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理科综合高考卷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73
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适用地区:内蒙古、江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理科综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生物体内参与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可由单体聚合而成,构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和连接键以及检测A. ①可以是淀粉或糖原B. ②是氨基酸,③是肽键,⑤是碱基C. ②和⑤都含有C、H、O、N元素D. ④可以是双缩脲试剂,⑥可以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2. 植物叶片中的色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下列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氮元素和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重要元素B.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C. 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类胡萝卜素溶液,其吸收光谱在蓝紫光区有吸收峰D.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越慢3. 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
在无氧条件下,某种植物幼苗的根细胞经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 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C. 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 TP比产生乳酸时的多D. 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 TP4. 激素调节是哺乳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方式。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理科综合物理部分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氘核可通过一系列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总的反应效果可用612H→224He+x01Π+y11p+43.15MeV表示,式中x、y的值分别为( )A. x=1, y=2B. x=1, y=3C. x=2, y=2D. x=3, y=1【答案】C【解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6×2=2×4+x+y, 6=2×2+y, 解得x=2。
y=2, 故选 C. 15. 如图,一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绳的一端系物块 P,P置于水平桌面上,与桌面间存在摩擦:绳的另一端悬挂一轻盘(质量可忽略),盘中放置砝码。
改变盘中砝码总质量m,并测量P的加速度大小a,得到a-m 图像,其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
在下列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答案】D【解析】设P的质量为M,P与桌面的动摩擦力为f;以P为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T-f= Ma以盘和砝码为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T= ma联立可得a=mg−fM+m =g−fmMm+1,从a-m数学关系可知:①不是线性关系, 则A、 C错误, ②当m=0时, a=−∫M,不过原点,B错误. 故D 正确.①当m增大时, a增大, ④当m→∞时, a→g以上四条,只有选项D符合.16. 2024年5月,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启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
将采得的样品带回地球,飞行器需经过月面起飞、环月飞行、月地转移等过程。
月球表面自由落体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自第 1 页共 11 页由落体加速度的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环月飞行时,样品所受合力为零B. 若将样品放置在月球正面,它对月球表面压力等于零C. 样品在不同过程中受到的引力不同,所以质量也不同D. 样品放置在月球背面时对月球的压力,比放置在地球表面时对地球的压力小【答案】D【解析】在环月飞行时,样品所受合力提供所需的向心力,不为零,故 A 错误;若将样品放置在月球正面,它对月球表面压力大小等于它在月球表面的重力大小,由于月球表面自由落体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则样品在月球表面的重力为地球表面重力的16,所以样品放置在月球背面时对月球的压力是其放置在地球表面时对地球压力的16,故B错误,D正确;质量是样品本身属性,与其在不同过程中受到的引力无关,故C 错误。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F 19 S 32 Ca 40 Cu 64一、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 每小题6分, 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钙在骨骼生长和肌肉收缩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晒太阳有助于青少年骨骼生长, 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中有以无机离子形式存在的钙B. 人体内Ca2+可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C. 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D. 人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易出现抽搐现象2. 植物成熟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以不同。
现将a、b、c三种细胞液浓度不同的某种植物成熟叶肉细胞, 分别放入三个装有相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中, 当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观察到: ①细胞a未发生变化;②细胞b体积增大;③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
若在水分交换期间细胞与蔗糖溶液没有溶质的交换, 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 不合理的是()A. 水分交换前, 细胞b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B. 水分交换前, 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为细胞b>细胞a>细胞cC. 水分交换平衡时, 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D. 水分交换平衡时, 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3.植物激素通常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喷施某种植物激素, 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
关于该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 赤霉素合成途径受阻B. 赤霉素受体合成受阻C. 脱落酸合成途径受阻D. 脱落酸受体合成受阻4.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考卷附标准答案(理综)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6分,共180分)1. 下列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 伽利略提出了地心说C. 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力学D. 焦耳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2. 下列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D.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总称3. 下列关于生物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生理过程4.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B. 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C.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D. 拉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5.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总数保持不变B.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总质量减小C.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颜色一定会发生变化D.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能量一定不变6.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D.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7. 下列关于电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B. 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C.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用电器中相等D. 并联电路中,电压在各个用电器中相等8.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 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B. 有机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C. 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两大类D. 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原因B.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的数量逐渐减少10. 下列关于光学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B.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C. 光的折射现象说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相同D. 光的反射现象遵循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11.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的浓度越大,其饱和度越高B. 溶液的颜色与其所含溶质的种类有关C. 溶液的导电能力与其所含离子的浓度成正比D. 溶液的粘度与其所含溶质的种类无关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其稳定性越差13. 下列关于力学单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B.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厘米C.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D.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1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B.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C.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成正比D. 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无关15.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克隆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B.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治疗遗传病C. 转基因技术一定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D. 细胞工程技术可以用于生产疫苗二、非选择题(共6大题,共120分)16. (20分)一、选择题答案1. A2. D3. A4. C5. A6. C7. D8. B9. C10. C11. C12. D13. A14. D15. B二、非选择题答案(略)1. 物理学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拉力等。
2023Äê¸ß¿¼Àí×Û£¨È«¹ú¼×¾í£©(物理部分)1.一同学将铅球水平推出,不计空气阻力和转动的影响,铅球在平抛运动过程中()A.机械能一直增加B.加速度保持不变C.速度大小保持不变D.被推出后瞬间动能最大2.在下列两个核反应方程中141778X N Y O +→+、73Y Li 2X +→,X 和Y 代表两种不同的原子核,以Z和A 分别表示X 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则()A.1Z =,1A = B.1Z =,2A = C.2Z =,3A = D.2Z =,4A =3.一小车沿直线运动,从t =0开始由静止匀加速至t =t 1时刻,此后做匀减速运动,到t =t 2时刻速度降为零在下列小车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中,可能正确的是()A. B.C. D.4.一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其所受合力的大小与轨道半径的n 次方成正比,运动周期与轨道半径成反比,则n 等于()A.1B.2C.3D.45.在一些电子显示设备中,让阴极发射的电子束通过适当的非匀强电场,可以使发散的电子束聚集。
下列4幅图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电场线,如果用虚线表示电子可能的运动轨迹,其中正确的是()A.B.C. D.6.用水平拉力使质量分别为m 甲、m 乙的甲、乙两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两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甲和μ乙。
甲、乙两物体运动后,所受拉力F 与其加速度a 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A.甲乙<m mB.m m >甲乙C.μμ<甲乙D.μμ>甲乙7.光滑刚性绝缘圆筒内存在着平行于轴的匀强磁场,筒上P 点开有一个小孔,过P 的横截面是以O 为圆心的圆,如图所示。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科综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Mn55Fe56Co59Ni59Zn65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豆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室温时呈液态B.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可在人体内分解产生能量C.大豆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D.大豆中的脂肪和磷脂均含有碳、氢、氧、磷4种元素【答案】D【解析】【分析】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
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详解】A、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动物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固态,A正确;B、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可在人体内分解产生能量,B正确;C、必需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获取的氨基酸,因此大豆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C正确;D、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D错误。
故选D。
2.干旱缺水条件下,植物可通过减小气孔开度减少水分散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叶片萎蔫时叶片中脱落酸的含量会降低B.干旱缺水时进入叶肉细胞的会减少C.植物细胞失水时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D.干旱缺水不利于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干旱缺水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会减少,植物的光合速率会降低,同时植物体内水分含量减少,各种需要水分参与的生理反应都会减弱,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植物缺水主要是自由水大量失去。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科综合1.葡萄糖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单糖。
下列关于人体内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A.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受激素的调节B.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能经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C.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可被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肝糖原D.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人体脂肪组织细胞可转变为甘油三酯2.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
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⑥间作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B.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3.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5.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
参考答案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理科综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B2.D3.D4. C5.C6. A7. B8. B9. D10. A11. C12. C13. C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B15. D16. D17. C18. A19.BC20. BD21.AD三、非选择题:共174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①. a ②.23. ①. 24.00 ②. 80 ③.④. 70.0 ⑤. 59.0 ⑥. b ⑦. 2k24.(1p 2E m (2p 5mghE 25.(1)012v ;(2)20mv ;(3)222mR B l26.(1)做还原剂,将4BaSO 还原(2)22S Ca CaS −++=↓(3)c (4) ①. 不可行 ②. 产物中的硫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的有毒气体2H S 会污染空气,而且CaS 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2CaCl ,导致2BaCl 溶液中混有2CaCl 杂质无法除去、最终所得产品的纯度降低(5)()2242244B N TiC aCl H C O l H O+2++=()2442BaTiO C O 4NH Cl+2HCl ↓+ (6)1:127.(1) ①. 锥形瓶 ②. 升温,搅拌等(2) ①. 浓氨水分解和挥发 ②. 双氧水分解 ③. 冰水浴(3)玻璃棒没有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较长处(尖嘴部分)没有紧靠在“盛滤液”的烧杯内壁(4)活性炭 (5)利用同离子效应,促进钴配合物[Co(NH 3)6]Cl 3尽可能完全析出,提高产率28.(1) ①. 307− ②. 1221()K K 21K K (2) ①. b ②. -0.10.10.11-1010-1100%100%110⨯⨯或 (3) ①. Ⅰ ②. c ③. < ④. 229.(1) ①. 差速离心 ②. 类囊体(薄)膜 ③. 蓝紫光(2)悬液中具有类囊体膜以及叶绿体基质暗反应相关的酶,但黑暗条件下,光反应无法进行,暗反应没有光反应提供的原料ATP 和NADPH ,所以无法形成糖类。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理科综合)试卷真题
(含答案和解析)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备战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理科综合)考试,我们整理了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理科综合)试卷真题,并附上了详细的答案和解析,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试题结构:
试卷共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10道选择题,每道选择题分值均为2分,共计60分;非选择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每个
部分各有4道大题,共计120分。
试题难度:
本试卷难度适中,难度系数较为均衡,旨在考察考生对物理、
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对于备战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理科综合)的考生来说,这份试题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答案与解析:
我们精心编排了试卷的答案和解析,详细解释了答案的解题思
路和方法,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我们还提供了相关学科知识点的
讲解和题练,供考生参考和使用。
总结:
本试卷旨在帮助考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刻苦训练,每一位考生都能在2023年
全国高考乙卷(理科综合)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新课标1〕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1.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DNA上2.以下关于生长素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 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 a+的增加D.输入的N 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以下关于出生眼体重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以下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新课标1)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DNA上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出生眼体重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8.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B.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
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 B.2:3 C.3:2 D.2:1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B.将铜粉加·L-1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将·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L-1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6CO 2+6H 2O12.W 、X 、Y 、Z 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沸点:W>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A>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D .X 与Y 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13.浓度均为L 、体积均为V 0的MOH 和ROH 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 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MOH 的碱性强于ROH 的碱性B .ROH 的电离程度:b 点大于a 点C .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 -)相等D .当=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c(M +)/c(R +)增大14.两相邻匀强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同、方向平行。
一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粒子的A.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增大B.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减小C.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D.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小15.如图,直线a 、b 和c 、d 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 、N 、P 、Q 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M φ、N φ、P φ、P φ。
一电子有M 点分别运动到N 点和P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直线a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Q M φφ> B.直线c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N M φφ> C.若电子有M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正功 D.若电子有P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负功16.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原线圈一侧接在电压为220V 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如图所示。
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消耗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 A. 9166==k ,V U B. 9122==k ,V UC. 3166==k ,V UD. 3122==k ,V U17.如图,一半径为R ,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 水平。
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R 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 点进入轨道。
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 ,g 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用W 表示质点从P 点运动到N 点的过程中客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则 A. mgR W 21=,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 点 B. mgR W 21>,质点不能到达Q 点C. mgR W 21=,质点到达Q 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D. mgR W 21<,质点到达Q 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18.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
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1L 和2L ,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 。
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v 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 的最大取值范围是v L ∠vv v 19. 1824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完成了着名的“圆盘实验”实验中将一铜圆盘水平放置,在其中心正上方用柔软细线悬挂一枚可以自由旋转的磁针,如图所示。
实验中发现,当圆盘在磁针的磁场中绕过圆盘中心的竖直轴旋转时,磁针也随着一起转动起来,但略有滞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圆盘上产生了感应电动势B.圆盘内的涡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磁针转动C.在圆盘转动过程中,磁针的磁场穿过整个圆盘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D..在圆盘中的自由电子随圆盘一起运动形成电流,此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磁针转动20.如图(a),一物块在t=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ν-t图线如图(b)所示。
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ν0,ν1,t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A.斜面的倾角B.物块的质量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D.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21.我国发射的“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靠近月球后,现在月球表面的附近近似圆轨道上绕月运行;然后经过一系列过程,再离月面4m高处做一次悬停(可认为是相对于月球静止);最后关闭发动机,探测器自由下落。
已知探测器的质量约为310,地球质量约为月球的81倍,地球半径约为月球的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大约为s,则此探测器A 在着陆前的瞬间,速度大小约为sB悬停时受到的反冲作用力约为2x310NC从离开近月圆轨道到着陆这段时间内,机械能守恒D 在近月圆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小于人造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22.(6分)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制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
所用器材有:玩具小车、压力式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
完成下列填空:(1)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如图(a)所示,托盘秤的示数为;(2)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托盘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_____kg;(3)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记录各次的m值如下表所示:(4)根据以上数据,可求出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为_____N ;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m/s 。
(重力加速度大小取s 2 ,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23.(9分)图(a)为某同学改装和校准毫安表的电路图,其中虚线框内是毫安表的改装电路。
(1)已知毫安表表头的内阻为100Ω,满偏电流为1mA ;R 1和R 2为阻值固定的电阻。
若使用a 和b 两个接线柱,电表量程为3mA ;若使用a 和c 两个接线柱,电表量程(2) 现用—量程为3mA 、内阻为150Ω的标准电流表对改装电表的3mA 挡进行校准,校准时需选取的刻度为、、、、、。
电池的电动势为,内阻忽略不计;定值电阻R 0有两种规格, 阻值分别为300Ω和1000Ω;滑动变阻器R 有两种规格,最大阻值分别为750Ω和3000Ω。
则R 0应选用阻值为 Ω的电阻,R 应选用最大阻值为 Ω的滑动变阻器。
(3)若电阻R 1和R 2中有一个因损坏而阻值变为无穷大,利用图(b) )的电路可以判断出损坏的电阻。
图(b)中的/R 为保护电阻,虚线框内未画出的电路即为图(a) 虚线框内的电路。
则图中的d 点应和接线柱 (填”b”或”c”)相连。
判断依据是: 。
24.(12分) 如图,一长为10cm 的金属棒ab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水平地悬挂在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弹簧上端固定,下端与金属棒绝缘,金属棒通过开关与一电动势为12V 的电池相连,电路总电阻为2Ω。
已知开关断开时两弹簧的伸长量均为0.5cm ;闭合开关,系统重新平衡后,两弹簧的伸长量与开关断开时相比均改变了0.3cm ,重力加速度大小取210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