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故事:老子与石头
- 格式:docx
- 大小:24.69 KB
- 文档页数:2
《老子哲学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一个老子的哲学故事。
老子说呀,有一只小鸟,它每天都很快乐地在树林里唱歌。
它不需要很多东西,只要有树枝可以站,有虫子可以吃,就很满足啦。
老子告诉我们,其实快乐很简单,不需要太多复杂的东西。
还有一次,老子看到一条小溪,水一直在流呀流,不管遇到什么石头、土堆,都不停止。
老子说,这就像我们做事情,要有坚持的精神,不要轻易被困难挡住。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老子哲学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老子的故事哟。
老子讲过,有个小孩,他总是很友善地对待小伙伴,大家都喜欢和他玩。
老子说,善良能让我们交到很多朋友。
又有一回,老子看到一棵大树,长得又高又壮。
他说,大树能长大,是因为它在小时候就努力扎根,吸收营养。
我们也要像大树一样,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才能有本领。
《老子哲学故事》
小朋友,我给你讲老子。
老子说过,有个人走路,不着急,慢慢地走,反而能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
他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太着急,有时候慢一点,能发现更多美好。
还有呢,老子看到一只蜗牛,虽然爬得很慢,但是一直坚持,最后也能到达目的地。
我们也要像蜗牛一样,有耐心,不放弃。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化故事:1.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努力搬移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
2. 《精卫填海》: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在海上玩耍被淹死,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名叫精卫鸟。
她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和石头飞到东海去填海,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夸父逐日》: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
他向着太阳追去,最终因为口渴而死。
夸父族首领这种勇敢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到震撼。
4. 《女娲补天》: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之一,她为了补救天地,不畏艰辛地炼五彩石补天。
这个故事表现了女娲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5. 《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中国的农业和医药之神,他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和药物,不畏艰险地尝遍百草。
这个故事表现了神农对人类健康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6. 《孔子问礼》: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的经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7.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这个故事表现了孟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牺牲精神。
8.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回国后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国仇家恨,最终他成功复仇。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9. 《完璧归赵》: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和忠诚。
10. 《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决战之前,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河的船只,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决一死战、背水一战的精神。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陶瓷石块论的由来陶瓷石块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它对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单介绍陶瓷石块论的由来,并探讨它的主要观点和指导意义。
陶瓷石块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中国社会正处在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候,老子作为一位哲学家,思考着人们应该如何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在老子的眼里,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比如争斗、贪婪和不平等。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拋弃对物质追求的执着,以及对权力的欲望,他们就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陶瓷石块论中,陶器和石块被用作隐喻,以表达这种自由和平静的状态。
陶器象征着柔软和灵活,而石块则代表刚硬和坚固。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像陶器一样,保持柔软和灵活的态度,以适应变化和流动的世界。
这种柔软和灵活的态度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上,更应该延伸到社会关系和治理上。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他认为,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干预,让事物自然地发展,而不是强行干预和控制。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人们应该相信自然的力量,并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陶瓷石块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处世态度,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成功和社会地位,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借鉴陶瓷石块论的思想,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不必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应该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我们应该拥抱变化,灵活应对,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同时,在治理社会时,政府和领导者也应该尊重自然的力量,放手让事物自然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陶瓷石块论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哲学观点,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处世态度。
它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灵活应对变化并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陶瓷石块论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智慧故事
老子的智慧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
1.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的名言,意思是“道”这个东西,如果能够用言语来表达,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追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表面的现象。
2.天下第一善:老子认为,最大的善行就是无为而治,也就是不去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
3.知不知上:老子认为,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要过分自信。
4.曲则全:老子认为,弯曲能够保全,而直立则容易破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要过于坚持己见。
5.吾有三宝:老子说,他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慈悲心、节俭生活,不要争强好胜。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观,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由道演化而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顺应自然。
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对老子哲学思想的阐释,来传递智慧和启示。
一、哲理故事——叫嚣的猴子动物园里有一只刚来的小猴子,它被关在笼子里。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给它安置了一个很漂亮的“家”,每天都喂它喜爱的食物。
可是它还是不高兴,它想念它的爸爸妈妈,想念它从前的伙伴。
它很伤心,总是不停地大叫。
结果吵的其他动物都跟着一块叫喊起来。
一位工作人员看到这只猴子这么不老实,决定好好教训它一番,它用电棒去击打小猴子,可是小猴子叫的更凶了。
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他对他的同事说:“让我试试吧!”他把小猴子装进一个很小的笼子里,然后吊在关老虎的房间里。
老虎还以为是给自己送上美餐来了,饥渴地盯着小猴子。
小猴子吓的歇斯底里地叫了起来。
这让老虎更加兴奋,它跳起来扑向猴子。
小猴子以为完了,叫的越发尖利了。
但老虎没有碰到猴子,因为笼子离地面的高度是它达不到的。
所以它一次次地尝试只是在白费力气。
小猴子吓坏了,它叫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它才回到它的“家”里。
回到“家”的小猴子没有了老虎的威胁,逐渐安静了下来,很快睡着了。
【大道理】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怨天尤人呢?那是因为我们从未遇到过十分糟糕的情况。
珍惜现有的一切,要知道,我们已经很幸运了。
二、哲理故事:沉默与敢言在浩瀚的语言世界里,“沉默”与“敢言”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常被基他词语讥讽为“毫无用处的一潭死水”和“十足的闯祸专家”。
对此,它们很难过,决定结伴而行,到外面去发现自身的价值。
一路上,“沉默”闷不吭声,即使看见去药店抓药的贫苦老人的铜钱丢了,几个嬉戏顽童的附近藏着一个沉坑,它也选择了保持沉默:“敢言”则喋喋不休,哪怕它揭露出的隐私让夫妻反目,兄弟干戈,也依然炫耀着自己的敢于言说。
就这么过了很久,它们非但没有发现各自的价值,甚至了几分沮丧,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放弃,回去继续接受他人的冷嘲热讽。
这时,它们途径一处毫无公正可言的公堂。
被告是一个无辜的男孩,原告是横行霸道的大财主,证人们是财主唯命是从的家奴,而审判年老昏庸的县官。
这是一件恶性杀人案,财主毒杀了他的仆人,却嫁祸给死者的独子。
中国历史故事哲理故事5篇中国历史故事哲理故事5篇故事总是有趣的,一些带有历史性的励志故事更是除了有趣,也是有着激励他人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中国历史故事哲理故事,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中国历史故事哲理故事【篇1】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
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
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
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
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
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
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历史故事哲理故事【篇2】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能讲讲我的价值吗?”老师拿出一块石头,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
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卖,可别人无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拿着石头到集市上去叫卖,有人愿意出2块钱买这块石头。
这个人刚出完价,又来了一些人,大家纷纷说这块石头真光,都开始抬价,一直把石头的价抬到10元钱。
有哲理的故事及启示30篇有哲理的故事及启示30篇有哲理的故事及启示(一):不要报酬的农夫获得的报酬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民。
一天他在田间劳作时,听到附近传来哭喊声。
他放下农具跑过去,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坑里。
弗来明忙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了起来。
第二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
绅士说:我要报答你,是你救了我孩子的性命。
农夫说:我不愿意所以理解到什么报酬。
就在这时候,农夫的儿子从茅屋里走过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说:是。
绅士说:我们来一个协议。
让我带他走,并让他理解良好的教育。
假如他能像他父亲一样,将来必须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
之后,农夫的儿子从英国的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他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是什么救活了他呢?是盘尼西林。
那绅士是谁?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
他的儿子是谁?英国二战时的首相丘吉尔爵士。
哲理:朴实善良的苏格兰农夫救人之急,不求厚报,凭着做人的本能做了一件好事,竟给自我的孩子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又由于自我孩子的成就,医治了绅士的儿子即之后成为二战首相的丘吉尔爵士;一个普通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能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变化,善莫大焉。
有哲理的故事及启示(二):精卫与乌鸦传说上古炎帝之女到海中游玩,不幸溺水身亡,遂化身为鸟,名曰精卫。
精卫为了报前世之仇,每日不辞劳苦,衔着石块投入大海。
发誓要将大海填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矢志不移,被世人奉为持之以恒的楷模。
这一天,精卫正在忙碌,忽然看见一只乌鸦从身边飞过,口里也衔着一颗石子。
难道乌鸦也要学我填海吗?精卫心里纳闷,就尾随着乌鸦,只见乌鸦落在一处悬崖上,那儿立着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玻璃瓶,乌鸦细心地将石子丢进瓶子里,瓶中的水上升到了瓶口,乌鸦高兴地喝了一口水,精卫不由得哑然失笑,鄙夷地说:哼,可是是雕虫小技罢了!乌鸦瞅了一眼精卫,悠然地又喝了一口水,啧啧嘴说:尊敬的精卫鸟,我的目标的确很普通,但它是实实在在的,您整天奔波,却可曾想过这样一个事实吗?就是在这个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是地球面积的2.5倍,海洋容积也是陆地容积的10倍,也就是说,即使您能够把陆地全部都扔到海里去,地球上也只会是一片汪洋您远大的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老子与石头故事
老子是要告诉老翁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是生命的精彩程度老翁已经活了106岁..但却一事无成他的生命除了长..剩下的几乎不值得一提砖块和石头是用来比喻刚刚所的生命意义到底是该活得像砖块一样..短但却能造福世界还是该像石头一样..长却无用于天地之间?其实这是个人的自由...我们不该多说什么有的人愿意跟砖头一样...一生奔波辛苦有的人却情愿和石头一样..一生平平淡淡谁对谁错?其实...没有人对也没有人错全是你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做出的选择罢了您说是吗?。
关于石头的哲理故事有一个智者在向他的观众宣讲时问道:“谁能知道怎样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于是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智者摇头;又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智者笑说:“没有木板”;也有人说“石头是假的”,智者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一个小孩子站起来大声喊道:“打水漂!”智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其实,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打水漂”的游戏,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能从中感悟到它的这份深刻。
人生没有为你准备等待的机会,你只有与时间赛跑,才有可能会赢。
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也是胜者的法宝。
如果我们非要说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飞,时刻准备以鹰的速度冲刺,石头也可以漂起来。
我在海边漫步,无意间看到沙滩上一颗特别的小石头,我蹲下来看了它一会儿。
这时,大海正拥着浪花起舞,海鸥在头上飞过,那种美丽吸引了我,于是我便忘掉了眼下的石头,扑进了海的怀抱。
回来的路上,我又开始想起刚才的那颗石头来,突然觉得那是我见到过的最特别的一颗石头。
于是,我想回头再去寻找,但是,它却已经不见了。
虽然有那么多和它相似的石头,但是我知道,那都不再是它,我不知道它是被别人拾走了,还是被深深地埋进了沙滩里……忘掉一份美丽并不难,一个小小的诱惑就能达到;然而,重新寻找往往付出我们的一生也难以寻回!我有一个朋友正在准备离婚,我不解他们夫妻看起来那么般配为什么要离婚。
看着懵懂的我,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条快乐的.小鱼游到了海边,无意间看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
小鱼想:这也许就是缘分吧?于是,他们一见钟情,相互倾诉着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漂亮的石头十分喜爱这条在他身边游来游去的快乐的小鱼,喜欢它用尾巴抚摸自己的身体,他感觉到了爱情的滋味。
爱情带给他们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他们都被幸福包围着,却没有意识到就要退潮了。
海水渐渐退落,伤心的鱼儿在爱情的诱惑下拼命地向上游。
道德经故事概括《道德经》中的故事概括《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创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包括道德经和道德经注,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其中蕴含了许多精辟的道德故事,引人深思。
以下将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故事进行概括和解读。
故事一:太白一尊有一次,一位道士听说了一尊很美的大理石雕像,便前去收购。
回到家后,发现雕像并不美,于是将它剖成小块并重新雕刻,雕成一尊离幽的人像,青铜雕塑。
最后卖掉,从中获利颇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经历磨砺和考验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故事二:三宝有两位朋友一起旅行,途中碰到了一个乞丐,一个朋友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他一个古代的铜硬币,另一个朋友却将自己所有的金银财宝都给了乞丐。
几年后,两位朋友再次相遇,前者变得越发贫穷,后者却变得富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慷慨大方、善行应尽,善良之举无坏处。
故事三:无为而治一位智者去见一个贪婪的国君,将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开始往上倾倒水,水倒满了杯子,停止时国君说:“已满了!”智者回答说:“如此一来,陛下不如以温柔的心态治理臣民,而不是满腹才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事应谨慎稳重,以平和之心面对人生。
故事四:返照道士告诉诸徒弟:“修行如洗涤心灵,将外在杂念洗净,才能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
”弟子们惊讶地说:“怎么可能呢?”道士指着池塘说,“你看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中,但水缘光照,所以才有倒影。
”这个故事意味着,应以真善美之心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以上是《道德经》中的一些故事概括,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哲理和道德意义,还启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启发,引发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石雕雕不尽的老子故事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被称为是“天下第一”。
太清宫对面的老子文化广场上,老子天下第一巨石雕像高高耸立,雕像背后的一组石壁平时没太在意,今天仔细一瞧,真是寓意深刻,老子的一生尽展眼前。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历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谓的“王子朝之乱”实际是“单穆公之乱”!“王子朝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它的主要矛头就是针对老子文和景王变法,并因此引发了一场以单穆公为首“亲下以谋上”的反变法派对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为首的官道理论变法派的大***和中国两千多年的理性黑暗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传老子出关后音信全无。
有传说道,老子去了印度,化身释迦摩尼。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陈抟(tuán)(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
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出自道德经),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
汉族,宋朝初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贤人争罪愚人争理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贤人和一位愚人因为一块石头而争执不休。
这块石头是一位富商的财产,被人偷走后被发现在贤人家门口。
贤人解释说,他是无意中发现这块石头,所以将其放在门口等待失主来认领。
而愚人则声称这块石头是他的,因为他在路上捡到了它。
于是,两人开始争执。
贤人认为自己是无辜的,而愚人则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争论中,贤人始终保持冷静,用理性的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
而愚人则情绪激动,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话语。
最终,富商来到了贤人家门口,认出了这块石头是自己的。
他感谢贤人的诚实和善良,而对愚人则表示不满和愤怒。
他认为愚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试图通过欺骗来获取财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贤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愚人则通过情绪化的争论来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会通过欺骗和谎言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有些人则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用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贤人的行为方式,保持冷静和理性,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愚人的行为方式,不要被情绪所左右,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贤人,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老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1. 老子与京城拉面:据传,在京城吃一碗拉面时,老子满意地说:“此面真是包罗万象,汇聚百味,非凡的味觉享受!”拉面师傅听了大喜,连连点头。
2. 老子参观茶园:据说老子曾参观过一座茶园,被茶叶的芬芳所吸引,对茶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写下了一篇《茶花诗》。
3. 老子搭乘渔船:老子曾乘船过江,在渔船上,他观察了江水的变化,领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哲学理念。
4. 老子与庄子的相遇:传说老子有一次偶遇了庄子,两人一见如故,庄子认为老子的思想非常高深。
5. 老子与小翁的相遇:老子曾经在路上与一个小男孩相遇,小男孩问:“如何才能成为圣人?”老子回答:“磨炼自己的心境,开拓智慧,严于律己。
”
6. 老子和红莲花:据说,有一次老子在行走中发现一朵红莲花,他深感这朵花的精神境界,看到花瓣萎蔫后又重新绽放的奇妙景象,也从中领悟了“天道无极”这一道理。
7. 老子爱喝玉女庄的酒:老子是个酒徒,他最爱品尝的酒是玉女庄的酒,为此他还写了一篇《酒论》。
8. 老子访问荆州:有一次老子访问荆州,与地方名士互谈天人合一之道,获得了极大的启发。
9. 老子悟道于郊外:传说老子在城墙外散步时,突然领悟到了“仁慈、正直、谦逊、自律”等人生哲学,于是便有了《道德经》等重要著作。
10. 老子和孔子的辩论:传说老子曾与当时的伟大思想家孔子
进行过一次思想辩论,双方互相启发,让人们记忆深刻。
11. 老子游古观音山:老子有一次游览了古观音山,观赏了那
里美丽的自然风景,也领悟到了生命和死亡的真谛。
12. 老子观察麻雀:据说老子曾在研究麻雀,观察它们的生活
方式和社会行为,从而悟出了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
老子石头和砖头的道理申论作文篇一《老子、石头与砖头的启示我老家村子里有个老木匠,人都叫他张叔。
这张叔可真是个妙人,木工活儿做得贼棒,而且他这个人啊,肚子里就像是装满了故事,时不时能给你讲出些带着大道理的小故事。
有一次,村里要盖间小仓库,大家就凑到一起帮忙。
有个人运来了一堆石头和砖头。
这时候,村里有个小年轻就嘟囔了句:“哎呀,这些石头又笨又重,砖头方方正正还好使些。
”张叔听到这话啦,就笑了笑,说:“你可别小看这些石头和砖头,这里头可有着像老子说的那种大道哩。
”那小年轻是个楞头青,睁着大眼睛就问:“张叔,啥大道啊?这石头和砖头还有啥学问?”张叔就坐在那堆石头和砖头旁边,摸了摸一块石头说:“你们看这石头,形状不规则,每一块都长得奇奇怪怪的。
看起来它不像砖头那样规规矩矩,用起来没那么方便是吧?可石头有石头的好啊。
就算过个百八十年,这石头风吹雨打,依旧稳稳当当的。
像咱们村那座老石桥,全是石头搭的,多少年啦,横跨在那河上,没出过啥毛病。
”然后张叔又拿起一块砖头,拍了拍说:“这砖头呢,制作出来规规矩矩的,一块一块垒起来,墙砌得整整齐齐的,速度可快了。
可是啊,这砖头要是碰上个大水或者地震啥的,就没石头那么经折腾。
”说到这儿,张叔看着我们,眼睛里透着那种老辈人的智慧光芒。
就像我们生活里啊,人也是这样的。
有些人就像石头,可能没那么圆滑,按部就班的,让人感觉有点木。
但是这种人有自己的坚持,轴得很,内心可稳当了,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坎坷时,能够守得住自己的本分。
而有些人好似砖头,做事儿利索,能够迅速适应很多环境,也很善于利用规则。
可是在真正的大风大浪面前可能就没那么有底气了。
咱啊,不能只瞧着表面就判定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的好坏,就像不能光看石头丑陋不规整砖头工整就对它们下结论一样。
这就是老子说的那种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和价值的道理啊。
从那以后,每次我看到石头或者砖头,就会想到张叔的话呢。
篇二《石头、砖头与生活智慧》我住在城里的老小区,这小区啊,年份久了些,总是在这儿修修那儿补补的。
老子不与万物相争的故事话说老子啊,那可是个超级有智慧的老头儿。
有一回,老子骑着他那慢悠悠的青牛打算出函谷关。
在城门口呢,就碰到了一个特别咋咋呼呼的小年轻。
这小年轻啊,一看老子那气定神闲的样子,心里就有点不服气。
小年轻就故意凑到老子跟前,大声地说:“老头儿,你看你这慢吞吞的,这世上啊,就得争,你不争就啥都没有。
你看我,每次看到啥好东西,我就冲在前头去争,这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呢。
”老子呢,就只是微微地笑了笑,也不生气,还是稳稳地坐在牛背上。
老子慢悠悠地说:“年轻人啊,你看那水。
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了吧,它从来不去和别的东西争高低。
你看它在山谷里就安安静静地待着,遇到石头挡路呢,它也不发火,就从旁边绕过去,或者从石头缝里渗过去。
可是呢,你再看看这世间万物,哪一个离得开水呢?那些大树,要是没有水的滋润,早就干枯了;那些花草,没有水,根本就活不了。
水虽然不争,但是最后啥都有了。
”小年轻听了,有点不太理解,就皱着眉头说:“可是我争了就马上能得到我想要的,要是像水一样,啥时候才能有收获啊?”老子又笑了笑,指着远处的田野说:“你看那农夫种庄稼。
他要是心急火燎地,今天刚把种子种下去,明天就想收获粮食,不停地去拔苗助长,那庄稼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是农夫要是顺着庄稼生长的规律,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不去强求,到了时候,庄稼自然就丰收了。
这世间的事啊,就像这庄稼一样,你争得太狠,反而会适得其反。
”小年轻听了老子的话,开始有点若有所思了。
老子接着说:“我呢,就像这水一样,不去和万物争。
我不跟别人争名,所以也没有人会因为我想要名而嫉妒我、陷害我;我不跟别人争利,所以也不会卷入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里。
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慢慢地走我的路,看这世间的风景,领悟这天地间的道理。
”小年轻听完老子这一番话,突然觉得自己以前争来争去的,好像也没得到啥真正让自己内心安宁的东西,反而有时候因为争得太凶,还得罪了不少人。
从那以后啊,这小年轻也开始试着像老子说的那样,不再事事都争得那么厉害,心态也慢慢变得平和起来了。
经典哲理故事:老子与石头
导读: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
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
天地万物莫不如此。
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经典哲理故事:老子与石头】
1.老子与石头的经典哲理故事
2.哲理故事:海獭的石头
3.会飞的石头哲理故事
4.关于老子的经典名言精选
5.老子经典名言名句
6.哲理故事:一箱石头
7.石头的价值的哲理故事
8.捡石头的哲理故事
上文是关于经典哲理故事:老子与石头,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