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Atom】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35.22 KB
- 文档页数:4
现在国内凌动/Atom之声不绝于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Atom只是英特尔处理器的一个品牌,英特尔历史上体积最小和功耗最小的处理器。
中文名为凌动,当然,你把这个英文单词读成阿童木没有任何问题。
Atom是一个处理器品牌,与Celeron (赛扬)、Pentium(奔腾)、Core(酷睿)等是同一个意思。
其实Atom处理器就是我们之前所称为的“Silverthrone”以及“Diamondville”。
Atom与这些处理器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采用了全新设计的精简核心,但同时在指令集上也与Core 2 Duo保持着完全兼容,图形部分支持DirectX 9和OpenGL,像素Shader速度达到400MPixel/s,支持720p、1080i硬件视频解码。
最主要表现是玲动芯片体积小,功耗低。
英特尔认为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对低功耗和能够上网的移动电脑设备(netbooks)以及以上网为应用中心的台式电脑(nettops)的需求,并在接下去的几年中出现显著增长。
可以说Atom处理器迎合了市场需求。
我们现在见得多的可能是N270套片方案。
以下是Atom处理器的技术参数:工作频率:800MHz~1.8GHz晶体管数:4700万个芯片面积:13mm×14mm×1.6mm(DIE核心面积25平方毫米7.8mm×3.1mm)指令集:MMX、SSE、SSE2、SSE3、SSSE3TDP值:0.6瓦~2.5瓦(纯处理器)FSB效能:400MT/s~533MT/s缓存速度:32KB L1、24KB L1、512KB L2制程技术:45纳米High-k CMOS制程技术,支持Metal Gate技术封装方式:441-ball uFCBGA8封装技术特性: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VT虚拟化技术)、Intel Advanced Thermal Manager(高级散热管理技术)、Execute Disable Bit(EDB防毒技术)两种核心:Diamondville与SilverthorneAtom包括两种核心,研发代号分别是Diamondville与Silverthorne。
处理器发展史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确实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运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操纵器组成。
假如把运算机比作一个人,那么C PU确实是他的心脏,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能够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INTEL处理器进展史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40多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运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一、Intel桌面处理器进展史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块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产生197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义的生活而被永久的载入了史册。
这款4位微处理器尽管只有45条指令,每秒也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运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运算机ENIAC。
但它的集成度却要高专门多,集成晶体管2300只,一块4004的重量还不到一盅司。
这一突破性的发明最先应用于Busicom运算器,为无生命体和个人运算机的智能嵌入铺平了道路。
Busicom最初打确实是需要12个定制芯片。
而英特尔工程师霍夫提出了通用逻辑设备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更杰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正是由于他的提议才使得微处理器得以开发。
起初,Busicom向英特尔支付了60000美元,获得了微处理器所有权。
在认识到〝大脑〞芯片的无限潜力之后,英特尔提出用600 00美元换回微处理器设计的所有权。
Busicom同意了英特尔的要求。
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4004微处理器,每个售价为200美元。
编号为4004,第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客户订购的产品编号,后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四个订制芯片。
Intel Atom的前生今世世间本没有PC处理器和嵌入式处理器。
这两种处理器在同一天诞生。
1976年5月,Intel开始设计8086处理器。
工程师没有想到这颗处理器将给后世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如同许多改变人类命运的产品,设计者最初并没有太大的追求,诸多的不经意与偶然促成了一个伟大的产品[24]。
1978年6月8日,Intel正式推出8086处理器[25]。
1981年8月12日,基于8088处理器的IBM PC诞生[26]。
PC很快席卷了整个世界。
嵌入式处理器这个称呼也随之出现。
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所有处理器都是嵌入式处理器,包括用于服务器,PC和嵌入式领域的处理器。
PC 的日益普及,使得PC处理器从广义的嵌入式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单独的一个产业,也就有了PC处理器。
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也将从广义的嵌入式领域中独立,也会有单独的手机处理器,而不再是嵌入式处理器在手机中的应用。
ARM处理器在手机领域的强势地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贴上了手机处理器的标签。
更多的人认为将来的PC是揣在兜里,而不是装在包里。
这些猜测触动了Intel这个巨人的心,失去未来的PC是Intel无法承受之重。
巨人的行动并非永远迟缓。
2004年,地处Texas州的Intel Austin研发队伍启动了代号为Silverthorne的项目,这个项目所研发的芯片将取代A100和A110这两个低功耗处理器(A100和A110处理器的项目代号为Stealey,基于90nm工艺,是Pentium M的派生芯片[27])。
这颗芯片也将是第一颗Atom处理器。
Silverthorne项目的启动为两年后Intel毅然抛弃XScale构架埋下了伏笔。
拥有顶尖处理器设计能力的Intel绝不允许ARM在旁酣睡。
Austin的研发队伍在项目启动时收到了来自高层的三条指令。
Atom处理器必须是一个低功耗芯片,TDP(Thermal Design Power)约为ULV(Ultra Low Volatage) Dothan(即Intel Celeron M ULV)内核的十分之一(Dothan的TDP约为21瓦)。
【Intel Atom】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发展史【Intel Atom】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发展史2011-04-30 07:44第一幕:凌空出世业界瞩目时间:2008年3月移动互联网设备、入门级台式机、上网本一句话点评:首批英特尔凌动处理器问世,支持新一代功能强大、高效节能、用于接入互联网的伴侣设备。
凌动第一代平台代号Navy Pier 2008年3月3日,英特尔公布新型低功耗处理器家族品牌,命名为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这也是英特尔有史以来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处理器。
该系列处理器每个芯片的硅晶片中都封装了4700万个晶体管,而11个处理器芯片也只有人民币一角钱硬币大小。
根据用户需求不同,该处理器的散热设计功耗(TDP)规格在0.6-2.5瓦之间,主频速度可达1.8GHz。
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基于专门为小型、低功耗的设备而设计的全新微架构,同时兼容消费者在使用标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时所熟悉的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指令集。
该设计还支持多线程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并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在一个尺寸不到25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完成。
正如凌动处理器之父凌动架构的主设计师Belliappa Kuttanna所说,在设计这一新处理器的时候的最大挑战是在"降低功耗的同时维持英特尔架构的平衡"。
对于擅长以性能著称的英特尔设计师们来说,在需要设计一个更低能耗,更高性能的适用于移动设备乃至未来更细小的手持设备的处理器时仍然面对着非常巨大的挑战。
2008年4月,英特尔在上海举行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正式面向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售两款凌动处理器:英特尔凌动Z5xx系列处理器(研发代号Silverthorne)和英特尔凌动N270处理器(研发代号Diamondville)。
同年9月,英特尔公司宣布面向嵌入式市场发售英特尔凌动处理器N270与移动式英特尔945GSE高速芯片组组成的最新型英特尔凌动平台,并为其提供长达7年的生命周期支持。
简析Intel移动CPU发展历程及主要型号简析Intel移动CPU发展历程及主要型号2013-07-25 00:15 出处:pcgames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zhongyi (评论0条)相较于台式机CPU的发展历程,移动CPU可谓相当年轻(诞生至今还不足25年),但是,它的成长步伐也是相当迅速的,这其中,Intel的一系列CPU产品的推动功不可没,而Intel也由此成为移动CPU领域的龙头老大,它的产品基本反映了移动CPU的发展轨迹。
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25年Intel移动CPU的发展简史。
1985年世界第一部笔记本电脑面市时,采用的是Intel的台式机CPU 8086。
由于笔记本电脑需要在“小麻雀”的身材里做到高性能、低能耗和低发热量,因此这款8086的效果并不理想。
这就需要专为笔记本制造的,更高性能的CPU来应对,Intel响应市场呼唤,移动CPU 顺势而生。
从1989年80386SL诞生至今,Intel的移动CPU按照一般观点大概经历了8个时代,下面,我们就顺着这条线索,来看看每一个时代里,Intel移动CPU的主要型号及其性能。
Intel移动CPU的第一个时代:386和486系列上面这款是全球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移动CPU:Intel 80386SL。
这款CPU有16MHz和20MHz两种主频,工作电压大概为3.3V。
386系列CPU采用32位结构,采用与286相同的16位外部数据总线,24位地址总线,但进行了优化升级,使性能有了大的提升。
386SL的芯片还集合了SMM工作模式,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可以在处理器不工作时,自动降低运行速度乃至进入休眠状态以实现节能。
Intel随后趁势再推出了486系列,并把386的主频升级至25MHz。
486不仅拥有更高的主频——最高75MHz,还配备了8KB 的L1高速缓存,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而486DX2还具有双时钟与数字协处理器。
以下为386和486 CPU的主要信息:拥有这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Intel 386系列CPU当之无愧地成为笔记本电脑专用处理器的“开拓者”和“领头羊”,而486系列则更加稳固了Intel在这领域的领先地位。
[转]“阿童木”的故事,IntelAtom的前世今生Intel Atom能否逆天?将达成四核八线程不知道网友是否还记得去年7月份的一篇报道《Atom路线图:2015年比六核Phenom II还快?》,当时小编看到Intel Atom SoC 芯片开发部总经理Bill Leszinske的这种“狂妄”言论时并没有太过在意,因为硬件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三年之内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最近频频传出的“Intel将借Atom处理器推出Medfield智能手机”以及“Intel要在将来推四核八线程Atom”的消息则让小编不得不重新审视下看似不起眼的Atom系列了,因此小编决定翻翻故纸堆,与大家一起分享Intel Atom自诞生以来的变化。
起源Intel Atom于2008年4月发布,不过实际上Atom处理器或者说类似处理器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Intel计划利用P5 Pentium 架构开发低功耗的处理器,但是后来被搁置了。
等到2008年,Intel 基于Bonnell架构再次发力低功耗处理器,发布了首代Atom,中文名称则是后来叫响的“凌动”。
定位Atom发布之初的目标并不是现在的智能手机,而是2008年就已经火爆的MID(移动互联网设备),Intel要用Atom来对抗在这块市场的两大劲敌——威盛和ARM。
另外Atom还担起了更新超便携笔记本的任务,以取代老旧的Pentium-M。
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可以开始追忆下那些年的那些Atom处理器了。
第一代Atom:上网本的辉煌时代第一代Atom第一代Atom发布于2008年4月,一举成为Intel历史上体积最小(芯片面积不足25平方毫米)和功耗最低(最高功耗仅为2.4W)的处理器,产品基于新的微处理器架构Bonnell(同时期的桌面处理器架构为Westmere微架构),采用45nm工艺,集成4700万晶体管,L2缓存为512KB,能支持SSE3/SSSE3指令集,支持VT虚拟化技术(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EDB防病毒(Execute Disable Bit)和高级散热管理技术(Intel Advanced Thermal Manager)。
I nte I公司的CPU发展史(总3页)Intel公司的CPU发展史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成立于1968年,具有41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Intel公司的CPU演进史几乎就等于计算机演进史。
就Intel而言,经历过8086 (第一代)、80286 (第二代)、80386 (第三代)、80486计算机(第四代)、Pent i urn (第五代)、Pent i urn Pro (第六代)到现今的Pent i um II、Pent i um III、Pent i umlV ,到现今主流的多核心CPU,期间虽有AMD、Cyrix、IBM等都陆续有跟上计算机世代的交替,除了AMD 的K7、K8曾经稍微威胁到Intel的覇主地位之外,可以说是Intel公司的天下。
Intel 4004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o 1974年,8008发展成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
8080作为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路和设备中。
X86系列Intel x86处理器成为IBM PC的大脑。
这个历史的选择也将英特尔公司日后带入了财富500强大公司的行列。
Intel 8086 /8088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
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 扌旨令集。
1979年,英特尔公司又开发出了8088, 8088工作频率为、或8MHz,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Intel Atom】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发
展史
【Intel Atom】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发展史2011-04-30 07:44第一幕:凌
空出世业界瞩目
时间:2008年3月移动互联网设备、入门级台式机、上网本一句话点评:
首批英特尔凌动处理器问世,支持新一代功能强大、高效节能、用于接入互联
网的伴侣设备。
凌动第一代平台代号Navy Pier 2008年3月3日,英特尔公布新型低功耗处理器家族品牌,命名为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这也是英特尔有史以来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处理器。
该系列处理器每个芯片的硅晶片中都封装了4700万个晶体管,而11个处理器芯片也只有人民币一角钱硬币大小。
根据用户需求不同,该处理器的散热设计功耗(TDP)规格在0.6-2.5瓦之间,主频速度可达1.8GHz。
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基于专门为小型、低功耗的设备而设计的全新微架构,同时
兼容消费者在使用标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时所熟悉的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指令集。
该设计还支持多线程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并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而所
有这一切都在一个尺寸不到25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完成。
正如凌动处理器之父凌动架构的主设计师Belliappa Kuttanna所说,在设计这一新处理器的时候的最大挑战是在"降低功耗的同时维持英特尔架构的平衡"。
对于擅长以性能著称的
英特尔设计师们来说,在需要设计一个更低能耗,更高性能的适用于移动设备
乃至未来更细小的手持设备的处理器时仍然面对着非常巨大的挑战。
2008年4月,英特尔在上海举行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正式面向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售两
款凌动处理器:英特尔凌动Z5xx系列处理器(研发代号Silverthorne)和英特
尔凌动N270处理器(研发代号Diamondville)。
同年9月,英特尔公司宣布面
向嵌入式市场发售英特尔凌动处理器N270与移动式英特尔945GSE高速芯片组
组成的最新型英特尔凌动平台,并为其提供长达7年的生命周期支持。
该平台
因其低功耗和出色能效表现等优势,获得了来自数字标牌、交互式客户终端、
瘦客户机、数字安全、住宅门禁系统、打印成像与工业控制等行业用户的青睐。
是年,美国著名的Popular Mechanics杂志将英特尔凌动处理器评为2008年技术突破奖。
第二幕:设计创新推陈出新
时间:2009年3月:凌动创新一句话点评:凭借此次产品更新,英特尔为
嵌入式客户提供了适用于更加严苛的散热环境的产品,并进一步帮助其降低所
开发产品的功耗。
为适应更广泛行业的应用需求,英特尔围绕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展开了一系
列创新。
2009年3月,英特尔公司专为英特尔凌动Z5xx系列处理器开发的全
新产品提供工业温度选项及不同封装尺寸选择,使起更适合车载信息系统(IVI)、多媒体电话、生态技术及其它工业级应用。
在其诞生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低功耗英特尔凌动处理器成为英特尔拓展几大新兴计算领域市场份额的背后功臣,正是在该系列处理器的帮助下,英特尔才得以将广泛使用的英特尔架构扩
展到车载信息系统、工业控制与自动化以及多媒体电话等嵌入式行业。
这些产
品在2D和3D图形、视频加速和对包括多个版本的Windows和Linux在内的多
种操作系统的支持方面得到了改进,因而能够引领市场创新风潮。
时间:2009年12月:双芯片设计一句话点评:英特尔发布最新的英特尔
凌动处理器,将内存控制器和显卡集成到了CPU中,在更加纤巧的系统中降低
了能耗,同时提升了性能。
凌动第二代平台代号Pine Trail2009年12月22日,英特尔公司推出新型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这款处理器在CPU中直接集成显卡,从而在以新一代凌动
处理器为基础的上网本和入门级台式机中,实现更好的性能、更小型化的外观,和能源效率更高的设计。
新平台包括:·用于上网本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N450·用于入门级台式机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D410和D510(双核)·新型低功
耗英特尔NM10高速芯片组新的英特尔凌动平台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是在CPU中集成存储控制器和显卡,是业内首款实现此类集成的x86芯片。
这种特
点意味着,凌动平台实现了双芯片(CPU+芯片组)设计,而不是此前的三芯片(CPU、芯片组、I/O控制器中心)设计,从而降低热设计功耗(TDP),显著节约
成本,大幅减少产品尺寸与能耗。
与上一代凌动平台相比,这种上网本平台的
节能效率提高了20%,且封装尺寸更小,实现了更为紧凑的系统设计和更长的
电池寿命。
得益于更高的集成度,上网本平台的总面积比上一代产品减少了约60%,入门级台式机的总体积减少了近70%,热设计功耗(TDP)降低了50%。
第三幕:嵌入创新更多精彩时间:2009年9月:消费电子一句话点评:英特尔发布基于45纳米的全新英特尔凌动处理器CE4100,可为一系列面向交互式电视的消费电子媒体处理器提供最新的系统芯片(SoC)。
2009年9月24日,英特尔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并于会上正式发布英特尔凌动处理器CE4100,这是英特尔媒体处理器系列中最新的SoC产品,将用于为数字电视、DVD播放器和高级机顶盒提供互联网内容与服务。
凌动CE4100(研发代号Sodaville)是首个基于英特尔架构的45纳米消费电子SoC。
它在一个芯片上同时支持互联网和广播应用,并且具备运行富媒体应用所需的处理能力以及音频/视频组件,包括对3D图像的支持。
当年秋季,英特尔凌动CE4100平台,并与Android操作系统完美结合的产品--谷歌电视、索尼互联网电视和罗技Revue机顶盒将上网功能与看电视体验无缝地整合在一起,成功改变了观众对于传统电视的期待。
D-Link和Boxee也宣布,在11月即将发售的全新媒体设备中采用凌动CE4100平台,使其能满足用户按需点播电影和节目以及使用社交网络等应用。
时间:2010年3月:跃身存储一句话点评: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和媒体等内容正在进行爆炸式增长,这让家庭和小型办公环境对于易于使用的集中式网络存储解决方案的需求愈加凸显。
2010年3月9日,英特尔公司发布了首款针对连网的家庭、小型办公以及家庭办公(SOHO)存储设备而优化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平台。
这款高能效平台由英特尔凌动处理器D410单核或D510双核与英特尔82801IR I/O控制器组成,其处理性能和输入/输出(I/O)连接能力可充分满足LaCie、LG Electronics、QNAP、Synology和Thecus等领先存储厂商对于吞吐量方面的需求。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新型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在保证性能提升的同时还可减少50%的能源消耗。
通过与英特尔82801IR I/O控制器结合使用,该款产品可为厂商提供经济高效、功能丰富的可靠系统,并且还可进一步扩展,以满足家庭和小型办公存储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四幕:智速合一,智领先机
时间:2010年5月: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一句话点评:这些最新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可以在维护出色性能的前提下带来全新的能耗降幅,而且支持轻薄的创新外形,包括平板电脑、手持设备和智能手机。
2010年5月5日,英特尔公司发布了其最新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平台(原名为"Moorestown"),该平台针对包括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它手持移动产品而设计,能够运行各式多媒体和互联网应用程序、各种软件,并能够轻松执行多种应用程序的多任务处理,包括高清视频和多点视频会议。
第五幕:开放接口,无限应用
时间:2010年9月:嵌入式一句话点评:首款面向嵌入式应用的凌动系统芯片,首次采用开放的PCI Express总线接口与英特尔芯片组,第三方厂商的芯片或PCI Express设备相连,从而使嵌入式应用更加灵活自如。
早在2010年4月的北京IDF上,英特尔就披露了即将推出的适用于多媒体数字电话、打印机和车载信息系统的系统芯片(SoC)计划。
时隔5个月,2010年9月14日,英特尔公司正式推出该款命名为英特尔凌动E600系列的系统芯片(SoC)。
这款原代号为"Tunnel Creek"的SoC在芯片中集成了多种功能,且拥有开放式互联特性,能够更轻松地与各种输入/输出(I/O)设备配合使用。
该系统芯片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可以帮助用户更轻松地创建独特的设计特性,非常适合用于车载信息系统、多媒体数字电话和家庭能源设备等应用。
至此,英特尔已经围绕凌动处理器构建起完整的产品线:D系列产品用于入门级台式机,N系列产品用于上网本,Z系列用于手持设备和平板电脑,CE 系列用于消费电子,E系列用于嵌入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