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业余求学)
第一层(21——23自然段):写在待业期 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
第二层(24——27自然段):写找到职业 后,边做事边上夜校的经过。
第三层(28自然段):作者对那时恶劣的 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 敬仰和怀念。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
联系匈牙利小说家莫利兹“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 常常笑的”这句话,仔细琢磨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 含义: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 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2.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 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 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 居然写出来了。
读第四部分: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点题,表达作者对当时的恶劣 政治制度的痛恨,对良师益友的感 激、敬仰和怀念。
哪名同学能总结一下本文围绕中心,重点 突出、详略得当的选择材料?
• ——本文紧紧围绕幼年求学这一中心选 择材料,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 段:正规上学、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 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第二、第四部 分是记叙的中心,进行了详写。第一、 第三部分则分别交代了两个阶段的背景, 用略写。与求学无关的往事,一律不写。 这样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 *日久天长:形容时间积累得很久。
*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寥寥:非常少。
*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
*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 朋友。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兀立:直立。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的中 心: 记幼年求学之事。
文章结构梳理:
•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