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试验介绍、影响因素和用药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10
G试验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快速定量检测一、IFI的诱因:1、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2周以上,IFI的感染几率达80%以上);2、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3、AIDS等基础疾病比较严重、免疫力低下的病人;4、插管等介入性治疗;5、实体器官和骨髓移植治疗;6、使用激素治疗的病人;二、G试验检测1、G试验检测原理:通过检测真菌细胞壁特有成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Limulus)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G试验检测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IFI无创检测手段之一;(2)快速诊断,1小时为临床诊断IFI提供实验依据;(3)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早期治疗;(4)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动态监测,评价药物治疗有效性;(5)监护IFI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及时发现早期用药治疗;3、G试验检测标本采集要求:(1)可检标本: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尿液等无菌体液;(2)标本采集要求:采集过程要求无菌操作,用指定的肝素类抗凝、无菌、无热原采血管;常规住院病人早上用药前空腹采血/取样(血透患者透析前采血);(3)标本的送检和保存要求:标本采集后应在半小时内离心,2小时内检测完,若当日不能及时检测应将离心后的血浆转移至无热原转移管内-30℃冷冻保存,一周内使用;4、G试验检测结果判断:检测值<10pg/ml,阴性结果;检测值介于10—20pg/ml之间,临床观察期,应做动态监测;检测值>20pg/ml,阳性;说明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真菌感染;需要临床根据临床症状用药综合治疗;建议再次采血检测以确诊5、G试验检测临床干扰因素:(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应用纤维素膜会造成假阳性)(2)某些品牌的静脉制剂(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蛋白类制剂)(3)含葡聚糖或类似结构的纱布或其他医疗用品;注:针对可能出现的假阳性问题,建议动态监测得到真实的检测结果;6、G试验检测与传统真菌检测的优势:(1)快速提供检测结果:1--2小时出检测结果;(2)灵敏度高,定量检测,最小检测值5pg/ml;(3)阳性率高,达到87%;(4)检测不受抗生素影响;。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G试验是一种测定其中一种生化物质在血液或尿液中的浓度的方法,
例如血糖、血脂、血尿酸等。
通过测定这些生化物质的浓度,可以评估机
体的代谢功能和疾病状态。
例如,血糖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一个指标,血脂浓度的升高可能是高血脂症的一个指标,血尿酸浓度的升高可能
是痛风的一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生化物质的测定,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疾
病状态,并指导临床治疗。
GM试验是一种测定其中一种生化物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活性的方法,例如酶活性、氧化应激指标等。
通过测定这些生化物质的活性,可以评估
机体的代谢功能和细胞状态。
例如,一些酶活性的升高可能是其中一种疾
病的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升高可能是细胞氧化损伤的一个指标。
通过对
这些生化物质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G试验和GM试验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
疗方案。
通过对一些生化物质的测定,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疾病状态,指
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效果,预测疾病的预后。
例如,通过血糖浓度的测
定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通过酶活性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
肝功能是否受损,通过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总之,G试验和GM试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对于评估
机体的代谢功能和疾病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应用中,这两种试验
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预测疾病
的预后,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侵袭性真菌病即是以往所说的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粘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270余种,常见病原菌有念珠菌(占70%-90% )和曲霉菌(占10%-20%)。
常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有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糖尿病、肾衰、血透、慢阻肺、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激素治疗以及入住ICU 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巨大挑战,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且诊断困难,特异性诊断指标有限,继发性真菌感染常被基础疾病和治疗药物所掩盖。
和检验科相关的辅助诊断方法有培养法和非培养法。
血培养作用有限,阳性率较低(念珠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只有38%)。
相对而言,非培养技术就突显出其优越性。
真菌的检测的非培养技术常见的有G实验和GM试验。
此实验敏感性高,阳性检出率高,能早期快速诊断,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动态显色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广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入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破坏,1,3-β-D-葡聚才能释放入血,定植情况该实验为阴性,所以G试验可区分定植和感染。
G试验可检测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外的多种真菌感染,对于念珠菌血症而言, G试验检测是首选检查方法。
G试验检测一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手段。
G试验检测值<70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pg/ml 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pg/ml定义为阳性, 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是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酶免法。
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一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血液内存在GM。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你们知道吗,这两个实验在医学界可是非常有名的,它们可是用来诊断很多疾病的哦!那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我们来说说G试验。
G试验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检测人体是否感染了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这个病原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菌毒素。
G试验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种叫做伽玛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的细菌毒素注射到人体内,然后观察人体的反应。
如果人体产生了抗体,那么说明这个人已经感染了这种细菌毒素。
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在打疫苗时一样,只是这次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强壮,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病原体,从而进行治疗。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GM实验。
GM实验是一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检测人体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的肿瘤。
这个肿瘤就是我们常说的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GM实验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把一种叫做吉姆萨小体(Glycoprotein GM1)的物质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这些物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如果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大量聚集,那么说明这个人可能患有骨髓瘤。
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在做蛋糕时一样,只是这次不是为了让蛋糕变得更美味,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肿瘤细胞,从而进行治疗。
那么,G试验和GM实验有什么临床意义呢?其实,它们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医生确诊疾病。
通过G试验和GM实验,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细菌毒素或者是否患有骨髓瘤。
这样一来,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药物治疗。
G试验和GM实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哪种抗生素或者化疗药物对患者最有效。
这样一来,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G试验和GM实验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G试验假阳性因素:1、污染2、应用纤维素膜进行透析3、纱布以及其他医疗物品中含有葡聚糖;4、败血症患者(尤其是链球菌血症);5、某些抗肿瘤药物(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6、某些静脉制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的使用;7、磺胺类药物;8、个人饮食(某些患者喜欢吃蘑菇类食物)。
G试验假阴性因素1、G试验不能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2、使用某些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可非竞争性抑制1-3-β-D葡聚糖的合成);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解决策略:建议进行动态观测,同时可对用药疗效进行监控,帮助合理用药。
G 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主要适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是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程度。
连续检测GM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阳性:(1)使用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新生儿和儿童;(3)血液透析;(4)自身免疫性肝炎等;(5)食用可能含有GM的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污染的大米等。
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阴性:(1)释放入血循环中的曲霉GM(包括甘露聚糖)并不持续存在而是会很快清除;(2)以前使用了抗真菌药物;(3)病情不严重;(4)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表时间:2009-05-16 发表者:苏苗赏(访问人次:3112)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根据组织学特点将BO分为两大类型:(1)狭窄性细支气管炎,为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或纤维化的阻塞;(2)增生性细支气管炎,即管腔内纤维化。
感染后的BO通常为狭窄性细支气管炎。
一、病因BO的起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小气道上皮的损伤,这些因素包括感染、异体骨髓移植、肺移植、吸入有毒气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今日技能G 试验、GM 试验需要掌握的要点01G 试验检测成分1,3-β-D-葡聚糖,为医学上大部分重要真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人体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
02G 试验的假阳性因素及规避方法G 试验的假阳性因素和规避方法干扰因素 规避方法 一过性假阳性 应用含有葡聚糖的纤维膜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者 动态监测 医用辅料、纱布等操作过程中的污染通过食物摄入脂肪乳、牛奶、海带、蘑菇 空腹采血 血液制品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输注前采血 临床用药 抗肿瘤药物(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 用药前采血 磺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多黏菌素、厄他培南、复方新诺明、头孢吡肟、头孢唑林特殊样本 脂血症、溶血、黄疸 稀释(结果仅供参考,无诊断意义)03G 试验的假阴性因素及规避方法(1)接合菌不含1,3-β-D-葡聚糖,隐球菌的1,3-β-D-葡聚糖因菌体厚外荚膜较难释放。
(2)某些抗菌药物(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
(3)1,3-β-D-葡聚糖在常温下易降解,建议在标本采集后2h 内送检(一般不超过6小时),否则易出现假阴性。
(4)免疫复合物形成。
(5)目前仅适合血清标本。
(6)连续两次G 试验阳性可使G 试验的特异性显著增高。
(7)G 试验在器官移植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等指标明显降低,患者巨噬细胞功能减低,真菌不能被吞噬破坏,不能释放或少释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就可能呈阴性或者检测值偏低,而此时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因此在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FD )时还应考虑宿主因素,避免误诊。
04GM试验检测成分半乳甘露聚糖抗原,为曲霉菌细胞壁成分,曲霉菌特异性标志物,随菌丝生长释放入血。
05GM试验欧洲指南推荐(1)GM试验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不仅可以用于血清和BALF,也可以用于血浆和脑脊液的检测。
(2)不同临床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GM阈值,但是不需要根据患者类型不同区分不同的阈值。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侵袭性真菌病即是以往所说的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粘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270余种,常见病原菌有念珠菌(占70%-90% )和曲霉菌(占 10%-20%)。
常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有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糖尿病、肾衰、血透、慢阻肺、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激素治疗以及入住ICU 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巨大挑战,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且诊断困难,特异性诊断指标有限,继发性真菌感染常被基础疾病和治疗药物所掩盖。
和检验科相关的辅助诊断方法有培养法和非培养法。
血培养作用有限,阳性率较低(念珠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只有38%)。
相对而言,非培养技术就突显出其优越性。
真菌的检测的非培养技术常见的有G实验和GM试验。
此实验敏感性高,阳性检出率高,能早期快速诊断,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动态显色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广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入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破坏,1,3-β-D-葡聚才能释放入血,定植情况该实验为阴性,所以G试验可区分定植和感染。
G试验可检测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外的多种真菌感染,对于念珠菌血症而言, G试验检测是首选检查方法。
G试验检测一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手段。
G试验检测值<70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pg/ml 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pg/ml定义为阳性, 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是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酶免法。
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一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血液内存在GM。
G试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及其区别G 试验和 GM 试验作为检测真菌抗原的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近年来,这两种标志物受到较大关注,是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研究的热点,并且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文就目前关于 G 试验和 GM 试验的临床应用区别总结如下。
定义G 试验:又称 1,3-β-D 葡聚糖试验,是检测真菌的细胞壁成分 1,3-β-D 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1,3-β-D 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 G 因子,活化的 G 因子又可使凝固酶原转化为凝固酶,通过旁路途径激活鲎试验,从而产生凝集反应,故称 G 试验。
GM 试验:是检测曲霉菌细胞壁上的一种多聚糖抗原(即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在曲霉菌侵袭组织早期,曲霉菌细胞壁外层的 GM 可被释放入血,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GM 试验主要适用于侵袭性曲霉引起的感染。
临床意义G 试验方法具有快速、操作方法简单等特点,适用于隐球菌、接合菌(毛霉菌)以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感染;G 试验虽能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更多致病性真菌,且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假阳性率较低,但它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并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是此方法的缺陷。
GM 试验主要针对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可对血清、脑脊液、肺泡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检测。
据报道,有 2/3 的患者在其他诊断方法阳性之前 6 ~ 14d 即可检测到 GM。
另一方面,GM 的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连续检测 GM 也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根据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指南,其中 G 试验、GM 试验连续 2 次阳性为有意义的检查结果。
趋向性诊断,早期筛查真菌感染——临床医生的诊断帮手1-3-β-D葡聚糖本质及特点(1-3)-β-D葡聚糖特性G试验的特点耗时短,1小时左右;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量检测;对于念珠菌血症,G试验是首选;葡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
研究表明,(1-3)-β-D葡聚糖是占真菌壁50%以上的成分。
血液葡萄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1,3-β-D葡聚糖可用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对热极为稳定,高压121℃并不能使其灭活。
在念珠菌和曲霉菌细胞壁中含量较多,对G试验灵敏。
有效早期筛查,可检测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毛孢子菌等; 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中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及其它体液中含量增高。
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系统可将其清除。
在浅部真菌感染中(痰液、皮肤、粘膜等属于浅部真菌感染的范畴),(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1][2][3][4][5]G试验检测的临床意义——抢先治疗G试验和GM试验的比较易感因素广谱抗生素治疗;骨髓和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激素治疗;AIDS等免疫缺陷症;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插管等侵袭性治疗;基础类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等;是早期诊断IFI 无创检测手段之一;快速诊断:在1-2小时内为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症提供试验依据;指导用药:根据结果有针对性使用抗真菌类药物立即治疗;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评价药物的有效性;监护病程:监护侵袭性真菌感染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6]G试验检测结果判读1、趋向性诊断儿童阈值比成人偏高,建议用50pg/m l 为阈值趋向性诊断——G 试验阴、阳性意义早期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极大改善患者预后美国四大医疗中心做的关于IF I 的一项回顾性研究*IFI: Intensive Fungal Infection 侵袭性真菌感染对于IFI 的患者,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如图),因此早期有效抗真菌治疗至关重要。
G 试验作为一项早期诊断IFI 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治方向,改善IFI 患者预后。
针对IFI*提供早期有效筛查,为临床诊断及对症治疗指导方向。
G试验检测一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四天建议G试验可作为入院筛查的诊断手段,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方向,及时治疗。
[6][8][7]2、阳性意义3、阴性意义4、干扰因素据报道可能产生假阳性的原因有:不能检测:接合菌和隐球菌1)可以检测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但是不能区分真菌种类; 2)阳性结果指示有IFI的可能,可以区分定植和感染; 3)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真菌药物; 4)动态监测可以有效评价抗真菌药物的疗效;1)据研究资料显示,G试验对侵蚀性真菌感染检测性预测值为97.73%,建议作为入院筛查的有效手段,可以快速排除IFI的可能; 2)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药;1)污染;2)应用纤维素膜进行血液透析患者;3)某些纱布或其他医疗物品含有葡聚糖;4)某些品牌的静脉制剂(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含有葡聚糖;5)某些细菌败血病患者(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6)抗肿瘤类药物(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7)磺胺类药物;8)蘑菇类食物;注:G试验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目前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有价值的实验诊断方法。
[4][9][10][11][11-14][6] (3)我国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体以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最常见。
其次为新隐球菌、放线菌、奴卡菌、毛霉菌、青霉菌,而芽生菌、孢子丝菌及组织胞浆菌偶见报道。
肺孢子菌肺炎是由感染。
多见于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及AIDS的患者,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
(1)近5年.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美国国家医院内感染监测中心(NNIS )资料统计,20世纪90年代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率为80年代的1.9倍,而肺部真菌感染占深部真菌感染的60%以上。
(2)北京协和医院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本院1986-1998年期间痰、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部组织学检查真菌阳性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5%(120/127)的病例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44%)、结缔组织病(23%)、血液系统疾病(13%)和慢性肾脏病(8%),而呼吸系统疾病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常见。
(1)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 随着近年来发病率的不断增高。
IFI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病因之一。
[11][15][16][17](2)不同血液病患者IFI的发生率*AML=acute myeloid leukemia急性髓性白血病; ALL=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ML=chronic myeloid leukemia慢性髓性白血病; CLL=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NHL=nodular histocytic lymphoma结节状组织细胞淋巴瘤; HD=Hodgkin disease霍奇金病; MM=multiple myeloma多发性骨髓瘤;(3)血液科患者更应关注侵袭性曲霉感染所有的侵袭性曲霉感染中,大部分都是和血液科恶性肿瘤相关。
异基因骨髓移植7%,自体骨髓移植25%,血液肿瘤29%,总共就超过半数了。
(1)在ICU中,IFI除了可发生于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外,更多的则是发生于之前无免疫抑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
与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ICU患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带有多种体腔和血管内的插管,消化道难以正常利用,故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皮肤和体腔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侵人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与血液。
[18][19][19]参考文献[1] 张凤君,高春波等,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8,16(14):702-702[2]Miyazaki T, Kohno S, Mitsutake K, et al. Plasma(1-3)-β-D glucan and fungal antigenemia in patients with candidemia, aspergillosis and cryptococcosis [J]. Clin Microbiol,2000,33(12):3115-3118[3]张建芳等,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4] Pazos C,Ponton J, Del Palocio A. Contribution of (1-3)-β-D glucan chromogenic assay to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neurpenic adult patients: a comparison with serial screening for circulating galactomannan[J].J Clin Microbiol,2005,43(1):299-305[5] J. Clin. Microbiol. 2008.46:1009–1013.[6] 高蕾,周新.(1-3)-β-D 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2):123-125[7]P.Bria n Smith, et al, Quantificatio n of (1-3)-β-D Glucan Level s in Children: Preliminary Data for Diagnostic Use of the β-Glucan Assay in a Pediatric Setting [J], 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 July 2007,p.924-925 Vol. 14, No.7[8] Garey KW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6, 43:25–31[9]杨洁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价值。
J Mod Lab Med, Vol. 24, No.2,March.2009[10]雷红等,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评价抗真菌药物疗效的价值,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2):102-104[11]刘芳等,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1):20-23;[12] 吕沛华,赵蓓蕾,施毅,文昱婷。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动物模型制作及血浆β-葡聚糖检测的诊断价值。
Chin J Nosocomiol,2007,17(11):1328-1331[13] Obayashi T, Tamura H, Tanaka S, et al. Endotoxin-inactivating activity i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human blood samples [J].Infect Immun, 1986,53(2):294-297[14] Kanda H, Kubo K, Hamasaki K, et al. Influence of various hemodialysis membranes on the plasma(1-3)-β-D glucan level[J]. Kidney Int, 2001, 60(1):319-323[15] Wasser SP.Medicina l mushrooms as a source of anitiumor and immunomodulati ng polysaccharide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2, 60(3):258-274[16]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17] 钱小顺,朱元珏,许文兵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年7月第23卷第7期417-419[18]陈萍,马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