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8
《拟行路难》教案——鲍照【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全诗。
②分析诗句中“愁”的表现方法和社会根源。
2、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诵并理解诗歌。
②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悲愁苦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①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②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诗歌,分析“愁”的表现方法和根源,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朗读和朗诵,有些什么样的差别?明确:词典上是这样辨析这两个词的: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朗读诗歌——初识诗歌内容和情感1.现在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学习新课——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我们开始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预设: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2.出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诗歌①请大声读2遍给自己听,看看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②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让他/她给你提点建议。
③请面向所有老师和同学秀秀你的声音。
3.学生代表尝试读。
要求: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弄清情感、语调、语速。
教师总结:本诗要读出忧愁、悲愤、苦闷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这首诗整体上语调要平缓,语速不宜过快,具体表现为:前六句句式长短相间,五言七言交错,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吞半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感。
后两句连用七言,一升一降,对比鲜明,情感达到高潮。
4.教师配乐示范读。
5.教师总结朗诵基本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到位,语调有升降,语速有快慢,感情要饱满。
6.学生集体齐读,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读懂大意;知人论诗;领悟情感;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1、认识体裁。
2、诵读交流。
3、问疑释疑。
二、知人论诗1、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2、再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问题切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领悟诗歌主旨)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知命吗?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诗人知命。
但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比兴)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门第。
不平)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比兴;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将真实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表现得曲折跌宕。
五、拓展:多读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味他们对待艰难人生之路怀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在逆境的个人修养难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过程【导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
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的烦恼是什么。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课堂知识点拨】一.题解拟行路难:摹拟汉乐府杂曲歌辞《行路难》而作的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各体,主要是抒写人生感慨及表达寒门士人的仕途坎坷,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这十八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活、生命、命运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才之痛,时代之悲——《拟行路难》品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中无法排解的愁情,理解作者面对命运的态度。
3.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把握时代、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说到中国的神话人物,我最喜欢的就是“哪吒”,通过影片《哪吒》了解一下。
(视频导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取材古典小说,但结合社会风貌注入了“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内核,刻画了一个:呐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口号,从接受命运无常、奋力对抗命运不公,再到战胜命中注定的“天劫"的立体人物形象“哪吒”,完成了从人生的落寞与无助到自我的探索与强大的升华蜕变,诠释了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下的不屈抗争。
而回望文学,李白写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同样是对不公的反抗,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追溯回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诗人鲍照又会用《行路难》这个乐府旧题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走近《拟行路难》感受人才之痛,体会时代之悲。
初读诗歌,解读题目“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是什么“拟"是什么意思“行路难”:汉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拟":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行路难》共18 首,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再读诗歌,感悟诗情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绪(诗眼: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置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