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李叔同2016
- 格式:ppt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9
【导语】李叔同用他纷繁多彩的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丰满的人生画卷,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师大智慧、大慈悲的魅力人生。
李叔同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成为僧俗两界共同的示范,这与他人格魅力中诸多的精神特质是分不开的。
而对这些精神特质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我们对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也更准确的认识。
认真认真是李叔同贯穿一生的不二法门。
一个人,一事认真不难,一时认真也不难,难的是对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认真地去做,用心地去做好。
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个一丝不苟、事事认真、认真了一辈子的人。
李叔同的认真在他那个时代是出了名的。
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民国初,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开设图画手工专业,当时国内学校艺术师资缺乏,经亨颐校长首先想到了刚从东京美术学校学成归国的李叔同,便恳请他来校担任该专业的图画及全校的音乐教师。
李叔同的上课风格可以用“认真”二字来概括,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他每次上课总是早早就来到教室,在两块黑板上把授课的内容全部写好,摆放好乐谱,解开琴衣,一切都准备停当,然后端坐着,等着上课铃响,看着学生们进教室。
据说上第一堂课时,他不用看点名册,就能准确叫出每个座位上学生们的名字。
有次,一位学生上音乐课时把痰吐在地板上。
但李叔同见此并不立刻责备,下课后,他用很轻但却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这位同学等一等出去。
”那位同学只得站着。
等到别的学生都出去了,李叔同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向这位学生指出缺点,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
被批评的同学羞愧无比,以后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坏习惯。
又有一次,下课后,最后出去的人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李叔同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把那人叫回教室,然后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
”说完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
李叔同李叔同:风流才子变身一代高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号演音、弘一)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说,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话剧,最早研究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他终身的“艺事”——书法,更是达到极高的境界,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这位20世纪初瑜亮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
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在一本“纪念册”里,留有他年轻时饰演“茶花女”的倩影,也印着他安样圆寂于陋室绳床的情景。
关于李叔同先生皈依佛门的缘起,众说纷纭,但无论在俗、出家,李叔同的“尘缘”实际上从未断过,且十分认真执着和彻底。
他传奇般的一生充满诗意和神秘感,今天的人们,观照昔日弘一大师的尘缘萍踪,想必会多一份对人生的感悟和启示!二十文章惊海内李叔同于1880年阴历9月20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
他父亲为李鸿章同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
致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行,为津门富豪。
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当时他父亲已68岁,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丧,他少年时的生活仍然是极为优裕的。
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
有道是“《文选》烂,秀才半”,李叔同7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像样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我眼中的李叔同作文
我眼中的李叔同作文
20xx年的10月14日,学校组织我们秋游,参观了李叔同纪念馆,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李叔同。
李叔同,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于1880年10月23日辰时出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
李叔同在戏曲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油画的鼻祖,在篆刻和书法上的成就也为世人瞩目,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我记忆最深刻的有关李叔同的小故事,是李叔同每次去他的学生丰子恺的家,在坐下时总要抖一抖椅子。
丰子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李叔同回答道:“椅子上可能有小爬虫,我摇一摇后它们就跑开了,再坐下就不会伤害到它们。
”李叔同连小虫子也不想伤害,可见他心底有多善良和慈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你一定很熟悉吧!说起这首歌,还有个故事呢!李叔同有位朋友叫许幻园,因家中变故,在举家离开上海前和李叔同告别,他连李叔同家门都没进,只在门口说了声“后会有期”便挥泪离去。
李叔同呆站在雪地里一个多小时,才回家写下这首离别之词,这首词充满了对朋友的不舍和牵挂。
李叔同是个学识渊博、胸怀宽广的善良之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三篇】【第一篇:弘一法师的认真】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第一首校歌。
弘一法师的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
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了神。
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
”他说完便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认真得让人莞尔。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
为协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
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
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正因为拥有这种常人所不能及的认真精神,所以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
他做老师,就是个模范的教师;一旦出家,他就是个彻底的法师。
能够说,认真是李叔同人格魅力的第一特质,正是这种常人所没有的特质,成就了他丰厚人生的累累硕果。
【名师解读】认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一个人,能认真做好一件事,说明他有认真的态度;当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件事,便是有了认真的境界,李叔同即是如此。
李叔同认真的习惯成就了他“百世之师”的人生,我们又何尝不需认真呢?保持认真这个好习惯,认真做事,认真为人,终能成就自我。
【适用话题】认真人格魅力成就自我【第二篇:漫画家华君武的“抱不平”】华君武(1915~2010),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杭州;中国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在“文革”其间受批斗;1979年华君武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漫画家华君武的“抱不平”有一次,漫画家华君武在《北京日报》为该报记者彭俐的文章创作了一幅名为《“最昂贵”的误导》的漫画作品。
伟大的艺人—李叔同先生_写人作文450字
说起虎跑,大家一定会想起这样的画面:青青小草,参天大树,潺潺流水,鸟语花香。
还有那“天下第三泉”——虎跑泉。
但是,我今天要去虎跑拜访一位文人——李叔同。
我们沿着竹林小径前行,来到了李叔同纪念馆。
李叔同先生于1880年出生,1918年出家,出家后品行修养极高,他每天过午不食,还说出这样伟大的话语:“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就是说,要以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要以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
可见,李叔同为人不自私自利,品行是多么高尚,值得我们学习!
李叔同不仅人品高洁,而且还为我国近代艺术的兴起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精通书法、篆刻、美术、戏剧、诗词、音乐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他的书法笔力苍劲,圆笔中锋,入木三分;他的篆刻行云流水,意境高远,他还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
李叔同不仅精通中国艺术,还将西洋艺术传入了我国,比如:音乐。
原本,中国是没有现代音乐的,正是李叔同把现代音乐带入了我国,他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启蒙者。
最后我们在夕阳下的虎跑长亭,一起吟唱了这首《送别》,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陶醉了。
这就是我们的虎跑名人:李叔同。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把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三年级作文叙事:李叔同
李叔同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他第一次上课不看学生册就叫出了全部同学的名字,学生们知道自己老师是个有责任感的老师。
李叔同他精通美术、音乐、书法……他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弹琴。
李叔同他被人们称为弘一大师。
他在日本留学,他的夫人是俞氏。
现在我要来说一说李叔同是怎么爱国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在红尘之外的弘一大师以满腔热忱提出“念佛不亡国”的口号,影响很大。
成为爱国爱教的典范。
李叔同擅长油画、音乐、戏剧、书法,认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丰子恺、刘志平……均为他的学生。
这本书的书名是《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话剧: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的主要成员。
李叔同在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中扮演女主角。
他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音乐:他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
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哲理歌曲。
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西洋画:他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
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
作文素材积累二:李叔同-弘一法师【高考真题回放】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满分作文】惟愿此心无怨尤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
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
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
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
这便是庄子。
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
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
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
”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
然我却为他拍手称赞,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
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
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
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
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作文你知道李叔同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就亏大啦。
今天我就去了平湖的李叔同纪念馆,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的体验。
一到纪念馆门口,我就被那种古雅的氛围给包围了。
门口的建筑风格很独特,就像是从历史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走进馆内,哇塞,感觉像是走进了李叔同的世界。
馆里到处都摆放着和李叔同有关的东西。
有他写的书法作品,那字写得真是绝了。
一笔一划就像是有了生命一样,感觉每一个字都在跟我诉说着李叔同的故事。
我站在那儿看他的书法,就像个木头人一样,眼睛都挪不开了。
心里想着,这人怎么这么厉害,这手就像是被神仙点过一样。
还有他的绘画作品呢。
那些画色彩虽然不是特别鲜艳,但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看着画,我仿佛能看到李叔同当时画画的样子,安静又专注,说不定周围还有几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地给他加油呢。
再说说李叔同这个人吧。
他的一生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一会儿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会儿又跑去当和尚了,这跨度可真不是一般的大。
我就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难道是艺术的境界已经满足不了他,他要去寻找更高深的东西啦?在馆里一边看一边想,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侦探,在探寻李叔同内心的秘密。
馆里还有一些关于他生活场景的复原。
看着那些布置,我好像穿越到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他住的地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又充满了文化气息。
桌子上摆着书和笔,墙上可能还挂着他自己画的画呢。
我就在想,他是不是经常坐在那个桌子前,灵感一来就开始写诗作画呢?我在纪念馆里慢慢地走着,看着每一个展品,就像是在和李叔同对话一样。
他的那些故事、他的才华、他的思想,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流进我的心里。
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还有点舍不得呢。
感觉自己像是刚刚和一个超级厉害的朋友告别。
这次平湖李叔同纪念馆之行,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让我对李叔同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想,以后我还会再来的,说不定下次来又会有新的发现呢。
写李叔同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肉身每一个肉身都是一座庙点亮灵魂的灯李汉荣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
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
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
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
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
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
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
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
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
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
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
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
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一代儒僧李叔同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一代儒僧李叔同,感谢您的阅读!当和尚的情况并不一样,有因触犯刑律出家免祸的,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有因家境贫寒被家人舍身为僧的,如一般寺庙中的小沙弥;有参透人生,悟道为僧的,原本有一定学术根底,又精研经律轮三藏的,则是由儒而僧的儒僧。
和尚中被称为高僧的,有不少人出身于儒,但在儒佛两道都有成就的却为数不多。
在这一点上,我很景仰的有两位:前有屈大均,后有李叔同。
屈大均生活于明清之际,他在明朝(包括南明)生活了21年,仅仅是个秀才,算不上明朝的遗老;在清朝生活了50年,但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
始而以儒者面目出现,传播儒家传统文化;继而又遁迹方外,以传统的逃禅方式来对抗新政权。
我看屈大均当和尚似乎不存在“忠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深受儒家“华夷之辩”的影响,视清朝为异族,既不肯臣服,又无力反抗,于是就利用逃禅的身份,以语言文字来保存和宣传华夏文化,这种行为当然不容于现政权,但在屈大均生前,清政府还忙于平叛定乱的重大问题,遂使屈大均逃脱了灾难,可在身后,仍然遭到乾隆的明令挞伐,上谕中曾痛斥逃禅的金堡和屈大均“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
屈大均虽遭乾隆的冥诛,但仍能以他的名著《广东新语》和《屈沱五书》等传世,而成为岭南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李叔同学名文涛,叔同为其字。
出生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处于清末民初,上距屈大均的出生整整250年(1630-1880年)。
他们有若干相似处,如同处于改朝换代的社会转型期,一个由明到清,一个由清到民国;他们自幼饱受儒家经典教育,都有较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和名著传世,屈有《广东新语》,李有《前尘影事集》;他们的周围都有一批博学多识的精英,屈与著名学者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和毛奇龄等多有往还,相互切磋求真求实之学。
李则与王仁安、游京师,周览辽东,西涉山陕;李则以北人旅居沪滨,东渡扶桑,布道浙东南闽。
综观他们的一生,都无愧于儒僧之称。
但是,他们在相似中也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平湖骄傲李叔同_高一作文本篇高一作文是由范文先生网收集于网络,欢迎浏览!我穿梭在李叔同纪念馆园林里,太阳光辉正透过树缝向大地撒下光点,一朵巨型莲花建筑物正在那河畔静静开放,而此时,绚丽探照灯射到了波光磷磷湖面上,一朵朵金黄色光晕映照在莲花上,更给莲花带来了风情万种感觉。
此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正如李叔同一样,慈祥外表下,有着一颗看破尘世,不染污泥旷达心灵。
李叔同,我为你骄傲。
二百多年前,一颗巨星降临在我家乡。
伴着你刚从娘胎里出来一声嚎啕,上天就注定了你一生命运。
你宁愿穿上僧衣,也不愿去穿锦绣华丽衣裳。
于是你放弃了家业,放弃了功名,只身一人,来到了虎跑寺为僧。
我清楚知道,从方丈为你削发时,你已经大彻大悟了。
你大彻这是最好方式能继续在两种文化中徘徊;大悟:“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
于是,你抛开“一心向佛,不闻世事”戒律,四处奔波,尽着一个匹夫责任。
时光容易把人抛弃,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染白了李叔同胡须。
隐隐约约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破旧庙宇中,一个苍老背影正在来回度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欢余,今宵别梦难”。
一首悦耳《送别》回荡在每个校园中。
淡淡哀愁,淡淡无奈,在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
一次次我都在想:李叔同是怎样情况下挥笔而下,作出此大作?师生抱头大哭场景?还是矜持握手告别?我全然不知。
但是在这首耐人寻味诗词中,毕业离愁,各奔东西忧伤牵动着千万学子心,久久地萦绕着。
从一首《送别》我们就能体会到大家才华横溢。
但他不仅涉足与诗词,还精通与音乐,话剧,篆刻等等。
不仅如此,他还搭建起了中西文化沟通桥梁。
他学生丰子恺曾说过,他恩师是第一个将西方音乐介绍到中国人。
庙宇之下,一颗平凡而又伟大心灵此时正发出熠熠光辉。
纪念馆中,我望着李叔同写“悲欣交集”,想:李大师拥有宽大胸襟,悲也罢,欢也罢,他都会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看待。
悲欢之曲正在他人生中编织着人生起伏。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作文你知道李叔同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就亏大啦。
在平湖就有个超棒的李叔同纪念馆,我去了一趟,那感觉就像穿越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
我刚到纪念馆门口,就被它那古雅的建筑风格给吸引住了。
白墙黑瓦,就像一位低调而有内涵的雅士静静地站在那儿。
走进纪念馆,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就像李叔同先生还在这儿吟诗作画一样。
馆里陈列着好多关于李叔同先生的东西呢。
有他写的书法作品,那些字就像有魔法一样,一笔一划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我站在那些书法作品前,就像个小学生似的,眼睛都看直了。
心里想着,这字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看呢?感觉每个字都像是有生命的小精灵,在纸上欢快地跳动着。
再看看他的生平介绍,哇塞,这先生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又有着一颗向佛的慈悲心。
他曾经在音乐、美术、戏剧等好多领域都有了不起的建树。
就说音乐吧,他写的那些歌曲,到现在听来都还是那么优美动听。
我仿佛看到他在钢琴前,手指轻快地在琴键上舞动,美妙的音符就像流水一样淌出来。
在纪念馆里还有一些他的遗物,像他用过的文具之类的。
看着那些东西,就感觉离他更近了一步。
我就忍不住瞎想,他当年拿着这支笔的时候,是不是正在构思一首绝妙的诗呢?这些小小的物件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他那个充满艺术气息世界的大门。
而且馆里的布置特别用心,灯光效果也好得没话说。
柔和的灯光打在展品上,就像是给它们穿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让它们更加吸引人了。
我在里面逛着逛着,就像是在跟李叔同先生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他用他的作品和生平经历跟我诉说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还有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纪念馆出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呢。
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充满诗意和艺术的梦境中醒来。
不过我知道,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已经留在我心里了。
这个纪念馆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平湖这个地方,永远闪耀着文化和艺术的光芒。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来,再好好感受一下这位大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