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75.94 KB
- 文档页数:3
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降水、温度、日照和风速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分析。
降水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适宜的降水量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如果降水过量,可能会造成土壤过湿,导致玉米根系受损甚至烂根,进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相反,如果降水不足,土壤干旱会限制玉米的水分吸收能力,导致玉米的生长受阻。
适宜的降水量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关键之一。
温度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玉米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在这个范围内,玉米的生长速度较快,光合作用活跃,产量较高。
如果温度过低,玉米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减弱,产量下降。
相反,如果温度过高,会抑制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水分和养分的丢失,影响玉米的产量。
日照时间也对玉米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照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其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充足的日照时间可以提供足够的光能,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的合成和积累,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长期阴雨天气或大量云层覆盖会导致日照不足,限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影响了养分的吸收和转运,从而降低了玉米的产量。
风速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适度的风可以促进玉米的通风换气,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
如果风速过大,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摧毁植株的叶片,减少光合作用的面积,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玉米的产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降水量、温度、日照时间和风速等气象条件能够促进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在玉米生产中,应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种植技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对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助于制定科学的玉米种植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摘要:为探讨气象因子对潍坊市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利用潍坊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91~2010年共20年的夏玉米产量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分析,找出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影响潍坊市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条件之一是降水量。
积温和日照时数虽然对夏玉米产量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夏玉米;产量;气象条件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引言夏玉米是潍坊市主要的秋收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
夏玉米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 9月中、下旬成熟,全生育期95d 左右,夏玉米为喜温、短日照作物,夏玉米全生育期一般需要∑t ≥0℃的积温为 2000~2500℃。
潍坊市地处胶东半岛和山东内陆的中间位置,北临渤海湾,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气候特征明显。
潍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山东省占有很大比重。
降水量、温度、日照等气象条件对夏玉米生产有很大的影响[1-2]。
在夏玉米生育期内,近20a(1991~2010年)平均降水量399mm,近20a平均日照时数723h,年平均积温为2662℃。
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夏玉米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目前,关于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通过对近20a(1991~2010年)潍坊市夏玉米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对气象因子对夏玉米生产的可能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潍坊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指导夏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夏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夏玉米生育期间气象资料来自潍坊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91~2010年共20a的资料,产量资料来源于潍坊市统计局。
气象资料与产量资料应用excel统计软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变化与产量的线性倾向率,分析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2.1 夏玉米产量的年际变化以近20a各度为x轴,以夏玉米历年平均产量为y轴,得到潍坊市近20a夏玉米产量变化趋势图。
气象条件对夏玉米高产栽培的影响及对策摘要通过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段气象资料的分析,认为滨海县气候条件完全能够满足夏玉米生育的需要,只是年度间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与玉米生育阶段的需要不相吻合而影响其产量,提出了栽培时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以确保滨海地区夏玉米主产。
关键词夏玉米;气象条件;高产栽培;措施夏玉米是江苏滨海地区的传统栽培作物,种植历史悠久。
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9月底前后收获,全生育期95~105d,产量近7 500kg/hm2。
从多年种植情况看,滨海县的气候条件可满足夏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但不同年份气象要素时空分布的差异,直接影响夏玉米的生育和产量。
笔者根据滨海县多年的气象条件对夏玉米栽培的主要影响时段进行阐述,并提出对策,以便生产上趋利避害,获得稳产高产。
1气象条件影响的主要生育时段1.1播种出苗期的降水6月上中旬是滨海县夏玉米适宜播种期。
大麦茬和油菜茬6月上旬播种,小麦茬在6月中旬播种。
6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2.3℃和23.2℃,降水量分别为36.2mm和35.9mm,温度和水分条件均能满足夏玉米播种出苗,但是年度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有些年份不能正常播种和出苗。
例如2006年6月上中旬没有降水,土壤干旱;2008年6月上中旬连续阴雨,田间无法作业(见表1),因此这2年播种都延迟至6月下旬。
1.2抽穗开花期的温度与降水抽穗开花期,即雄穗抽穗开花到雌穗受精完成。
这一时期时间较短,10d左右。
但它是玉米一生中对温度和水分要求最高、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此期最适温度为25~28℃,田间持水量70%~80%。
温度高于33℃、大气相对湿度低于30%时,花粉因失水失去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
若遇暴雨,则会出现大雨冲雄,受精率低。
滨海县抽穗开花期一般在8月上中旬,这个时期常年日平均温度在27.0℃,降水量107.4mm,正常年份可以满足夏玉米抽穗开花的需要,但由于不同年份温度和降水分布不同,若抽穗开花与大于33℃的高温或暴雨相遇,则影响授粉、受精。
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作物之一。
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因此,对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因如此,许多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实践和实验,对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降雨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降雨量不足,玉米的生长将受到限制,导致玉米的产量减少。
不同的研究表明,降雨量与玉米产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降雨量越多,玉米产量就越高。
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项研究表明,当降雨量比正常值高50%时,玉米产量能够增加35%以上。
另外,研究还表明,降雨分布的均匀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很大。
如果降雨分布不均匀,将导致田地部分地方玉米干旱,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其次,温度对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也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范围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生长延迟或减缓,产量下降。
通常,玉米的生长温度范围在25°C到30°C之间是最适宜的。
当温度低于20°C或高于35°C时,玉米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温度对玉米的自交不亲和性也会有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夜间较低的温度有助于提高玉米自交不亲和性,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日照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得到提高。
通常情况下,玉米需要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光照,以获得最优的生长和发育状态。
太阳光的强度、照射时间和光谱成分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
高强度的太阳光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和糖的合成,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研究还表明,红光和蓝光可以提高玉米籽粒的产量,而黄光则会对玉米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土壤的肥力对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也有关键的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pH值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谷类作物之一,是人们主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从气象条件的角度分析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 温度
温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它对玉米的生长速度、生长节律、光合作用等环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玉米的生长速度集中在20°C到30°C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玉米生长。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比较活跃,增长速度较快,产量也会比较高。
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玉米的光合作用和成蛋率都会下降,这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2. 降雨量
降雨量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玉米的生长需要水分,干旱会导致光合作用降低,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如果长期干旱,玉米的干物质积累率会下降,产量也会随之减少。
而过多的降雨则会导致水分过剩,容易引起玉米茎部烂根,根系呼吸受阻,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3. 日照时间
4. 风力
风是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气象因素。
适度的风能促进通风,加强玉米生长的抗风能力,有助于玉米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但是,过强的风力会将玉米叶片吹落或折断,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综上所述,气象条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温度、降雨量、日照时间和风力都对玉米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和管理,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013年濉溪县夏玉米生育情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摘要对2013年濉溪县夏玉米的生长情况与常年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该年濉溪县夏玉米生育期的气象要素及其影响,以期为促进该县夏玉米的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生长情况;气象要素;安徽濉溪;2013年濉溪县2008年以后玉米种植面积呈逐年上趋势,由约2.7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7.5万hm2,已成为该县第二大粮食作物。
濉溪县夏玉米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8月上旬进入抽雄吐丝期,9月下旬收获。
2013年8月上中旬持续高温少雨恰逢玉米高温的敏感期和需水关键期,对玉米生产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个别田块以至绝收。
全县6.9万hm2玉米平均有效穗数62 475穗/hm2,穗粒数443.36粒,百粒重32.0 g,平均产量7 534 kg/hm2,与2012年持平。
1 2013年濉溪县夏玉米生长情况与常年比较1.1 生育期提前笔者以2009—2013年濉溪县玉米苗情监测数据为依据,2009—2012年平均数为常年参照值,比较夏玉米各生育期如下:播种期6月10—13日,较常年提前4~6 d,较上年提前10 d左右;出苗期较常年提前6~9 d,较上年提前13~16 d;拔节期较常年提前1~4 d,较上年提前3~11 d;大喇叭口期较常年提前4~6 d,较上年提前9~14 d;抽雄期较常年提前4~6 d,较上年提前9~13 d;吐丝期较常年提前2~4 d,较上年提前7~12 d;成熟期期较常年提前3~4 d,较上年提前16~21 d(2012年夏玉米生育后期温度偏低而迟熟)。
1.2 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主要生育指标偏高,吐丝期略低2013年夏玉米拔节期可见叶片数比常年多3.69叶,比上年增加4.50叶;叶面积指数比常年增加0.60,比上年增加0.90。
大喇叭口期可见叶片数比常年多2.73叶,比上年增加3.68叶;叶面积指数比常年增加0.38,比上年增加1.97。
吐丝期可见叶片数比常年略减,减少0.25叶,比上年减少0.17叶;叶面积指数比常年减少0.11,比上年增加1.76。
气候条件对平顶山市夏玉米生产的影响摘要以平顶山市多年气象资料中的光、温、水为分析依据,分析了气候条件对平顶山夏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天数主要受降水和日照的影响,近年来有逐步延长的趋势;单株籽粒重和茎秆重2个生物学要素与降水、日照时数关系密切;单产主要受降水和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温度无论是对玉米生育期、玉米各生物学要素或者玉米单产影响都非常小,甚至没有任何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平顶山地区温度条件能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以至于无法得出其影响结果。
关键词气象条件;夏玉米生产;影响;河南平顶山玉米又名玉蜀黍、包谷,原产墨西哥,汉朝引入我国。
全国大部分地方均可种植。
玉米适应性比较广泛,从北纬55°至南纬40°之间,低纬度海拔高度达3 636m,凡大于10℃积温在1 900℃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在18℃以上的地区都可种植。
中国南起海南岛(北纬18°),北至黑龙江的黑河(北纬50°),东至台湾,西至新疆及西藏均有种植。
1平顶山市玉米生产与气候条件情况平顶山市玉米连片种植较多。
多数年份种植面积在6.70万公顷,总产量5~7万吨,最多的1970年达7.82万公顷,总产9.65万吨。
目前,在平顶山地区表现良好的品种有:紧凑型的掖单4号、新黄单85-1、平展型的单玉13、沈丹7等。
平顶山市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气温回升快,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集中且不稳定,年际变化大;秋季风高地燥,昼夜温差大;冬季雨雪偏少,干冷多风。
年平均日照 2 068.8~2 334.9h,日照率47%~53%,年太阳辐射总量468.66~507.63kJ/cm2,年平均气温14.2~14.9℃,有效积温5 345℃,无霜期225d,年平均降水量810 mm。
光、热、水农业生产3要素适应于农作物一年两熟的要求,对农林生产比较有利,特别有利于玉米的种植。
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影响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候变化或自然条件导致的一系列灾害性事件,如台风、暴雨、干旱、洪水等。
这些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种植生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玉米种植生产的影响。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在食品、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玉米生长周期长,且对气候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所以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种子供应造成了影响。
气象灾害会损坏种子储备,造成种子供应不足,影响玉米的种植规模。
气象灾害还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势,导致玉米的种植品质下降,影响产量的提高。
气象灾害对玉米的生长条件造成了影响。
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会导致土壤湿度过高,影响玉米的生长;而干旱则会导致玉米生长环境的严重恶化,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气象灾害还会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造成影响。
气象灾害会造成玉米田间环境的改变,导致一些病虫害的大量滋生,严重威胁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气象灾害对玉米的收获造成了影响。
气象灾害会直接导致玉米的成熟期提前或推迟,影响玉米的收获时间和方式,进而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会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应对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影响进行有效预防和应对是十分重要的。
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农民应加强玉米种植管理,注重选用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合理施肥、灌溉,保证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避免病虫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不利影响。
也要加强玉米收获管理,充分利用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手段,保障玉米的顺利收获。
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有效应对气象灾害的影响是确保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科学管理生产,提高抗灾能力,可以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生产的影响,确保玉米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业产品之一。
研究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气象条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象因子包括降雨量、温度、光照等。
降雨量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过少或过多的降雨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生长期旱涝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
高温和低温也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减缓玉米生长发育,低温则可能导致玉米受冻。
光照是玉米光合作用的重要驱动力,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
为了更好地分析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
我们可以收集历史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气象因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还可以使用回归分析,建立气象因子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预测未来玉米产量。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更详细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信息,为分析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大规模气象和产量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基于对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减少农业风险。
根据降雨量的预测,可以合理安排灌溉措施,以保证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
根据温度和光照的预测,可以合理调整播种时间和品种选择,以适应不同的气象条件。
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通过对气象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玉米品种迅速更新,玉米生产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了解玉米生长和气象条件的关系,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
只有掌握了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才能为玉米的茁壮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从而实现优质、高产,带动农业的发展。
标签:玉米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影响1玉米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气象要素的要求1.1对光照的要求玉米是喜光作物,属于C4植物,与小麦、水稻等C3作物相比玉米光饱和点较高。
玉米又属于短日照作物。
出苗后,如果长期处于短日照条件下,由于发育加快将会导致植株矮小、提早抽雄开花从而造成减产;如果处于长日照条件下,会导致植株增高、茎叶繁茂、抽雄开花期延迟,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为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在播种至乳熟期一般要求最少日照时数为7~9小时;乳熟至成熟期每天要大于8小时。
在保证成熟的条件下,日照时数多,光照强,则产量高。
1.2玉米生长的温度指标玉米为喜温作物,生育期内生物学最低温度为10℃。
玉米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8~35℃。
但在生产上晚播往往耽误农时,而过早播种又易引起烂种缺苗。
通常把土壤表层5~10厘米温度稳定在10℃以上的时期,作为春播玉米的适宜播种期,玉米苗期是以根系生长为主,因此土壤温度状况对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土壤温度在20~24℃时,玉米根系生长较快,且较为健壮。
而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即使气温适宜,也会影响磷向地上器官的转移和各种含磷有机物的合成。
磷素营养不足,会影响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致使玉米苗色变黄、变红,同化作用减弱,生长迟缓。
当地温下降到4.5℃时,玉米根系完全停止生长。
种子在6~7℃开始发芽,但极缓慢,并易感菌霉烂,10~12℃发芽正常。
发芽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10~12℃需18~20d出苗,15~18℃需8~10d出苗,大于20℃时5~6d即可出苗。
玉米在18℃以上幼苗生长较快,30~32℃时达到最快。
气象服务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条件。
气象服务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影响着其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气象服务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气象服务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气象条件会影响玉米的种植和生长过程。
气温、降水和光照等气象因素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适宜的气温和充足的降水是玉米生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气温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干旱或者过多的降水都会导致玉米生长受阻,进而影响产量。
充足的阳光也是玉米生长的必要条件,阳光充足可以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气象服务对玉米品质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气象条件会直接影响玉米的品质,如玉米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等。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玉米品质的重要因素。
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玉米的含水量和蛋白质含量,从而影响玉米的品质。
过多的降水也会导致玉米的含水量过高,影响品质。
气候条件还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影响玉米的品质。
气象服务对玉米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
为了减少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可以通过气象预测服务提前预测气象条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气象预测情况合理安排灌溉,防止干旱或者过多的降水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
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来适应气象条件的变化。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降低气象条件对玉米品质的不利影响。
通过技术手段,比如大棚种植、水培等方式来控制气象条件对玉米的影响,将外部环境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气象服务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预测信息,选择适应当地气象条件的玉米品种,并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气象服务,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丰收和福祉。
陕西省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条件分析摘要通过对陕西省的气候条件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夏玉米生育期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提出陕西省降雨、温度、日照等气候条件对夏玉米产量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雷暴气候不利于夏玉米高产,需加强防范。
关键词夏玉米;气候条件;产量;影响;陕西省1 陕西省地理概况及气候概况陕西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属于内陆省份,总体地貌特征为南北高,中间底,西北高,东南底。
有3个自然区: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及陕北黄土高原。
陕西境内地势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多样。
秦岭呈东西走向,巴山呈西北—东南走向,秦岭和巴山间形成了安康、汉中盆地。
陕西秦巴山地地处渭河、汉水之间,属于陕西省中南部,秦岭、巴山及汉江谷地均属于陕南秦巴山地范围,约占全省生产总面积的36%。
秦巴山区不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陕西农林特产的宝库。
陕西省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南部和北部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温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为7~16℃;全省最暖的地区为陕南的浅山河谷,气温一般为14~15℃。
由于受季风条件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冬冷夏热。
春、秋2季温度升降快,南部和北部温差冬季大、夏季小。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时带来了风沙及寒潮等自然灾害。
年降水量受山地地形影响,由南向北递减,南多北少,陕南大巴山,秦岭山地中、西部是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可达900~1250mm。
陕西省夏季降水量丰富,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
陕南、关中地区常出现洪涝现象。
陕西省雷暴气候分布以南北多、中部少的形式,年平均雷暴日数可达25.3 d,陕南区雷暴气候变化趋势为由“多—少—多”的特点,陕北区逐渐增多[1]。
陕西省雷暴区域分布明显,陕南秦巴山地及陕北的黄土高原是雷暴气候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关中平原较少雷暴气候。
雷暴日多集中在6—8月。
2 玉米生育期对气象因素的要求2.1 降雨气候条件是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2]。
玉米的是喜阴湿植物,生长需要较大的水量,玉米播种到丰产需水量在390~530mm。
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玉米的产量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包括温度、降水、阳光等,这些条件都对玉米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的种植生产,并为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温度:温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温度适宜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玉米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摄氏度,当温度过高时,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当温度过低时,会影响玉米的花粉发育和授粉过程,从而影响玉米的结果实。
合适的温度条件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2.降水:适宜的降水条件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在关键的生长期和抽雄期,而干旱或水涝都会对玉米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过少的降水会导致土壤干旱,影响玉米的生长,甚至导致减产或歉收;而过多的降水则会导致土壤积水,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和吸收养分,同样会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合理的水分管理对于玉米产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3.阳光:光照条件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促进养分的合成和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而光照不足则会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产量。
适宜的阳光照射对玉米的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测定适宜的温度范围:通过长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可以找出玉米生长和发育适宜的温度范围,从而指导农民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和地点,提高玉米的产量。
1.科学种植指导:通过对气象条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科学地指导农民的种植生产,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农业政策制定依据:气象条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分析可以为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