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共48页
- 格式:ppt
- 大小:11.00 MB
- 文档页数:48
21* 女娲造人要点整理:1.易错字女娲.(wā)澄澈..(chéng chè)掘.起(jué)藤.(téng)掺.和(chān)莽.莽榛.榛(mǎng zhēn)踪.迹(zōng)2.多音字辟省澄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5.词语释义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一般无二:一模一样,完全相同。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文题解说】“女娲”是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是华夏子孙的“圣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造人”指女娲把黄泥捏成人,是本文的中心事件。
【创作背景】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本文是一篇神话,根据古代神话的记载,加入了作者的合理想象,由富有人性化的演绎扩充而成。
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人类渴望知道自己的祖先,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赞颂了女娲这位伟大母亲的勤劳、智慧,表现了远古时期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极富想象力的解释,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全文浅显易懂,教师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然后加以点拨,激发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象的训练。
《女娲造人》一等奖说课稿《《女娲造人》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女娲造人》一等奖说课稿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
即: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
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并学会复述故事。
2、体会女娲神、人的个性特点,体会字里行间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体会女娲作为神和人的一些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为神话生命的想象的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 3分钟下面我们先来玩个看图片猜故事的游戏吧!(规则:知道图片讲的是什么故事的同学可以举手抢答,看谁反应快,说得又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自然现象,凭借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而形成的故事。
(教师简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女娲造人》去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与幻想,领略一下它们的魅力吧!(板书)二、初读感知(走进故事)8分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动笔墨),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这样的句式开头: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提示:可以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描述2、概括要求:(1) 要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
(2) 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不漏掉主要情节。
【主要情节:1、女娲为什么造人?(孤独寂寞;她想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让世间显得生机勃勃。
)2、她是怎么造人的?(1、揉泥造人2、挥藤造人)3. 女娲怎样让人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让男人和女人配合创造后代)】(3) 语句通顺、有条理,能恰当地运用作者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
明确: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最后她用黄泥创造了人。
之后,女娲觉得一个个用手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人。
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师小结:同学们概括的很准确也很精彩。
三、细读探究(走进女娲)共20分钟过渡: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
2.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4. 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5. 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理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板书课题)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想知道些什么呢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造人后发生了什么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袁珂。
(展示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他著述颇丰,1950年出版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奠定了他的学术声望。
之后,他又撰写了多部与神话相关的著作。
2.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的特点。
(展示神话的定义和特点)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女娲(wā) 寂寞(jìmò) 蓬勃(péng bó) 澄澈(chè) 掺和(chān huo) 揉团(róu) 泥潭(tán) 绵延(mián) 神通广大眉开眼笑莽莽榛榛3.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讲述了女娲为了让世界变得热闹,用黄泥捏人、用藤条甩人,并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的故事。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2. 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的形象和情感。
3. 体会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的形象和情感。
(2)体会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神话中蕴含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先民们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与理解。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如何创造人类的。
2.展示课件中关于女娲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女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袁珂,展示他的相关信息,如生平、代表作品等。
明确: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家,四川新都人。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及《山海经校注》。
他把中国古代神话系统化,促进了神话知识的普及。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作品简介1. 介绍本文的出处及改写情况。
明确: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述改写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四、文学常识1. 讲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
明确: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1* 女娲造人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重点)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难点)一、课前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学习指导(一)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ì) 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揉.(róu)掘.(jué)起澄澈..(chéng chè)掺.和(chān)2.解释词语。
(1)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蓬勃,旺盛的样子。
(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采,神采,神色。
(3)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堪,忍受。
3.文体知识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袁珂(1916.7.12—2001.7.5),四川新都人。
神话学家。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
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三、学习指导(二)(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女娲造人》教案基本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提升目标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一、默一默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二、读一读1.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2.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阅读《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投影展示)①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
大班女娲造人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和活动,引导大班幼儿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升其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基本情节;2.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简化版《女娲造人》故事书、手工材料(纸板、剪刀、色纸等);2.幼儿准备:鹅卵石、彩色笔、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用简单的画面创设,让幼儿进入故事情境。
例如,老师可以模拟火焰,给幼儿展示一张黑白的地球图片,然后讲述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女娲创造的,引起幼儿的兴趣。
Step 2:故事讲述教师向幼儿介绍《女娲造人》故事的基本情节。
讲述过程中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手势,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互动。
示范提问:1.女娲用什么材料造人?2.女娲是怎么造人的?3.女娲造出了什么样的人?Step 3: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可以分发角色卡片,让幼儿扮演女娲、神仙、人类等不同角色,根据故事情节展开对话和表演。
示例对话:女娲:我要用泥巴造人,让他们能够生活在地球上。
神仙:女娲,你是天地的创造者,你的创造将会改变人类的生活。
人类:谢谢女娲,因为你的创造,我们有了美丽的地球。
Step 4:手工制作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制作女娲头像或类似的手工艺品。
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图纸或图样,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剪裁、粘贴和装饰。
Step 5:故事分享教师鼓励幼儿将制作好的手工艺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Step 6:反思与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并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询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制作手工艺品的感受。
鼓励幼儿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扩展:1.带幼儿到户外进行观察和探索,让幼儿通过感知自然世界,进一步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2.通过阅读相关绘本或连环画,进一步了解《女娲造人》故事的不同版本和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