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综合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34.81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同步练习卷(2)一、解答题(共10小题,满分0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庇.护突兀.倚.杖俄顷.广厦.口燥.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公然抱茅入竹去(3)秋天漠漠向昏黑(4)安得广厦千万间3.一词多义(1)安:安得广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2)向:秋天漠漠向昏黑便扶向路4.古今异义(1)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今义:(2)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风雨..不动安如山6.指出下列文言特殊句式。
(1)安得广厦千万间。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
9.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2)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10.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除了这首诗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两句。
唐诗二首( 一 ) 茅舍为秋风所破歌一、基础操练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 chóng)挂罥 ( ju àn) 塘坳 ( ào)大庇 ( bì)....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高者挂罥长林梢罥:挂结长:高..(2)忍能对面为响马忍:狠心能:这样、这样..(3)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一会儿..(4)秋季漠漠向昏黑漠漠:阴森浸蒙的样子向:靠近...(5)永夜沾湿何由彻何由:怎能、如何...突兀 ( wù).彻:到,这里是“彻晓” ( 到天亮) 的意思(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掩盖,覆盖寒士:贫穷的士人...(7)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兀:高耸的样子..3.以下朗诵停留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俄顷 / 风定 / 云墨色 B .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C.八月秋高 / 风怒号 D .风雨不动 / 安若山( 分析: B 项“突兀”不可以断开读,朗诵停留应划为:何时/ 眼前 / 突兀 / 见 / 此屋。
) 4.填空。
(1)《茅舍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称为“诗圣”,因其诗多反应当时的社会混乱和人民疾苦,因此被称为“诗史”。
共有约 1 500 首诗歌被保存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 ( 体裁 ) 的古诗。
诗中的“茅舍”指的是成都近郊的草堂。
诗中表现群童调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响马。
衬着出阴森黑暗的雨前情形,衬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季漠漠向昏黑。
表现作者崇敬理想和美好意愿以及伤时感事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察看下边的图片,模仿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大的浪漫主人之一,造了“香草佳人”的盛情象。
代表作《离》是中国古代歌史上最的一首浪漫主政治抒怀。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朝向来处。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B.凄切(qī)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C.暮霭(ǎi)连累(lèi) 支撑(chēng)料峭(qiào)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踞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衡少善属文B.悟言一室之内长乐王回深父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一尊还酹江月信义安所见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北冥有鱼幼稚盈室小知不及大知8.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 规范书写词语xīn wén________ pín qióng________ diào yú________ hán lěng________。
2. 辩字组词。
径________ 踪________ 钓________ 芙________经________ 棕________ 钩________ 荚________轻________ 综________ 沟________ 菜________。
3. 选择加点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填序号。
(1)千山鸟飞绝。
________①断;②尽;③达到极点的;④最,特别;⑤没有出路的。
(2)万径人踪灭。
________①径直;②小路;③方法。
4. 判断下列说话,对的打“√”,错的打“×”。
(1)《江雪》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郁闷。
________。
(2)“白屋”是贫穷人家用白茅草盖得房子。
________。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生动的概括了山中贫穷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其贫穷生活的极大同情。
________(4)“风雪夜归人”的意思是“风雪中芙蓉山主人回来了”。
________。
5. 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2)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汪汪地叫起来,原来是在风雪之夜赶回家的主人。
二、阅读理解.)6. 课内阅读。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江雪》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的一首五言山水诗,借________抒发自己________心情。
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写了一幅________的图画。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________。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何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解释加点的词】1.高者挂罥长.林梢()2.忍能.对面为盗贼()3.俄顷..见此屋()..风定云墨色() 4.何时眼前突兀5.伐薪.烧炭南山中()6.翩翩..两骑来是谁()7.手把文书口称敕.() 8.系向牛头充炭直.()【阅读理解】(一)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
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尊称他为“”。
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长夜沾湿何由彻!3.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的情思,发出了“,“(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诗词五首练习题一、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蕴涵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嚣之感。
3.《饮酒(其五)》反映了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酒》中写无意中看见黄昏中南山美好景象,感悟倦鸟知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运用夸张手法表达诗人希望战乱早日平息、盼望得到妻儿消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诗人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中诗人描写自我形象,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赤壁》一诗中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赤壁》中杜牧认为三国赤壁之战之胜败在于天时,有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首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在《静夜思》中,诗人李白用“床前明月光,_________”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春夜喜雨》中,杜甫描述春雨的细腻与及时,用“好雨知时节,_________”来形容。
3. 李白在《静夜思》中,通过“举头望明月,_________”来抒发自己对远方家乡的无限眷恋。
4.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提到“随风潜入夜,_________”,描绘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景象。
5. 《静夜思》中,李白用“_________,低头思故乡”作为诗的结尾,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句诗出自李白的《静夜思》?A. 举头望明月B. 好雨知时节C. 春眠不觉晓D. 草长莺飞二月天答案:A2. 《春夜喜雨》中“当春乃发生”的上一句是?A. 随风潜入夜B. 好雨知时节C. 野径云俱黑D. 江船火独明答案:B3. 李白在《静夜思》中提到的“床前明月光”是指?A. 床前的月光B. 床前的灯光C. 床前的烛光D. 床前的星光答案:A4. 下列哪句诗不是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A. 野径云俱黑B. 江船火独明C. 月落乌啼霜满天D. 随风潜入夜答案:C5. 《静夜思》中“低头思故乡”的上一句是?A. 举头望明月B. 床前明月光C. 好雨知时节D. 野径云俱黑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低头陷入深深的乡愁之中。
2.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如何描绘春雨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细腻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表现春雨的悄然而至和滋润万物的特质,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四、翻译题(15分)请将杜甫的《春夜喜雨》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给加点字注音: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簪.()燕脂.()提携.()折戟.()殷.勤()长嗟.()【答案】zān zhīxié jǐyīn jiē【解析】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注意积累这些易错词语。
2. 文学常识填空:(1)陶渊明(365—427) 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又自号“”。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
(2)杜甫(712—770)字,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代表作有《》《》《》等。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
【答案】(1)东晋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2)子美现实李杜三吏三别春望(3)诗鬼昌谷集【解析】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因此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知识,平时应注意积累。
3. 古诗默写填空:○1问群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
○5《春望》中写诗人思亲之深情的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中采用议论方式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心远地自偏○2感时花溅泪○3浑欲不胜簪○4此中有真意○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古诗默写填空书写要工整,错一字该题不得分,因此要格外注意同音字不要用错。
理解性默写要对整首古诗内容有所了解,按题目的要求确定需要默写哪一句,之后正确书写。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边塞.(sài shài)人未还.(huán hái)还.来就菊花(hái huán)征.战(zhēn zhēng)教.课(jiāo jiào)不教.(jiāo jiào)胡马度.(dùduó)阴山催.促(cuīchuī)将.军(jiānɡjiànɡ)但使龙城飞将.(jiāng jiàng)在杰.出(jiéjéi)生当.作人杰(dāng dàng)死亦为.鬼雄(wéi wèi)2.填空题(1)龙城飞将指的是,他是代名将,被世人称为。
(2)“阴山”指今天的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
(3)《出塞》诗中的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4)《出塞》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图。
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诗,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6)《夏日绝句》作者是代女词人。
全诗主旨是。
3.判断题。
“欲饮琵琶马上催”句中的“琵琶”是一种乐器。
()4.背写《凉州词》,回答问题。
(1)(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3)这首诗属于()诗。
A.送别诗B.边塞诗C.写景诗(4)诗中“莫”的意思是:。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的场面,表达了将士们的情怀。
5.选择填空。
(1)《夏日绝句》和《出塞》的作者分别是和。
()A.李清照王翰B.李清照王昌龄C.王翰王昌龄(2)“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欲”意思是()A.想要B.将要C.还要D.只要(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赞颂的是哪位英雄?()A.刘邦B.项羽C.李广D.曹操6.选择题。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古诗两首》习题精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一、拼音漫游廊。
1.你能写出这些生字吗?jì nǎi lu家翁阳2.下面红色字的读音只有一组全对,请用“V”标出。
忽传涕泪衣裳漫卷即从(1)cuán tì sāng juǎn jí ()(2)chuan tì shangjuǎn jí ()(3)zhuàn dì sang jiǎn jì ()(4)zuàn dì shāngjiǎn jì ()二、汉字游览园。
下面红色的字有多种解释,你能根据句子内容选择正确的解释吗?(只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但”的解释有:A.只B.但是C.姓(1)但悲不见九州同()(2)但爱鲈鱼美()(3)我爱听歌,但不爱唱歌。
()2.“却”的解释有:A.后退B.推辞C再(1)却看妻子愁何在()(2)我见他诚意相邀,就没有推却。
()(3)山高路险,令人望而却步。
()3.“漫”的解释有:A.到处都是B.不受约束;随便C.广阔,长(1)漫卷诗书喜欲狂()(2)漫山遍野都是英勇的战士。
()(3)我们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4.“定”的解释有:A.平静B.平定C.决定(1)王师北定中原日()(2)他一直心神不定()(3)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三、词语多味店。
对本课的两首古诗你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吧,请补充诗句,解释加点诗句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不见。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四、句子快乐堡。
1.慧眼辨真伪。
下面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诗中“却看妻子”与现代语言“丈夫妻子”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2)《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但诗人的心情一悲一喜,完全不同。
()(3)《示儿》一诗是诗人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诗词二首》综合练习
基础训练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níwán tiěsuǒwēi yípáng bó
()()()()二、我会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带点字的准确解释填入括号内。
征:①走远路;②征讨;③征求。
1.长征.()
2.征.文()
3.南征.北战()
三、我会填一填。
红军不怕()万水千山()。
五岭透逸(),乌蒙磅礴(()。
三军过后()。
提升训练
四、我能根据课文填上合适的内容。
1.“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下列诗句上:。
其中,和
是“千山”的代表; 和是“万水”的代表。
2.“五岭透逸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词是“”;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的词是“”。
可在红军眼里“透逸”的五岭只不过是,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
五、下面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选择最准确的填空。
1.五岭透逸腾细浪:( )
A.五岭绵延持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B.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2.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大渡河上的沪定桥,那裸露的铁索闪着冷冰冰的寒光。
B.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使人觉得寒气逼人。
3.更喜眠山千里雪:( )
A.更使红军欣喜的是,越过了皑皑自雪的千里眠山。
B.更让红军欢喜的是,山民山自雪皑皑,风光十分迷人。
阅读训练
六、我会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从马拉松说起
古时候有个叫马拉松的人,他们的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敌人。
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祖国的人民,指挥部把这个消息写在信上,交给马拉松,叫他尽快把这封信带回去,交给祖国的人民。
马拉松接受了任务,就日夜兼程不停地跑。
他跑得疲惫不堪,但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快把信送回去,让人民能够尽快地感受胜利的喜悦。
终于,他跑回了祖国,将信交给了人民,竭尽全力地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之后,便含笑闭上了眼睛……
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还没理解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吗?一个人为了祖国,不惜栖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怎能做到?当马拉松感到疲惫时,他完全能够休息一下,但他没有,他心里只想着:人民知道了这个消息,该是多么激动。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跑到了目的地。
完成任务后,他的生命才最后离开了他。
是的,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常常铸成很多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
在我国光辉的历史上,特别是近百年来,有多少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建立一个新中国,而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方志敏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之处。
”难道这些共产党人不想生活得好些、安逸些?不,他们不是钢筋铁骨的机器,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灵有肉。
不过他们心里装着人民,他们有一个高尚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
只有具有这种信念的人,才会在敌人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毫不眨眼,在自己的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毫不气馁,绝不后退。
1.“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还没理解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吗?”这句话
中的“上述内容”指的是( )。
A一个解释B一个道理C一个故事
2.“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
”这句话采
用了的修辞手法。
3.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只有……才……”是( )。
A.条件关系
B.因果关系
C.转折关系
4.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 )。
A.赞扬马拉松的勇敢
B.说明人要有高尚的信念
C.怀念无数革命先烈
5.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马拉松长跑比赛的情况,并写下来。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二、1①2③3②
提升训练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2.透逸磅礴翻腾着的细小浪花小小的滚动的泥丸
五、1. B 2. B 3. A
阅读训练
六、1.C 2排比3. A 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