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双关语是修辞手法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能够给作品增添趣味性和深度,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翻译难度。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达方式,还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效果。
本文将对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进行浅析,以期为读者和翻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双关语作为修辞手法之一,其修辞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关语能够为作品增添趣味性。
通过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作品能够表现出一种幽默、俏皮的风格,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在Lewis Carroll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他用双关语来描述怪物的名字,如“哇喀喀”(Jabberwock)和“诺格汉普”(Knave of Hearts),这些双关语不仅让读者感到好笑,而且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双关语能够增强作品的表达深度。
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作品能够达到一种意义的多层次表达,不仅在表面上有一层意思,还隐藏着另外一层更深的意义。
这种多义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有厚重感和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深入思考。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说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这句话中的“be”既指存在也指幸存,具有双重意义,体现了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双关语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审美上得到更多的享受。
双关语的巧妙运用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让表达更加生动生动。
例如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用双关语来讽刺社会上的虚伪和虚伪,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双关语还能够为作品增添一定的神秘色彩。
通过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作品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禅意的氛围,使读者产生一种探秘、探索的兴趣。
第37卷第2期2229年2月贵州师范学院学报Joumat of GuizSon Educahou UniversityVut.37.Nn.2Feb.2721Delanastith的双关语译论在《哈姆雷特》汉译中的应用研究叶露,袁斌业(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902)摘要:莎士比亚在其不朽名作《哈姆雷特》中运用了大量双关修辞,展现出惊人的语言魅力。
应用DelaVastita的双关语分类法,对剧本中的双关进行分类,并以梁实秋、朱生豪和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为语料,将三位译者的双关语翻译策略与Dekbastita提出的十种翻译模式进行匹配,分析DekVastita的双关语翻译模式在《哈姆雷特》汉译中的应用,进而探究将该译论应用于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行性。
研究表明,Dekbastita提出的Pun>Non-Pun、Pun>Pun、Editorial Techniques、Pun>Zero和Pun>PunoiO双关语模式可应用于《哈姆雷特》汉译,其它模式不具备可移植性。
此外,研究发现运用Pim>PimoiO模式可巧妙还原双关语的韵味,值得文学翻译者进一步借鉴和发展。
关键词:《哈姆雷特》;Dekbastita翻译理论;双关语翻译;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98(2221)22-0214-08Application of DelabastitaS Pun Translation Theoryin the Chinest TranslateO Version of HamletYE Lu,YUAN Bio-ys(Colleoc of Fomioa Lavauaoc,Guanapl Normvt University,Guilin,Guangpi,541001) Abshact:Shanespeam anplieS a lot of pirns io his masterpiece Hamlet,which,th some extest,quaVfieS him an extraordiaam master of knauave.Bases on DekVastitaS pun tmnsktiop theory,this papes classifies the pirns io Hamlet,and selects three Chiaese versions of Hamlet,iacluUina travslates versions by Liana Shiqin,Zhu S0esa0vp and Bian Zhilio te compare the three tmnsktom pun tmasktion stratesies.I c addition,three tmnsktom stratesies on pun are matcheS with DekVastitaS tes travslation moPels of pun,te explore the feasibilith of DekVastitaS tmas-ktion theoro l tmasktina Enaksh pun.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stratesies—Pun>Non-Pun,Pun>Pun,Ed-itoriai Techniques,Pun>Zero and Pun>Pun raiseS by DekVastita can be anplieS te Enaksh-Chiaese tmnsk-hon of Hamlet,while other stmteoies are not tmnspkntaVk.I c addition,the study finds that Pun>PunoiO strate- ,car be useS as av erective avproach te re a re s ere the charm proPuceS by pun,thus it deserves more8—6x00-from lite r are tmnsktom.Key worat:Hamlet,Dekaashta s Travslation Theoe;Pun Tmnsktion Stmteoy收稿日期:2222-29-22作者简介:•叶露(1995-)女,《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o2•袁斌业(1962-)男《广西平南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其修辞效果主要表现在字面意思和隐喻意义之间的相互作用上。
通过双关语的使用,作家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同时也能够提升作品的表达力和复杂度。
双关语可以带来幽默感。
通过相同的语言形式,双关语能够同时引起多种理解,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
这种幽默感可以通过多种手法达到,如语音的重复、字形的互文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曾经玩弄双关语来迷惑、激怒和逗笑他人,如“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既可以看作是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又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怀疑,从而增加了该剧的幽默感。
双关语可以丰富作品的表达方式。
通过双关语,作家可以用简洁而多义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双关语不仅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制造出多层次的意义,还可以通过扭曲和颠倒词语本义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他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来描绘奇幻的世界,如“吐丝自救”(虫丝作为绳索),这种双关语的使用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双关语在翻译中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翻译师需要在保持原文双关语意义的考虑到译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一种常用的策略是转换意象。
翻译师可以通过转换双关语的意象,使其在译语中产生双关效果。
另一种策略是模糊概念。
当原文中的双关语无法在译文中保留其幽默和双关效果时,翻译师可以通过模糊概念的方式,保留住原文的意思和特点。
翻译师还应该考虑到译文的语言流畅度和自然度,避免过于生硬地翻译双关语。
双关语作为英美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具有增加趣味性、提升表达方式和丰富作品意义的效果。
在翻译中,翻译师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来保留原文的意义和特点,同时考虑到译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以《哈姆雷特》为例双关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以字词的多义性或者同音性为基础,利用双关手法,可以极大的丰富语句的含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之中,都用到了双关的手法。
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语境和含义等,合理的对其中出现的双关语进行翻译。
据统计,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包含了90多个双关语,是研究双关翻译的绝佳案例。
本文,我们即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一、文学作品中双关的应用双关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
对文学作品而言,应用双关手法,首先可以显著的增强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通过合理应用双关语,可以使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洋溢含蓄隽永的气息,发人深省,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其次,应用双关手法,还可以烘托气氛,勾勒人物形象,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于是,在双关手法的作用下,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具体来讲,双关可以分为语义和语音双关两种。
其中,语义双关是指词语因为具有多义性,因此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形成双关。
而语音双关也被称为谐音双关,即利用语音上的巧合,达到同音异义的效果,使语句含有多种含义。
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含有90多个双关语,为我们研究双关的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接下来,我们即以不同学者对《哈姆雷特》中相关双关语的具体翻译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双关的翻译策略(一)直接翻译法。
在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双关语进行翻译的时候,直接翻译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翻译策略。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工都是在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
但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翻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变动,而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色。
浅析“双关”的几种类型双关,是一种语言技巧,为修辞学中辞格的一种。
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言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一)同形双关,利用语词的字形相同来构成双关。
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杨”、“柳”同形,形成双关。
再如:“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红楼梦》第五回)其中,“林”字与林黛玉的“林”同形,意思双关。
又如:“是你,是你对不住我的父亲!”(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这是哈姆雷特与母亲争执时针对母亲“你这样做对不住你的父亲”一句而说的,同一“父亲”王后指的是哈姆雷特目前的父亲,即哈姆雷特的叔叔,而哈姆雷特指的则是自己的生父,表达了对母亲的不忠、叔叔的篡位而产生的悲愤与怨恨。
(二)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构成的双关,是一种曲折、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如:明朝嘉靖皇帝重征苛敛,百姓称他为“家净”。
“嘉靖”和“家净”同音,构成了谐音双关,巧妙地表达出百姓对封建帝王横征暴敛的不满和反抗。
又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中,“晴”与“情”谐音,巧妙地表达出封建社会男女情感的含蓄性,别有韵味。
(三)多重双关,指利用词语在音、形、义三方面的多重关连,而造成的一语两义。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中,“丝”既指蚕丝,又指情丝,这是同形;丝又谐“思”的音,这是谐音;借蚕丝绵长宛曲之义喻指人的思念之苦状,这是借义。
这个双关词语,谐音、同形、借义都包括了,所以称“多重双关”。
(四)彼此双关,又称对象的双关,用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造成语言所指对象的双关,明里指此,暗里言彼。
如《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到梨香院喝酒,宝钗劝他不要喝冷酒。
恰巧紫鹃托雪雁送小手炉给黛玉取暖,黛玉含笑问她:“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黛玉这番话中“你”、“他”、“费心”、“冷”、“听话”、“耳边风”、“圣旨”等词语都含双关的意思,明里是责怪紫鹃、雪雁,暗里是奚落宝玉、宝钗。
《哈姆雷特》两个译本相异性归因【摘要】《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之一,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出现了几十种汉语译本,其中以朱生豪先生与卞之琳先生的译本最为突出。
通过素体诗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莎剧《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本和卞之琳译本进行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存在明显差异。
翻译诗学、译者的翻译思想、读者的审美期待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素体诗双关语《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之一。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出现了几十种汉语译本。
其中散文译本居多,诗体译本只占少数。
散文译本中以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最为突出:而卞之琳先生的译本则是现有诗体译本中的佼佼者。
两个译本都是译者呕心沥血之作,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素体诗和双关语这两个莎士比亚的典型的语言特征上,文章对其相异性进行归因,阐述它们不同的效果。
一、素体诗翻译的不同素体诗,英语格律诗的一种。
每行用五个长短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每首行数不拘,不压韵。
这种轻重相间的五音步符合英语的节奏,适合舞台演出,一方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保留了诗歌的优雅和节奏。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中,莎士比亚对素体诗韵律的把握已相当成熟。
素体诗的运用更加体现文雅、教养、高贵,也更加注重礼仪形式,反映了剧中人物的阶级地位、所受教育、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人物风格。
朱生豪把原来的素体诗形式全部翻译成了散文,完全失去了原文的诗体形式。
我们很难从他的译文语言形式上感受到哈姆雷特的贵族品质和高雅。
但他的语言却如原文一样华丽。
在卞之琳的译本中,译文语言形式与原文语言形式相似,每一行诗基本上包括五个“顿”。
但有时候,他的语言不如朱的译文华丽。
二、双关语翻译的不同莎翁有“双关语大师”的美誉。
他的双关语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不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达到冷嘲热讽,奚落挖苦的效果,对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根据Shakespeare。
《哈姆雷特》中主题的表达——“双关”和“戏剧性讽示”《哈姆雷特》中主题的表达——“双关”和“戏剧性讽示”[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figure of speech “pun” and one writing device “dramatic irony” in Hamlet. Meanwhile, it explores how the craftsmanship helps the playwright to convey the theme by using concrete instances involving Hamlet and various people.[Key words]Hamlet,pun,dramatic irony,themeBefore Shakespeare’s Hamlet, there had been quite a fe w versions of Hamlet, but his version alone made the story of Hamlet an eternal attraction to the world. After its publication, enormous commentaries and observations which virtually analyzed every facet of the work emerged like mushrooms after a rain. It is unquestionably a great challenge for me to find some novelty. However, it dawns on me that I am able to come up with something new by bringing seemingly unrelated things together.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craftsmanship in characterization. It researches how the craftsmanship helps to convey the theme of Hamlet,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gure of speech” as a writing device and the theme. Because time and space are limited, only “pun” and “dramatic irony” are chosen. This, to some extent,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Hamlet in a deeper way.。
《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之一。
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自然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独有的艺术风格:通过丰富的人物独白、双关语、比喻等手法展示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
首先是丰富的人物独白。
独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一种语言的自然流露,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它既可以起到交代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在《哈姆莱特》中,独白成了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作品运用独白,不仅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而且也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
独白对主人公哈姆莱特内心矛盾的深刻揭示,是其他艺术手段难以代替的。
通过独白,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哈姆莱特性格发展的曲折历程。
其次是双关语的妙用。
双关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许多台词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易于理解,其实其中暗示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这成为莎剧的一个显著特征。
莎士比亚诙谐而又不乏诗意的双关语,不仅使剧作充满妙趣和才智,使观众感受到他卓越的语言才华,而且其本身也是莎士比亚作为莎剧这样一个特定文本的创造者主体意向的真实映射。
再次是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形象地把事物的特点表现出来。
莎剧人物常常是用作者的语言形象说话的,因此从人物语言中频频出现的比喻里,会找到很多表现人物心理特征的材料。
总之,莎士比亚的语言充满着智慧和深刻的情感,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他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的高深造诣和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洞察力。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物独白、双关语、比喻等手法,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就不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灿烂巅峰。
《哈姆莱特》也就无法成为流传后世的佳作。
1/ 1。
论《哈姆莱特》中人物语言特色作者:李红玲来源:《大观》2020年第08期摘要:作为西方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一直为后世诸多学者所精研和推崇,他的作品历经时间的锤炼,历久弥新,光辉不减。
至今在舞台上仍然大放异彩的《哈姆莱特》百年来脍炙人口,人人夸赞。
《哈姆莱特》深刻刻画了王子哈姆莱特和国王克劳狄斯二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充分展示了人文精神的巨大魅力,并揭示了封建王权斗争的黑暗内幕,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笔为武器,冲在反封建事业前线的勇气。
关键词:《哈姆莱特》;语言特色;人物形象莎士比亚一生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哈姆莱特》凭什么独占鳌头呢?除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具有崇高的时代意义外,还应该从该剧所使用的语言入手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莎士比亚所使用的语言实现了对前一个时代——伊丽莎白时代的突破,力求改变伊丽莎白时代浮夸华丽的文风,既注重对每一个所用词语进行细心精致的雕琢,又高度把控用词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一、审视《哈姆莱特》中的五大人物形象《哈姆莱特》中每一个人物形象的个性都非常鲜明,正反派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饱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主要分析剧中五大主角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剧情的走向,并使得人物语言各具特色。
哈姆莱特: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战士,性格比较复杂,他身上充分体现着那个时代最典型、最激烈的矛盾——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封建传统社会的极大束缚,他善于思考,观察敏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做事思虑过多,束手束脚,多疑敏感,过分强调自身作用,总是在思考而少有实际行动。
克劳狄斯:剧中的“大反派,大魔头”,典型的暴君,诡计多端的阴谋家,政治手段成熟,对权力怀有无尽的渴望,极度自私冷血残忍,为了王位无恶不作。
雷欧提斯:心胸狭窄,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容易冲动、丧失理智,经不住别人的教唆和挑拨,但是本性善良、敢爱敢恨。
乔特鲁德:从未懂得爱情的真谛,贪图皇后之位所带来的无上光荣和荣华富贵,表里不一,缺乏对爱情的忠贞,与哈姆莱特相反,不善思考,对于事物缺乏自己理智的分析判断,没有反抗意识,任凭他人欺凌。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双关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尤其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
双关语指的是一种词语或表达方式能够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的修辞效果在于为作品增加了幽默感、趣味性以及深度,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的翻译,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双关语的修辞效果之一是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感。
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会使用双关语来制造出一种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就展示了主角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犹豫和焦虑。
这种幽默感的修辞效果使得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了特殊的喜爱,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双关语还能够为作品增加趣味性和深度。
通过使用双关语,作家能够在简短的语句中创造出多重的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在约翰·米尔顿的《失乐园》中,他将主角亚当和夏娃把苹果作为人类最初的罪恶象征和知识象征,这既是一个字面的意思,也是一个隐喻的意思。
这种趣味性和深度的修辞效果使得作品具有更多层次的含义,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一种策略是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双关语保留在翻译中。
这种策略在保留作者意图和原作风格的往往会导致在翻译语言中丧失了双关语的效果。
另一种策略是转译,即通过使用中文中类似的双关语或类似的修辞手法来再现原文的双关语效果。
这种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但也很容易受限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
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读者的背景来进行意译,以确保翻译版本能够在目标文化中产生类似的效果。
从关联理论看《哈姆雷特》中译本的认知语用分析摘要: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独白和对话都体现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内涵。
在分析双关语、独白和对话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真实语用表达含义,借此理解哈姆雷特的思想活动,品味作品在思想和哲理上的深度。
关键词:关联理论哈姆雷特认知语用分析独白双关语关联理论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会话过程中的交际与认知。
史伯博与威尔森坚持认为关联原则成为言语交际共同恪守的共同原则。
具体地来说,如果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和内容改变了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具体的语境效果。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对听话人而言,这就存在相关性,也可以是说是关联性。
在人类认知的习惯和语言环境中,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即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一、双关语表达的认知语用分析在莎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剧中多次使用了双关语。
我们以第一幕第二场为例来加以说明。
克劳狄斯在弑兄之后取得了国王宝座,他允许雷厄提斯可以去法国,并主动与哈姆雷特说话。
而且他还使用了比较亲切的称呼“my son(我的儿)”。
这引起了哈姆雷特的反感,因为这个称呼过于亲近了,并不是同属之间的称呼。
克劳狄斯甚至进一步询问哈姆雷特:“你怎么仍旧阴霾弥漫”。
哈姆雷特立刻驳斥说:“国王陛下,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吃不消太阳的热乎”。
从这两句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关语的使用之妙。
从语用学语言环境分析,在哈姆雷特的回答中,他不仅利用单词sun 的一词多义的特点巧妙地回答,并由于父亲的去世,借此表达了自己此刻的阴霾心情。
而且,哈姆雷特也流露出自己此刻不想看见克劳狄斯的隐晦意思。
这是因为英语单词sun一词有皇帝及皇室的意思。
除此之外,对于国王称呼自己儿子的意图,哈姆雷特非常反感,所以在此他使用双关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上面这个场景中,哈姆雷特使用双关语来回答新国王克劳狄斯的问题,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
大 众 文 艺大140莎剧作品的部分语言特征不符合常规英语语言习惯。
这正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的体现,其中最突出的文学手段就是“变异”。
莎士比亚通过使用这种变异语言,形象地反映了剧中人物的独特个性。
这一点在莎剧《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中体现尤为明显。
一、语言变异与翻译1.变异的内涵。
所谓变异,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王佐良、丁往道,2005:412)。
不论何种形式的语言变异都会在视觉或听觉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经过变异的语言已经实现“前景化”,形成了不同作者的独特风格。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就要分析其语言变异,变异的总和就是作品的独特风格(刘世生、朱瑞青,2007:27-35)。
因此,语言变异的文体功能是适应语篇的特殊要求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
语言变异在实现其文体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着变异本身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潜力。
2. 用变异分析翻译的意义。
变异是现代文学文体学一个重要概念。
文学文体学是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申丹,1998),由此可知,通过分析变异即可分析文本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
当文学文体学被运用到文学翻译时,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分析原文和译文中语言变异的对等程度。
原因有二:一,变异的特点揭示了文学语言文学性的特质,决定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语言的前景化;二,在文学翻译者的手中,文学作品中的变异形式容易被“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很难实现“信”的翻译标准。
或许内容上可实现这个标准,但形式上不可避免会造成美学损失。
本文所分析《哈》的变异语言及梁实秋的译文就将说明这一点。
二、文本分析首先谈变异的分类。
利奇将诗歌语言变异分为八种: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及历史时代的变异。
这些类型的变异其实在其他文学语篇中也可以看到(刘世生、朱瑞青,2007:27)。
因此,可用这种分类法分析戏剧语言《哈》的变异。
刘世生指出,利奇的分类方法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双关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利用词汇的多义性或语言的语音、语法的歧义,产生一种幽默搞笑、巧妙诙谐或发人深省的效果。
在英美文学中,双关语被广泛运用,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
修辞效果英美文学中的双关语可以产生多种修辞效果:1. 幽默搞笑2. 意义深刻某些双关语不仅仅是为了取悦读者,更是用于表达意义。
比如,《哈姆雷特》中出现的这句双关语:“Out of joint…I doubt the stars are fire; / Doubt that the sun doth move; / Doubt truth to be a liar; / But never doubt I love.”中的out of joint既可以解释为“错乱”也可以解释为“脱位”,表达了哈姆雷特内心的困扰和对爱情的忠诚。
3. 巧妙诙谐双关语可以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转换产生诙谐的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赞叹。
比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出现的这句双关语:“There’s a common sort of beetle that’s given the name of ‘rhinoceros beetle,’ because he looks so much like a tiny rhinoceros.”其中的rhinoceros beetle可以解释为“犀牛甲虫”,也可以解释为“犀牛形态的甲虫”,通过对词汇的转换让文本充满趣味。
翻译策略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时,需要考虑如何保留原意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双关语的幽默性和诙谐感。
1. 保留原意在翻译中要尽量保留双关语的多义性,尤其是能够表达出原文意义的多义词汇。
如果不能保留双关语本身的多义性,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现,如换汉语的双关语、使用同音词、增加注释等方式。
2. 增加趣味在翻译中可以通过增加本地化的双关语和俚语、改变语序、增加余音等方式,增加趣味和诙谐感。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以《哈姆雷特》为例莫晨莉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5
【摘要】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双关语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使用了双关语的地方,在增添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起到了冷嘲热讽的效果,从而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在文章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哈姆雷特》作品中至少有90处的双关语,在翻译过程中,双关语的应用可能会影响到翻译效果,所以有必要通过对双关语的评析,合理应用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传达作品想要表达的文学魅力。
【总页数】4页(P142-145)
【作者】莫晨莉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以《哈姆雷特》中独白翻译为例
2.论交际翻译理论在英美通俗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3.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翻译策略探析
4.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分析
5.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到处都是哈姆莱特满嘴吐着情色双关与很多人一样,知道“小白”是从《万象》开始。
他那种学术八卦的调调颇对我的胃口,是以追看了好几年。
现在,《好色的哈姆莱特》出来了,据说是小白的第一本个人文集,作为暗地里的粉丝,能不捧场?不能啊!集子里收的文章大多见过,之所以肯花那29元钱,一是以为既然叫了“图文本”,也许会比杂志上原发的图清晰一些、大一些、多一些、暴露一些;二是想翻翻作者的前言或后记,多少满足一下我对小白本人的八卦欲。
可惜的是,第一个希望变成了失望,甚至,图还少了、小了、保守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咋就这么不为人民服务呢)。
第二个愿望也未能达成,小白是行家里手,神龙不见首尾玩得出神入化,私人化叙事半字也无。
悻悻然,只好细看陆谷孙先生的序《风月之余说小白》——姜到底是老的辣,看了陆老的第一句,我会心笑了。
陆老说:“谁说小白只写风月?他外文功底好,对域外书情了解得及时而全面,加上笔头功夫了得,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书评家、写作者。
”风月者见风月,学问家见学问,普通读者看到的只是折枝花的天花乱坠,唯有学院派才感慨,这每一朵花都曾是有根须的,空谷幽兰、墙内红杏、秘密花园里的曼荼罗,难为他怎么采来的。
小白举重若轻,那扎实辛苦的一部分,他轻易不让你看见。
回到陆老专论的《好色的莎士比亚》这一篇上来。
陆老也看过那本“Filthy Shakespeare”,小白在文中提及:“据英国女编剧、莎剧研究专家宝琳·基尔南(Pauline Kiernan)在她的新著《咸湿莎士比亚》(Filthy Shakespeare,2006)中统计,莎士比亚作品中涉及女性身体私处的双关词汇短语概有一百八十种以上,包括“玫瑰”、“指环”、“花园”、“鸟窝”、“水井”、“O”和“Spain”(西班牙)等等让人摸得着头脑和根本摸不着头脑的各种说法。
事关男性“阿物”的专用名词更是多达二百个以上。
此外另有七百多种涉及其它淫秽含义的双关词句。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2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4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5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6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7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8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9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10 海斯特—《红字》中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女英雄1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12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1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4 浅析中美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以欢乐谷和迪士尼为例15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老人与海》两中译本对比分析17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18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20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21 礼貌原则视角下萧伯纳《卖花女》人物性格探析22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23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2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25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26 动物荒原牧场——生态视野下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疆三部曲》27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探究28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29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3031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32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33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34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35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36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3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38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39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40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41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42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43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44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45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46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4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48 浅析中西方葬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49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50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5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52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53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54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55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56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57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58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59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60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61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62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6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64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65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66 不同IT企业官网英译现状调查67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68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69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70 性格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71 Consumerism in The Great Gatsby72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73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74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75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76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77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78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79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80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81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82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83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84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8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86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87 负迁移在词汇层面上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88 托马斯·哈代《还乡》中的时间与叙事89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90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91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92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93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94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95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96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97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98 论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中的不可能犯罪的文学创作技巧9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100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101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102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0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104 Perseverance in Belief—On the Death of Martin Eden105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106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107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108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10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0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111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12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1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14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115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116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117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118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119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20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1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122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23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24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25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126 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127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128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129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130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31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132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133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134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35 A Brave Call for Peace--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deric Henry and Catherine Barkley and Its Tragic Ending in A Farewell to Arms13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37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138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139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4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41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142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143 Analysis of Dialect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144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45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46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147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及美国梦的幻灭148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49 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150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151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152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153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154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155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156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57 论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顿悟1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9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60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16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62 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163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164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65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166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影响167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6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9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70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71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172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173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形象的成因分析174 《王尔德童话故事》的翻译美学探析17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76 A study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177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红色旅游的翻译策略178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17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180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8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182 漫威英雄漫画《美国队长》中的美国英雄主义183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184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185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186 探究瓦尔登湖的积极现实意义——倡导和谐生存发展模式187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188 由小说《暮光之城》看吸血鬼文化的演变189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90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91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92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193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94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195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96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197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198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99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200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2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3 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翻译及运用4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5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6 探析英语政治委婉语的应用7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8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9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10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11 英语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差异——以《傲慢与偏见》及其版改编电影为例12 跨国企业广告语在中国本土化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3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14 范畴原型理论关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5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16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17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9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20 《紫色》的妇女主义解读21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22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2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24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25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26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27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28 以《刮痧》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中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渡2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30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31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32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33 试论中学英语教育中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34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35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36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37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38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39 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动物形象的转换40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41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42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43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44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45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46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身体政治解读47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48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49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50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51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52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53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54 从文化角度浅析灾难电影《》和《唐山大地震》价值观的异同55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56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57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58 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59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60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61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62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63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64 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65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7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主题的研究68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69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70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7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72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73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74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75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76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77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78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79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80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81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82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83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马街中学个案研究84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85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86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87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88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89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90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91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92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93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94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95 简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格特征96 Reconstructed Motherhood in Beloved97 广告中英语歧义的研究98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99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100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101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102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03 探究瓦尔登湖的积极现实意义——倡导和谐生存发展模式104 字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105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106 浅析奈达等值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107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108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109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10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1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12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13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114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15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116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117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18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119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20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121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2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23 从任务型教学角度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The Story of Xi Wang为例124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125 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126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127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128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29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130 张培基散文翻译赏析131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132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1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134 英语委婉语浅析135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136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137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38 从《辛普森一家》析美国儿童基础教育的理念139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40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141142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143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4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145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146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47 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言语幽默解析148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原型分析149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50 模因论视角下的公司名称翻译151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152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153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154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155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156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157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158 动物成语的英译159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60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161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62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16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164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165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166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167168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169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70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171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172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17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174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7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176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177178 关于英汉动物习语区别的研究179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80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181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182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8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18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85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1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7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188 大学英语课堂话语分析189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90 从文学作品中继母形象变迁看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191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192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193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194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195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196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197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1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9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200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 Fors ter’s A Room with a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