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道路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5
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北京市全市面积16800平方公里,规划市区基本上由城近郊八个区组成,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有二环、三环、四环及五环(又称公路一环),其中二环内为老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三环内为建成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北京市总人口1100多万,其中城市人口722万。
另据调查,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年平均流动人口总数达350多万。
但是,北京市人口分布极不均匀,70%的常住人口和几乎全部的流动人口集中在不足全市面积10%的规划市区内,造成市区特别是三环以内的市中心区人多地少、车多路少、“求”大于“供”的矛盾极为突出。
一、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1、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形态从城市规模的变迁来看,北京市不规则扩张不太明显,战略上的区域规划也并不发达,城市基本上在一个中心以圈团模式发展,市中心还有相当一部分用地属于居住和工业用地。
据统计,80年代初,北京二环路以内的机动车交通量已占全市区机动车交通量的42%。
近年来,这一范围内的人口与建筑规模与日俱增,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用地以平均每年增加10.73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张,市中心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三环路附近。
扩展后的中心区,特别是黄金地段地价的不断上涨,使这一地区土地利用形态及开发强度给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到2000年,北京三环以内和二环以内道路用地率分别达到21.2%和25.9%,远低于华盛顿、伦敦等世界同类大城市。
2、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几年北京市政府下大力进行道路建设,特别是1999年打通了平安大街、菜市口南大街;修建了白颐路、三里河东路等一大批主干道;对二、三环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包括改建西直门、大北窑等多座立交桥,封堵了上百个出入口,将二环路和三环路改建为半封闭的快速路,车辆行驶速度可提高30%;四环快速路于去年建成通车,五环公路线也修建了一部分,并完善了环路之间的快速联络线,对22条相关道路进行整治、展宽,打通断头路。
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其道路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北京的道路交通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交通流量巨大是北京市道路交通的一个显著特点。
每天早晚高峰时段,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拥堵成为常态。
主要的干道如二环路、三环路、京藏高速等,车流量常常达到饱和状态。
不仅是私家车数量众多,公交车、出租车以及各类货运车辆也在道路上穿梭,使得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大。
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交通问题。
一些商业区、住宅区和办公区过于集中,导致人们在特定时间段内集中出行,造成道路拥堵。
此外,公共交通的覆盖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使得部分市民更倾向于选择自驾出行,增加了道路的交通负担。
北京市的道路交通设施在不断完善和扩建,但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
道路的建设速度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一些路段的道路容量有限,容易形成瓶颈。
例如,在一些立交桥的出入口,车辆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影响了整体的交通流畅性。
同时,交通管理水平也对道路交通状况产生着重要影响。
虽然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措施,如限行、限购政策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部分路口的信号灯时长不能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进行灵活调整,导致车辆等待时间过长。
另外,交通事故也是影响北京市道路交通的一个因素。
尽管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不断降低,但每一起事故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局部交通堵塞。
一些驾驶员的不文明驾驶行为,如随意变道、加塞、闯红灯等,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也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停车难也是北京道路交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老旧小区停车位不足,新建小区的停车位价格高昂,使得很多车辆不得不停放在道路两侧,进一步挤占了道路资源。
在应对北京市道路交通问题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
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地铁线路和站点,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北京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1121097 彭鹏11121098 王亚洁(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环境工程)摘要: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从机动车尾气污染、交通扬尘、交通噪声、交通资源消耗四个方面对北京市的城市交通环境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北京;交通环境;大气污染;交通噪声;资源消耗引言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长足发展,车辆增加,车流量加大,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同时能源消耗量增大,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对北京这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北京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也以每年l0%以上的速率增长,截至2011年底已将近500万辆,如图1所示。
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由此带来的环境状况恶化则更为严重,城市中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在市区内已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
图1 2000年以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趋势图城市交通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交通给城市的环境带来的危害,如尾气排放加剧城市大气污染等问题。
北京城市交通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交通大气污染,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和交通扬尘;2)交通噪声污染;3)交通能源消耗;4)交通的土地利用问题。
以下将针对这四个方面对北京城市交通环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交通大气污染北京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10和SO2,随着工业污染控制与交通的快速发展,NO x污染逐渐增多,NO2/SO2的比例逐年增高。
可见,北京市大气污染从以PM10为代表的沙尘型和SO2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逐步向NO2为代表的汽车尾气型污染过渡。
1.1 机动车尾气排放1.1.1 尾气排放现状北京空气中的CO85.9%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空气中的NOx则有56.9%是拜机动车尾气之赐,而NOx是造成灰霾天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机动车尾气对北京空气的毒害。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作者孙宇学籍批次0703学习中心奥鹏北京联大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行政管理指导老师谢志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摘要:针对北京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问题,结合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提出应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认为北京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效。
根据汽车交通的群体性特点,采用政府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
结合国际城市的交通管理措施,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等方面加强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
关键词:交通;外部性;政府方法目录 (2)引言 (3)一、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原因 (3)1、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 (3)2、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 (5)2.1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5)2.2城市布局不合理 (5)2.3交通结构发展失衡 (6)2.4交通管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 (6)二、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7)1、外部性理论 (7)2、北京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 (7)3、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 (8)4、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9)三、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及政策建议 (10)1、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 (10)1.1新加坡拥车证制度 (10)1.2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 (10)1. 3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 (11)2、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政策 (11)引言: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的大都市,交通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北京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重,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交通投入、道路系统的原因,也有交通结构、交通管理的原因,更有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上的原因。
北京拥堵情况1. 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交通拥堵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对北京的拥堵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原因分析2.1 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私家车。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私家车拥有量已经超过了600万辆。
这么庞大的车辆数量对北京的道路容量造成了严重的挤压,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
2.2 市区道路规划不合理北京的市区道路规划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跟上。
许多道路狭窄,不符合现代城市交通流量的需要。
加之,一些主要道路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未来的交通需求,导致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2.3 公共交通发展不完善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道路容量的限制,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轨道交通、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在高峰时段也经常出现拥堵,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开私家车出行,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
2.4 驾驶习惯不良在北京,很多驾驶者存在不良的驾驶习惯,比如闯红灯、随意变道、乱停车等行为。
这些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不仅导致交通秩序混乱,还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3. 解决方案3.1 建设更多的交通路网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需要加大对市区道路规划的投入。
应该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网络,提高道路容量,减少交通挤压。
3.2 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北京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力度。
增加轨道交通、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提高运行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3.3 严厉执法,惩罚违规行为为了改善交通秩序,北京市需要加强交通执法力度,加大对不良驾驶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交通宣传教育,提高驾驶者的交通规则意识,倡导文明驾驶。
4. 结论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北京交通发展报告1. 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交通发展一直是其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的交通系统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扩大。
本报告将对北京的交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网络建设、公共交通系统、道路拥堵情况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北京市交通系统的现状,我们可以为未来的交通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2. 交通网络建设北京市交通网络建设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对交通需求的增加。
过去几年里,北京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
•高速公路:北京市高速公路网覆盖了全市各个区域,并与周边城市相连。
这些高速公路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间的联系。
•地铁系统:北京的地铁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北京地铁已经连通了城市的各个主要区域,并不断进行线路扩展和更新。
•公交系统:北京的公交系统也非常发达,市内各个区域都有公交线路覆盖。
公交车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也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
3. 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是北京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道路拥堵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地铁系统:北京地铁是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
它不仅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扩展,地铁成为了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
•公交系统:北京的公交系统不仅线路密集,而且运营时间长,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可以方便地在公交站点上车,不断地更新的公交车辆也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便捷的乘坐体验。
•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也成为了北京市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租借共享单车,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共享单车的推广不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也为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做出了贡献。
4. 道路拥堵情况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北京市的道路拥堵问题也日益突出。
道路拥堵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困扰,还引发了环境污染等其他问题。
北京城市治理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展望近年来,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城市治理,强调“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然而,北京城市治理现状并不完美,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北京城市治理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交通拥堵众所周知,北京市是一个人口密集、车辆拥堵的城市。
城市道路狭窄,车流量大,通勤时间长。
目前,北京市正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提升,如地铁、公交等,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同时,城市管理部门还在不断地完善停车管理、交通信号灯控制等方面,以减少拥堵情况的发生。
二、环境污染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汽车使用、加强垃圾分类和清理工作、推广清洁能源等,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未来,北京市还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强污染源监管等,以进一步减轻环境负担。
三、城市安全城市安全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北京市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如商场、校园、地铁等。
此外,北京市还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一套城市安全监管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安全隐患。
未来,北京市还将深化公共安全工作,提升城市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四、城市开放和服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也要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的需求和趋势。
因此,北京市积极推进城市开放和服务,吸引外资、外商、外国留学生等,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
未来,北京市还将继续推进城市开放和服务,深化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五、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市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市民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北京市在公共服务、交通管理、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强了与市民的沟通和合作,鼓励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参与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未来,北京市还将继续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促进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建设。
北京市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及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北京市的交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因此,了解北京市交通运输现状及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于改善北京市的交通状况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北京市交通运输的概况,包括交通运输网络的构成、主要交通方式的使用情况以及运输需求的特点等。
其次,重点分析北京市交通运输面临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出行不便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发展。
最后,本文将展望北京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旨在解决当前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北京市交通运输现状的全面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可以为北京市交通运输的改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本文也将深入研究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为北京市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的交通运输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进行介绍,包括主要章节的标题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北京市交通运输概况2.2 北京市交通运输问题3. 结论3.1 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前景3.2 对策建议在引言部分之后,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北京市交通运输概况和北京市交通运输问题。
在正文部分分析完交通运输现状后,结论部分给出了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前景以及对策建议。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北京市交通运输的现状和发展。
1.3 目的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探讨北京市的交通运输现状,深入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前景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工程建设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市的道路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质量要求都具有极高的标准。
本文将从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的现状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四级路网体系覆盖了全市各地。
其次,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道路工程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如海绵城市、无人驾驶等技术在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道路绿化、排水、照明等附属设施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的特点1. 规模宏大: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规模庞大,涉及全市多个区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
2. 标准较高:作为首都,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标准较高,要求满足高密度交通、高标准绿化、智能化管理等需求。
3. 技术创新: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道路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4. 环保理念: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强调环保理念,注重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如智能交通系统、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应用。
2. 绿色化: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如生态道路、节能照明等。
3. 综合化:城市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综合化,如多功能车道、公共交通优先等。
4. 精细化:为了提高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北京市将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如施工工艺优化、工程质量监管等。
总之,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秉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不断提升道路工程建设的水平和品质,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对北京交通状况的探讨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人口大都市,其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北京交通现状、交通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改善北京交通状况的建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的交通现状。
北京市是我国交通网络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密集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系统。
地铁、公交和出租车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然而,由于人口过剩和车辆增加,目前北京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交通压力明显增大,不仅影响市民出行,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北京的交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首先,交通拥堵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人口密度高和道路狭窄,加上私家车数量增加,道路的承载能力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不堪。
其次,交通事故频发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据统计,北京市每年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众多,其中很多是由于交通拥堵和违规驾驶造成的。
此外,交通拥堵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
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尾气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针对北京的交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范围。
加大对地铁、公交线路和站点的投资力度,增加车辆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
其次,要加强交通管理和执法力度,严格控制违规行为。
提高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和运行效率,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交通秩序。
再次,鼓励和引导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共享单车等。
推广环保车辆,并设立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市民购买和使用清洁能源车辆。
此外,可以采取差时差价收费制度,通过高峰时段阶梯收费和低峰时段优惠收费,引导市民分散出行,减少交通拥堵。
最后,应该加大城市道路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力度,增加道路宽度和数量,提高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
综上所述,北京的交通状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解决的办法。
摘要摘要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也随之日益严峻。
交通拥堵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拥堵问题始终是诸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焦点。
而交通拥堵问题主要由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不均衡导致的。
北京现阶段交通需求的特点:一是出行需求总量巨大超过了现阶段的道路供给水平;二是出行方式结构不合理,私家车占比过高,公共交通占比有待提高。
本文以北京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阐述北京的交通拥堵特征,为北京交通拥堵治理和城市交通规划提出建议,也为其它特大城市乃至全国的交通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以交通供需理论、城市交通发展理论、需求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总结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交通需求特征、交通供给特征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介绍北京市交通供需现状。
然后依据抓取的数据对北京市道路拥堵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时间特征和拥堵的空间特征以及其他一些拥堵特征。
最后采用多元对数回归模型,以线上抓取和实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道路拥堵与车辆数的关系以及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实证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道路很通畅的情况下,车辆数的增加对拥堵几乎没有影响;之后伴随着车辆数的增加,拥堵呈现边际递增;在达到一定的车辆数之后,拥堵随着车辆数的增加呈现边际递减,并逐渐达到饱和。
二是道路沿线是否有地铁对道路拥堵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公交站密度和公交专用道加重了高峰期的道路拥堵状况,人均GDP和常住人口对道路影响是显著的,这部分决定了出行需求总量。
最后针对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应对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控制交通需求总量,优化出行结构,减少小汽车出行数量和比例,为了削减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可以考虑征收拥堵费,利用经济杠杆,从总体上消减小汽车出行数量,限制特定时间特定路段的交通流量,调节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一、背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交通业发展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却是北京市的一大瓶颈。
二、北京市交通现状1.交通路网建设不足北京市地域辽阔,但是交通路网却建设不足,路网容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北京市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往往需要承受大量的交通流量,交通拥堵严重。
2.人口密集度高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度高,人口数量大也是导致交通拥堵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北京市地铁网络覆盖面积较大,但是地铁网络规模仍旧不足以解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3.汽车数量过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
根据2019年第四季度北京市统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600万辆,其中私家车约占三分之二。
车辆数量的增加对城市交通流量形成巨大的冲击,道路拥堵问题逐渐加剧。
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疏解措施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缓解交通拥堵的程度。
1.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轨道交通的投资力度,同时,自行车、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也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2.开展交通管制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对车辆数量进行限制,尤其是对机动车的限制。
在早晚高峰期间,对进入城区的机动车实行差别化限制。
此外,为了促进地面交通流畅,北京市政府已经对路口、慢行道等区域进行了交通管制,以缓解拥堵程度。
3.推动出行绿色化推动出行绿色化也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政府已经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应用,同时对传统燃油车的排放和使用加强了限制。
四、新兴技术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的作用新兴技术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新兴技术的案例:1.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结合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城市交通的全局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交通效率。
北京市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下面将从北京市交通运输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介绍。
首先,北京市交通运输现状可总体分为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几个方面。
在公路交通方面,北京市有发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包括环城高速、中环路、东西向主干道等,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网络,但也因此出现了交通拥堵问题。
铁路交通方面,北京有多条高铁线路和城际铁路,连接了全国各地,为北京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在航空交通方面,北京市有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为北京市的国际交往提供了便利。
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北京市有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为市民和游客出行提供了多样选择。
未来,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将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网络覆盖率和通达性,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公路交通方面,将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在铁路交通方面,将继续扩建高铁线路,加强城际铁路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在航空交通方面,将继续提升机场设施和服务水平,拓展国际航线,加强与世界各地的交通联系。
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将继续扩建地铁线路,提高公交运营水平,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总的来说,北京市交通运输现状发展水平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将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北京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
北京通州区的交通发达吗?一、道路交通发展现状通州区是北京市辖区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以东,交通发展扮开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道路交通是交通体系的核心,北京通州区的道路交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州区的交通发展始终把“疏通、联通、高效”作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该区拥有丰富的交通资源,包括通州北苑路、通胡大街、通胡中街、通胡西街等主要道路,以及京承高速公路、京通快速公路等主要高速路网。
这些道路的畅通,为通州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公共交通建设成果除了道路交通,通州区还积极推动公共交通的建设。
通过加快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加大公交车投放力度,通州区打造了覆盖面广、服务周到的公共交通网络。
如今,市内往返通州区的公交线路已经达到100多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缓解了交通压力。
此外,通州区还充分发挥地铁交通的作用,目前已经开通了通州北苑地铁站、通州北关地铁站,以及通州北苑地铁站至英雄村地铁站的地铁线路。
这些地铁线路的开通,大大提升了通州区居民的出行效率,加快了区域的发展步伐。
三、交通建设规划展望为进一步提高通州区的交通发达程度,通州区政府积极谋划未来的交通建设规划。
首先,通州区计划加大道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拓宽和改造现有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同时,将加速推进新的道路项目,为整个区域的交通提供更为便捷的通行条件。
其次,通州区将继续扩大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增加公交线路密度,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还将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的发展,修建更多地铁线路,进一步提升通州区的交通便利度。
最后,通州区还将注重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交通管理和指挥调度,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北京通州区的交通发达程度在不断提高,道路交通和公共交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面对未来,通州区将继续推动交通建设,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条件,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1.当前北京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分析1.1北京城市交通的基本状况截至1998年底,公路环以内拥有宽度6米以上的城市道路长度为1103.77公里,道路用地33.83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70公里/平方公里,用地率5.21%。
其中,城区(二环路以内)路网密度为3.7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11.71%。
北京市域内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2498公里,比1990年增长了30%,平均年递增率为3.3%。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8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30.72万辆。
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为89.07万辆。
在89.07万辆民用汽车中,客运汽车保有量为69.03万辆,货运汽车保有量为19.61万辆。
1998年末,全市拥有公共电汽车5572辆,运营线路322条,线路总长度达6174.5公里。
拥有保养场8个,运营场22个,场站用地规模超过169万平方米,与十年前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乘车难,以及长期存在的车辆保养能力与需求不平衡、停车场用地不足的矛盾。
小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数量已分别达到4093辆和6.55万辆,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出行目的,特别是来京流动人员的乘车需求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地铁的运营车辆和年客运量分别达到435辆和4.63亿人次。
1998年末,全市民用货运汽车为19.61万辆,全年完成货运量2.75亿吨,货物周转量78.32亿吨公里。
其中,营业性货运机动车约10.77万辆(占总数的55%),承担货运量1.96亿吨(占总量的71%);其它自用车辆约为8.83万辆(占总数的45%),货运量约为0.79亿吨(占总量的29%)。
1.2当前北京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从而带来了交通需求的迅猛增长。
面对城市交通需求的急剧变化,市政府多方筹资,加大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每年交通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已经达到11~15%,超过1981~1985年每年平均6%的水平。
尽管如此,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帐过多,加之交通需求的增长,使得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反映在城市交通方面存在有如下的主要问题。
⑴ 市区道路交通全面紧张。
近15年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始终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势头,平均年递增率为16%。
1998年底全市机动车就已超过了130万辆。
这种持续高增长势头的交通需求是现有城市道路空间资源条件无论如何难以承受的。
目前,市区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超过10000辆以上的路口有55个,5000~10000辆的路口有51个,严重拥挤堵塞的路口和路段已从1994年的36处增加到99处。
市中心区道路网高峰期的平均负荷度已经超过90%,11条主要干道的平均车速已降至每小时12公里,个别路段的车辆行驶速度仅为7~8公里/小时,有近1/5的路口与路段呈现瘫痪状态。
这种紧张局面与东京、巴黎、纽约和伦敦六、七十年代的状况极为相似。
应当特别指出:“七·五”和“八·五”期间市区道路面积每年增加3~4%,而“七·五”期间市区道路交通负荷每年只递增5%,“八·五”期间则猛升至18.5%。
无疑,道路设施供求剪刀差在日益加大,未来道路交通形势之危急实堪忧虑。
⑵ 城市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发展滞缓,近年来机构改革力度和资金投入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公共交通总公司管理机构的转型及“公交优先”措施的实施,地面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有了初步的改观,在目前44公里的公交专用道上,市区公共电汽车运营速度由前几年的10公里/小时上升至现在的21~25公里/小时,公共电汽车年客运量终于有了十年来新的突破,达到了34.5亿人次。
但由于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的滞缓,使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仍然无法摆脱发展落后的局面。
从60年代修建第一条地铁至今,30年中只建成42公里,平均每年不到1.5公里。
目前,轨道交通在整个公共客运系统中承担的客运量份额只有10%左右。
与国际上处于同等地位的大城市相比,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相当落后。
东京、巴黎、纽约及伦敦等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在公共客运系统中早在十年前就已占有50%以上的份额,就连修建地铁较晚的香港其地铁客运量在公共客运系统中所占份额也接近50%。
有鉴于此,尽管地面公共电汽车年客运量开始有所增长,由于轨道交通运力有限,目前北京现有公共客运系统在城市日常出行中所承担份额仍不足40%,远远低于国外现代大都市普遍达到的水平(70%以上),城市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亟待发展。
此外,地面公共客运系统还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状态,政府补贴额逐年猛增。
但1998年公共电汽车仍然亏损9.5亿元。
⑶ 城市社会化专业货运系统发展乏力,社会运输效率连续下降。
由于经营管理体制及运输市场管理长期存在未得以解决的问题,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市专业化公共货运不断萎缩,在全市货运总量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社会运输效率近二十年间也下跌了112%。
伴随专业化公共货运不断萎缩的同时,非专业化的“自货自运”运输方式则得以无限制地扩展和膨胀。
货运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货运车辆无效出行量不断增加,使得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市区道路交通更是雪上加霜。
据前几年的调查资料,北京市货运车辆的平均实载率不足40%,与国外大城市中等水平相比,至少相差20个百分点。
⑷ 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乱停车”已经成为严重干扰城市正常生活,损害首都形象的一大忧患。
据统计,1998年底市区拥有各类民用机动车69万辆,每天滞留在京的外地车辆约2.5万辆。
然而市区范围内目前只拥有各类停车泊位(包括单位及个人的自用车位)47.5万个,平均每辆机动车拥有的停车位只有0.67个。
其中,每辆车必备的自用停车泊位40.8万个,公共停车泊位6.7万个。
应特别强调,在47.5万个停车泊位中,单位大院的停车泊位有33.8万个,占停车泊位总数的70%,在这33.8万个停车泊位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宜作为自用车位使用,市区现有车辆中实际约有40%(约29万辆)的车主至今还是“有车无位”。
而在6.7万个公共停车泊位中,除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弥补自用停车泊位外,还有占路停车场202处,停车泊位1万个。
有鉴于此,市区停车设施不仅车辆必备的自用停车泊位严重短缺,而且公共停车场也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还存在着停车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如停车收费不合理、公共停车设施利用率不高等。
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市区不论白天还是夜间,北京市每条大街两旁,胡同内乃至居住区内随处可见杂乱停放的各类机动车。
严重失控的静态交通不仅破坏市区干道的交通秩序,大幅度削减道路通行能力,而且也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
1.3北京交通问题的症结分析引发城市交通持续紧张局势的原因和问题症结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⑴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仅引起交通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长,而且引发交通需求在质的方面深刻的变化。
近十年来,直接刺激交通需求增长和发生质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几点:经济结构改变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发育成熟;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过去的不足40%,上升到5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257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011亿元。
人口、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的变化:全市常住人口接近1100万;流动人口高达229.9万(1997年调查);外来劳动力占市区雇用劳力总量的62%(1997年);市区建成区以每年近11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市中心区土地高强度大规模的再开发等等。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近十年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成倍增长,1998年平均工资已超过12000元;城镇居民家庭资产户均达到6.87万元;家庭消费中,旅游及购置汽车所占份额占9%。
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促进了汽车的销售,近几年全市私人客车年平均递增42.5%,私人客车总数已占全市客车总量的近33%。
基于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近10~15年北京市城市交通需求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每年增长幅度竟然超过“七·五”期间平均年增幅的一倍以上,其中,1998年一年增加了16万辆;道路交通负荷每年递增18.5%;城市人口出行量年递增率估计在15%以上;出租汽车和地铁的客运量平均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8.5%和14.3%;城市货运量平均年递增率在6%左右。
交通需求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需求的多层次差异性愈来愈突出,由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沿用至今的运输方式单一化,服务不分层次的公共客货运输体系根本无法满足这种多层次、差异性很大的社会需求。
近年来,市区出租汽车超常发展和非社会化服务的货运车辆迅猛增加,正是这种供求关系失衡的一种反映。
其次,由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及地价区位级差的出现,城市土地使用布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引发城市交通源流分布格局的改变,例如中心区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主的高强度房地产开发活动,势必导致中心区交通吸引强度的极度增大,中心区与周边地区的穿梭交通量也相应增大。
⑵尽管近十年大幅度地增加了市区道路网建设的资金投入,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市区道路网固有的严重缺陷。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市区道路系统存在着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严重缺陷。
以交通量最为紧张的中心区为例,现有道路网密度为3.72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仅为11%左右,与国外一些大城市相比,如纽约市区、伦敦中心区、东京都区部(23区)的道路用地率指标分别为25.4%、24.8%和14.6%,可见目前北京的道路资源状况是何等紧缺。
虽然经过近十年较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区道路用地率也只不过增长不足2个百分点。
此外,市区路网的结构性缺陷(缺少完整的快速过境走廊系统,干道与支路的比例失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没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相互干扰等等)也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⑶社会化公共运输没有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社会运输效率低下,未能合理使用道路交通设施。
北京市区居民的日常出行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自行车、单位自备车及私人汽车等非公交方式,公共客运系统承担的出行量份额不足40%。
就公共客运系统的运力构成而言,常规地面公共交通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轨道交通承运的份额只有10%左右。
货运系统的情况比起客运还要更严重些,全市货运车辆中注册营运的不足70%,而交通运输部门从事正规专业运输的车辆只占总数的2%左右。
社会化专业运输与非社会化运输效率差别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就公共客运与私人(或单位自备)客车相比较,占用道路空间相差15~20倍;据调查统计,专业货运与非专业货运效率相差7~10倍。
因此,可以断言,客货运输社会化程度过低是造成北京城市交通持续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