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艺术风格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34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作者:赵姗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期摘要: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中蜕化而来,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的书体特征。
《张猛龙碑》作为魏碑的代表,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魏碑楷书张猛龙结字作者简介:赵姗姗,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当今书坛是碑帖并重、相映生辉的时代,南北朝时期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的书法家所青睐。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为特殊。
其字法浑然天成、点画峻厚,仪态奇逸,古法洞达。
清代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美,结构天成。
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 《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宝藏中的一颗最为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备受推崇,清代学者杨守静评论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盛赞:“结构经纶,变化无端。
为正体变态之宗。
”可见古人对张猛龙碑的评价之高。
下面我们通过对《张猛龙碑》的字法特征来探索一下这座宝藏。
北魏时期楷书产生不久,新的法度尚未形成,张猛龙碑中仍保留浓厚的隶书笔画形体和结体习惯。
这样书写者就有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形成了风格多变的结体特征。
张猛龙的字法主要特点是“潜虚半腹,峻拔一角”,即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其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横向,竖向,开张紧收,动静统一。
1.自然安排,疏密有度。
魏碑来自于隶书,而隶书形成于汉。
我们从汉代的艺术中,包括书法、汉印、瓦当等,可以看出这种自然之趣,常随字形的结构而自然安排笔画,笔画较多的一边更密,并不把一个字的笔画平均分配。
浅析魏碑《张猛龙碑》的风格特点作者:周聪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摘要:魏碑体在中国书法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作为魏碑体发展后期代表作之一的《张猛龙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魏碑体华美、秀逸的辉煌风貌。
此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子庙内,是现存的六朝正书碑版中公认的名作,书体雄健清俊,结构跌宕舒展,逸趣横生。
本文通过对《张猛龙碑》特点的分析,希望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张猛龙碑》的艺术特征,为我们创作开辟更广阔的思路。
关键词:张猛龙碑;风格特点;线条;结体[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140-01南北朝时期,以长江划江而治,受地域、风俗等影响,书法风格也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延续二王、长于尺牍,北派则长于碑榜,魏碑体此时形成,但是魏碑体的概念在清末才形成。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无疑是一朵奇葩,它并不是一种书体演变过程中的过渡书体,随着北魏的消亡而消亡,是政治、地域等因素形成的书体,它前后流行四十余年,随后沉寂了一千余年,直到清中叶时倡导碑学运动才受到碑派学家的重视和推崇,书法家们逐渐从中寻找到了新的笔法运用与创作灵感和审美情趣。
在北魏后期,孝文帝改革,鲜卑人“汉化”,南北开始融合,因此传习洛阳体楷法蔚然成风,各地的碑志、造像记上的楷书风格更加的趋向于华美、秀逸,《张猛龙碑》就是魏碑后期的代表作。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子庙内,堪称刻石中的精品。
从整体看来,此碑气势奔放自由,奇宕舒展;笔力雄健清俊,点画方劲浑厚,起笔收笔方锐有力,笔画棱角分明、干脆利落;字形跌宕舒展,中宫多收紧,笔画又四方射出,秀逸华美,耐人寻味。
此碑很受碑派学家的推崇,清杨宾在《大瓢偶笔》中称“曲阜孔庙《张猛龙碑》,笔意近王僧虔,而坚劲耸拔则过之。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笔分析《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书写者姓名,碑阳⼆⼗四⾏,⾏四⼗六字,碑阴刻⽴碑官吏名计⼗列。
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字。
古⼈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誉为“魏碑第⼀”。
为正宗北碑书体。
碑⽯在⼭东曲⾩孔庙。
《张猛龙碑》碑⽂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笔起笔,转折处的⽅棱及三⾓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但也并⾮笔笔都⽅,⽽是变化多端,有⽅有圆,⽐《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有⼀点⾏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
魏碑《张猛龙碑》⾼清⼆⽞社版【⾼清放⼤版】北魏张猛龙碑明拓❷魏碑《张猛龙碑》明拓版⾼清⼤图加载较慢,请耐⼼等候❸《张猛龙碑》赏析《张猛龙碑》的笔法⼤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笔法主要基调是⽅圆兼备,以⽅笔为主;2.少数字近⽅少圆,点画较为⽅博;3.少数字近圆少⽅,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4.部分字有⾏书笔意。
《张猛龙碑》以⽅笔为主,⽅、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笔处棱⾓分明,笔画上表现了⼒的强度;⽓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
亦⽤圆笔,圆笔凝重端稳,⽓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然,创造了⼀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以下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笔的简要分析:⼀、点法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横《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横为主,亦有圆者。
横画沉着厚重,⽓势雄浑,符合当时北朝⼈粗旷的性格特点。
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头,然后再往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
《张猛龙碑》最富有特点的横画便是左低右⾼之势,横画起笔或圆或⽅,起笔⾓度多变;横画向右上⽅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雷同。
浅谈《张猛龙碑》摘要:《张猛龙碑》谓之北魏书法之精品,乃碑刻中的典型代表,在魏碑中属于中性书风之典范,融入了大量篆书的中锋笔意,在楷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楷书碑刻代表.康有为评其为“隶楷之极则,正体变态之宗”,可见其在历史上对楷书发展影响之深远.《张猛龙碑》中的书风展现出古朴浑厚,天真意趣的特点,运笔采用方笔为主,方圆兼和,变化自然.高耸险绝的结字和丰富的空间布局都为它带去了独特的风格特点.因此,深刻分析此碑的笔法结构,是更好了解北魏书法风格的关键一步.关键词:《张猛龙碑》; 笔法; 结构; 影响书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璀璨的时期,自先秦发展至两汉的各种书体的发展和成熟,到魏晋南北朝的丰富和创新,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精细和完善.书体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进步,才有后世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一段著名书论。
而北碑在其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虽在唐宋以后,书法家大多奉二王书体系的“帖学”为正脉,大量北碑石刻被世人所忽视,但这不并无法掩盖住碑刻书法的光彩.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地位特殊,其字法雄奇变化,浑厚有力,生动意趣,古法洞达.清包世臣曾品评北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张猛龙碑》一直被认为是北碑中精品之最,一直被效仿和推崇不断.《张猛龙碑》出自北魏正光年,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全称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此碑书风虬劲险峻,结体大小错综.自明开始对《张猛龙碑》进行初步研究到清代因金石学考据学兴起而更加深入,尤其是康有为,对此碑研究最为细致.一、笔法《张猛龙碑》笔法是魏碑中典型的方笔为主,但区别在于《张猛龙碑》的用笔方中寓圆,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干净利落.北魏时期,虽楷书已经走向成熟,但在书写的笔法上仍存隶意,如,“晋”字横画主笔,起笔竖切凝重,后立马转为中锋行笔,收笔向右上行笔欲出还收带有隶书特有的波磔用笔.再看其转折处,亦与隶书较为相似,不顿不搓,是两个笔画自然地衔接,例如竖勾的平挑.撇捺的左右分张,数字的笔势还呈现出横张的趋势,如“春”三个横画长度近似.与唐朝时期的楷书横画相比稍长,另其撇以斜直撇为主,向左下方延伸,捺画出峰略收,与撇画形成左右开张的趋势,下方的日结字较小,藏于撇捺之中,使整体结字成扁阔状.以上举例略述了此碑中的笔法特点.从全方面看,《张猛龙碑》线条遒劲,如强弩引而不发.笔力含蓄,劲健有力,笔画间骨肉相依,既有古朴雄浑之意也有秀仪精妙之处.如清代张宾的《大瓢偶笔》品评“南北朝书虽多生强,而古意犹存,若张猛龙、崔敬岂则精拔萃美、妙不可言矣.”二、结构《张猛龙碑》谓之魏碑冠冕,其内含刻凿之古朴及书写之韵味为一体.书法最难不过是结构分割,笔画协调,结字巧妙,章法错落.《张猛龙碑》其结构之“险”“奇”“绝”一直为世人所称赞.康有为评其为“正体变态之宗”,并在《广艺舟双辑》中说道:“《张猛龙碑》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寓变化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此碑整体的结构大多偏向于左低右高的剞侧,内紧外松,高低错落的机构分布.详细叙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疏密停匀.如“举”字,上方笔画较多,结构紧凑,笔画书写内收,而下方的撇捺外放,疏朗有致,与上方形成对比.再看“尉”字,中部笔画横画紧收,右边的横画也以段横取代原先的长横,而竖画挺拔粗放,使得整个字外紧内收,疏密有序.二、错落生趣,如“源”左边的三点水为迎合右边的原而选择将三点上移不外放,原字的长撇也以瘦劲取之,形成收放有度,结字错落.再如“露”“问”二字上部向左错位,“侍”字下竖钩较正常写法向左错位的变化手法,几个字都是左半上移而右半下移.三、主次相映,《张猛龙碑》字的主笔较为突出,以撇捺为主,也有一些横画.一字的魂灵由一字主笔来掌握,靠其来显现精神,成败关键之所在.此碑的一个结字特点就在于它的收放有度.如“是”横画主笔,左上右下相互呼应,巧用布白,使得整个字内紧外放,有了生动的气息,显现出北人粗犷气势来.谈及《张猛龙碑》的影响,从唐朝就可看出,欧阳询学习此碑并融会贯通,形成笔法遒劲,结字险峻的书风.至清代,因重兴碑学之风,大兴金石学,使得《张猛龙碑》重回人们视线,除康有为极为推崇此碑外,杨宾认为其为六朝正书此碑第一,魏儒鱼指出《张猛龙碑》为后来楷书之祖,陈奕禧论其承古证今,非此无以开示来学,肯定了此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张猛龙碑》字势如长枪大戟,天骨开张,奇正相生,青纯峻逸,乃碑刻书法的一代不朽巨作,因此当我们在欣赏和临习此碑的同时,也要根据其特点和风格进行读帖分析,深入理解内涵,也有助于将其与自身风格融会贯通,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参考文献:[1]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赵姗姗, 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J].曲阜师范大学,2011(05)陈颖(1997.9~),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省台州市, 学历: 2020级学士研究方向:书法。
孙伯翔谈《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書法考(1968)孙伯翔谈《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在中国书法史上,魏碑书体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恰似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灿烂无比,光彩夺目。
《张猛龙碑》是魏碑书体的著名碑刻之一,形成于北魏后期,是魏碑书体中非常完美成熟的碑刻,对后世的书法演变作用极大。
尚碑的人临《张猛龙碑》,主宗其法,追求终生,借取气息,自成面目。
宗帖的人也多涉足于它,从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
我的临碑体会临习《张猛龙碑》,选择范本很重要,最好是原拓本。
从广义上来说,这不太可能,因为好的拓本不容易得到,也买不起,整幅的《张猛龙碑》全拓价格更是昂贵,现在影印技术很先进,选择好的《张猛龙碑》影印范本来临写完全可以。
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严格地强调了一个“法”字。
若想学到法就必须学习古人的名碑、名帖,加以汲取、继承。
这个继承既是我们临习书法的开始,又伴随我们创作的终生。
前人的经典书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临写书法直取前人的碑帖,在临习中加深领悟能力,久而久之,则可以领悟到书法艺术囊括着大自然万殊意象之美,这种深奥的意象美在日后的创作之中更能感觉到它是书法创作的基石。
怎样临写《张猛龙碑》?我认为有三点:一读,二临,三领悟。
临写一种字体,首先要读进去,心中有字,手才能写字,所以应该是先读后临,或是边读边临,边临边读,这样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由微人妙。
孙过庭说得非常精辟:“察之尚精,拟之贵似”。
察就是读,读和临的比例应该是读、临各半,或读更多一点。
只有抓住《张猛龙碑》的笔法特征和结构特征,才能掌握它多姿多变的天成之趣跳跃之妙,乃至精神飞动之美。
心中有了《张猛龙碑》的艺术特征,手中再经过千锤百炼、朝临暮写的艰辛磨难,定能达到“拟之贵似”的程度。
察之尚精方能拟之贵似,拟之贵似方能遗貌取神,方能达到化古为我的境地,达到这个境地,方能厚积薄发,进入创作。
在尝试创作的过程中要发挥极大的领情思维的潜能,要触类旁通,要举一反三,反四、反五、甚至于反七反八,这就是在艰辛书途中的捷径。
书写魏碑张猛龙心得在书法世界中,魏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繁复的结构而闻名。
作为魏碑书法家,张猛龙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在我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与欣赏的过程中,我对他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关于魏碑张猛龙作品的心得体会。
张猛龙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和理念。
他对于每一个字的结体设计都非常讲究,追求形神兼备,注重笔画的精细与调和。
他善于运用点画结合的技巧,使得每个字都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同时,他在布局上也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通过巧妙地调整字和字之间的间距和大小,使整篇作品显得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些创新的元素与传统的魏碑书法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体现了时代的风貌。
张猛龙的作品给人以力量和气势的感觉。
魏碑本身就是一种以刚劲有力为特点的书体,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特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他的字体形态紧凑而富有张力,筆势雄浑有力,每一划都充满稳健的节奏感。
字的轮廓清晰、笔画饱满,透露出强烈的氛围和能量。
这种力度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蕴含着坚定和不屈的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发和冲击。
张猛龙的作品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他深入研究了魏碑的发展历程和技法要领,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精确的把握。
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坚守,以及对魏碑书法的深情厚意。
这种心态和态度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魏碑张猛龙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以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法,呈现了魏碑书法的魅力和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的文化基因,又融入了时代的特点,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魅力。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研究,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对魏碑书法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
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
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
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
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
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张猛龙碑》的用笔方法我国历史上十六国以后,北方鲜卑族以其强悍粗犷的民族精神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结束了北方长期纷争的局面。
尤其自魏孝文帝实行改革以来,北朝经济更趋富裕,民族更加强盛,由此引来碑碣造像、摩崖石刻盛行,客观上给我们留下了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书法艺术珍品。
在群星灿烂的魏碑石刻中,《张猛龙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得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
一、《张猛龙碑》的艺术特点《张猛龙碑》书法艺术一向受到人们的称道,早在清代,包世臣、康有为即盛赞该碑“精能造极,不可名言”。
现代书法界更有对之推崇备至者。
《书法教学》(赵一新等人编著)曾说:“《张猛龙碑》点画灵变……借让巧妙……结构精致而气魄很大。
”接着把它与同类魏碑相比说:“《贾思伯碑》与之同类,但画微重满,变化稍逊;《杨大眼造像》与之同类,但纯熟不够;《孙秋生造像》与之同类,但奇峻难敌;《魏灵藏造像》与之同类,但骨力嫌弱;《高贞碑》与之同类,但开展不如;《牛橛造像》与之同类,但流于平整;《始平公造像》与之同类,但姿变让步。
”足见评价之高。
这些评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张猛龙碑》所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因素。
(一)结体雄奇险峻。
笔画安排险峻,结构方式奇特,是《张猛龙碑》最明显的特征。
它既不像《郑文公碑》那样形态规整,笔画空距均衡,也不像唐楷那样四面停匀,而是密中有疏,正中参欹,安中设险,平中出奇,试看一个“光”字,它上面的两点并不像一般楷书那样安排得对称均衡,而是使左点取横式,右点取竖式,横竖相对,形成“矢的”之势;一横也不是两边等分,而是让左边尽量伸展,右边尽量缩短,造成长短对比,再在下面配以适当的长撇和竖弯钩,全字大有“倚天抽宝剑”的奇险威武之势。
再如一个“饶”字,右边的“尧”也处理得不同凡响,上面一竖歪写,已是一奇,中间两竖不是分落于上竖两边,而是让左竖再左移,让右竖对准上一竖,又增一奇;下面的撇和竖弯钩的头,不是对准上面正中,而是对准左竖,再添一奇,三奇并存,使一个“尧”字象鸡公山头咬合着的岩石,其险峻之势,不禁使人骇然生恐;然而综观全字,又使人不得不长吁一口气,放下心来,尤如我们发现山头岩石本有其重心所在,而不至于滚落下来一样,全字平稳安然。
北魏张猛龙碑解析字帖北魏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达到了极其繁荣的阶段,许多优秀的碑刻作品在这个时期诞生。
其中,张猛龙碑作为北魏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字体笔法而闻名。
本文将对北魏张猛龙碑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首先,张猛龙碑是北魏时期一块刻有汉字的石碑,以其龙飞凤舞的笔画和独特的造型而著名。
该碑以张猛龙为名,据史书记载,他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张猛龙碑刻于北魏末年,内容是一篇关于军事策略的论文。
通过对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北魏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
其次,张猛龙碑的字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整个碑文采用楷书体,字形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有力。
每一个字都采用了规范的构造和规则的笔画,体现了北魏时期书法追求规矩、庄重的特点。
碑文的字体整齐划一,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适中,排版紧凑有序。
这些特点使得张猛龙碑成为北魏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张猛龙碑在艺术价值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字帖的角度来看,张猛龙碑提供了宝贵的书法材料。
字帖是书法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熟悉、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规律。
张猛龙碑作为字帖的一种形式,它规范的字形和优雅的字体风格,为后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其次,张猛龙碑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北魏时期的文物,张猛龙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军事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特点,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
同时,张猛龙碑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张猛龙碑更是一份难得的珍宝。
通过模仿和学习张猛龙碑的字体和笔画,书法爱好者能够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
同时,欣赏张猛龙碑的艺术之美,也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享受和愉悦。
综上所述,北魏张猛龙碑作为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随置赋形平中出奇的《张猛龙碑》作者:劳英润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张猛龙碑》是”洛阳体”最具代表的铭石书之一,康有为评其为“隶楷之极则,正体变态之宗”,是学习魏楷的经典之作。
《张猛龙碑》的方圆兼备,随置赋形,平中出奇的特征在整个魏晋时期乃至正书史上都大放异彩,为我们创作开辟更广阔的思路。
关键词:魏碑;随置赋形;平中见奇《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之内,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
《张猛龙碑》石质优良细密,尽管经历将近1500年的风雨侵蚀、人类摹拓使得碑版斑驳陆离,形成浑厚苍茫的效果,但是很多字依然字口清晰,神韵完备。
对于《张猛龙碑》取法的渊源,清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认为,《张猛龙碑》出自《孔羡碑》。
而后世的刘熙载也赞同包世臣所论。
其传承《孔羡碑》的方整雄美而能出秀雅精美、平中出奇的艺术风格。
一、方圆兼备的用笔《张猛龙碑》往往以切笔入,圆笔送出,方而劲挺有力而无凌厉之感,化刚硬于秀逸圆厚之中;或以逆锋入笔,切笔方出,浑厚中渗透出秀雅之气。
此碑圆中带方,方中有圆,方圆结合,加上用笔的偏正、提按与捻管的相结合,使笔画骨肉相依,既有高雅古拙之意,又有秀逸精妙之美。
二、高古秀逸的线条线条作为书法艺术的语言,它运动的轨迹所形成的美感,才有书法的生命之迹象,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和艺术美的享受。
清代的杨宾在《大瓢偶笔》对《张猛龙碑》评曰:“南北朝书虽多生强,而古意犹存,若张猛龙、崔敬岂则精拔粹美、妙不可言矣。
“特别强调了此碑的古拙秀逸之美。
《张猛龙碑》的线条像强弩引而不发,笔力含蓄,爽朗、劲健,质地温润如玉,轻松自然,没有篆隶的坚实生硬,也没有唐楷的松软乏力。
线条还残留着隶意,最具体代表的是它的竖勾,勾画平推送出,使勾画坚挺劲健,笔收而力出,方显碑刻之精妙。
二、平中出奇的结构书法之难,难在结构的分割合理,笔画内部协调,结字巧妙。
明代的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评曰:“其书律以晋法,虽少蕴藉,而结体错综之妙,使以剂唐,足脱一代方整之累。
一、北朝《张猛龙碑》概述1. 《张猛龙碑》简介北朝《张猛龙碑》是北魏时期的一块石碑,记载了北魏将军张猛龙的生平事迹和功绩,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
2. 《张猛龙碑》的价值《张猛龙碑》上的文字丰富而精美,不仅展现了北魏文化的特色,更为今人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二、《张猛龙碑》文字的特点1. 单字结构的独特之处《张猛龙碑》上的文字采用了独特的单字结构,每一个字都具有鲜明的形体,遣词造句非常考究。
2. 单字结构的意义采用单字结构的文字,让《张猛龙碑》更具书法艺术的韵味,同时也增强了文字的辨识度和观赏性,为后人的研究和欣赏提供了便利。
三、《张猛龙碑》通篇章法的赏析1. 碑文开篇《张猛龙碑》的开篇以“北朝”二字为标题,气势恢宏,彰显着北魏帝国的雄伟气象。
2. 记载生平碑文接着记载了张猛龙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身、成就、战绩等,文字简洁而意蕴丰富。
3. 铭文结尾《张猛龙碑》的结尾部分则是为张猛龙的功绩做总结和表彰,以及后人对他的赞颂和怀念,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四、《张猛龙碑》的艺术价值1. 书法艺术价值《张猛龙碑》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展现了北魏时期的书法艺术风貌,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
2. 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北魏时期的重要碑刻,《张猛龙碑》上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更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于研究北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北朝《张猛龙碑》是我国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其文字的单字结构和通篇章法都显示出北魏时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积淀。
对于了解我国古代书法和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张猛龙碑》与北魏时期社会风貌的关系1. 社会背景北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正值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
《张猛龙碑》作为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
2. 军事文化张猛龙作为北魏将军,碑文中描述了他参与的战争和征讨的功绩,这反映了当时北魏社会的军事文化,战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也促进了当时军事思想的繁荣和发展。
张猛龙碑的笔法特点
张猛龙碑是中国辽代的一座石刻碑,其笔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 雄浑豪放:张猛龙碑的笔法以雄浑豪放为特点,线条粗劲有力,疏密得当,展现出一种壮丽而磅礴的气势。
2. 随势变化:在碑文的书写过程中,张猛龙采用了流畅的笔画
结构和变化自如的线条组合,使得整个碑文呈现出起伏有致的动势感。
3. 浓淡相宜:张猛龙碑中运用了墨色浓淡的变化,通过墨迹的
轻重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明暗的层次感,使得碑文更加生动逼真。
4. 造型精细:张猛龙碑的笔法追求形象的准确和细腻,对于人物、动物等形象的描绘力求精确细致,使得碑文中的形象栩栩如生。
5. 简练有力:尽管张猛龙碑的笔法较为雄浑豪放,但在整体构
图上追求简练有力,避免过多的纤细和繁复,使得碑文的阅读更加简
洁明了。
综上所述,张猛龙碑的笔法特点主要体现在雄浑豪放的气势、流
畅变化的线条、浓淡相宜的墨色、精细准确的造型和简练有力的构图
等方面。
作者: 劳英润[1]
作者机构: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89-19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9期
主题词: 《张猛龙碑》;艺术风格;高古秀逸;奇正相生;承古振今
摘要:《张猛龙碑》是最具代表性的"洛阳体"铭石书之一,康有为评其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的"正体变态之宗",并将其列为精品,称誉其有"承古振今"之功和"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之妙,可谓当代习碑研楷绕不开的经典之作.《张猛龙碑》方圆兼备、清纯峻逸的用笔,高古秀逸、温润遒劲的线条,跌宕奇崛、随字赋形的结构使其在魏晋时期乃至当今大放异彩,可以为书家进行书法创作提供灵感之源.。
《张猛龙碑》艺术风格研究
本文主要对南北朝的楷书碑刻进行研究,对南北朝的书法艺术进行梳理和研究,着重对《张猛龙碑》的艺术风格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思想。
魏晋南北朝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人们精神上较自由、解放,是最智慧、最热情的一个时代,文学艺术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受浓厚的艺术氛围的影响,碑刻书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涌现出非常多优秀的作品及书法大家。
这一时期是隶书过渡到成熟楷书的重要时期,草书和楷书都趋于成熟。
南北朝时期的楷书书法艺术也是比较典型的,是楷书碑刻书法的里程碑,是楷书承上启下的楷书碑刻代表,上承汉代,下启唐宋,是隶书变化过渡到唐代楷书的过渡风格。
《张猛龙碑》是北朝楷书碑刻最具有代表性的碑刻,是从隶书走向成熟楷书的标志。
《张猛龙碑》具有魏碑楷书碑刻成熟时期最具独特风格特点,蕴含了丰富的技巧方法,运用方笔为主、方圆兼和、变化自然的笔法,硬朗的线条、高耸奇险的结字的特点,丰富的空间布局,多变的章法布势,表现出劲健挺拔、纯朴浑厚的特点,是北魏碑刻中是最为典型的用笔和结字,古拙的气息,并在古意中呈现天然意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代的楷书取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对南北朝书法进行论述;第一章对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背景及书法思想的探讨,对社会风气与碑刻书法的关系、儒家思想与碑刻书体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围绕南北朝楷书的总体特征进行论述,论述楷书在当时的成因及发展,分析《张猛龙碑》乡野气息自然表现手法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主要分析以《张猛龙碑》为代表的北朝书法的艺术风格特征。
运用对比和列举的方法分析论述有艺术特色的线条、奇峻的结字、章法布势,及此碑与其他碑帖的区别;笔法、书写工具的使用、师承关系等都是这是北朝碑刻笔法的影响因素,从文字学的角度、书写的角度分析北朝楷书成熟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主要是论述《张猛龙碑》的对清代碑学运动的兴起的历史价值,探讨碑学理论对书法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