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实施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64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中宣部、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

施方案精神,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从2006级学生开始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为帮助高校师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实施新课

程方案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本报特刊发对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的专访及四门课程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对教材特点的介绍。

今年秋季开学以后,全国普通高校将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有关负责人

问:我们应如何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要意义?

答: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部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科学发展观,充分

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也不能否认,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相

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愈演愈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些都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

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大学生,才能够做到用正确思想凝聚人心,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的思想观念的比较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又是

认识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和各种风浪考验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其自身思

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将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据了解,首先开设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您能谈谈为什么作出这种安排吗?

答: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2006年秋季将开设四门新课,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首先对高校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考虑是:其一,从教学规律上讲,

这门课程最适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入门课程。这门课程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与

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在教学内容要求上也比较具体、形象。因此,这门课宜于作为入门课程。其二,从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步骤上看,首先从一门课入手陆续开设到

位,较之四门新课齐头并进更为稳妥。集中力量先开设一门课程,带有示范性和探索性,可以为其他三门新课程开设积累经验。先开设一门课,无论对一所高校的教学组织还是对面上的宏观指导,都是

十分有利的,也是从实际出发的。其三,从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要求看,首先开设这门课也是非常必要的。据了解,目前各高校已经开始确定下一学年度的

教学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这一部署和要求,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确保按时保质开课。

问: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过程中,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有哪些要求?

答: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中央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对教材送审稿的意见和评价看,可以这样说:这四本教材可以基本认定为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一;可以基本认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可以基本认定为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使用好这一教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