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4
邓稼先教案优秀9篇邓稼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教法:朗读、合作探究教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学生搜集邓稼先的故事导入)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2)“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
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邓稼先》教案篇二【教学创意】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之手。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
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结构:《邓稼先》以小标题连缀的结构,变化的句式,描绘了邓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平实、简洁,富有感染力。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邓稼先的伟大形象。
内容要点: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的重大贡献。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邓稼先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在《邓稼先》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2.感受邓稼先的人物品格;3.学习邓稼先的脊梁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出生地、成长经历、求学经历、科研经历等。
同时,重点介绍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贡献。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邓稼先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邓稼先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理解程度。
《邓稼先》教案设计邓稼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 掌握邓稼先的主要科学研究成果;3. 通过学习邓稼先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邓稼先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邓稼先的照片,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邓稼先,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讲解邓稼先的生平 (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出生地、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并介绍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Step 3 展示邓稼先的科学研究成果 (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邓稼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等。
Step 4 学生探究 (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每组选择一项邓稼先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入了解。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项成果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故事。
Step 5 学生分享 (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成果的意义、对科学的影响以及展现的创新思维。
Step 6 总结邓稼先的贡献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邓稼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并引发思考:邓稼先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Step 7 拓展活动 (15分钟)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个科学话题展开研究,提出自己的科学问题,并动手进行实验或调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分享,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邓稼先教案(精选14篇)篇1: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第二课时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见课后练习一3)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知识⽬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字形、词义,并学会运⽤。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标: ⑴掌握本⽂以⼩标题连缀,⾃成⼀体、相对独⽴⽽⼜彼此关联的⾏⽂特征,逐步提⾼写作能⼒。
⑵了解本⽂语⾔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恰当的运⽤语⾔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增强语感。
3、德育⽬标: 学习邓稼先把⼀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名利,鞠躬尽瘁、死⽽后已的⽆私奉献精神,争做⼀个⼤写的⼈。
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平、贡献放在⼴阔的社会⽂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表现⼈物的作⽤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贡献。
⑵揣摩语⾔,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间的深情,理解⽂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导⼊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将搜集的资料展⽰,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课件的形式展⽰出来。
3、阅读课⽂,⾛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整体感知 弄清⽂章各部分的侧重,任选⼀部分阅读并交流⾃⼰的感受。
⑵思读课⽂,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部分:全⽂的引⼦。
第⼆部分:由第⼀部分引出,简单介绍邓稼先的⽣平经历和主要贡献。
《邓稼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由于长期从事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了核辐射,患上了癌症,但他仍坚持工作。
有人问他这样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地研制原子弹,政府给了多少钱。
邓稼先淡淡一笑,回答道:“研制原子弹得了十元钱,研制氢弹得了十元钱。
”原来在当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是一万元人民币,研制两弹的科技人员有一千人左右。
邓稼先认为这是集体的功劳,就把所得奖金平分了,因此他得到了二十元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性散文《邓稼先》,进一步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提高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布局谋篇的手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作者简介】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宙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学院的院士荣衔,已获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背景链接】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元勋.(xūn) 鲜.为人知(xiǎn) 殷.红(yān) 鞠躬尽瘁.(cuì) 罗布泊.(pō) 难堪.(kān) 选聘.(pìn) 马革裹.尸(guǒ)铤(tǐng) 妇孺.皆知(rú) 萦.带(yíng) 挚.友(zhì)2、词语释义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邓稼先》一文的内容,包括生字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一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邓稼先》一文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邓稼先的科学贡献、人格魅力等。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邓稼先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邓稼先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 完成与邓稼先相关的观察日记或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家的伟大和奉献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3篇我们如今安逸的生活都是在前辈不断为国家建设实力的努力下才有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一[学生分析]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
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建议]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其具体目标如下: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1邓稼先设计说明此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之情为基调,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教学此课,应该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格及文章的语言特色上;体会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来表达中心。
学习目标1.通过精读,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2.关注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3.感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长句、短句交替使用的特点,以及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揣摩品味其中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引导学生感受杰出人物非凡的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教学方法默读、精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许鹿希等《邓稼先传》。
2.影视作品:《让历史告诉未来》。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图片,并介绍“两弹一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导入此课《邓稼先》。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元勋(xūn)奠.(diàn)基选聘(pìn)谣(yáo)言背诵(sòng)昼.(zhòu)夜昆仑(lún)殷.(yān)红挚.(zhì)友可歌可泣.(qì)鲜.(xiǎn)为人知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当之无愧.(kuì)家喻.(yù)户晓锋芒毕露.(lù)妇孺.(rú)皆知燕.(yān)然勒功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很少有人知道:鲜为人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表示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妇孺皆知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不必感到惭愧:当之无愧每家每户都知道:家喻户晓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歌可泣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马革裹尸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锋芒毕露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出不穷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尽瘁3.文学常识。
七年级《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1.邓稼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一近一百本多年的民族进程为情节,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3.学情分析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对语言的品味表述有一定的能力。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让学生详细了解;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体会感情作铺垫。
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梳理邓稼先的品质,归纳情感和态度。
2.分析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上并与奥本海默对比写传记的意义。
评价任务1. “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一走过的道路。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比较阅读,分析原文在塑造邓稼先形象写法上的优点。
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评价标准教师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反思与评价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梳理邓稼先的品质,归纳文章情感。
活动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邓稼先品质的词语,概括邓稼先的事例,梳理邓稼先值得敬佩的品质,归纳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导入新课;指导阅读活动2:“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一走过的道路。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邯郸市育华中学余静
【教学目标】
1.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邓稼先的感人事迹。
2.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并理解独句段和引用的作用,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并理解独句段和引用的作用,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2.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来,举国沸腾。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消息,更震惊世界。
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杨振宁浓情的笔墨,来认识为研制核武器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在他一生点滴的轨迹中,感受他人格的魅力。
(二)检测预习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昨天我们用了一节课时间反复对课文进行了阅读,同学们也带着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1.字词积累
(1)学生独立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
(2)同桌之间交换互改,红笔订正
(3)请两位学生来点评,强调易错字
2.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
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重要”的深刻内涵)
三、整体感知——看先贤轨迹
1.你从课文中读到了关于他的哪些感人事迹,这些事迹体现出他怎样的优秀品行?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学生6人一组,用马克笔写好词语,给丰碑贴上标签)明确:事迹:辛苦回国带病工作写信证实亲自检测发明两弹品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严谨认真责任心强勇担使命小结:回望邓稼先的人生轨迹,我们发现,这条看似简单的人生轨迹,却处处写满选择。
面对优厚的物质条件,他选择拒绝,以立即回国书写对祖国的热爱;面对祖国落后的国防,他选择迎难而上,以戈壁滩28年隐姓埋名的坚守,书写他对使命与责任的担当;面对疾病与危险,他选择舍弃小我,以无私奉献的忘我书写对祖国的赤子丹心!他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四、聚焦文本——品人性之光
1.细读课文,说一说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体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学生自由发言,品读词句)
明确:如立即、坚持不懈、绝对相信,再去证实,我不能走,手有没有颤抖小结: 细细品来,这些看似质朴的文字背后,却云淡风轻地让邓稼先的无私忘我严谨认真跃然纸上。
隐姓埋名的二十八年,足以消耗掉一个人最英姿勃发的青春韶华,但我们却从这些语言的背后,看到一个人人性永恒夺目的光辉。
平和,不掩其热烈的挚情;低调,更显其人格的光耀。
他用他的行动,在戈壁滩上,把坚守与奉献,把鞠躬尽瘁的热爱与忠诚,站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2.这篇文章语言除了质朴之外,还有两个特色:一是独句段;二是引用诗词歌赋。
请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语段对塑造人物精神品质有什么作用?
(教师示范其中一组独句段,之后小组圈点批注,交流分享)小结:我们再来回顾文中的部分独句段和引用的内容。
通过这些独句段,我们触摸着祖国所遭受的屈辱,我们感同身受,更加懂得邓稼先毅然回国的那份急切,懂得了邓稼先的研究对祖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这些独句段,我们看到了祖国研制成功两弹的那份欣喜和民族自豪,看到了对邓稼先卓著功勋的由衷赞美和崇高敬意。
如果说,引用的《吊古战场文》,用那份荒凉凄苦将邓稼先28年恶劣环境坚守的身影涂抹一层悲壮的色彩,那么,《中国男儿》歌,用歌词彰显了邓稼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中国男儿英雄本色!
(学生朗读部分独句段和引用的内容)
五、探究提升——思伟人情怀
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一个人在28年艰苦的岁月中默默坚守,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一生?
明确:强烈的民族责任与担当以及家国情怀
小结:其实,责任感,使命感,对科学的严谨认真,不怕辛苦,甘于奉献等等精神的背后,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对祖国的热爱。
这是深埋入骨、践行终生的对民族的热爱,更是希望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不受屈辱的强烈的民族责任与担当。
当年,与邓稼先一起回国从事国防、科技的建设的,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共同用他们的手,撑起了新中国的蓝天!今天,中国已经大国崛起,民族自信强势回归,更有大批的有识之士选择回国,纷纷加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他们继承和发扬的,正是这种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份如当年邓稼先一般的家国情怀!
六、对话自己——铸心灵底色
学完这篇文章,邓稼先带给你怎样的生命的感悟或人生的启迪?请用一句话的精彩感言,书写你心灵的强音。
明确:
我也许做不了伟人,但,我会继承并发扬英雄精神,做优秀的中华儿女。
邓稼先,用二十八年的坚守,在戈壁滩的荒凉中,书写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伟哉,稼先!壮哉,稼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在追寻邓稼先的闪光足迹的同时,更要从中汲取我们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打好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灵底色。
无论将来我们是立志成为像邓稼先那样的伟大人物,还是一辈子只是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们都可以沿着先贤的足迹去走,从他们身上寻找到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坚守的精神力量,寻找到一个民族强盛的因子。
更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为生养我们的这片沃土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邓稼先》课后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挚.友()
至死不懈.()当之无愧.()奠.基()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
②家喻户晓:
③妇孺皆知:
3.课文最后一段写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