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生物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16
人体正常菌群得分布皮肤上得细菌往往与个人卫生及环境情况而有所差异。
最常见得就是革兰氏阳性球病,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有时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当皮肤受损伤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如疖、痛。
在外阴部与肛门部位,可找到非致病性抗酸性耻垢杆菌。
口腔中得细菌,口腔温度适宜,含有食物残渣,就是微生物生长得良好条件。
口腔中得微生物有各种球菌、乳酸杆菌、梭形菌、螺旋体与真菌等、胃肠道得细菌,因部位而不同,胃酸得杀菌作用,健康人得空肠常无菌。
若胃功能障碍,如胃酸分泌降低,尤其就是胃癌时,往往出现八叠球菌、乳酸杆菌、芽胞杆菌等、成年人得空肠与回肠上部得细菌很少,甚至无菌,肠道下段细菌逐渐增多。
大肠积存有食物残渣,又有合适酸硷度,适于细菌繁殖,菌量占粪便得1/3。
大肠中微生物得种类繁多,主要有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双歧杆菌、厌氧性球菌等,其她还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
呼吸道得细菌,鼻腔与咽部经常存在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等。
在咽喉及扁桃体粘膜上,主要就是甲型链球菌与卡她球菌占优势,此外还经常存在着潜在致病性微生物如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等。
正常人支气管与肺泡就是无菌得。
泌尿道得细菌,正常情况下,仅在泌尿道外部有细菌存在,如男性生殖器有耻垢杆菌,尿道口有葡萄球菌与革兰氏阴性球菌及杆菌;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菌群相仿,除耻垢杆菌外,还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与大肠杆菌等。
生殖道细菌,阴道内得细菌随着内分泌得变化而异。
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一般多见得为阴道杆菌(乳酸杆菌类);而月经初潮前女孩及绝经期后妇女,阴道内主要细菌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机体得多数组织器官就是无菌得,若有侵入得细菌未被消灭,则可引起传染。
因而在医疗实践中,当手术、注射、穿刺、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细菌感染。
细菌在人体地分布(一)正常菌群地含义人自出生后,外界地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地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与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地微生物群,包含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地长期进化进程中,微生物群地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地动态平衡地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就是长期居留于人体地又称为常居菌,也有少数微生物就是暂时寄居地,称为过路菌。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人体皮肤表面的细菌分布情况,了解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不同条件下细菌生长和分布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以细菌最为常见。
细菌在皮肤表面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皮肤类型、环境条件、个体差异等。
本实验通过取样、培养、观察和计数等方法,分析不同部位的皮肤细菌分布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皮肤样本:手臂、背部、面部、颈部等- 无菌棉签- 无菌生理盐水- M-H琼脂培养基- 血平板- 恒温培养箱- 显微镜- 计数器2. 仪器:- 电子天平- 灭菌锅- 酒精灯- 培养皿- 移液器四、实验方法1. 取样:- 使用无菌棉签分别擦拭手臂、背部、面部、颈部的皮肤表面。
- 将棉签尖端浸入无菌生理盐水中,轻轻摇匀,使细菌悬浮。
2. 制备平板:- 将M-H琼脂培养基和血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预热。
- 使用移液器吸取适量悬浮液,均匀涂布于平板表面。
3. 培养:- 将涂布好的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 观察与计数:- 使用显微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记录不同部位的皮肤细菌数量。
- 对菌落进行分类,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五、实验结果1. 细菌分布情况:- 手臂、背部、面部、颈部的皮肤表面均存在细菌。
- 手臂和背部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多,面部和颈部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
2. 菌落分类:- 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六、实验分析1. 皮肤类型:- 皮肤类型对细菌分布有一定影响。
例如,油性皮肤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多,而干性皮肤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
2.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也会影响细菌生长和分布。
例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
3.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皮肤细菌分布。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皮肤细菌数量相对较多。
人体内微生物种类与功能人类在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有些人误以为微生物都是有害的,实际上,在人体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被认为是有益的微生物,有助于人体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人体内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一、肠道微生物人类肠道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居住,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具体而言,肠道中有多种细菌居住,其中包括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Akkermansia、Clostridium等。
这些微生物分解食物的纤维素,生成有益物质如丙酸、丁酸等,帮助吸收营养成分。
此外,它们还能调节人的免疫系统,激活抗菌肽的生成,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二、皮肤微生物皮肤表面也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常见的皮肤微生物包括Staphylococcus、Propionibacterium、Corynebacteria等。
这些微生物不仅可以防止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滋生,还可以降低皮肤的PH值,保护皮肤不受环境的影响。
此外,皮肤微生物还能帮助降低炎症反应,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三、口腔微生物口腔中有许多微生物生长,包括Streptococcus、Actinomyces、Veillonella、Prevotella等。
这些微生物能分解食物残渣,促进感染口腔细胞的再生。
此外,口腔微生物还能控制微生物的滋生,降低口腔细菌感染。
四、阴道微生物阴道中的微生物主要是Lactobacillus,也有少量的Streptococcus、Bifidobacterium、Enterococcus等。
Lactobacillus能够释放酸性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阴道酸性环境,预防乳酸菌感染。
总的来说,人体内的微生物是复杂多样,它们与人体协同生长,互相受益,维持健康的状态。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人体内的微生物也有可能失衡,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饮食习惯等。
此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人体微生物的平衡,预防有害细菌的滋生。
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人体正常菌群。
存在于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的细菌(或微生物),正常时不引起疾病,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血液、脑脊液、内脏器官、胸腔、腹腔是无菌的。
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正常菌群之间的各种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也形成平衡状态,对机体是有利的。
如合成维生素B与K供人体利用、促进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参与构成机体的天然生物屏障。
但当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如大面积烧伤,或寄生部位发生改变,如大肠埃希菌侵入泌尿系统,或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时,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进而引起疾病。
这些寄居于人体,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使人致病的细菌,称“条件致病菌”。
2.茵群失调症。
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称菌群失调,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表现出临床症状,称菌群失调症。
引起菌群失调常见的原因有: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特别是使用抗菌谱广的四环素;由于长时间使用激素,抑制了机体的防御机能;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婴幼儿、老年体弱者也是易发菌群失调症的条件。
人体正常微生物种群对健康的生理作用有哪些人体不同组织结构,不同的特定解剖结构分布着不同的正常菌群,如口腔菌群、胃肠道(消化道)菌群、呼吸道菌群、皮肤菌群、阴道菌群。
在这些特定解剖部位栖居不同的正常菌群,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功能。
1.皮肤菌群在皮脂腺管中有厌氧的疮庖丙酸杆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
此外,皮肤表面还栖居着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棒杆菌、微球菌以及白色念球菌和皮癣菌等皮肤正常菌群。
可以说皮肤正常菌群是人体第一道生物屏障,它对于皮肤的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等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2.口腔菌群口腔黏膜上栖息着卟啉单胞菌、梭杆菌、普氏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溶血链球菌、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韦荣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衣氏和内氏放线菌以及白色念球菌等。
生理功能:在维持口腔洁净,抵御致病菌生物侵袭(防止病从口入),促进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肠道正常菌群胃内黏膜定植着酵母菌、螺旋菌、乳杆菌、少量球菌。
小肠由于肠蠕动过快,很少有常住菌定植,只有肠球菌、乳杆菌、肠杆菌等过路菌;结肠定植着大量正常菌群,差不多有1013CFU/g肠内容物,即千百兆个活菌,它们由类杆菌、双歧杆菌、优杆菌、梭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乳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差不多50个菌属400—500个菌种组成。
生理功能:在维持机体生物、化学、免疫屏障以及对宿主营养、健康、抵御致病微生物侵袭、提高定植抗力、免疫、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
4.呼吸道正常菌群人出生大致12—15h后,鼻、咽、喉部(即上呼吸道)出现正常菌群。
先是需氧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汉森氏球菌、韦荣球菌、嗜血杆菌等,继而也出现厌氧菌如普氏杆菌、卟啉单胞菌和韦荣球菌。
生理功能:维持呼吸道健康,刺激机体局部免疫功能,保护机体免受致病菌侵袭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5.生殖道正常菌群女性生殖器从幼稚到成熟过程中就有微生物栖居和定植,大致上包括产黑色素类杆菌、卟啉单胞菌、普氏杆菌、类杆菌、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十几种细菌为正常菌群。
临床医学本科课程《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正常情况下,机体无菌的部位是:A.外耳道 B.皮肤表面 C.眼结膜D.粘膜表面E.血液内2.人体微生物分布最多的部位是:A.呼吸道B.皮肤C.口腔D.胃E.肠道3.正常菌群在医学上的意义主要是:A.拮抗病原菌 B.营养作用 C.免疫作用D.抗癌作用E.代谢作用4.正常菌群的免疫作用是指:A.作为抗原刺激宿主产生免疫B.作为抗原使宿主致病C.构成生物屏障D.促进消化吸收E.以上均不是5.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异位寄生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6.关于机会性致病菌感染,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均为内源性感染B.均为医院内感染C.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D.近年感染率明显下降E.仅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7下列属于医院内感染类型的是: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交叉感染D.医源性感染E.以上都是8.关于医院内感染,以下哪项错误:A.多由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引起B.无特异性预防方法C.医护人员可成为病原携带者D.原有慢性感染在医院急性发作也应属于医院内感染E.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预防9.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10.关于正常菌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可产生碱性物质拮抗其他细菌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11.有正常微生物群存在的部位是A.胃、肠道、腹腔B.鼻咽腔、眼结膜、脑脊液C.胆囊、肝脏、十二指肠D.尿道、口腔、外耳道E.皮肤、黏膜、淋巴液12.肠道正常菌群中主要是A.需氧菌B.微需氧菌C.兼性厌氧菌D.厌氧菌E.真菌13.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厌氧菌是需氧菌的多少倍A.2~5B.5~10C.10~20D.10~100E.100~100014.肠道正常微生物群中的真菌主要是A.新生隐球菌B.白假丝酵母菌C.曲霉D.毛霉E.肺抱子菌15.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最多的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C.空肠D.回肠E.结肠16.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最少的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C.空肠D.回肠E.结肠17.关于二重感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免疫功能缺陷的严重后果B.是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严重后果C.是菌群失调症的一种类型D.是抗生素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一种新感染E.是抗生素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一种新感染18.二重感染是指A.两种细菌同时感染B.严重的菌群失调C.多种微生物同时感染D.某种微生物反复感染E.感染过程中的一种新感染19.关于机会致病菌引起医院感染率上升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生素的广泛使用B.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C.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操作的增多D.诊疗技术增多E缺乏理想疫苗20.机会致病菌的主要特点不包括A.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B.多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C.新现机会致病菌逐渐增多D.新的致病菌逐渐增多E.菌种因感染年代、地域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等的不同而变化21.关于耐药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以是天然耐药B.亦可以是获得性耐药C.临床治疗其感染极为棘手D.获得性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菌主要因染色体突变所致E.易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下于医院人群中传播,甚至爆发流行22.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不包括使用A.抗菌药物B.免疫抑制剂C.激素D.细胞毒药物E.射线照射23.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A.维生素B.细菌素C.抗毒素D.纤维素E.微生态制剂24.关于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细菌为主B.病毒和真菌为辅C.可以是致病菌D.可以是机会致病菌E.致病菌为主25.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多属于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交叉感染D.环境感染E.潜伏感染。
正常微生物菌群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许多微生物,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连的腔道,如口腔、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所谓正常微生物菌群是指在人体生理正常状态下,寄居在人的体表和体腔中的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大致可分为二群:1、定居菌群:由相当固定的微生物型所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特定部位或只见于特定年龄。
如果菌群有了改变,能立即自行恢复原状。
2、暂居菌群:由非致病性的或潜在致病性的微生物所组成,居留在皮肤或粘膜上几小时至几周,它们来自周围环境,不引起疾病,也不能长期定居。
只要定居菌群保持正常,暂居菌群一般并不重要;但若定居菌群失常,则暂居的潜在致病性微生物即能增殖,并引起疾病。
一、正常微生物菌群在人体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内和血液中是不含微生物的。
寄居人体各部分的微生物分布如下:1、皮肤的正常菌群:因皮肤是外露的,最易受暂居微生物菌群污染。
菌群由于受皮肤分泌物、衣物等因素影响,因而在不同的解剖学部位上的细菌种类不同,因此皮肤总是存在着恒定菌群。
常见的有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有时还有非致病性的抗酸杆菌,真菌等。
肮脏的皮肤和腋窝,会阴部数量较多。
人的皮肤表面(即角质层的上部)并不适合微生物生长,因为它受到周期烘干燥。
大多数皮肤微生物是直接或间接同汗腺有关的。
毛囊给微生物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境,皮肤腺体的分泌物富含营养物质、如尿素、氨基酸、盐类、乳酸和脂类等。
人体分泌物的pH值在4—6间。
腋下臭气(狐臭)的出现是由于细菌作用于顶浆分泌腺的分泌液引起的,用无菌方法收集起来的顶浆分泌液是无臭的,但如以皮肤上分离的一些细菌接种,臭气即可出现。
2、口腔和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口腔中有弱碱性唾液,食物残渣及适宜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有利场所。
常见的微生物有:白色葡萄球菌,绿色链球菌,类白喉杆菌,奈氏菌属,乳酸杆菌,梭形杆菌,拟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等。
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功能人类体内不存在单一生命体,人体内有众多微生物的存在,它们与人体之间构成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可以共生,也可以存在竞争。
人体微生物群落不仅仅与环境、饮食、种族、个人卫生等因素有关,也会影响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因此,探究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人体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口腔、皮肤、肠道、生殖道、泌尿道等区域。
其中,肠道中的菌群占据显著地位,是人体内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区域。
肠道微生物群由两大类微生物组成:一类是培养出来的细菌,包括肠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另一类是无法通过培养获得的复杂微生物,包括古菌、真菌和病毒等。
肠道微生物群的种群复杂、数量庞大、不易培养,是人体微生物群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此外,口腔微生物群中常见的细菌有放线菌、链球菌、阿米巴原虫等;皮肤微生物群则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酵母菌、棒状杆菌等;生殖道微生物群中包括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微生物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种和不同数量的微生物构成不同的人体微生物群落。
2. 人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人体微生物群落对维持人体生理健康和提高免疫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肠道微生物群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人体内大部分维生素和营养素都需要依靠肠道微生物群才能被有效消化吸收。
例如,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但肠道细菌群能够生成这些维生素,起到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作用。
(2)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肠道中有大量有益的细菌和一些有害的细菌共生,它们之间的平衡通过调节肠道内菌群比例来维持。
如果肠道内有害细菌数量过多,会导致肠道疾病,如肠炎、炎症性肠病、肠癌等。
(3)免疫功能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细菌可以通过酸化肠道、产生抑菌物质、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当肠道细菌群失衡时,易引发肠道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4)神经功能人体微生物群落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