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由案例谈方法.ppt
- 格式:ppt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68
研究性学习模式和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或者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所谓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就是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具有探索性的生物学问题予以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预,主动探索,主动思量,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
1 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选择课题的原则及案例分析1.1 研究性学习模式1.2 应用1.2. 1 实践性原则。
生物学的研究课题实践性较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课题最有价值。
所以,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如“农村焚烧秸秆的利与弊”“城市汽车尾气的危害”“水域污染与鱼塘富营养化对鱼的影响”等,对生物学热点问题的研究往往能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所以,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如“沙尘暴的产生”“荒漠的管理”等。
1. 2. 2 创造性原则。
为生物教学而设计的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学生而言,应具有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课题解决的思路或者方法不应该是惟一的,其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没有可循的答案。
因为对具有开放性的生物学问题的学习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2.3 可行性原则。
首先,课题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相适应,即我们常说的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其次,课题必须符合客观条件(时间、人力、物力)。
1. 2. 4 区域、社会性原则。
选择的课题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结合当地的实际,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认识当地的一些实际问题。
1.2.5 形式多样性原则。
可采用“观察与思量”“资料分析”“调查”“摹拟制作”“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等形式。
一、研究背景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大功能观;树立基础教育要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奠基的大人才观;树立基础教育要实现各种教育因素最佳组合的大育人观。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了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掀开了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实验,称“多样化途径”。
该实验由学校领导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校内也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
至1997-1998学年,全国各学区都有一部分初中开设了“多样化途径”课程,其中巴黎学区109所初中有33所参与实验。
法国教育当局认为,学科教学的分隔,是影响学生获得一般概念、建立学科之间及与周围环境联系的障碍。
学生根据兴趣组成小组自主学习,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途径”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
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是惟一涉及该年级教学大纲各学科内容的课程;它既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也不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而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它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但它和课外活动不同,不是课外活动的派生物。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正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与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强调学习者通过自主思考、主动发现和深入研究问题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这种方法通过引入一系列真实且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老师在问题设计上可以选择和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选择与学生个人生活和兴趣相关的问题。
通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促使他们自主掌握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设计上,可以采用多元且开放的问题形式。
例如,不仅要提出具体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
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其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除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还有一种实践方法是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通过设立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项目学习中,老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扮演指导者和学生学习者的角色。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将在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一:小组合作研究在一个九年级的历史课上,老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开始时,老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不能维持?”学生们分成小组,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开始他们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很多挑战。
有的学生发现要理解凡尔赛体系,需要对一战的起因和结果有深入的了解;有的学生发现要找到凡尔赛体系的不足之处,需要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