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二 第四节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384.01 KB
- 文档页数:9
第03讲散文的表达技巧(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梁衡《线条之美》的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
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
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
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
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
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可在把握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用意。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以书法艺术为例,表现线条的魅力。
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运用比喻(或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听觉,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
还可以从用词和句式选用角度进行赏析,如词语“游走”化静为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
第四节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逐点突破——散文表达技巧的三个常考点[学生用书P163]一、鉴赏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香鱼的故乡林清玄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那种沉重来自香鱼的敏感,在许多人的眼里,所有的鱼除了作为食物以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
香鱼却不同,因为它的喜爱洁净,使我们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
在某一个层次上,香鱼是比人更高贵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中,到处充满了刺耳的噪音和汽车排放的黑烟,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一点抗辩也没有。
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面对着一天比一天沉沦的生活空间,有时我们完全失去了警觉。
香鱼不然,它不肯自甘于污浊的溪水,不肯改变自己去适应一个更坏的环境。
于是它选择了死,宁洁而死,不浊而生,那样的气节,更使我们面对香鱼的时候低回不已。
……有许多饲养鸟类和热带鱼的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不管他们如何细心照料,鸟和鱼都会无故地死去,我想,鱼鸟的死都不是无故的,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现在更严重的是,即使在山林河海,由于人为的污染,许多动物都活得不快乐,恐怕在大自然里,只有一种动物对坏的环境能安之如常,那种动物的名字叫做“人”。
几年前,人们在新店溪“放香鱼”,让香鱼回到它的故乡,据说现在新店溪里已有为数极少的香鱼存活,如果河川不继续污染,我们食用的香鱼将不必从空中运来,而是本乡的土产。
1.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2)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语句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要抓住排比句分析,第二句要注意修辞手法有两个,一是对偶,二是对比,还要注意句式上的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第一节把握散文的结构思路逐点突破——掌握散文结构的两种考查形式[学生用书P150]思路是作者在文章中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表达思想内容的思维过程,而结构则是指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高考对结构思路的考查,一般包括对整体思路的把握和对局部段落作用的分析。
一、把握整体思路(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即。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
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解析版)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第三节鉴赏散文的形象逐点突破——掌握散文中的两类形象[学生用书P159]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两种。
散文并非以塑造人物为目的,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人物形象是为散文的主旨服务的,人物本身往往具有真实性。
而散文中的事物形象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景物为主,时兼他物,是客观物象和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合而成的抒情言志的媒介物。
一、鉴赏散文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举炊烹饮日月间王芸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
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
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
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
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
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
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
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
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
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
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
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蒙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
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
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
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
第四节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逐点突破——散文表达技巧的三个常考点[学生用书P163]一、鉴赏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香鱼的故乡林清玄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那种沉重来自香鱼的敏感,在许多人的眼里,所有的鱼除了作为食物以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
香鱼却不同,因为它的喜爱洁净,使我们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
在某一个层次上,香鱼是比人更高贵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中,到处充满了刺耳的噪音和汽车排放的黑烟,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一点抗辩也没有。
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面对着一天比一天沉沦的生活空间,有时我们完全失去了警觉。
香鱼不然,它不肯自甘于污浊的溪水,不肯改变自己去适应一个更坏的环境。
于是它选择了死,宁洁而死,不浊而生,那样的气节,更使我们面对香鱼的时候低回不已。
……有许多饲养鸟类和热带鱼的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不管他们如何细心照料,鸟和鱼都会无故地死去,我想,鱼鸟的死都不是无故的,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现在更严重的是,即使在山林河海,由于人为的污染,许多动物都活得不快乐,恐怕在大自然里,只有一种动物对坏的环境能安之如常,那种动物的名字叫做“人”。
几年前,人们在新店溪“放香鱼”,让香鱼回到它的故乡,据说现在新店溪里已有为数极少的香鱼存活,如果河川不继续污染,我们食用的香鱼将不必从空中运来,而是本乡的土产。
1.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2)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语句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要抓住排比句分析,第二句要注意修辞手法有两个,一是对偶,二是对比,还要注意句式上的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答案:(1)运用了排比手法,突出了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的麻木不省,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
(2)运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说明鸟和鱼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
句式整齐,表意鲜明。
如何鉴赏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提示:首先要明确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对这种手法使用情况作细致的分析,最后要指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在散文中,尤其要注意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二、鉴赏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节选自《天目山》) 2.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我的理解】解析: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
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如何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提示:①明确“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试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②答题时先明确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鉴赏表达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
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
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
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
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节选自《北方的雪》) 3.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我的理解】解析: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
表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
这三段文字,前两段以议论为主,后一段以抒情为主。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
答案:前两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雪,揭示了雪的两面性——正因为雪洁白无瑕,才极易被污染;太诚实了,反易被欺骗。
末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雪的无私,雪的奉献。
如何鉴赏散文的表达方式?提示:①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②明确这种表达方式在这段文字中是如何具体使用的。
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作用记叙倒叙设置悬念,引起兴趣,波澜起伏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议论夹叙夹议引起共鸣,深化主题,启迪智慧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描写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正面描写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说明把事物的形状、特点、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清楚寻找规律——散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学生用书P165]文章的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除说明外,其他四种表达方式是散文中常用常考的,阅读中需要高度关注。
1.记叙记叙有多种功能: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给读者以整体感。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给读者以概述性的了解。
③介绍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时间、场面的变化和转移。
④为议论说理的文章提供论据材料。
⑤可以联系故事,照应、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示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类不能没有故乡。
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
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
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
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
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徐怀谦《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答:答案: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丰富内涵,强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芥蒂”,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
2.描写描写的种类因划分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有细描与白描,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仅就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等。
描写和记叙方式相近,它们同是对具体事物的反映与表达。
但描写与记叙有本质的区别。
记叙的着眼点是交代、介绍,是事物总体概括和过程的反映,其作用在于使广大读者明白了解某个客观事实;描写着眼于刻画、描摹,重在表现事物的细微之处或侧面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