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96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12唐诗五首基础知识巩固练1.将下面的诗句,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整洁、规范、美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長河落日圓。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东皋.(gāo)萧.关(xiāo)都.护(dū)黄鹤.楼(hè)B.萋.萋(qī)鹦.鹉(yīng)燕.然(yàn)啄.春泥(zhuó)C.贾.亭(jiǎ)徙.倚(xī)早莺.(yīng)没.马蹄(mò)D.采薇.(wēi)驱犊.(dú)荆.门(jīng)白沙堤.(t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东皋薄.暮望(接近)B.晴川.历历汉阳树(平野、平地)C.仍怜.故乡水(可怜)D.水面初.平云脚低(刚刚)4.默写。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2)(中考·重庆B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3)(中考·黑龙江龙东)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4)(中考·内蒙古包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5)(中考·江苏南通)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课内语段重点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傍晚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和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12.唐诗五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牛犊.()千载.()候骑..()()燕.()然荆.()门白沙堤.()2.背诵五首唐诗,按原文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
(2)晴川汉阳树,芳草。
(3)出汉塞,入胡天。
(4)山平野尽,江大荒流。
月下天镜,云生海楼。
(5)早莺争暖树,谁家。
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1)东皋薄.暮望(2)徙倚..欲何依(2)相顾.无相识(4)昔人已乘黄鹤去.(5)芳草萋萋..何处是..鹦鹉洲(6)日暮乡关(7)属国..过居延(7)仍怜.故乡水4.按要求填空。
(1)王绩《野望》这首诗,是一首言诗,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2)《野望》中写出山野秋归之景的句子是:,。
(3)《黄鹤楼》写登高所望,人去楼空景象的句子是:,。
(4)《使至塞上》中诗人以景物自比,写出自己飘泊不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5)《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一联诗句是:,。
(6)《钱塘湖春行》通过花草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是:,。
5.“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的是;“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湖”指的是。
6. 请你用正楷字抄写《野望》这首诗的颔联:7. 请从课文五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对偶诗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律诗对仗的特点。
8. 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9. 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
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
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啊!”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12 唐诗五首第二课时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欲何依(迁徙)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C.萧关逢.候骑(遇到)D.仍怜.故乡水(喜爱)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4、5题。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100字以内)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6、7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A (徙倚:徘徊)2.B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3.C4.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6.C7.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12唐诗五首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薄暮(bó)徙倚(xī)汉塞(sài)B.驱犊(dú)东皋(gāo)采薇(wēi)C.鹦鹉(wǔ)燕然(yān)啄春泥(zhuō)D.荆门(jǐng)仍怜(lián)白沙堤(dī)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皋薄暮望(接近)B.长河落日圆(指黄河)C.水面初平云脚底(刚刚)D.仍怜故乡水(可怜)3.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4.下面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萧关逢候骑B.长歌怀采薇C.月下飞天镜D.属国过居延5.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6.根据提示填空。
(1)《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2)《使至塞上》中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
(3)《渡荆门送别》中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的诗句是:,。
(4)《黄鹤楼》中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之感的句子是:,。
(5)其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唐代山水诗人,他的字是。
《使至塞上》描绘了风光,反映了战地生活,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1(6)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人称“”。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8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9题;共40分)1. (3分)加线字注音。
窜出来________ 板斧________大发善心________。
2. (8分)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 (5分)课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人。
黄鹤楼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4. (1分)课文《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 。
5. (4分)依次写出诗歌中出现的下列河流,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刚果河________ 幼发拉底河 ________ 尼罗河 ________ 密西西比河________6. (4分) (2018七下·江城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在那gèn gǔ________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②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 pèi liú lí________,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竞越来越少了。
③爷爷是喜欢fúshìi________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④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wǔ zàng liù fǔ________似乎都要碎了。
7. (5分)请从课文五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对偶诗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律诗对仗的特点。
8. (5分)阅读下面的戏剧片段,回答问题。
①夏洛克: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过了;我也已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②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45题;共259分)1. (4分)连词填空。
①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暸解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________(心旷神怡、心悦诚服、赏心悦目)。
②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________(显露、揭露、暴露)出更多的矛盾。
③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________(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漫无涯际)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
④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________(静谧、平静、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2. (8分)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皋徙倚牛犊千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候骑燕然荆门白沙堤3. (4分)读课文《我的母亲》,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4.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济上作【明】徐祯卿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试赏析前两句中数量词“两年”“千里”运用的妙处?(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析其异同点。
5. (2分)读《秋颂》理解句式特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下面的句子。
希望是如此的神奇,能让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________,在________……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就没有力量能够摧毁我们心中的希望。
6. (8分)解释下列划线字或词的含义。
①东皋薄暮望________ ②徙倚欲何依________③相顾无相识________ ④昔人已乘黄鹤去________⑤芳草萋萋鹦鹉洲________ ⑥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⑦属国过居延________ ⑧仍怜故乡水________7. (3分)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唐诗五首》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燕.然()荆.门()没.马蹄()贾.亭()沙堤.()2.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
黄鹤楼上,崔颢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删去“逼得”)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
《唐诗五首》 《野望》同步练习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二、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
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2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阅读《使至塞上》,完成5—7题。
5. 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的意思。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第一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4.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出使飘飞的蓬草6.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唐诗五首》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燕.然()荆.门()没.马蹄()贾.亭()沙堤.()2.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
黄鹤楼上,崔颢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删去“逼得”)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
我们循着古人的脚步,游历祖国山河,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1.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品析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最后一句的言外之意。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项对本诗的解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3.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3.对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拓展阅读野望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品析句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诗五首》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ɡāo xǐ yǐ dú wēi yān jīng mò jiǎ dī2.(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D(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4.示例:荆门山外,听滔滔江声,送万里行舟;东皋村头,望树树秋色,怀惆怅情怀。
课内精读(一)1.首联表现了诗人徘徊不定,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二)1.本联描绘了诗人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2.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了思乡之情。
3.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三)1.“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2.B(“愉悦和舒畅的心情”应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3.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1.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写出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气势磅礴。
3.C(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五)1.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却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2.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3.A拓展阅读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3.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
“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
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