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创造宣言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5
20 《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过程和方法:学习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作者。
2.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脉络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是“生活教育”。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你知道他是谁吗?陶行知)郭沫若曾赞称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创造教育主张的《创造宣言》,来感受他博大的教育思想和情怀。
2.链接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创造教育。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二、检查预习,积累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中.伤(zhònɡ)遁.词(dùn)鲁钝.(dùn)玄奘..(xuán)(zànɡ)懦.夫(nuò)屋檐.(yán)樵.夫(qiáo)经石峪.(yù)六贤祠.(cí)趋.向(qū)烟囱.(cōnɡ)剃.头(tì)镰.刀(lián)灌溉.(ɡài)豢.养(huàn)崇.拜(chónɡ)曾参(zēnɡ)(shēn)2.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材分析】《创造宣言》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五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理清论证的思路,掌握论证的方法,深化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创造宣言》的作者运用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宣言。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 品味富有含义的语言,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结合阅读提示,走近作者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安徽歙县人。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丰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巨人”。
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 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案新人教版创造宣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通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品味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体会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吧!二、自主预习背景资料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知识链接八大山人朱耷,清初画家。
南昌人。
明宁王朱权后裔。
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
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
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20 创造宣言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一、导入新课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教学提示】也可请学生说说自己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事例,并以此谈谈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2.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3.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20、创造宣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鼓舞学生做富有创造之人。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指出了旨在造就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
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创造宣言》(板题) 。
二、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又名知行,后改为行知,安徽省歙县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革》《行之书信》《行之诗歌集》《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六卷) 。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3.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懒惰.(d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懦.夫(nuò) 豢.养(huàn) 樵.夫(qiáo)灌溉.(gài) 自暴.自弃(bào)(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20《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过程和方法:学习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作者。
2.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脉络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是“生活教育”。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你知道他是谁吗?陶行知)郭沫若曾赞称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创造教育主张的《创造宣言》,来感受他博大的教育思想和情怀。
2.链接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创造教育。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二、检查预习,积累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中.伤(zhònɡ)遁.词(dùn)鲁钝.(dùn)玄奘..(xuán)(zànɡ)懦.夫(nuò)屋檐.(yán)樵.夫(qiáo)经石峪.(yù)六贤祠.(cí)趋.向(qū)烟囱.(cōnɡ)剃.头(tì)镰.刀(lián)灌溉.(ɡài)豢.养(huàn)崇.拜(chónɡ)曾参(zēnɡ)(shēn)2.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0 创造宣言知识与技能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重点1.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难点理解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2课时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都难免会丧失自信心.那么,如何重树自己的自信,如何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辉煌的人生?这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这篇文章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1.解题.这是一篇驳论文.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从而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证据充分,论证深刻,透过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创造意识会大大增强.2.议论文的种类.(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2)驳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1.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第二部分(5~11自然段):先驳后立,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第三部分(12~15自然段):进一步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第四部分(16自然段):发出创造宣言.2.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发出的宣言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2.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结构文章.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3.读4~10段,回答:本部分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主要用了例证法.借口 反驳论据外部环境⎩⎪⎨⎪⎧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苏联国歌 雷塞布 主观因素⎩⎪⎨⎪⎧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太无能 曾参 慧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玄奘 莫扎尔特 哥伦布陷入绝境,等死而已4.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客观 ⎭⎪⎬⎪⎫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主观缺乏自信 它们的共同点是缺乏自信.5.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6.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反驳的五种错误观点和作者的宣言,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精彩语言.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3.读了本文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如何创造的感受.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4.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中的修辞及其作用.品味语言——排比(1)“有人说……”五个句子.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总结了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生命力.(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品味语言——比喻(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品味语言——反问(9)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开头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接着驳斥了几种错误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然后以东山樵夫为例,进一步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最后发出关于创造的宣言.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汗水,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宣言.1.运用例证法,逐一反驳.作者运用大量古今中外颇具影响的人物事例,反驳种种错误观点.人是创造活动的主宰,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也就最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本文引例丰富,例证生动、感人,极具教育性.2.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文中的系列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3.反驳之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人人能创造.使文章论证全面,观点鲜明,结论真实可信,极具感召力.创造宣言⎩⎪⎪⎨⎪⎪⎧引出话题(1~4自然段)驳错误观点,立正面观点(5~11自然段)⎭⎪⎬⎪⎫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驳 不能创造→立 能创造创造要从点滴做起(12~15自然段)劝勉,发出宣言(16自然段)教学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总之,整堂课的构思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感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体现分层教学.。
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重点)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
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
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宁王朱权后裔。
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
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
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嘉祥人)。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
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
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
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中伤(zhòng)恶语伤人(è)调查(diào)
中间(zhōng) 恶心(ě)调整(tiáo)
(2)词语释义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像哑巴一样。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2.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段):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
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
2.写法探究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
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