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郑州中原万达广场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1.1前言

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将会对周边道路及建筑物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安全监测,事关社会影响、人身安全及经济损失、环境保护。为切实保证基坑及周围道路不受影响,及时掌握基坑开挖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的改变及其不利影响,为施工建设单位合理安排挖方进度,确保基坑开挖及周围道路的安全,实现信息化施工,进行工程施工期安全监测至关重要。

1.2 工程概况

郑州中原万达广场基坑工程位于郑州市北至中原路、东至秦岭路、南至伊河路北约100米、西至华山路。本工程建筑面积为531168M3;地下室开挖深度约为-6.75~-11.9 米,一道支撑顶标高为-7.00米。

二、监测的内容及目的

根据本工程的支护形式和地质条件,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确定基坑监测项目中的应测项目如下:

2.1围护墙(边坡)水平位移观测

即时监测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围护墙的水平位移量及其变化趋势。

2.2围护墙(边坡)竖向位移观测

即时监测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围护墙的沉降或隆起量及其变

化趋势。

2.3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预先在支护桩或外侧土体中埋设专用测斜导管,用测斜仪沿导管轴线方向在不同设计深度层上测量导管随桩体挠曲倾斜度,以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深层的水平位移量及其变化趋势。

2.4周边道路与管线竖向位移观测

即时监测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基坑周围道路与管线的垂直位移(沉降)量及其变化趋势。

2.5甲方认为必要的紧急状态的连续监测和及时通报,并按照甲方的要求协助甲方制定应急方案。

三、监测的方法技术

3.1监测的技术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城市测量规范》(JGJ8-99)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河南省标准DB33/T1008-2000)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JGJ120-99)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 有关设计施工图纸

7. 其他技术要求

3.2 监测仪器及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增减;另在周围适宜处选埋3~4个测量基准点,用于垂直沉降和水平位移的基准参照点。

3.3监测精度

3.3.1 位移、沉降监测精度

依据现行规范有关内容及技术指标,确定本工程沉降、位移监测按二级变形观测要求施工,其精度为:

a.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b.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

c. 水准路线附合或环线闭合差≤1.0n1/2mm(n为测站数);

3.3.2 测斜

测斜观测灵敏度为±0.02mm/500mm,限差0.2mm。

3.4 技术措施

(1) 根据基坑施工进程,在基坑开挖前7天内对各监测项目进行2~3次初始数据的采集,并确保初始数据的准确、可靠。

(2)为确保各监测项目的精度,投入使用的仪器必须按规定内容检查、标定其技术指标,合格后方能使用。定期检查标定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一般要求3个月检查1次,遇特殊情况(受损、振动等)随时检查标定,不合格的不能使用。

(3) 定期对使用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进行稳定性检测,点位稳定后,检

测周期可适当延长,当对变形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检核。

(4)竖向位移观测可采用闭合环或往返观测法。

(5) 观测时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监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6)测点保护在各观测点制作明显记号标记,提示施工人员谨防破坏。并派专人看护保管观测点。

3.5监测警戒值

四、观测周期

与基坑施工同步进行各项目的监测:

(1) 基坑开挖初期,每隔3~5天监测1次。

(2) 基坑开挖到底部及基础底板施工期间,每隔1~2天监测1次,如出现异常或险情,则每天监测1次,甚至24小时连续监测,以确保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安全。

(3) 基础底板浇筑完毕,每隔2~3天监测1次,如发现异常,每天监测1次,变形稳定后恢复每隔3~5天监测1次。

五、监测成果资料及提交

对各项监测数据用微机进行计算分析。及时将测试结果打印成表格送交有关各方(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分析使用。

5.1监测成果资料内容

a.围护墙(边坡)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b.围护墙(边坡)竖向位移观测成果表;

c.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d.周边道路与管线竖向位移观测成果表。

5.2监测成果资料的提交

a.基坑开挖初期,监测的打印资料在下次监测时送至工地;

b.基坑开挖到底部及基础底板施工期间,监测当天在现场将有关监测成果算出提交给有关各方,正式的打印报表第二天送达工地。

c.基础底板浇筑完毕,监测的打印资料在第二天送至工地;

5.3监测报告

地下室工程结束,基坑土体回填后,即可终止安全监测。对所测资料进行全面的综合计算分析,提交最终分析成果报告。监测总报告内容包括:

a.工程概况;

b.监测项目,测点布置;

c.仪器型号,规格和鉴定资料;

d.监测方法;

e.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f.监测结果评价。

六、信息反馈

图1 监测信息反馈管理程序图

七、项目管理

本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该项目全面管理,抽、协调各方关系,组织实地监测,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负责向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提交各阶段监测成果。

技术总负责人:对本施工方案的编写、实地操作、数据处理、成果上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负全面技术责任。

仪器操作员:对仪器的日常保养,安全,周期检验负责。在实地测量中要做到真实、准确、严谨的科学观。

数据管理、现场记录员:按测绘要求做到真实、不涂改、擦改。发现数据(记录)有误,应及时提醒测量员实地重测。

资料保管员:负责监测资料的整理、保存和归档。

其他人员:服从工作安排,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八、监测人员情况汇总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郑州基础工程勘察研究院

2010年7月22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