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和回收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43
干扰实验————————————————————————————————作者: ————————————————————————————————日期:1.干扰实验1.1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1.1.1干扰物的干扰效果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
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
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
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
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
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 干扰效果机制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干扰物以与被测量同样的方式参与反应。
尽管非特异性与干扰有所不同,但对实验结果的效果的相同的。
如:酮酸在碱性苦味酸法测肌酐时发生反应,吲哚硫酸盐在重氮法测胆红素时发生反应,免疫化学中的交叉反应等。
体外诊断试剂干扰评估指南-EP7A郑金来20110105目录 前言干扰物及其机理干扰的标准干扰评估干扰筛选及其效果评价用病人标本评价干扰效果 临床实验室验证总结前言NCCLS:国家临床化学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是一家国际性的、各学科间的、非盈利性的标准制定和教育组织,推动在医疗团体间发展和使用自愿性一致的标准和指南。
NCCLS已经得到了全球广泛的认可NCCLS基于的原理为一致性是一个有效并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患者测定和医疗服务。
,EMAIL:exoffice@08年11月NCCLS已经更名为CLSI前言NCCLS文件以标准、指南或委员会报告的形式发表 标准:通过一致性程序发展出来的一项文件,以一种未经修饰的形式、清楚地确定材料、方法学或使用惯例的特定以及必须的要求指南:根据一致性程序发展出来的一项文件,描述某个一般性操作惯例、程序或材料的标准,供用户自愿使用。
使用指南时,可由用户根据其特定需要草拟或进行修改报告:还没有提交进行一致性回顾的一种文件,由董事会发布。
前言NCCLS的标准和指南代表了有关良好医疗实践的一致性意见。
反映了实质上受到影响的有资质的以及有兴趣的各方根据NCCLS建立的一致性程序得到的实质协定。
即使符合自愿性一致文件,但用户仍有自认适合法规的要求。
用户的意见对于一致性程序时必要的,任何人都可以向委员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前言干扰物质是体外诊断试剂使用过程中造成测量误差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体外诊断试剂进行的干扰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查找出对体外诊断试剂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物质的过程。
干扰实验评估资料是评价拟上市产品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产品注册所需的重要申报资料之一CLSI EP-7A的范围生产商: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指定干扰物浓度和类型以及合适的结果分析,帮助生产商或实验程序的开发者明确程序对干扰物的易感性。
用户:通过系统的调查策略、指定数据收集和分析要求以及促进生产商和用户更好的合作,帮助临床实验室调查因干扰引起的有差异的结果,以便最终能够坚定、发现并评估新的干扰物。
附件:《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系列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目录1.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编制说明2.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检测限3.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线性范围4.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可报告范围5.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准确度(回收实验)6.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准确度(方法学比对)7.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精密度8.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干扰实验9.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稳定性10.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参考值(参考区间)附件1: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编制说明《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注册过程中要求提供申报产品的分析性能评估资料,产品性能评估是产品研发、制定产品标准等过程的重要技术支持研究过程,并可能对产品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对体外诊断试剂的性能评估通常是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组织(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de以下称为CLSI)的相关标准为依据,也是美国FDA 推荐采用的评价标准,但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及指导原则的要求。
为进一步明确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的技术要求,我中心组织有关专家起草产品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以明确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性能评估的技术要求。
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性能评估包括检测限、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准确度(回收实验)、准确度(方法学比较)、精密度、干扰实验、稳定性、参考区间共九个项目。
起草的主要依据CLSI发布的以下标准:1. C28-A2: How to define and determine reference intervals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2. EP5-A: Evaluation of precision performance of clinical chemistry devices; Approved Guideline.3. EP6-A: 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A Statistical Approach; Approved Guideline.4. EP7-A: Interference testing in clinical chemistry; Approved Guideline.5. EP9-A2: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每项性能的主要研究方法均采用以上标准和国内实际采用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1.干扰实验1.1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1.1.1干扰物的干扰效果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
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
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
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
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
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干扰效果机制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干扰物以与被测量同样的方式参与反应。
尽管非特异性与干扰有所不同,但对实验结果的效果的相同的。
如:酮酸在碱性苦味酸法测肌酐时发生反应,吲哚硫酸盐在重氮法测胆红素时发生反应,免疫化学中的交叉反应等。
——水的取代效应:非水溶性物质(蛋白、脂类等)可通过取代液体血浆量影响活性测量。
但如测定的是血浆水中被测量的浓度,则不存在水的取代效应。
授课对象:06级检验1-5班课 时:2学时回收试验目 标:1.掌握回收实验的基本原理2.学会衡量检验方法和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回收率实验的设计3.归纳总结进行回收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对检测方法的评价实验用品:(以二乙酰法测BUN 为例)水浴箱(100℃)、721型分光光度计、混合血清、(①②③)、BUN 标准液(100mmol/L 、200 mmol/L 、7.14 mmol/L )等内 容: 一、原理:在已知浓度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被测物,然后用同样方法测定,测定值与“理论值”(样品浓度和加入浓度之和)之比,乘以100%即为回收率,一般实验方法应在100±5%为合格。
回收实验是测定生化实验方法准确性较好的方法之一,有人认为回收率除鉴定测定方法的优劣处,不可用来纠正测定中的误差,其计算公式如下:100%%⨯=加入浓度回收浓度)回收率()ml )ml )ml 标准液量(血清量(标准液量(标准液浓度加入浓度+⨯=二、操作步骤(以二乙酰一肟法测尿素氮为例):1.样本处理:a 混合血清2ml+H 2O0.1ml (R )b 混合血清2ml+BUN 标(200mmol/L )0.1ml (R+S 1)c 混合血清2ml+BUN 标(100mmol/L )0.1ml (R+S 2)2.测定: 1 R+S 2 S B R 血清 0.02 — — — — R+S 1血清 — 0.02 — — — R+S 2血清——0.02——BUN 标准 — — — 0.02 — 蒸馏水 — — — — 0.02 酸性试剂 5.0 5.0 5.0 5.0 5.0 二乙酰一肟 0.5 0.5 0.5 0.5 0.5 混匀,置100℃12min ,取出待冷比色(λ=540nm ),取各管A 值计算。
三、计算:1001.00.21.010014.7A A A %)S ()R )1S R (⨯+⨯⨯-=+()回收率(四、注意事项:1.加入标准液的体积在整个样品中占比例要少,一般不能超过10%,否则整个样品稀释过大,不能反映原有样品的实际情况。
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
回收试验:
回收试验是指在原材料或产品加工过程中,对废料进行处理,使之重新加入产品生产
流程的过程。
这项试验通常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进行的,因为废料回收可以减少生产过
程中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回收试验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包括废料的分离、净化、破碎、再生等。
回收试验的目的是评估废料的再利用价值,以及回收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
在试验前
需要制定明确的试验方案和程序,以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试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废
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污染程度等,以及回收技术的适用性和效率。
试验过程中需要进行废料的初步筛选和分类,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包括清洗、破碎、
热处理等,以便使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够达到所需的质量和性能要求。
试验结束后需要
进行废料和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比较,以及成本效益分析和环境评估等工作。
干扰试验:
干扰试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引入某种外部因素或变量,以测试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种试验主要用于分析不同因素或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评估它们对实验结果
的贡献程度。
干扰试验需要依据实验对象和研究目的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和程序,明确要引入的外
部因素或变量,并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
试验的重点是观察引入外部因素后实验结果的变
化情况,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对于干扰试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试验条件的严谨性,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
靠性,以及外部因素的选择和影响程度等。
如果干扰试验的结果存在显著影响,那么研究
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究这种影响的机理和影响程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对象的特性和规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