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新部编本
- 格式:docx
- 大小:88.32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课标规定的必背优秀古诗词篇目之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被贬入吴地时,送别友人辛渐赴洛阳所创作的一首离别诗。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让学生知道这首古诗;
2. 学会朗读这首古诗以及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能够通过理解古诗,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法,用艺术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材料分析来学习诗歌。
然后,教师需要解析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情和高尚的品格。
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蕴含的意义,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最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下面是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篇目、作者、诗意及语言特点。
2.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3.学会通过朗读古诗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难点: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芙蓉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芙蓉楼。
2. 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教师通过读诗首句来引导探讨,让孩子们懂得作者是表述自己的感受,居高临下俯视楼下盛大场面。
经过阅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全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诗意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
3. 赏析古诗的语言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特点,包括句式、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师通过读古诗,让学生感受韵律和节奏。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句式丰富,有简单句、并列句、独立成句和并排句式等,让学生逐句理解,领会其感情。
(2)修辞手法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拟人等,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4. 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以芙蓉楼的图像为素材,让学生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展现古代建筑的旅游景色。
第二课时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让学生了解句式,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特点1.展示古代楼台建筑图片2.分小组介绍古代楼台建筑的历史由来、特点、分布、文化内涵、维护保护等。
3. 比较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的修建、装饰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探讨《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探索《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体会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本节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意境,感悟作者的心情和高尚的品格。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线,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有深度的语文诗歌课堂。
【教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2.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谈话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渲染送别氛围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可以说时时有诗、事事有诗、处处有诗,老师和大家对古诗,老师说上句,你来对下句,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诗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发现这些诗歌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送别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此环节老师用送别古诗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添了课堂文化色彩,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为整节课奠定了送别时凄凉哀婉的送别课堂氛围。
】二、释诗题,知作者1.板书课题,强调生字“芙”“蓉”,上下结构,上收下放,上扁下长。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其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 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坚定的品格。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 教学难点:从“冰心” 玉壶”等意象中,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原文、注释、译文及诗人介绍。
- 背景音乐,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送别诗。
3. 揭示课题:《芙蓉楼送辛渐》,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
(二)初读古诗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韵律。
(三)理解诗意1. 逐句讲解古诗,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意。
- 首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为送别设置了背景。
- 次句: 平明送客楚山孤”,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暗寓诗人送客时的心情。
- 后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冰壶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品格和不变的志气。
2.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品味古诗1.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3.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王昌龄的其他送别诗,了解诗人的诗歌特点。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芙蓉楼送辛渐》的内容;2.理解古诗词的意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辛弃疾离开扬州前往婺州的离别情景。
诗中既有对离别的惜别,又有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思。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老师的引导,回忆一下离别的场景,什么情况下人们会离别,离别时人们会有什么感受等等。
2.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故事,倾听他们的感悟和体验。
讲解1.老师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背景,解释生僻词汇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的美妙之处。
2.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体验离别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惜别之情,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词背后的含义,如:•为什么诗人要用“南楼”、“北楼”这样的词汇描述等等?•通过“伤心秦汉经行处”这句诗体现出了辛弃疾的何种情感?活动1.创设“芙蓉楼诗会”活动,让学生模仿古人,用自己的语言编写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自带诗歌进行朗诵,并学会欣赏和评价同学的诗歌。
总结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和收获,思考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
2.对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管窥人生、启迪心灵的哲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芙蓉楼送辛渐》的内容和背景;2.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其美妙之处;3.借助诗歌,体验离别的情感并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意义并自主思考;2.通过简单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自己的诗歌,并进行表达。
教学评价1.进行学生个人表演和朗诵评价;2.通过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个人创意的想象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拓展1.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其他诗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典诗词的魅力;2.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如历史、地理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3.可以拓展阅读,《诗经》、《楚辞》等等古诗词,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文学阅读和思考范围,进一步提高其文艺素养。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叶县实验学校李晓鹏
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
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
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即高洁清廉。
)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⒊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⒋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⒌指导背诵。
四、拓展总结
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⒉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