏力,消瘦。
22名患者有乙型肝炎、2名丙肝、5名乙醇性肝病、8名肝脏囊肿;6位患者中有胆道结石,7位患者有过高血压,3位患者有过糖尿病。
发病的时间一般在5-3个月之间。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和MRI检查的完整影像学资料;(3)临床资料完整。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超声与CT诊断及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超声与CT表现及二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对比了2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超声和CT表现。
结果CT能显示后纵隔与椎管内的病变,超声实时观察局部细小结构较优越。
本组患者,两种方法相比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和CT检查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有各自优越性,恰当选择检查方法能提高检出率,避免检查的雷同。
【关键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超声;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发展快转移早。
超声与CT检查对发现病灶及判定可否手术有决定性意义。
本文筛选了资料完整的神经母细胞瘤24例,就其超声与CT表现及二者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24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16例,女8例。
年龄2个月~12岁,5岁以下18例占75%。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14例)、肿块(13例)、消瘦(7例)、贫血(9例)、骨关节痛(7例)、咳嗽(3例)、眼球突出(1例)。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及CT检查,3岁以下及不合作的小儿给10%水合氯醛,按0.5 ml/kg体质量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l。
CT检查前30 min 及15 min分别口服1%~2%复方泛影葡胺水溶液100~500 ml。
2 结果烟台毓璜顶医院磁共振室(于本霞)原发肿瘤的部位:24例中,18例源于腹部占75%,其中肾上腺髓质14例占63%,脊柱旁交感链4例占16.6%;胸部4例占16.6%,其中3例位于上纵隔脊柱旁沟,1例位于中纵隔;盆腔和颈部各1例分别占4%,与文献报导相一致[1-2]。
超声检出21例,CT检出24例。
肿块特点: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最小2.0 cm×2.5 cm×2.7 cm,最大10.2 cm×13.0 cm×15.7 cm,9例越过中线,多数因内部出血坏死呈囊实不均,19例可见钙化灶。
疾病名:肝母细胞瘤英文名:hepatoblastoma缩写:别名:肝胚胎瘤;婴幼儿肝细胞癌;肝胚细胞瘤疾病代码:ICD:C22.2概述: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肿瘤,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62%。
该病起源于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属上皮来源的肝脏恶性肿瘤。
1896 年,Walter 首先以癌瘤为名报道此病,也有称肝胚胎瘤、婴幼儿肝细胞癌。
流行病学:本病以北美、日本及欧洲较多见,占儿童期肿瘤的 0.2%~5.8%;英国 15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约 1/10 万,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的住院患儿中的罹患率约为1/1 万,我国西安地区统计占3%。
肝母细胞瘤基本上是小儿肿瘤,多发生于3 岁以下幼儿,5 岁以上较少见,偶见于成年人,男女之比为2.5∶1。
肝母细胞瘤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有报道一家姐妹和兄弟发病的记载。
并与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之间的家族性有关。
有人报道 5 个家族有此两种病同时存在。
有FAP 家族病史的发病率0.42%,一般人群仅为1/10 万。
病因:肝母细胞瘤是由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新生儿可能在子宫内发生,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妊娠7 个月胎儿。
成年人可能是胚胎性肝细胞在肝内多年后,才发生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肝母细胞瘤多发生在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界限清楚,瘤体直径在 5~25cm 不等。
肿瘤无明显分叶,可有囊性退行变和骨样改变,中心区常有坏死和出血,多不伴有肝硬化。
镜下显示,肿瘤由成熟期不同生长阶段的上皮成分和间质变异成分所构成。
上皮成分为其主要构成成分,分为两型。
①胚胎型:细胞以带状或丝球状排列;细胞小,呈梭形,核深染,胞质少。
②胎儿型:常呈梁柱状或盘片状,细胞较大,胞质较多。
胞质依糖原或脂肪数量多少而呈颗粒或清亮状。
肿瘤内可见窦性隙和胆小管;间质成分常由骨样组织构成,很少有软骨或肌肉分化。
肝母细胞瘤细胞核 DNA 含量分析显示,胎儿型多为二倍体,胚胎型则多为异倍体。
2023儿童原发性肝脏肿瘤:影像诊断要点与研究进展摘要儿童肝脏原发性肿瘤的病理类型较多,术前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最佳线索出发,重点阐述儿童肝脏常见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儿童原发性肝脏肿瘤的诊断水平。
儿童原发性肝脏肿瘤并不罕见,占儿童肿瘤的0.3%~2.0%[1],其中2/3是恶性肿瘤,以肝母细胞瘤(hepatob1astoma,HB)、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及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embryona1sarcoma,UES)最常见,1/3是良曲中瘤,包括婴儿型肝血管瘤(infanti1ehepatichemangioma z IHH\肝脏间叶性错构瘤(hepaticmesenchyma1hamartoma,HMH)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1nodu1arhyperp1asia,FNH)等。
患儿常以无症状腹部包块就诊,少数因肿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正常组织,以发热、腹痛、黄疸及瘙痒等继发症状就诊。
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以先天性W瘤较多,具有明显的〃年龄段〃特点,年龄越小恶性病变越多,既往肝脏疾病史及血清甲胎蛋白(a1phafetOPrOtein,AFP)水平有助于诊断[2]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CT和MRI等多模态成像评估肝脏肿瘤已成为共识。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且无辐射,常作为儿童腹部病变的筛查方法。
CT及MR1对显示肿瘤病灶位置、范围、结构、强化方式等更具有优势。
CT能敏感识别肿瘤内出血及钙化,而MR1依靠高软组织分辨力、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方式及功能序列的应用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精准诊断。
一、肝脏良,的中瘤1.IHH:IHH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既往常称为肝血管内皮瘤[3],发病高峰为生后6个月内。
临床常表现为肝脏肿大、动静脉短路、高输出性心力衰竭及Kasabach-Merritt综合征,50%~60%伴皮肤血管瘤[4]O IHH血供丰富,1岁以内生长迅速,随后可自行消退,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影像学检查常作为动态随访的主要方法。
磁共振增强联合DWI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唐勇
【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年(卷),期】2024(8)7
【摘要】目的: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磁共振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济南北城医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129例。
分别进行磁共振增强、DW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
结果:手术病理结果显示恶性75例,良性54例;DWI检查准确检出恶性67例,良性51例;磁共振增强+DWI检查准确检出恶性74例,良性52例;磁共振增强+DWI检查肝脏肿瘤的灵敏度98.67%、准确率97.67%均高于DWI检查的89.33%、91.47%(P<0.05);在b值为50、400、800 s/mm^(2)时,恶性肝脏肿瘤患者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
结论: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增强+DWI检测灵敏度及准确率较高,可为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可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唐勇
【作者单位】济南北城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相关文献】
1.磁共振增强联合DWI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磁共振LAVA和DWI 技术联合在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3.磁共振增强成像联合DWI在不典型肝脓肿及肝脏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
4.磁共振增强结合DWI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磁共振LAVA和DWI技术联合在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附13例报告并复习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小儿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ct特征,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率。
方法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3例,均行ct平扫和/或多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只做平扫,平扫+增强扫描者8例,对所有ct影像进行分析。
结果 13例肝母细胞瘤中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者12例、多发性肿块者1例;肿瘤位于肝右叶者10例、肝左叶者2例、跨越左右叶者1例;斑点、条形钙化者1例;瘤内坏死者10例;8例增强检查病例中,肿块均见强化,以不均性强化为主,多表现为片状、结节状强化,部分者可见肿瘤包膜及瘤内分隔强化,与平扫相比ct值上升约24hu-40hu;门脉和/或下腔静脉受侵者6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者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2例、肝内转移者1例、双肺内转移者1例。
结论 ct上肝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及体征、afp检查等大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恶性肿瘤;小儿;ct肝母细胞瘤(hb)是一种少见恶性肿瘤,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1]。
据文献统计,85-90%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男女之比为3:2~2: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
临床上以右上腹包块并持续性增大,伴消瘦,afp值升高为其主要特征。
笔者搜集、整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3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对本病诊断价值,以此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本组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者1月,最大者4岁,中位年龄约1.9岁。
13例均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emotion 16型ct机扫描,扫描层厚3mm,重建层厚5mm,并结合mpr对肿块进行冠状位、矢状位观察。
8例增强检查,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300mg/ml),剂量按2ml/kg,注射前均进行皮试过敏试验,注射速率1-3ml/s,扫描前30min口服10%水合氯醛5-10mg/kg 予以镇静。
肝脏的先天性变异的CT和MRI诊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讨论肝脏的先天性变异的CT和MRI诊断。
方法对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
结论肝脏异位是指肝脏的位置发生异常,多见于肝脾转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变异。
使用US、CT和MRI任一种方法都比较容易诊断,表现为肝脾换位,肝脏位于左上腹部,如同时合并右位心则可诊断为全内脏反位。
【关键词】肝脏的先天性变异 CT MRI 诊断(一)先天性肝右叶缺如肝叶的发育变异主要为胚胎时期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内胆管的分化异常,多由种种原因影响到血管的发育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所造成。
肝右叶缺如多同时合并胆囊缺如,此时比较容易诊断,但需与胆囊萎缩、小胆囊及肝胆术后相区分。
肝右叶缺如时肝左叶往往呈代偿性增大。
临床多无任何症状,多于腹部超声、CT和MRI检查时偶然发现。
US显示肝右叶缺失和肝左叶明显增大,但肝左叶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胆管正常或轻度扩张增粗,门静脉主干及左叶分支显示清楚,门静脉右支不显影,胆囊及肝门明显右移,部分病例同时合并胆囊缺如。
CT和MRI平扫显示肝右叶区空虚,无肝实质,被腹腔肠管占据,常合并无胆囊。
肝左叶明显肥大,但密度和信号均匀,肝内胆管多显示轻度扩张增粗,增强CT和MRI显示门静脉右支缺如,门静脉左支增粗。
CTA及 MRA可清楚显示肝右叶缺如时的门静脉血管异常,结合临床诊断比较容易。
MRCP可显示胆囊、肝内胆管右支缺如,左肝内胆管扩张增粗。
(二)先天性肝左叶缺如肝左叶缺如非常少见,Merrill尸检的l 9000例中发现1例。
有关肝左叶缺如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肝脏胚胎发育期肝左叶肝动脉的血供障碍,或者出生时的门静脉左支的血栓形成,以致肝左叶发育停滞或不发育。
单纯性肝左叶缺如临床多无任何症状,但多数同时合并间位结肠、胃扭转和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以致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肝脏被主裂分为左、右两叶,胆囊窝位于主裂内,肝左叶的内外段之间有镰状韧带,而圆韧带连接于镰状韧带的游离缘,为闭塞的脐静脉遗迹。
儿童肝脏肿瘤的CT、MRI 诊断及临床分析
赵廷强;吴南洲;叶慧义;娄昕
【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
【年(卷),期】2009(030)005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肿瘤的CT、MRI诊断价值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男11例,女2例,年龄最小13个月,最大14岁,平均10.8岁.10例行CT扫描,6例行MRI扫描.结果:13例中,原发性肝癌7例(78%),肝母细胞瘤3例(23%),白血病肝脏侵润1例,肝血管瘤1例,肝间叶性错构瘤1例,不同病理类型肿瘤有其各自影像学特点.结论:CT与MRI检查可准确显示恶性肝肿瘤的部位、大小、侵润范围、影像特点及转移情况,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赵廷强;吴南洲;叶慧义;娄昕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R735.7
【相关文献】
1.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成像:诊断思路及其与CT和MRI诊断一致性比较 [J], Wilson SR;Jang HJ;Kim TK;崔立刚;张武
2.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对比分析 [J], 徐杰
3.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对比分析 [J], 徐杰
4.MRI和CT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临床分析 [J], 何平;杨学俊;李原;王新辉;舒建军;张剑
5.肝脏富血供肿瘤与肿瘤样病变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策略分析 [J], 张贵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9例报告)
王康安;周康荣
【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1995(0)S1
【摘要】报告小儿肝脏恶性肿瘤9例(原发性7例)其中肝母细胞瘤3例,肝细
胞癌4例;转移性2例)。
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CT征象为:(1)平扫肝实质内单个或多个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不均质增强;(2)大多数肿瘤较大,常使肝脏变形;(3)肿瘤通常累及肝脏一叶,右叶多见,但可以累及两叶或多中心;(4)胸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分析和讨论了肝母细胞瘤和肝细胞癌之间的鉴别诊断。
转移性肝脏肿瘤平扫显示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更清楚地显示之,但其表现无特异性。
【总页数】3页(P109-111)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肝细胞癌;小儿;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作者】王康安;周康荣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放射科,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5例报告) [J], 熊勤云
2.CT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附3例报告) [J], 翟跃杰;王志芳;杨义军;王勇
3.含有脂肪成分的肝脏囊型包虫 CT 诊断(附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尹桂秀;赵希鹏;鲍海华
4.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附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朱云波; 王芳; 曹孝兰
5.小儿肾脏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52例分析) [J], 邵剑波;王明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肝母细胞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儿肝母细胞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肝母细胞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儿肝母细胞瘤如何诊断鉴别,小儿肝母细胞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肝母细胞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AFP、乳酸脱氢酶、腹部平片、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胸部平片*一、检查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中晚期病例并不困难,但较难发现早期病例。
*二、实验室检查90~100%的患儿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增高,对于本病的诊断有特异性的价值,并与肿瘤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是临床上作为诊断和手术后随访检测的重要指标。
其阳性率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有关,以胎儿细胞肿瘤产生的AFP更多。
另外,血清LDH、胆固醇、碱性磷酸酶也有增高的报道。
早期肝功能多正常,中晚期则会出现较明显的肝功能紊乱,2、B超检查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的部位和性质,区别实质性抑或囊性。
可以较好地判断门静脉或肝静脉内是否有瘤栓的存在。
另外可以作为是否有肾脏、脾内转移的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三、MRI检查MRI检查的三维成像的影像对肿瘤与肝脏血管和周围器官、组织关系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鉴别肿瘤的性质也较CT 为好;*四、CT表现(1)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增强可见多个结节状增强染色征象,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中心有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域,为肿瘤坏死所致。
有的肿瘤内含类似骨组织成分,CT可显示钙化灶。
CT平扫示右肝可见巨块状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缘比较光滑,密度不均,内部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域,其内斑点状钙化。
增强示肿瘤可见增强,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中心坏死无增强,肝内胆管扩张;(2)平扫可见肝实性肿块,多由数个结节聚合成大块状,其边缘为高或等密度,中心呈低密度或高低不等密度。
*五、其他检查胸部的X线平片检查可以了解有无肺转移和横膈抬高。
肝脏穿刺活检及腹腔镜在诊断不明或肿瘤巨大不能切除者可以应用,以明确诊断、估计肿瘤范围、是否粘连及侵及周围器官、指导手术前化疗用药等。
分析小儿肝母细胞瘤实施CT及MRI诊断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7-10-20T16:39:32.8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作者:何晓斌[导读] 小儿肝母细胞瘤在CT及MRI检查诊断中具有明显特异性,对于早期临床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肝母细胞瘤实施CT及MRI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90例患儿CT检查结果表现中出现单发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各45例、67例、79例,其中可见瘤内出血与钙化现象者48例,增强扫描时出现不均匀增强者41例。
84例患儿行MRI检查的表现结果中出现光滑类圆形肿块者11例,瘤内出血者42例,表现T1WI呈低信号者52例,T2WI呈高信号者41例。
结论:小儿肝母细胞瘤在CT及MRI检查诊断中具有明显特异性,对于早期临床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肝母细胞瘤;CT;MRI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均有别于肝细胞癌。
本次研究选取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47例,年龄1.5个月~5岁,平均年龄(2.13±1.05)岁。
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肝体肥大,右上腹部肿块进行性增大,或者腹部出现膨隆现象,90例患儿中出现血清甲胎蛋白增高者86例。
1.2 方法
1.2.1 CT平扫
90例患儿中应用GE64排螺旋CT机进行CT平扫者65例,应用PHILIPS-16CT进行CT平扫者25例。
CT平扫过程中层厚、层间距各5mm,。
其中45例患儿行增强扫描,采用碘佛醇作为对比剂行静脉推注。
1.2.2 MRI检查
90例患儿中行MRI检查者84例,应用西门子1.5T MRI成像仪。
应用体线圈应用常规SE序列与FSE序列分别进行T1WI与T2WI扫描,扫面部位为轴线、矢状位、冠状位。
行MRI扫描前给予患儿口服5~10mg/kg的10%水合氯醛。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90例小儿肝母细胞瘤中位于左叶、右叶、左右叶及向肝缘外生长者分别有20例,41例、29例及49例。
患儿病理检查结果为胎盘型、胎儿型、混合型、间变小细胞型分别有30例、24例、25例及11例。
25例混合型患儿中见骨样组织有16例。
90例患儿中行肿瘤切除术与肝叶切除术者分为有43例与47例。
90例患儿的肝母细胞瘤临床分期为43例患儿为Ⅰ期,肿瘤经手术完整切除,26例为Ⅱ期,经手术切除后有病变残余,Ⅲ期患儿有16例存在淋巴转移肝侵犯者3叶,5例为Ⅳ期患儿存在肺转移现象。
2.2 CT表现
90例患儿经CT平扫检查表现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各45例、67例、79例,其中可见瘤内出血与钙化现象者48例,肿瘤密度一般低于正常肝实质,裂缝状造影呈现低密度并存在钙化现象。
CT增强扫描时出现不均匀增强者41例,其中呈现由轻度到中度增强表现。
2.3 MRI表现
84例患儿经MRI检查表现为MRI检查的表现结果中出现光滑类圆形肿块者11例,瘤内出血者42例,表现T1WI呈低信号者52例,内部可见更低信号表现,T2WI呈混杂高信号者41例,并伴发坏死表现。
3 讨论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患儿出生后1~2年为肝母细胞瘤的高发期,多见于男性患儿,常为单发,偶见多发,患儿肝母细胞瘤发生位置多见于肝右叶者,合并肝硬化患儿较为少见[1]。
肝母细胞发展过程中多向肝内转移,而肝外转移时转移位置多为肺部、脑内以及肝门淋巴结。
就诊患儿常见于右上腹肿块,并伴发食欲不佳、发热、消瘦及腹痛等症[2]。
本次研究中肝母细胞瘤的影响学检查表现结果与上述观点相吻合,肝母细胞瘤多发于患儿肝右叶、左右叶与左叶较为少见。
CT与MRI应用于肝母细胞瘤检查中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
MRI可清楚显示肿瘤包膜,而CT对于钙化征象的显示情况较为明显,CT 与MRI均可以清楚显示患儿肿瘤出血现象[3]。
肝母细胞瘤检查中应用CT检查可对患儿病灶部位、出血处、坏死及钙化现象清楚反应,可作为肝母细胞瘤检查的首选方式,MRI在检查过程中无需应用对比剂即可显示患儿血管走向,了解血管与病灶之间的供血关系,有利于对肿瘤范围进行判断,在检查过程中对于患儿不会造成辐射性损伤,适用于小儿检查[4]。
在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可也应用CT增强扫描中患儿肝癌肿块形态的差异,对肝母细胞瘤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进行鉴别,原发性肝细胞癌增强扫描时肝癌肿块边缘模糊、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常见多个子灶位于瘤体旁,并存在肝硬化表现[5]。
与此同时,通过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也对肝横纹肌肉瘤、肝转移瘤以及肝末分化胚胎性肉瘤进行临床鉴别诊断。
通过CT与MRI也可对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与预后进行评价,在临床治疗中手术完整切除是肝母细胞瘤治疗的常用方法,切除率较高,同时通过化疗与放疗等多种方法辅助治疗,也可使患儿的生存期延长。
综上所述,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为肝母细胞瘤的临床鉴别诊断与手术治疗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同时可对肝母细胞瘤患儿的治疗与预后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朱龙涛.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9):375.
[2] 苏德其其格,孙晓东.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诊断[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088-7089.
[3] 汤梦婕,袁晓军,谈珍等.多学科综合治疗47例儿童肝母细胞瘤的疗效评估[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5):1175-1179.
[4] 段于河.CT三维重建及模拟手术系统在小儿肝脏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5,36(4):317-320.
[5] 李欣,董世杰.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4):2370-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