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对考研问题的调查报告及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考研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选择。
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动机、准备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分析考研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考研的看法和准备情况。
2、访谈:选取部分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考研的思考和实际经历。
3、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考研现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调查结果1、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1)支持考研:约60%的大学生表示支持考研,认为考研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反对考研:约30%的大学生表示反对考研,认为考研压力较大,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3)中立态度:约10%的大学生表示中立,对考研持观望态度。
2、大学生对考研的动机(1)提升学历:约70%的大学生表示考研的主要动机是提升学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拓宽就业渠道:约50%的大学生认为考研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
(3)追求学术兴趣:约20%的大学生表示考研是为了追求学术兴趣,深入研究某一领域。
3、大学生对考研的准备情况(1)准备充分:约4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考研的准备,包括复习计划、资料收集等。
(2)准备不足:约5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准备不足,需要加强复习和资料收集。
(3)无准备:约1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尚未开始准备考研。
4、大学生对考研面临的困难(1)学习压力:约60%的大学生表示考研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压力,需要克服时间管理和心理压力。
(2)经济压力:约40%的大学生认为经济压力是考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报名费、资料费等。
(3)就业压力:约30%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压力也是影响考研决策的一个因素,担心考研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四、分析讨论1、考研现象背后的原因(1)高等教育普及: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考研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考试焦虑调研报告范文考试焦虑调研报告范文(500字)报告题目:考试焦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具体情况,帮助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缓解考试焦虑现象,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0%。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考试焦虑的了解程度、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以及应对策略等。
三、调研结果1. 大学生对考试焦虑的了解程度不足。
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者表示对考试焦虑并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这表明学校应增加对考试焦虑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度。
2.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身体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
调查发现,60%的受访者在考试前会出现身体症状,如失眠、头痛等;70%的受访者在考试过程中会出现心理症状,如紧张、恐惧等;80%的受访者在考试后会有行为症状,如自责、逃避等。
这表明学校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3. 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学生在考试焦虑方面存在差异。
男性学生相对女性学生更容易出现行为症状,而女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症状。
此外,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
这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四、调研建议1. 学校应加强对考试焦虑的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了解并学会应对考试焦虑。
2. 学校应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为遭受考试焦虑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针对性地制定考试策略,如调整考试安排、改进评价方式等,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4. 学校应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身体锻炼和心理疏导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具体情况,为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希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焦虑,提升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摘要: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着许多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和解决方案,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一、引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业的压力,大学生焦虑症的问题日益凸显。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常常伴随着失眠、食欲不振、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大学生焦虑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焦虑症的原因1.学业压力:大学课程的复杂性和考试、论文等压力是导致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
2.人际关系:大学生处于人际关系的新阶段,与同学、老师、家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不当,也会引发焦虑。
3.未来就业: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担忧也是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4.个人问题: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焦虑水平。
三、大学生焦虑症的表现形式1.情绪症状:大学生焦虑症患者常常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症状。
2.生理症状: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头痛、身体酸痛等生理症状。
3.行为症状: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逃避、依赖、强迫等行为症状。
4.思维症状: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思维症状。
四、大学生焦虑症的影响1.学习效率下降:焦虑症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2.生活质量下降:焦虑症会使大学生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其生活质量。
3.人际关系受损:焦虑症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其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
4.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焦虑可能导致抑郁、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大学生焦虑症的解决方案1.心理咨询: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通过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缓解焦虑症状。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焦虑。
例如,增加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大学生心理焦虑情况及其成因调研汇报一:调查背景身边常常会发生这么事:考试来临,很多同学看上去坐卧不安,根本无法静下来心学习,晚上还失眠;考完试后,有同学好多个礼拜闷闷不乐,无法进入正常学习状态;还有同学,不多说话,天天看上去闷闷不乐,更有甚者,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
二:调查目标为了了解学生中产生这些情况原因并对症下药,处理这些情况,我做了这次问卷调查。
三:调查形式调查是在十一月初至十二月初利用“问卷星”这个平台,将链接经过QQ发给好友或群组。
四:调查对象郑州大学全校本科生五:心理焦虑解释心理焦虑,即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一个,以焦虑情绪体验为关键特征。
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
关键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担心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注意区分正常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和客观事实或处境显著不符,或连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焦虑。
六:调查数据及分析1. 截至今日,已经有100人填写了问卷,涵盖文、理、工、医等多个专业学生,关键是大一新生。
2.调查结果显示,有50%人有不一样程度心理焦虑,这是一个相当大数字,说明大学生心理焦虑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被调查者有83%来自农村,且有79%同学生活费用完全是依靠父母,有53%同学对生活费问题担忧。
这说明,焦虑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中经济问题。
学生家中条件不好,而在大学里,天天全部在花钱,学生认为自己是父母负担,自然会不快乐,焦虑。
3.有62%学生在考试前无心做其它事情,90%同学在考试前会认为她人比自己努力,有77%同学表明父母对自己期许很大。
这些数据表明,考试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焦虑原因。
有些人确实会在部分重大事件面前担心,而考试算是学生常常面正确大事件了,而且在现在挂科失保研机会、失奖学金背景下,在父母期望下,自然会有巨大压力,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严重心理焦虑。
考试焦虑问题研究报告考试焦虑问题研究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考试焦虑问题及其对学生学习和表现的影响。
通过对考试焦虑的定义、原因分析、影响因素、应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焦虑问题。
1. 引言考试焦虑是学生面临考试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和考试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着考试焦虑问题。
因此,研究考试焦虑问题对于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考试焦虑的定义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出现的一种紧张、担忧和害怕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融合了身体、心理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表现。
3. 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在研究考试焦虑的原因时,我们可以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个体因素包括学习能力、自信心、个性特点等方面,学习能力不足、自信心不足以及过度重视结果导向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考试焦虑。
环境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同学间的竞争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压力,进一步加重考试焦虑。
4. 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和表现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4.1 学习效果下降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焦虑情绪会干扰学生的记忆和思考过程,使得学生难以全神贯注地学习。
4.2 考试成绩下滑考试焦虑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失误、思维混乱等问题,从而降低考试成绩。
焦虑情绪还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和应用,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4.3 自信心受到打击考试焦虑会导致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满的情绪,使得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
这种自信心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加重考试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5. 应对方法考试焦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应对方法得到缓解和改善,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方法:5.1 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学习方法是降低考试焦虑的关键。
学生应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关于大学生考研的调查报告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考研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考研的现状、动机、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考研的相关情况,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我们选取了多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涵盖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等院校。
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50 份,并对 50 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考研意愿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有考研的意愿。
其中,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考研意愿相对较高,达到了 70%左右;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考研意愿约为 55%。
(二)考研动机1、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是最主要的动机。
许多学生认为,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学历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2、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也是一部分学生考研的原因。
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入学习和探索。
3、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继续留在校园。
(三)备考情况1、大部分准备考研的学生在大三开始备考,每天平均学习时间在6 8 小时左右。
2、报考辅导班的学生约占 40%,他们认为辅导班能够提供系统的复习指导和学习资料。
3、学生获取考研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网络、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和学校的讲座等。
(四)选择院校和专业1、学生在选择报考院校时,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专业排名是首要考虑因素。
2、对于专业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与本科专业相关的领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
(五)面临的困难1、学习压力大是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考研内容多、难度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
担心考不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常常让学生感到焦虑和不安。
3、经济压力也是一部分学生的困扰,购买学习资料、报考辅导班等都需要一定的费用。
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主要症状表现为焦虑[1]。
考试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应激源,对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及身心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状况与文理科专业、家庭经济状况之间的差异,为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对象盐城师范学院,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40名被试。
三、研究工具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
1952年,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Sarason和Mandler编制了考试焦虑问卷(Test Anxiety Questionnaire,TAQ)。
在TAQ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增删修订,1978年Sarason编制完成了目前使用的37个项目的考试焦虑量表。
本系统采用的TAS中文版参考了王才康1999年的译本,由北京大学Insight Group进一步整理确定。
共有37个项目,涉及个体对于考试的态度及个体在考试前后的种种感受及身体紧张等。
各项目均为1~0评分。
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是或否。
例如:“参加重大考试时,我会出很多汗”,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是”或“否”。
评分时,“是”记1分,“否”记0分,但其中第3,15,26,27,29,33题5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即“是”记0分,“否”记1分。
四、结果分析(一)、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文理科比较Group Statistics文理科N MeanStd.DeviationStd. ErrorMean总分文科19 13.32 5.568 1.277理科21 11.76 5.594 1.221Independent Samples Test由上表可得,文理科在考试焦虑得分上,均分并没有很大的差距,F=0.69<F0.05,可认为方差齐性,而双尾检验的得分均大于0.05,表示诧异不显著,所以认为考试焦虑在文理科上并没有较大的差异。
考试焦虑调研报告考试焦虑调研报告在现代社会,考试焦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种心理困扰,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为深入了解考试焦虑的表现和原因,本调研报告对某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表示曾经或者经常感到考试焦虑。
考试前的紧张情绪使得他们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考试焦虑还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例如失眠、头痛等症状。
有近60%的学生称他们在考试前或考试期间经常出现这些问题。
调查还发现,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业压力是导致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着大量的课业任务和考试,这些压力使得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其次,学生对于成绩的过度关注也是导致焦虑的原因之一。
很多学生过分强调高分的重要性,一旦成绩不如预期,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压力的担忧也会增加他们的焦虑程度。
针对这一问题,调查显示,学生们采取了一些缓解焦虑的方法。
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他们会通过与同学交流、做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焦虑,例如过度吃零食或者依赖酒精等。
综上所述,考试焦虑是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焦虑,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同时,学生们也需自我调节,改变过分关注成绩和压力过大的心态,积极采取适当的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例如与他人交流、做适量的运动等。
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相信可以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的相关研究导读:本文大学生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的相关研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学生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的相关研究鲁成,胡敬成(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州从化510970)摘要:本研究以142名应届考研学生和63名非考研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状态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考察考研学生的焦虑状况并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对考研焦虑的影响。
结果发现:考研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考研学生;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EPQ中内外向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多元回归法,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路径图显示,心理健康水平在人格影响考研焦虑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考研焦虑;心理健康;人格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85-03一、问题的提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有研究发现人格与健康关系密切[2]。
在过去短短的十年内,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骤增了100多万人[3]。
大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
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就业市场紧缩,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
二是延缓发展任务,逃避就业及其他方面压力。
三是家庭方面的压力及高自我期望,促使许多学生选择考研,考研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校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探究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扩大考试焦虑研究的范围,丰富了考试焦虑的理论。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焦虑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调查对象:某高校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2. 调查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大学生焦虑状况进行评估。
SAS总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3. 数据分析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结果1. 大学生焦虑现状- 总体焦虑水平:450名大学生SAS平均得分为42.36分,高于中国成人焦虑症状的临界值40分,表明该高校大学生总体焦虑水平较高。
- 性别差异:男性大学生SAS平均得分为41.23分,女性为43.15分,女性焦虑水平高于男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
- 年级差异: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SAS平均得分分别为41.78分、42.02分、42.23分、42.49分,随着年级升高,焦虑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显著(F=3.89,p<0.05)。
- 专业差异:文科、理科、工科学生SAS平均得分分别为42.56分、41.90分、41.18分,文科焦虑水平最高,工科最低,差异显著(F=2.76,p<0.05)。
2. 大学生焦虑特点- 焦虑类型:大学生焦虑主要集中在情绪焦虑、生理焦虑和认知焦虑三个方面。
其中,情绪焦虑最为突出,表现为易怒、烦躁、焦虑不安等情绪。
- 焦虑内容:大学生焦虑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家庭负担等方面。
3. 大学生焦虑影响因素- 学业压力:学业成绩、课程难度、考试压力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焦虑症的调研报告大学生焦虑症的调研报告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焦虑症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等等。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焦虑症对于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和寻找有效的缓解方法非常重要。
一、大学生焦虑症的定义和特征焦虑症是一种情绪障碍,特征为持续的、不必要的、强烈的担心和紧张。
大学生焦虑症常见的表现包括:常感到紧张不安,难以放松;睡眠质量下降,经常失眠;情绪波动大,易怒或易泪;学习效果不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二、大学生焦虑症的原因1.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业负担,包括课程作业、考试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担心和焦虑感。
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需要适应新的同学和社交圈子。
对于一些社交不擅长的学生来说,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可能是一项挑战,从而导致焦虑。
3.职业压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面临就业压力,这可能导致对未来职业的担忧和焦虑感。
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增加了大学生的焦虑程度。
三、大学生焦虑症的影响和后果大学生焦虑症对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着负面影响。
焦虑症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干扰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
此外,焦虑症还可能引发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等。
四、大学生焦虑症的缓解方法1.心理咨询: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倾听和指导缓解焦虑情绪。
2.调整学习和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
3.社会支持: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倾诉,分享自己的困扰和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4.学习压力管理:学会正确的应对学业压力,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技巧。
结论:大学生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及社会各界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焦虑症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
考研的心态调研报告考研的心态调研报告一、引言考研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考研所需要的心态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了了解考研的心态情况,本次调研以广大考研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旨在更加全面地了解考研学生的心态状况。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三、调研结果1. 对考研的态度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考研学生对考研持积极态度,认为考研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重要途径。
另外,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考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对考研压力的感受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大部分考研学生认为考研是一项压力较大的任务,因此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在备考过程中感到忧虑、失眠和焦躁等情绪。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能够良好地应对压力,通过积极思考和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来缓解压力。
3. 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个别访谈,得知学生对未来的期望非常高。
绝大多数考研生希望考研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他们希望通过考研能够进入更好的研究生院校或者是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对于这些期望,许多学生表示会积极努力,为之努力奋斗。
四、调研结论考研学生对考研持积极态度,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对于考研学生来说,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应对考研压力的重要途径。
他们希望通过考研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为自己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机会。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赢得成功。
五、建议针对考研学生的心态问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和缓解压力。
同时,学生个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和积极心态,以健康的心态迎接考研挑战。
六、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考研学生的心态状况。
考研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大学生考研前焦虑程度分析与调控策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正处在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而近几年考研人数连年增高,考研竞争激烈程度持续增加。
高校内特殊的竞争环境和考研压力,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考研前产生了焦虑情绪。
大学生考研前焦虑程度的分析在调控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以往诸多研究者针对焦虑因素的分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以调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研究选取考试前焦虑程度作为研究的变量,探讨了考研前焦虑的调控策略。
1 研究方法在豫北部分高校随机发放了问卷193份,收回了有效的问卷110份。
男生54人(49.09%),女生56人(50.91%);报考学校为重点的有64人(58.18%),报考学校为普通的有46(41.82%);跨专业考试的有30人(27.27%),非跨专业考试的有80人(72.73%)。
借助考研前焦虑量表进行分析,量表中的因子进行分析显示,本量表中的16个因子的区分度全部都很好,本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2,Spearman-Brown系数为0.842,各个因子的因子负荷全都大于0.4,这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很好。
借助分半信度以及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本量表的信度结果分别为情绪反应,0.852,0.866,生理反应,0.864,0.842,心态,0.977,0.979,注意分散与思维阻抑,0.949,0.960,总纬度,0.842,0.872,结果显示本量表的信度比较理想。
2 结果与分析2.1 考研前焦虑程度分析为便于研究,本文对大学生考研前焦虑程度的等级划分,是分数高低的排序把16个因子的各个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标准分是总分乘上1.56以后取整,标准分50分至59分是轻度焦虑,60分至69分是中度焦虑,70分往上则是重度焦虑。
根据分析显示当前考研前有焦虑的大学生中的占了80.91%,无考研焦虑的只有19.09%,绝大部分的人都有考研焦虑,轻度焦虑有21人,占19.09%;中度焦虑有32人,占29.09%;重度焦虑有36人,占32.73%。
考研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考研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徐春艳1 李瑞1 于晓琳1 陈富讯1 刘一志1,2 李群伟1,2【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泰安市大学生考研期间心理焦虑症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焦虑的防治对策。
方法以泰安市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专业的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63份,有效率为94.7%。
调查结果显示考研大学生焦虑的总检出率为30%。
与非考研大学生比较,焦虑总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影响备考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结论备考研究生的大学生中焦虑情况不容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6【总页数】4【关键词】大学生;考研;焦虑;流行现状;防治对策【文献来源】https:///doc/c47545176.html/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taishan-medical-college_thesis/0201246041280.html大学生是一个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因此考研无疑已成为多数应届大学生的曲线圆梦之道。
然而随着考研热的逐年升温,考研所导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考研焦虑。
考研焦虑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的严重心理问题,严重者可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为了解现代大学生在备考期间的焦虑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出应对策略与措施,本课。
大学生考研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考研前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状况,为有效缓解大学生考研压力提供心理依据。
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焦虑问卷(STAI)对1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1.考研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考研大学生,双方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5;在特质焦虑中t=-0.477,P>0.05。
即男生考生和女生考生在考研焦虑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考研大学生焦虑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城乡考生的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发现:在状态焦虑中t=1.936,P>0.05;在特质焦虑中t=0.857,P>0.05。
即城市考生和农村考生在考研焦虑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
(3)考研大学生焦虑的跨专业与否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是否跨专业考生的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发现:在状态焦虑中t=2.111,P0.05。
即跨专业考生和本专业考生在状态焦虑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特质焦虑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1.考研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考研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考研学
生,双方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考研者都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应该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究其原因,可能为:首先,与考研压力有关。
考研作为应激性生活事件,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适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大脑皮层适度唤醒,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而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唤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严重的可导致心理损害或疾病发生[5];其次,与自我效能感有关。
如果考生准备考试的时间不充分,或在复习瓶颈期看不到成绩的提高,就会怀疑或否定自己,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从而产生抑郁、紧张的心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使个体产生严重的焦虑水平。
学校应当及时发现有高度考研焦虑的学生,并加以引导,以缓解其考研焦虑,从而形成正确的考研心理。
2.考研大学生焦虑状态的性别、城乡、跨专业与否特点。
(1)不同性别考生的考研焦虑状况。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考生在焦虑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论男女,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
究其原因,可能为他们在考前会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来自学校安排的课程、考试等学校因素的干扰;来自复习时间不充足、效率低下等复习准备不充分因素所导致的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干扰;来自父母亲朋好友的期待等因素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增加的干扰。
(2)城乡考生在焦虑程度
上的状况。
本研究发现来自城市和农村的考生在焦虑程度上并无显著差异,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
这可能是不管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所有考生都来自同等高校,共享教育资源,因此具备一般考生的共性,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近些年公费研究生名额越来越多,解决了农村考生的经济之忧,因此所有考生都可以自由选择报考学校,所以他们在临近考试都可能焦虑或放松。
(3)跨专业考生和本专业考生在焦虑程度上的状况。
跨专业考生和本专业考生在状态焦虑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跨专业考生由于是在短期内重新接触一门新的专业,比起本专业考生感到自信心不足,而且在短期内要做到比较深入的复习会比较吃力,随着考试的临近,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而本专业考生由于对所考专业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但是不论跨专业考生还是本专业考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
因为从长期来看,考研对于所有考生都需要一个较长而又系统的复习准备过程,都受到一些相同因素的影响。
因此二者在特质焦虑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导致自己考研焦虑的原因,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评价、成就动机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来控制一些外在因素对考研焦虑的影响,进而维持适度的考研焦虑。
参考文献:
[1]杨明均,曾英.谈谈学生的考试焦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l,(1).
[2]申鲁军.自编大学生考研焦虑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
[3]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5]吉峰,徐富明,冯虹.具有考研意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05).
作者简介:王蕊(198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