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中学 2020级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35.14 KB
- 文档页数:7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2019-2020学年(上)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制卷:刘永 本试卷共18题。
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量:120分钟 总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选出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贾人 ǔ 慢捻niǎn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秦塞sè B.监生 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猿猱ráo C.间或 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崔嵬wéi D.陈抟 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 瑟瑟shè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斟茶 放诞 杜撰 根祸胎 冰泉冷塞 B.诧异 萦绕 钿头 呕哑嘲哳 杜鹃啼血 C.烟霭 寒喧 括噪 皮开肉绽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C.你看画家笔下的这幅《大婶》,我们不仅能从他的线条里读出韵律,读出抑扬顿挫,而且用笔实在是生动流畅。
从现在起,安徽省高校大学生若认为学校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向该省教育厅依照程序提出申诉。
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打乱了,排列恰当一片降幡出石头?今逢四海为家日金陵王气黯然收山形依旧枕流楼船下益州?故垒萧萧芦荻秋人世几回伤往事千寻铁锁沉江底 A B C ③⑤①⑧⑦④②⑥ D 点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高一语文月考考试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一定要好好做好高一语文月考试题的练习。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箴言中学 2020级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参考答案1.D [解析] A项,“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功利心”仅是“快餐时代”的特征之一;B项,此处仅为李定广的观点;C项,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
2.B [解析] A项,“一致认为”错,材料一中最后三段对节目有不同看法;C项,“更深刻”有失偏颇,材料一呈现的观点多样,但并不一定更深刻;D项,“材料一诙谐幽默”错误,材料一网友们的语言浅白而诙谐,符合网络评论的特征,而几位教师的评论则认真严谨。
3.[答案] ①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
②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③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④让人在骄躁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丝浪漫。
[解析] 作答此题,需要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写“繁华落幕,速去读书”,《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李定广的话表明诗词大会带来了对古诗词教学的反思;材料二表明《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材料三提到这些诗词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由此整合答案即可。
4.D[“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5.D[“层层深入”错,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6.答案①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②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③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解析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①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
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
7.B8.A 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9.C(A.东中郎将,万户侯皆不是孙权所赐,是魏王。
2019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箴言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12道小题,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汉字笔画横竖点撇勾捺的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
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
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
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能顺理成章、了。
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
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是能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博大精深典范化浑然天成宛转 B.千姿百态典范化浑然天成含蓄C. 千姿百态规范化应运而生含蓄D.博大精深规范化应运而生宛转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1卷(选择题,36分)一、选择(36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参差(cī)嫉(jí)恨妖童媛(yuàn)女B.肤浅蹩(bié)进啼血(xuě)蓊蓊(wěng)郁郁c.脑髓(suǐ)独处(chǔ)虫蠹(dù)卓(zhuō)有成效D.估量(liàng)孱(càn)头颤(chàn)动脉脉(mò)含情2.下列词语中含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斑驳繁芜丛杂残羹冷灸B.丰姿衷心喜悦勃然大怒c.辩别没精打彩民不聊生D.国萃东图西抹礼上往来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再次规定,夫妻之间有相互的义务。
②我国入世后,与世贸组织规则不一致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修改,同时还要制定一批新的法律法规。
③新时期的志愿者行动可以说是雷锋精神的和深化。
A.抚养废止继续B.抚养废置继续c.扶养废止延续c.抚养废置延续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国企改革的三年攻坚目标已定,如何保证实现?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B.来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兴高采烈地参观了这个区污水净化系统设施。
c.产品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确保。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这次“树标兵,促后进”的评选活动,激发了许多个体经营者奋发向上、文明经商的意识。
B.“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难道不是这样吗?c.建设部拟定了“十五”期间,我国将建成住宅2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将达15平方米。
D.由于采取了科技兴农的策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我国已改变了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局面。
2019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箴言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12道小题,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汉字笔画横竖点撇勾捺的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
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
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
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能顺理成章、了。
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
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是能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博大精深典范化浑然天成宛转 B.千姿百态典范化浑然天成含蓄C. 千姿百态规范化应运而生含蓄D.博大精深规范化应运而生宛转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箴言中学2020级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 (2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
“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姝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姝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佩服和喜爱。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进行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吗还要背?”(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材料二: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
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
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
”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那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
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
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
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 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选自央视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有删改)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3分)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
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
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
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
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要先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
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
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
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
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
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
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的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
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
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
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
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⑪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⑫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