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化功能评价方法及修订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35
附件9:促进消化功能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保健食品评价试验项目、试验原则及结果判定Items, Principles and Result Assessment1 试验项目动物实验1.1.1 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1.1.2 小肠运动实验1.1.3 消化酶测定人体试食试验1. 2.1 临床症状观察1. 2.2 胃/肠运动实验2 试验原则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所列指标均为必做项目。
在进行人体试食试验时,应对受试样品的食用安全性作进一步的观察。
3 结果判定动物实验:动物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小肠运动实验和消化酶测定三方面中任二方面实验结果阳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动物实验结果阳性。
人体试食试验:临床症状积分结果和胃/肠运动实验结果阳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人体试食试验结果阳性。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均为阳性结果,可判断受试样品具有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促进消化功能检验方法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FacilitatingDigestion Function1 动物实验实验原理胃肠道是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与吸收的器官,对食物的消化作用主要是依靠其运动、消化酶的分泌来完成的。
如果某一保健食品能对这一环节或几环节有调节作用,那它就有可能有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实验项目促进消化功能动物实验包括大鼠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实验;小肠运动实验;消化酶的测定等三部分。
实验动物根据实验项目可选用单一性别成年小鼠或大鼠。
小鼠18g~22g,每组10只~15只,大鼠120g~150g,每组8只~12只。
剂量分组及受试样品给予时间实验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以人体推荐量的10倍(小鼠)或5倍(大鼠)为其中的一个剂量组,另设二个剂量组,必要时设阳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
受试样品给予时间30d(小肠运动实验受试样品给予时间7d~15d),必要时可延长至45d。
关于《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有关情况的说明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的要求,严格保健食品准入管理,切实提高准入门槛,自2009年2月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局)组织开展了调整保健食品功能范围、提高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的各项工作,并形成了《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
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国家局工作要点和工作安排,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工作以及功能学评价程序与检验方法的修订工作。
一是深入调研,反复论证。
根据监管工作实际和社会各界反映,从2009年2月开始,国家局食品许可司(现已更名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下称保化司)先后组织召开了20次专家、监管部门和企业座谈会、研讨会,主要邀请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部分国内大、中型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和有关研发企业,就保健食品功能设置和调整的原则、功能范围及其合理性、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及相关指标、判断标准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研讨。
在此期间,很多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对功能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和判断标准等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拟取消的功能,企业非常关注。
国家局保化司会同国家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对保健食品功能设置原则、功能调整原则以及功能调整的思路与部分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了反复、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充分考虑了《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的要求和当前保健食品监管工作实际,从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大家普遍认为,既要采取果断措施,该取消的功能坚决取消,又要做到平稳过渡,逐步推进,重在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提高判断标准。
经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了《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得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监管部门、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认同。
附件:保健食品再注册技术审评要点为规范保健食品再注册技术审评工作,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技术审评要点。
一、再注册定义保健食品再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申请人申请,按照有关程序、条件和要求,对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届满申请延长有效期的审批过程。
二、技术审评原则(一)保健食品原料种类、数量不得更改;(二)产品技术要求符合现行规定的内容,不得更改;(三)产品技术要求不符合现行规定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现行规定予以调整,但需要补充提交有关试验资料等申报资料;(四)经过再注册,产品技术要求应当符合现行保健食品注册规定。
三、配方技术审评要点主要从配方组成及用量是否符合现行规定,原辅料名称是否规范,食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审评。
(一)配方书写应规范配方应分别列出全部原料、辅料,并按现行规定提供规范的配方书写格式,原辅料名称应依照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等予以规范。
(二)配方、原辅料质量及其用量应符合现行规定1.配方组成应符合现行规定。
2.原辅料品种、原料个数及使用的新原料个数应符合现行规定。
3.原辅料等级、质量要求等与现行规定不符的,应更换符合现行规定的原辅料,并提供所更换原辅料的质量标准、质检报告等相关资料。
4.对于配方用量不符合现行规定的,应按现行规定调整其用量。
申请人应当提供调整后用量的食用安全性依据,并按照现行规定重做毒理、功能、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检测、卫生学、稳定性试验;降低原料用量的,可免做毒理试验。
5.配方含蒽醌、大豆异黄酮、红曲等有特殊规定原料成分的,应按现行规定提供相应资料。
6.营养素补充剂(1)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用量、化合物种类与现行规定不符的,应按现行规定调整原料及其用量,原则上应选择理化性质或生物利用度相近的原料替换,调整后的原料应符合现行规定。
(2)配方调整后的产品,应重做功效成分、卫生学、稳定性试验,并应对申报资料中相关内容进行相应修改。
(3)不得变更所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种类;不得扩大适宜人群范围,缩小不适宜人群范围。
谷岱峰的《按摩保健》之床上八段锦《保健按摩》一书出版后,根据读者反映,有些人因病而着重单独练某一功或加做某一功,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例如,有人鼻涕多,就经常加做浴鼻功,不是做十几次或几十次,而是做几百次;又如有人腰痛,则加做搓腰功,加到五百多次,又如有人臂痛、患耳疾或眼疾,则也相应地加做相应的功,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是这本小册子出版以后读者们创造的经验。
作者过去只知加做几次某一功就有助于治疗某种病,但加做到几百次,直到汗出才止,这还是个发展和创造。
八段锦历史悠久,分为站式八段锦和坐式八段锦。
这套八段锦属于坐式,其特点是以按摩动作为主。
一、基本要求(一)姿势:床上八段锦可以坐在床上做,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做,还可以卧着做,这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但无论是坐着或卧着按摩,最好裸体进行(或上体、四肢裸露进行)。
如果平时坚持锻炼,由春夏坚持练到秋冬,而且身体健康情况又好,则在寒冷时仍应坚持裸体坐着做。
这样做,不仅能收到按摩之效,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空气浴作用。
如果平时缺乏锻炼或身体健康情况不好,不能适应寒冷的刺激,则可以躺在被窝内做,不过,这时有些动作不能做,或做不好(如搓脚心、浴腿等)但这也无妨,仍可产生一定效用。
坐或卧要根据个人健康情况而定,不可勉强,否则会引起感冒等病,对身体反而不利。
卧着做时,头部功要仰卧抬着头做,搓脚心要穿好衣服坐起来做,搓腰眼则可侧卧轮流用一只手搓。
(二)意念:坐好或仰卧好以后,即排除杂念,耳不旁听,目不远视,心静神凝,意守肚脐,即只想着肚脐那个地方,别的一概不想。
肚脐位腹中部,而腹部是脏腑杂聚之所,因此意守此处,作用甚大。
(三)呼吸:姿势和意念调整好了之后,即可进行几次深长呼吸。
呼吸是用自然的腹式呼吸进行的。
腹式呼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吸气时腹部凹下,同时胸部外鼓,这叫做逆式腹呼吸;另一种是吸气时腹部凸出,同时胸部内缩,呼气时则腹部内收,这叫做自然的腹式呼吸。
这两种腹式呼吸都可用,但开始时最好用自然的腹式呼吸,因为逆式腹呼吸比较激烈。
《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及配套文件解读一、起草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实行目录管理。
2019年发布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对保健功能目录的制定程序、纳入标准和后续调整等内容作出了规定。
为推动保健功能目录制定,与原保健食品功能管理制度衔接,规范保健功能声称管理,市场监管总局组织权威技术机构,围绕功能声称、评价方法等内容开展专项研究。
2019年3月、2020年11月分别发布《关于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的公告》和《关于征求〈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及其配套文件意见的公告》,在综合社会反馈意见和专家论证意见基础上,制修订《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方法》《保健食品人群试食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保健功能目录配套文件,进一步建立完善保健功能技术评价支撑体系。
在此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于2022年1月再次公开征求《关于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及配套文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根据征求意见情况修改完善后,依法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以下简称《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及配套文件和解读。
二、《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方法(2023年版)》的定位《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方法(2023年版)》为《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配套的检验与评价方法,按照现有保健功能定位系统梳理1995年以来已批准注册的保健功能及配套评价方法,尤其是原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和原食品药品监管局2012年修订发布的《关于印发抗氧化功能评价方法等9个保健功能评价方法的通知》,围绕功能声称、评价方法等内容修订形成新版检验与评价方法,并由强制性方法改为推荐性方法。
2024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药物治疗2024年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对于药物治疗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对这些意见的解读。
首先,共识指出,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胃动力异常型、胃酸分泌不足型、胃酸分泌过多型和胃食管反流型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对于胃动力异常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促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胀、饱胀等症状。
对于胃酸分泌不足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酸激动剂,如雷尼替丁。
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胃酸的分泌,改善消化功能,减轻胃部不适的症状。
对于胃酸分泌过多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痛、胃灼热等症状。
对于胃食管反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抗胃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以减少胃酸的反流。
同时,还可以选择抗反流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以改善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减少胃液的倒流,缓解胸骨后灼热感等症状。
此外,共识还指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逐步加量的原则。
具体来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对于初次用药的患者,可以选择较低剂量的药物,并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逐步调整剂量。
此外,共识还强调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应了解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此外,应注意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滥用和长期使用药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逐步加量的原则,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0.11.01•【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2010年5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寿子琪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就《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一、修订的必要性科学技术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进步的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996年6月20日,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以及科技工作者的队伍建设等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规范。
《条例》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以来,为上海科技事业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保障作用。
据统计,本市每年的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由1996年的5.6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69%),增至2009年的215.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2%)。
2007年至2009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2%、2.64%和2.7%。
每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由2000年的21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7.29%),增至2009年的56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5%),并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囊括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所有五大类别奖项。
近年来,本市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果成交合同额也迅速增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由2000年的1021.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5%),增至2008年的6041.9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
2023-10-30contents •指南概述•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消化不良诊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答目录01指南概述指南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规范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促进消化不良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意义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而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仍存在不足。
通过制定指南,可以提供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编写过程编写团队由多位临床医学专家、药理学专家、内镜学专家等组成编写团队,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
编写流程采用了文献综述、专家讨论和临床实践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审核与发布经过国内外专家审核和修改后,最终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
指南涵盖了消化不良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科研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提供了相应的诊治方案和建议。
范围适用于临床医生在诊治消化不良时参考和使用,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消化不良的机会。
适用性指南的范围和适用性02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暴饮暴食、食物过于油腻或辛辣等,导致胃肠道负担过重,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饮食不当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消化不良。
精神因素如胃炎、胃溃疡、肠道炎症等,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胃肠道疾病如糖尿病、肝炎、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其他疾病消化不良的病因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肠道蠕动减缓,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
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胃肠道动力不足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酸分泌异常,如胃酸过多或过少,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细菌,其感染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关于科技成果登记表、统计表的修订说明2010年制订的《科技成果登记表》、《全国科技成果统计表》,经过两年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该表的有效期为两年,结合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广泛征求各地方、部委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制定出新的《科技成果登记表》、《全国科技成果统计表》,2012年8月由国家统计局批准通过。
具体修订说明如下:一、指标体系修订的指导思想1、与科技工作的需要相结合,围绕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增加相应的指标体系;2、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工作,突出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功能;3、避免在科技成果登记、统计中,与其他部门工作在指标体系方面的交叉重复。
二、指标体系的修改原则1、在保证数据延续性的基础上,基础数据不作大的改动;2、经过修订后的科技成果登记表、统计表能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满足科技管理工作的需求;3、删除的指标项,统计时可以从其他部门获得,不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4、新增指标项便于用户填写。
三、指标体系修改的主要内容及说明(一)在《基础理论、软科学成果登记表》中:1、在登记表首页上“推荐单位”一栏,增加“盖公章”。
2、在“成果概况”中,“研究形式”修改为“独立研究”、“与企业合作”、“与院校合作”、“与研究院所合作”、“与国(境)外合作”、“其他”。
原来的“与院校或院所合作”分解为“与院校合作”、“与研究院所合作”,原来的“与国外合作”修改为“与国(境)外合作”。
3、在“成果概况”中,增加“成果体现形式”为“其他”时的具体说明、“研究形式”为“其他”时的具体说明。
4、在“成果概况”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项分类指标,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5、在“成果概况”中,“学科分类”按《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填写,不再使用原来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4)。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一、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⑴。
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
罗马III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2】。
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成人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占消化专科门诊的 53%[3]。
我国儿科患者中FD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
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
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我国儿童FD的专家共识,以统一认识,指导临床。
根据我国儿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成人叩共识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参考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4-6],提出了中国儿童FD的共识意见。
二、诊断1.对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
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
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査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
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
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7]。
2.辅助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①血常规;②粪便隐血试验;③上消化道内镜/肠钡餐检查;④肝胆胰腺B超;⑤肝肾功能;⑥空瞋血糖;⑦甲状腺功能;⑧胸部X线检查。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胃肠道功能紊乱(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l Disorders)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肠动力失调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评估其效果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常见方法之一。
具体的治疗药物需要根据病情来选择,包括抗酸药、抗生素、消炎药等。
例如,对于胃炎患者,可以选用抗酸药来减少胃酸分泌,从而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症状。
2.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适当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3. 心理治疗心理因素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有明显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的患者,心理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例如,通过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疾病症状。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1. 症状评估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症状。
通过患者的主诉、体征检查等方法来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
例如,对于胃炎患者,可以通过问询患者是否出现胃痛、恶心等症状来评估治疗效果。
2. 体征改善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例如,对于胃溃疡患者,可以通过胃镜检查来观察溃疡面的愈合情况。
3. 问卷评估使用评估问卷可以客观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变。
例如,可以使用胃肠道功能评估问卷(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来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等。
三、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估1. 统计分析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估,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长期随访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估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写作: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它是一组与肠道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胃胀气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间歇性的或持续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肠功能紊乱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如饮食、压力、免疫系统异常等。
尽管不是致命的疾病,但肠功能紊乱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便和不适,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的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便于开展相关研究和比较不同研究结果。
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被提出和使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这些标准大多是基于患者主观症状和临床表现的描述,缺乏客观的生理指标或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支持。
因此,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诊断标准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探讨其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痛苦。
建立一套准确可靠的诊断标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安排,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发展。
首先,文章将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的顺序进行组织。
这种结构是为了确保文章的逻辑流畅和体系清晰。
在引言部分,将提供对肠功能紊乱的背景和概述,以及对文章的目的进行阐述。
消化内科的护理共识、团体标准、指南解读等1. 引言1.1 概述在医疗领域中,消化内科护理是一门关注胃肠道疾病和消化系统功能异常的重要学科。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患者对消化内科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消化内科护理共识、团体标准和指南解读对于优化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本文的目的与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消化内科护理共识的重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实践指南。
然后,我们将概述团体标准的定义与作用、制定过程以及应用范围。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解读消化内科护理指南,并提供解读方法、实际操作建议以及临床应用示例。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观点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消化内科护理共识、团体标准和指南解读,以提高护士对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效果。
通过阐述这些内容,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消化内科护理的认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与支持。
同时,本文也将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消化内科护理领域的发展。
2. 消化内科护理共识:2.1 重要性:消化内科护理共识是指在该领域的专业人员通过充分讨论和研究,基于实践经验和临床证据,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的关于患者护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消化内科护理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并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共识文件旨在确保所有从事消化内科护理工作的人员都能遵循同一套准则,以提供高质量、安全和综合性的护理服务。
2.2 具体内容:消化内科护理共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分类与鉴别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给出明确的分类方法,并提供相关鉴别诊断标准,方便临床人员对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和合理分级。
- 指导患者评估与监测:详细列出了评估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时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估内容。
同时,还建议了监测指标和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并跟踪疾病进展情况。
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如何标注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化妆品还是保健食品等一系列产品,外包装上面都有功能主治、作用、成份等说明,这个就是产品的标签。
功能主治这就是宣称,也就声称,综普整理了保健食品声称标注说明,供企业参考!2003年前——卫食健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2004年开始——国食健字G××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口保健品——卫进食健字××号国进食健字××号按照《食品卫生法》规定,合法的保健食品须取得“两证”:一是要取得卫生部(2003年以前)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以后)核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目前,我国CFDA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为的27项,并对保健食品企业申报的功能规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公众对保健食品及其保健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曾有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保健食品的功能评价仍存争议,业内一直在呼吁建立与保健食品功能相对应的功效学评价方法。
针对这一状况,CFDA在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上已经在调整,2016年底CFDA 公开征求《关于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缓解视疲劳、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3个保健功能的名称及释义。
该意见稿明确了保健功能声称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声称和一般功能声称两类。
前者主要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功能声称描述为“补充XXX”。
后者有助于维持或改善人体健康状态的声称,不涉及疾病。
紧接着在2017年1月,CFDA正式发布了《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第一批)》,如下表:营养素补充剂保健功能目录缓解视疲劳、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3个拟修订保健功能的名称及释义截至目前,这3项功能释义没有明确法规出台,还处于“拟修订”状态。
所以我国法规认可的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还是27项,如下:(1)增强免疫力功能;(2)辅助降血脂功能;(3)辅助降血糖功能;(4)抗氧化功能;(5)辅助改善记忆功能;(6)缓解视疲劳功能;(7)促进排铅功能;(8)清咽功能;(9)辅助降血压功能;(10)改善睡眠功能;(11)促进泌乳功能;(12)缓解体力疲劳;(13)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15)减肥功能;(16)改善生长发育功能;(17)增加骨密度功能;(18)改善营养性贫血;(19)对化学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20)祛痤疮功能;(21)祛黄褐斑功能;(22)改善皮肤水份功能;(23)改善皮肤油份功能;(24)调节肠道菌群功能;(25)促进消化功能;(26)通便功能;(27)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2)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生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过程、现象及基本规律,讲述人体生命活动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并揭示其中的机制。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并能初步应用于实践,学生只有在掌握机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识别异常,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因此生理学是护理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
(二)课程设计思路努力适应中等专业面向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总体目标和办学定位,着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调整和改革,另外,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和设计实验创造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坚持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三)课程教学任务、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
本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和功能的一门学科,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可为进一步学好病理学、药理学以及各门临床课程及从事医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正确掌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掌握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具有运用生理学基础知识,进行基本健康指导的能力。
(二)技能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常用的仪器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消化功能检查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操作流程消化功能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情况。
下面是一般的消化功能检查操作流程:1.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 患者需要提前收到医疗机构的通知,了解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饮食限制和用药停止,以便准确评估消化系统功能。
2. 检查阶段:检查阶段:- 患者需要到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进行检查。
- 医生或技术人员会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常见的消化功能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超声波检查等。
- 检查前,医生或技术人员会对检查过程进行解释,并确保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 检查期间,患者需要按照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示进行身体位置调整、呼吸配合等动作,以获得清晰准确的检查结果。
- 检查过程中,医生或技术人员会记录必要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3. 检查后处理:检查后处理:- 检查完成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 医生会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检查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 在必要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安排其他检查或治疗。
评分标准消化功能检查的结果可以通过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评分标准示例:1. 检查项目:针对不同的消化功能检查方法,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针对不同的消化功能检查方法,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
2. 正常范围: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确定正常人群的参考数值范围。
检查结果落在正常范围内可视为功能正常。
正常范围: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确定正常人群的参考数值范围。
检查结果落在正常范围内可视为功能正常。
3. 异常判断:当检查结果超出正常范围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异常程度。
异常判断:当检查结果超出正常范围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异常程度。
- 轻度异常:功能轻度受损,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 中度异常:功能明显受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生活影响。
- 重度异常:功能严重受损,需要积极治疗和干预。
附件9:促进消化功能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保健食品评价试验项目、试验原则及结果判定Items, Principles and Result Assessment1 试验项目动物实验1.1.1 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1.1.2 小肠运动实验1.1.3 消化酶测定人体试食试验1. 2.1 临床症状观察1. 2.2 胃/肠运动实验2 试验原则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所列指标均为必做项目。
在进行人体试食试验时,应对受试样品的食用安全性作进一步的观察。
3 结果判定动物实验:动物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小肠运动实验和消化酶测定三方面中任二方面实验结果阳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动物实验结果阳性。
人体试食试验:临床症状积分结果和胃/肠运动实验结果阳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人体试食试验结果阳性。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均为阳性结果,可判断受试样品具有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促进消化功能检验方法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FacilitatingDigestion Function1 动物实验实验原理胃肠道是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与吸收的器官,对食物的消化作用主要是依靠其运动、消化酶的分泌来完成的。
如果某一保健食品能对这一环节或几环节有调节作用,那它就有可能有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实验项目促进消化功能动物实验包括大鼠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实验;小肠运动实验;消化酶的测定等三部分。
实验动物根据实验项目可选用单一性别成年小鼠或大鼠。
小鼠18g~22g,每组10只~15只,大鼠120g~150g,每组8只~12只。
剂量分组及受试样品给予时间实验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以人体推荐量的10倍(小鼠)或5倍(大鼠)为其中的一个剂量组,另设二个剂量组,必要时设阳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
受试样品给予时间30d(小肠运动实验受试样品给予时间7d~15d),必要时可延长至45d。
实验内容1.5.1 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选用同一性别的大鼠。
实验开始时动物体重的差异应不超过平均体重的10%。
分不同剂量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经口给予受试样品,每周测2次体重和食物摄入量。
实验结束时计算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
1.5.2 小肠运动实验选用同一性别的小鼠,分不同剂量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用复方地芬诺酯或洛哌丁胺造模。
可用墨汁或炭末加阿拉伯树胶作为指示剂。
经口给予受试样品。
实验结束前禁食不禁水20h,于测定当天各实验组和空白及模型对照组再给予一次受试样品或蒸馏水,30min后各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复方地芬诺酯5mg/kgbw ~6mg/kgbw或洛哌丁胺5mg/kgbw ~6mg/kgbw(依据复方地芬诺酯或洛哌丁胺的实用剂量取用,用研钵研碎呈粉末后按实验所需浓度配制,注意要待溶质完全溶解、充分摇匀后使用。
),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30min后各组再给予指示剂(精确称取阿拉伯树胶100g,加水800ml,煮沸至溶液透明,称取活性碳粉100g加至上述溶液中煮沸三次,待溶液凉后定容到1000ml,于冰箱中4℃保存,用前摇匀),25min后断颈处死动物,计算墨汁推进率。
按下式计算墨汁推进率:墨汁推进率(%)=墨汁推进长度(cm)/ 小肠总长度(cm)×100%。
1.5.3 消化酶的测定选用同一性别的大鼠。
分不同剂量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实验开始时动物体重的差异应不超过平均体重的10%。
经口给予受试样品。
实验结束前各组动物禁食不禁水24h,采用乙醚麻醉大鼠幽门结扎法收集一定时间内排出的胃液,测定单位时间内胃液量。
取胃液1mL放入50mL的三角烧瓶中,加入L盐酸溶液15mL摇匀,放入新鲜制作的蛋白管两根。
塞好瓶口,在37℃恒温箱中孵育24h,取出蛋白管,用尺测量蛋白管两端透明部分的长度(mm),以四端之值求其平均值。
计算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排出量。
胃蛋白酶活性单位(μ/mL)=四端蛋白管透明部分长度均值2×16胃蛋白酶排出量(μ/h)=胃蛋白酶活性×每h胃液量数据处理和结果判定计量资料可用方差分析,但需按方差分析的程序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计算F值,F值< ,结论:各组均数间差异无显着性;F值≥,P≤,用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进行统计;对非正态或方差不齐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变量转换,待满足正态或方差齐要求后,用转换后的数据进行统计;若变量转换后仍未达到正态或方差齐的目的,改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
食物利用率和墨汁推进率资料需进行数据转换,X=Sin-1p,式中P为食物利用率和墨汁推进率,用小数表示,然后再进行方差分析。
1.6.1 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三项指标中任一指标增加,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着性,且食物利用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不明显降低,可判定该实验结果阳性。
1.6.2 小肠运动实验在模型成立的前提下,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墨汁推进率增加,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着性,可判定该实验结果阳性。
1.6.3 消化酶的测定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胃液量、胃蛋白酶活性,胃蛋白酶排出量三项指标中任一指标增加,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着性,可判定该实验结果阳性。
结果判定动物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小肠运动实验和消化酶测定三方面中任二方面实验结果阳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动物实验结果阳性。
2. 人体试食试验受试者纳入标准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长期胃肠不适,主诉食欲不振,早饱、气多,胃肠胀满等18至65岁的自愿受试者。
受试者排除标准:2.2.1 急性腹泻者。
2.2.2 严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者。
2.2.3 体质虚弱无法接受试验者。
2.2.4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
2.2.5 短期内服用与受试功能有关的物品,影响到对结果的判断者。
2.2.6 未按要求服用受试样品,无法判断试食结果者。
试验设计及分组要求采用自身和组间两种对照设计。
按受试者的消化症状轻重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尽可能考虑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等,进行均衡性检验,以保证组间的可比性。
每组受试者有效例数不少于50例。
受试样品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试食组按推荐服用方法、服用量服用受试产品,对照组用安慰剂或空白对照,也可用具有同样作用的阳性物。
受试样品给予时间30d,必要时可延长至45d。
试验期间不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正常饮食。
观察指标2.5.1 安全性指标2.5.1.1 一般状况包括精神、睡眠、饮食、大小便、血压等2.5.1.2 血、尿便常规检查2.5.1.3 肝、肾功能检查2.5.1.4 胸透、心电图、腹部B超检查(在试验开始前检查一次)2.5.2 功效性指标:2.5.2.1 临床症状观察:准确记录受试者试验前后的临床症状,按下表给予量化评分,比较试验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
2.5.2.2 胃/肠运动试验:所有受试者在试验前、试验结束时均进行胃/肠运动检查,推荐用钡条透视法(在进食的条件下检查)。
数据处理和结果判定试验数据为计量资料,可用t检验进行分析。
凡自身对照资料可以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后者需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对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变量转换,待满足正态方差齐后,用转换的数据进行t检验;若转换数据仍不能满足正态方差齐要求,改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但变异系数太大(如CV>50%)的资料应用秩和检验。
表临床症状积分2.6.1床症状结试食试食组自较及试食食组与空照组组间比较,临床症状积分明显减少,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着性,可判定该指标阳性。
(适用于选用空白对照组)2.6.1.2试食前后试食组自身比较临床症状积分明显减少,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着性,且试食后试食组与阳性对照组组间比较,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增加,可判定该指标阳性。
(适用于选用阳性对照组)2.6.2 胃/肠运动试验结果判定试食前后试食组自身比较及试食后试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胃/肠运动试验指标明显改善,且钡条排出率大于等于30%为有效,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着性,可判断该指标阳性。
2.6.3人体试食试验结果判定临床症状积分结果和胃/肠运动实验结果阳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人体试食试验结果阳性。
人体试食原始记录格式、动物试验原始记录格式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保健食品人体试食观察表产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_ 职业_______ 民族______住址或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往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族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胃镜检查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吸烟史:年支/日饮酒史:年两/日发病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病程_______年工作性质: 脑力轻体力重体力注:症状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无症状0分体格检查胃动力检查钡条试验报告:试食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诊断:疗效判断:有效无效并发症:不良反应:观察者:年月日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保健食品动物试验原始记录格式1.剂量设计:推荐量/人·日( /kgBW)样品前处理及配制:墨汁配制:准确称取阿拉伯树胶100g,加去离子水800ml,煮沸至溶液透明,称取活性炭50g加入上述溶液混匀,煮沸3次,冷却至室温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ml。
于4℃冰箱中存放,用前摇匀。
ml复方地芬诺酯悬液配制:取复方地芬诺片20片片),用乳钵研磨后,加去离子水至100ml,临用前配制。
1.3L盐酸:取12N浓盐酸加去离子水至300ml。
2 操作步骤:小肠运动实验:动物检疫年月日- 年月日,未见异常,可用于试验。
于年月日选健康小鼠 只,雌性,随机分为5组,每组 只。
分别按推荐日摄入量( /kgBW)即 、 、 10、倍即 、 、 /kgBW 为三个剂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