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江两山大格局 打造三峡旅游目的地
- 格式:doc
- 大小:56.01 KB
- 文档页数:13
青林寺谜语度假村概念规划——行云流水、返璞归真,经营文化,再造遗产一现状概况1、规划范围区位宜都青林寺谜语村隶属宜都市高坝洲镇西北侧,地处清江北岸,紧邻长江黄金航道,距宜昌市约40公里,宜都陆城20公里,三峡国际机场28公里,宜昌火车东站32公里;本次规划研究主要从建构美丽乡村、提升主题文化、发展农旅经济等角度,结合天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青林寺谜语度假村前期概念规划等课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次规划范围:南以高尔夫球会为界,北以游士坡为边,西抵清江东止电站,内含青林寺遗址、内港池、柳津滩码头、村委会等约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体地形地貌北高南低,中部是核心港池,局部有零星的村庄民宅建设;2、现状建设情况1整体经济基础较好全村下辖4个村296户984人,总的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耕园地面积1111亩,低产林、低丘岗地改造面积800亩,山林面积2000余亩,水岸线公里;2012年该村实现经济总收入约2000万元其中渔业收入约1200万元;种植业41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400万元;牧业230万元;餐饮服务业21万元,人平纯收入约万元;社区道路和有线电视全部覆盖,电脑入户率达30%;2)综合建设水平较高青林寺村地处高山与平原交汇的浅丘地带,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年平均温差不大,整体环境十分宜人;近几年随着高坝洲梯级电站的建设与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青林寺村比较注重规划,建设秩序分明,层次感较强;已经建成国际高尔夫球会、户户通硬化道路、谜语村牌坊、移民安置点、文化展览馆、规模化桔园等综合设施;3、资源特征分析1历史人文资源富集千年古寺:青林寺始建于唐代扩于宋朝,鼎盛时期是在明清,乾隆御赐宝田牌匾;明代青林寺占地2025平方米,两个天井,三座大殿:三清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第一个天井正面为三清殿,供奉太清、玉清、上清,正中为太上老君神像;左为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右为僧人寮房;进入第二重天井,正面乃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神像;大殿均为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以合抱粗的大树为柱,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巴楚风行:青林寺源地处“川鄂咽喉,西南门户”,依托长江水运,曾经是“苗、洞、土、汉”集聚的地方,历经新石器时代初期—前大溪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早期—大溪文化中晚期—早期巴文化初期—战国时期-香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明国等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是巴楚历史人文、商贸物流交流联系频繁,故而这方水土既有巴人的粗犷,也有楚人的雅致;曾经的青林寺香火旺盛、纤夫耗子、商家走卒、诗人墨客、五方杂耍、十里长街、万家霄明、一片繁华;沿江而上在巫山、长阳、恩施等地方、经史考证发现大量古人的骨骸墓穴、石器陶器及生活用具;谜语遗产:青林寺因地处交通咽喉、商贾营集、五方杂存,既是汉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也是巴楚文化的繁衍地;民间文艺形式众多,谜语、民歌、薅草锣鼓、采莲船、高跷、坐丧鼓等在这里辈辈相传;特别是谜语,从混沌初开的黄儿、风情万种的村姑、皓首白发的老翁、往来客人无不为之着迷;青林寺的谜语、谜歌、谜联、谜语故事、谜语竞猜比赛活动,无论是从民间文艺会、民俗学,还是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哲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都有独到的价值,是重要的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瑰宝,具有世界级意义;人文传奇:八品川籍巡按缔寺、崆怡青缸造福、东坡醒悟绝对千古寺名、太白指迷醒悟青林寺、乾隆游访御赐….游士坡三顺商贾姜广顺、吴红顺、杨红顺、柳津滩耗子声声千船待发、十里长街灯会辉煌、土地岭、求雨台、历代主持法师、从来官员显贵、当代名流艺人、学风盛行、谜语成性……,掩卷沉思,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涤荡着这方水土人杰地灵、物宝天华、神奇隽永、厚重夯实;2自然环境资源优越整个地区“山青水碧、石奇天蓝、水湾循循、风清月明、风物纯朴、谜语成性”,清江、柳津滩、港池、半岛、长桥、码头、牌坊、山峦、寺庙、塔台、山地高尔夫、橘园、鲟鱼、炊烟、雾霭、云彩、牛羊…..可谓风景如画,步移景移,美不胜收;3旅游发展优势突出依据湖北省“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发展总体规划,宜昌作为长江三峡重要的区域性旅游枢纽城市正在迅速形成;全市“一级、三轴”主城坝区及其近郊旅游增长级、江三峡旅游发展轴、清江旅游发展轴、三国文化旅游发展轴的旅游空间战略重点长,宜昌清江旅游发展轴是依托于清江风景画廊,向西延伸至恩施,承接重庆、湘西等大区域旅游联动循环模式,带动宜昌市、宜都市、长阳、五峰的综合旅游发展;2013年天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出台更是将青林寺谜语度假村推向旅游发展中心区位节点的重要位置,国内报纸电台媒体、商务科考文化交流等不期而至;4交通环境优势明显宜昌地处我国中西部接合部,长江黄金水道、318国道、沪蓉高速、荆宜高速、武宜高铁、焦柳铁路、宜万铁路在此交汇;三峡机场、港务区、高铁站、物流中心、口岸海关等重点节点整逐步贯通,国家级的水陆交通枢纽优势日益突显;二、发展谋划1、宏观层面看——省域当下的中国正在踏入史无前例的“全球通讯时代、全国高铁时代、全民休闲时代、全民养生时代”省际开放热、主题城镇热、教育文化热、休闲旅游热、养老养身热、食品安全热、能源资源热、气候生态热、产业地产热、低空航权热、土地流转热等发展浪潮,如雨后春笋,铺天盖地铺面而来;湖北作为国家战略的两型社会示范重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开启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重要契机,大武汉、大襄阳、大宜昌地区将是缔造中部地区的城市传奇;2、中观层面看——区域宜昌地处长江沿线,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自古以“川鄂咽喉,西南门户”自居,交通、军事、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举世瞩目的三峡电站奠定了中国水电之都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今年来湖北省更是赋予宜昌作为全省副中心高度,未来发展为500万人的特大城市,正在全力构建鄂西旅游核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规划发展建设区隶属的宜都市,依托长江黄金航道和中国水电之都,工业经济地位十分强劲,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第二强县;3、微观层面看——青林青林寺村自然资源环境优势突出、历史人文底蕴富集,拥有中国谜语村、国际高尔夫、千年古寺、天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环境品牌,具有“海、陆、空”体立体交通优势,在中国水电之都、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强大支撑之下,通过长江旅游与经济黄金航道的带动,必将在中国梦——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迎来史无前例的开发机遇;4、参照案例看——经验台儿庄古城东部华侨城四川平乐镇5、综合层面看——定位1总体发展定位:青林寺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展应顺应“大城市、大交通、大政策、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整体发展趋势,强化“历史人文底蕴”和“自然生态资源”两大基础,突出“谜语主题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开发思路,优化度假区的公共服务功能;以构建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政策先导开发模式为突破,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立足发展“宜昌、宜都、荆州”本地基础市场,强化引进“武汉、重庆、长沙”潜力市场,最后通过“长江黄金航道、中国水电之都、世界遗产谜语村”的品牌带动打通国内国际综合市场;用国际化的视野,高举高打全建构“千年古寺宗教文化、谜语主题创意文化、滨水度假休闲文化”三大主题品牌,重构度假区在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新形象,培育城市新的增长级,做好清江旅游沿线的排头兵,缔造遗产文化的代言人;人口发展规模:6000人,综合建设用地平方公里;2旅游形象定位:“千年巴楚古寺、世界谜语奇村”三、项目策划1、重塑金身,再造庙宇——工农唤起千百众;青林寺是整个规划区的灵魂和标志,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综合特征,具有较高的综合效应;依据宗教文化传承与感悟的特征,规划围绕宗教文化消费的三个不同群体,采用相对隔离又相互联系的手法进行空间落实,将主导实际经营的宗教人、半商半文岛化人、纯粹的商人结合起来综合开发;一类是绝对的信客,规划设置崇拜区;他们对宗教文化的综合消费需求严格,假一点都不行,必须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为此,规划严格依据宋代形制进行复原建设,逐步收集整理完善散落物件并进行补充完善;后期经营可考虑采用高僧游学、经文传展、信物游巡在过渡到新的方丈主持进行综合经营,以在地区和城市之间产生综合影响的效用;一类是半信半疑的香客,规划设置感悟区;他们对宗教文化的综合消费要求较高,真假参半;迷茫时缝殿下跪、参香拜佛、请神算命,顺达时疲于工作、忙于学习,乐于休闲;心中存佛,但不盲从,利我则用;为此,规划集合风水占卜、修身研习、祭奠怀念等进行开发建设;后期经营可考虑采取佛学国学、道教养生、书画音乐、婚庆祭拜、人生感悟等半商业半文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经营,以力宗教文化与现代经济社融合共生的效用;再有就是几乎不信的看客,规划设置体验区;他们对宗教文化的综合消费要求不高,基本不参与主导信仰,主要是绝对多了一种新的选择;譬如宗教建筑园林景观、器物书画美食、色彩装饰雕刻、宗教故事人物事件确实与众不同,它作为一种新的了解与补充,多了一种新鲜的赏析和体验;后期经营可围绕大众文化旅游的角度,从趣味性出发展开综合性经营,以求将宗教文化作为完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的效用;2、重游清江,再造滩口——大河掀起千层浪;清江作为河运时代水陆城市的命运之河,作为巴楚文化联系的纽带,长江航道上的重要补充,为这方水土的繁荣与发达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纤夫耗子远去,贩夫走卒的消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曾经浑浊、吵闹滚的清江变得格外的智慧,要想恢弘曾经十里长街的繁荣,必须重游清江,再造滩口;一是高端电子商务休闲港;随着信息化城市、生态化城市的到来、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每个角落;规划青林寺度假区背靠发达的工业城市,拥有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优势,背靠绝佳的城市环境资源,随着高尔夫球会的建成经营,必将成为高端商务、高端学术、高端文化、高端休闲的荟萃之地;规划将设置高端品牌会所、行业会所、培训会所拉动主题环境品牌建设,通过城市精英文化的撬动,带动大众综合消费体验;后期经营可围绕ERB概念进行综合经营,以求在城市和地区中成为在休闲环境中完成高端商务文化经济的典范;一是高端水上旅游休闲港;人类与水的关系大致可划分为“依水靠水-亲水近水-游水玩水”三个层次,这实际体现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想;依水靠水,属于物质层面视水就是水;亲水近水,属于精神层面视水不似水,游水玩水属于综合视水不是水;为此,规划沿清江设置了游艇、潜水、游船与垂钓、网钓、风筝钓等综合项目,满足高度综合发展的需求;3、重铸谜语,再现迷城——云疏万卷谜艺人;在青林寺村仅方圆十里千来人中,散落着一万余则谜语、谜歌、歇后语、民间故事;从混沌初开的黄儿、风情万种的村姑、皓首白发的老翁、往来客人无不为之着迷;传统古街、古镇、古村虽然让人流连忘返,但最终诉说却是悠悠岁月过往的生活方式,虽可观瞻,可体验,却不可长久驻留停泊;因此,如何借鉴传统古镇风格风韵,发展适应现代节奏的魅力和活力,关键还在人,关键文化;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规划首先从“制谜、猜谜、赛谜”的谜语文化着手,将谜语人住谜语城作为第一核心,强化人与文化在空间载体的融合性;其次从分析谜语文化艺术源于生活性着手,将适应谜语文化的发展生存作为第二核心,强化“琴棋书画茶、诗歌礼乐射、品特烟酒坊、食宿欢娱康”等载体文化业态的持续性;第三从寻觅历史空间风韵着手,将历史与现代进行综合构建作为第三核心,强化空间融合发展的创意性;第四结合周边整体区域的发展需要与本身自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定位,强化综合发展的公共服务性,避免小马拉大车;后期经营可借鉴农协股份合作与期权产业经营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体运作,以求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缔造两型社会的发展样板;4、重拾生态,收拾河山——丛林尽染万象新;清江青林寺环境之美,在于江、在于山,在于形,在于山水人文与天人合一的相得益彰,自然的河流,湾湾的港池,起伏的山峦,美丽的传说,清新的空气 ,花香鸟语,树影婆娑、牛羊自如,炊烟徐徐,月亮下,树林间,菜地里,沙滩上,错落有致的建筑,三五河灯,七八人影…..;乡野之美既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魂魄归属的眷地,更是难得一闲的天堂;为此,规划首先要强化自然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持,沿清江一线和内港池禁止网箱养殖,沿山体一线优化林业树木与花卉草种的种植,注重动物的自然休憩和保护鸟类的自然迁徙;其次倡导生态安全节能与绿色有机智能意识的宣传教育,让保护环境与空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再则围绕都市农夫休闲体验的潜在需求,利用自然山野之美发展综合农旅经济;如宠物公园、租赁农场、花卉苗场、露营采摘、休学基地、水上人家、原创基地、森林公园、户外野战、乡村运动会等休闲娱乐项目;在经营上一是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优化主体功能价值,二是结合旅游需求调整提高附加值,实现我邀清风明月共赏析的综合效应;四、空间规划1、规划理念:“行云流水、返朴归真、经营文化、再造遗产”行云流水:青林寺旅游度假村发展建设规划,要利用好良好“山形、水貌、水穴”和自然绿化种植基础,以山为标志、以田为参考、以水为准绳、以城为支撑,以历史地理堪舆学与城市建设科学布局依据,依山就势进行综合利用;返朴归真:青林寺旅游度假村要力求乡野自然之趣、田园古朴之美、民间艺术之欢,要努力保持一个“绿色自然古朴”的空间环境、提倡一个“历史人文、现代发展”交相辉映的生活氛围,营造一个“心灵、森林、神灵、经灵”融合共生的休闲品质,实现城乡互动魅力千秋的综合效用;经营文化:青林寺旅游度假村首先要突出谜语和寺庙的主题文化经营,然后发展码头商贸、巴楚交流、建筑艺术等综合文化,最后融入高球游艇、美容康体、教育培训等绿色休闲文化与信息城市、智能生活、绿色建筑等科技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组合拳,发展交响乐”的综合效用;再造遗产:青林寺旅游度假村要在充分保持和发展口诉谜语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行云流水的风物复活、综合性文化的经营、田园形式的返璞归真,再综合效用的又一个遗产品牌;2、空间结构布局整体布局采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左钟右鼓”进行;北玄武—玄武镇北,生生相息,此处规划为生态吸氧区,万物生息;南朱雀—朱雀得水,海天鱼跃,此处规划为内港池,视线开阔环境别致;东青龙—青龙献瑞,鸣钟列鼎;此处规划为文化商业区,人稠物攘列鼎奢华;西白虎—楚虎击鼓,齐居乐活;虎乃楚之图腾,以水为居携水而乐;中明堂—山水聚合,明典具礼;此处规划为文化养生区,明心静性祈祷祝福;总体形成“一带一港、三轴六区”的整体功能格局,“一带一港”主要是指“清江滨江文化休闲带、青林寺文化休闲港”;“六区”分别指:文化休闲养生区、商住文化集聚区、高端休闲度假区、生态吸氧休闲区、城市农夫休闲区、城市精英聚落区”;“三轴”主要是指“青林寺祈福文化周、求雨台生态文化轴、谜语村休闲文化轴”;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环境风貌规划生态岸线规划旅游产业规划开发强度指引五、行动计划1、总体1分期开发与策略。
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建议摘要:长江三峡是指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因此而得名。
长江三峡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
关键词:长江三峡、旅游产业一、长江三峡概念长江三峡是指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因此而得名。
三峡两边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
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是由于这段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形成的。
水利资源极为丰富。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乘船游览的大峡谷,是我国最早向国际市场推出的旅游路之一,是重庆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前景长江三峡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
但是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对三峡的峡谷感会有所消弱。
一些优胜的景区有可能受到影响,再者,一些在对于三峡的宣传中,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三峡大坝的宣传,使很多人对三峡的奇观都不甚了解,因此,会对三峡的旅游业产生影响。
三峡水电开发给三峡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促进了旅游业在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战中地位的形成。
但三峡水库的修建对于三峡。
地区旅游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式增长,是否能使三峡景观更加声名远播,还要看经营者如何经营下去,采取何种态度来应对这一变化。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黄河三峡大景区建设指引规划1 景区规划范围及发展目标黄河三峡大景区规划面积172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炳灵石林景区、炳灵寺景区、炳灵湖景区、太极湖景区、毛公湖景区五大片区。
范围主要为毛公湖、太极湖、炳灵湖水域及沿岸,所辖村镇为王台镇、杨塔乡、刘家峡镇、太极镇、岘塬镇、三塬镇、盐锅峡镇7 个乡镇33 个行政村,约21000 人。
规划尽快整合炳灵石林景区、炳灵寺景区、炳灵湖景区、太极湖景区、毛公湖等景区旅游资源。
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利用;实行一票制,统筹好责权利关系。
构建复合旅游产品体系,形成2-3 日旅游游程。
规划期年均旅游人次增长率超过10%,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超过23%,到2020 年大景区旅游人次超过420 万人,景区综合旅游收入超过35.7 亿元。
㈡发展思路1.突出龙腾黄河、水美永靖主题,转型升级打造西部休闲度假大景区。
规划以龙腾黄河、水美永靖为主题,城景一体化发展,打造水上旅游、滨水休闲度假多元旅游产品,重点建设炳灵石林丹霞国家地质公园、龙汇山养生度假区、炳灵湖休闲度假区、炳灵湖滨水乐园、永靖乡村旅游景区等,实现由观光休闲旅游向主题体验度假旅游的升级,变“永靖一日游”为多日游,发展成为甘肃湖泊休闲度假旅游标志性景区和西部水乡文化特色旅游城镇。
2.高标准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水陆环形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本大景区依湖沿湖建设,沿岸村镇较多,总体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水陆环形旅游线路,加强旅游集散和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提升旅游服务要素。
3.凸显炳灵寺世界自然遗产点魅力,实现由初级观光休闲产品向主题休闲、度假、养生、研学旅游产品的转变。
本大景区要按照世界自然遗产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建设,加大景区核心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发,增强石窟文化、彩陶文化、傩文化、水乡民俗文化等景区特色文化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内容,形成景区观光与休闲、度假、商务、养生、研学等相结合的高品质复合型旅游产品。
新三峡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赵毅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9)006
【摘要】长江三峡大坝135米蓄水成功后,三峡库区形成.新三峡是容颜不改的雄奇三峡与珠联璧合的数百公里辽阔水面,是三峡湖!发展新三峡旅游,要继续发展三峡游船观光游,开发游船度假休闲游,创新高峡平湖游; 构建大三峡旅游圈,发展新三峡分段分片游,带动游船业、湖区特色经济、特色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赵毅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重庆市,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新三峡"旅游发展创新思路探讨 [J], 李庆
2.创新思路增创旅游发展新优势、新趋势 [J], 汪鸿
3.创新思路增创旅游发展新优势、新趋势 [J], 汪鸿;
4.古镇保护传承与旅游复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第十六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南浔古镇论坛成功召开 [J], 邹统钎; 王欣; 王国权
5.古镇保护传承与旅游复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第十六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南浔古镇论坛成功召开 [J], 邹统钎; 王欣; 王国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213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长江三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旅游改革创新为引领,深度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发展。
到2020年,把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打造成为中国长江三峡的精品旅游线路、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二、重点任务(一)制定旅游一体化建设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三县联动、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充分体现一体化建设效应。
坚持以大旅游经济为统揽,突出绿色本底、生态发展特点,把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作为重庆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旅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人民政府参与,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订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
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要与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要在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大框架和思路下,做好各类规划的对接落地,统筹谋划好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重大事宜。
精心整理青林寺谜语度假村概念规划——行云流水、返璞归真,经营文化,再造遗产一现状概况1、规划范围区位宜都青林寺谜语村隶属宜都市高坝洲镇西北侧,地处清江北岸,紧邻长江黄金航道,距宜昌市约40公里,宜都陆城20公里,三峡国际机场28公里,宜昌火车东站32公里。
本次规划研究主要从建构美丽乡村、提升主题文化、发展农旅经济等角度,结合天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青林寺谜语度假村前期概念规划等课题进行综合研究。
21200030%。
2) 宜人。
建设3、 1占地纤夫耗子、商家走卒、诗人墨客、五方杂耍、十里长街、万家霄明、一片繁华;沿江而上在巫山、长阳、恩施等地方、经史考证发现大量古人的骨骸墓穴、石器陶器及生活用具。
谜语遗产:青林寺因地处交通咽喉、商贾营集、五方杂存,既是汉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也是巴楚文化的繁衍地。
民间文艺形式众多,谜语、民歌、薅草锣鼓、采莲船、高跷、坐丧鼓等在这里辈辈相传。
特别是谜语,从混沌初开的黄儿、风情万种的村姑、皓首白发的老翁、往来客人无不为之着迷。
青林寺的谜语、谜歌、谜联、谜语故事、谜语竞猜比赛活动,无论是从民间文艺会、民俗学,还是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哲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都有独到的价值,是重要的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瑰宝,具有世界级意义。
人文传奇:八品川籍巡按缔寺、崆怡青缸造福、东坡醒悟绝对千古寺名、太白指迷醒悟青林寺、乾隆游访御赐….游士坡三顺商贾(姜广顺、吴红顺、杨红顺)、柳津滩耗子声声千船待发、十里长街灯会辉煌、土地岭、求雨台、历代主持法师、从来官员显贵、当代名流艺人、学风盛行、谜语成性……,掩卷沉思,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涤荡着这方水土人杰地灵、物宝天华、神奇隽永、厚重夯实。
2)自然环境资源优越整个地区“山青水碧、石奇天蓝、水湾循循、风清月明、风物纯朴、谜语成性”,清江、柳津滩、港池、半岛、长桥、码头、牌坊、山峦、寺庙、塔台、山地高尔夫、橘园、鲟鱼、炊烟、雾霭、云彩、牛羊…..可谓风景如画,步移景移,美不胜收。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02•【字号】宜府办发[2011]12号•【施行日期】2011.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宜府办发〔2011〕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决定》(宜发〔2010〕18号)精神,对《分工方案》中涉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搞好配合,狠抓落实,并将贯彻意见和落实措施于3月31日前报市政府。
市旅游局要定期将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报市政府,市政府督查室要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一、创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长江三峡为主轴,以两坝一峡为核心,以主城区为依托,创建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宜昌旅游核心竞争力。
力争三年基本达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五年实现创建目标,全面建成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旅游度假区和目的地。
(市旅游局、市编办、市三峡工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宜昌管理局、葛洲坝集团、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及有关县区政府负责。
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或单位,下同)二、建设旅游精品景区(一)以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带动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嫘祖故里、清江民俗风情、三国文化、柴埠溪后河等特色精品旅游片区协调发展,打造旅游精品集群。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创建中国国际水利工程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8.01•【字号】宜府办发〔2016〕59号•【施行日期】2016.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创建中国国际水利工程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的通知宜府办发〔2016〕5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创建中国国际水利工程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8月1日宜昌市创建中国国际水利工程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为充分发挥我市水利水电资源优势,彰显水电旅游特色,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中国国际水利工程旅游目的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创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丰富产品、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为主线,以“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为重点,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旅游发展新机制,打造旅游发展新平台,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塑造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二、工作目标通过两年努力,使宜昌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国际认知度更高、旅游业贡献率更大,成功创建“中国国际水利工程旅游目的地”。
三、实施步骤(一)宣传发动阶段(2016年7月~8月)。
组织有关县市区、市政府相关部门学习“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要求和标准,明确创建工作目标和任务;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安排部署创建工作任务;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共创共建的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8月~2017年6月)。
成立宜昌市创建“中国国际水利工程旅游目的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工作办公室;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分解创建任务;按照创建责任分工,有关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分别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将各项工作按月分解、落实到人;定期组织自查、自检、督办,定期通报相关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创建情况。
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作者:李乐成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鄂西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鄂西圈中,宜昌3A级以上景区占44.2%,游客接待量占23.4%,旅游总收入占32.2%,三星级以上饭店占29%,旅行社占30.5%,注册导游占48.9%。
要按照全省“一江两山”旅游发展总体部署,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布局,打造旅游精品,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宜昌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定位精心编制发展规划。
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高起点编制《宜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配套编制旅游、文化、交通、林业、环保等8个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把规划纳入法定程序,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确立发展定位。
紧紧依托三峡旅游这一核心品牌,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目标,加快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打造成三峡旅游龙头。
力争到2012年,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0%、180%;森林覆盖率达到60%,空气优良天数占比保持在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
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倍、7倍,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二、坚持项目驱动,打造旅游精品着力推动项目建设。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引进市外项目,激活民间项目,以项目大突破推动旅游大发展。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09.06•【字号】鄂发[2011]29号•【施行日期】2011.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的若干意见(鄂发〔2011〕29号2011年9月6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化省情认识基础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实践。
现就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构建战略支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必然选择(一)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根本途径。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首次提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5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继争取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形成了“两圈一带”战略布局。
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湖北,要求我省紧紧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宝贵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北改革发展寄予的殷切期望和历史重托,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
“两圈一带”战略继承和发展了我省过去一系列发展思路,对局部战略进行整合和集成,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战略体系。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两圈一带”战略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深化和发展。
“两圈一带”战略既强调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和资源的整合重组,又强调彰显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既强调区域间的竞相发展和率先崛起,又强调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合作联动,形成圈圈相联、圈带互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
为培植新兴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大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实际,制订《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旅游业发展态势(一)“十五”旅游业发展情况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 32亿人次,年均增长12.91%;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85亿元,年均增长15.96%。
接待入境旅游者3534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750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7846万人次),年均增长15. 33%;旅游外汇收入1089亿美元,年均增长14.41%。
接待国内旅游者329亿人次,年均增长11.48%;国内旅游收入1898亿元,年均增长16 08%。
2005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73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7%。
我省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十五”期末,全省已评定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99家,其中4A级24家、3A级34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旅行社67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2家、出境旅游组团社19家;星级饭店527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31家;长江星级游船26艘,其中四、五星级游船17艘,居全国首位;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28所,旅游中专22所,职高56所,是全国旅游教育较强的省份。
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3、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36亿元,促进了三峡黄牛岩和大坝旅游区、神农架天燕和大九湖、武当山太子坡和南岩、东湖落雁景区、大别山、九宫山、陆水湖、巴东神农溪、秭归九畹溪、五峰柴埠溪、长阳恩施清江闯滩、梭步垭、坪坝营等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
围绕一江两山大格局打造三峡旅游目的地同月省委、省政府将“一江两山”旅行区作为我省“十一五”旅行开发的重点区域,对长江三峡坝库区、神农架、武当山的旅行资源进行战略整合,联动开发,这是推动我省旅行经济进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把湖北旅行产品进一步打造成国际闻名品牌的重大举措。
《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行目的地进展操纵性规划》,高屋建瓴,切合实际,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峡江旅行,作为这一规划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深受鼓舞,更感到责任重大。
为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按照规划目标要求,加快进展,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三峡旅行链上一颗辉煌的明珠。
一、峡江旅行的差不多情形(一)区位优势突出峡江县城距三峡坝址仅64公里,东连宜昌,西邻重庆,北靠神农架,南接张家界。
处于湖北至重庆三峡旅行线结合部,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三峡中心点和文化意义上的巴楚文化交汇点,又是湖北“一江两山”旅行圈和恩施生态旅行圈的交叉点。
峡江旅行,作为长江三峡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二)旅行资源丰富峡江素有“山川险胜甲荆南”之称。
雄壮壮美的三峡风光、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行风景。
境内有让一曲“纤夫的爱”唱红大江南北的漂亮神农溪,有飞瀑挂川的灵山圣境无源洞,有“潞南石林”之称的格子河,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莲峡河,有风光旖旎的清江画廊,有世界第一面板堆石高坝水布垭等众多旅行资源,全县正在开发的景点有神农溪、水布垭等10余处。
专门是神农溪,以其雄奇险秀的峡谷风光、原始古朴的纤夫文化享誉海内外,在三峡同类旅行产品中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进展态势良好在国家、省、州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把旅行业作为进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大旅行”的进展格局差不多形成。
目前神农溪已成长为国家AAAA级景区、湖北省十佳旅行景区和湖北省文明旅行景区。
旅行年接待人数由最初的几千人次,进展到现在的几十万人次,入境旅行人数已跃居全省第三位。
关于爱辉区依托“两山理论”打造全域旅游名城的研究与思考作者:金春华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第06期黑河市作为黑龙江省北部门户,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属于欠发达地区。
但是具有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独特、冰雪资源富集的相对优势。
多年来,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北方游猎第一乡、中俄双子城等多个美誉的爱辉区,扎实践行“两山理论”,积极增强旅游竞争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全力打造绿水青山最佳旅游名城,积极构建全域旅游空间体系,旅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指标持续增长。
但也存在旅游产业缺乏顶层设计、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政策吸引力度与政府投入力度等发展“短板”。
因此,有必要总结成功经验做法,找准问题短板,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发挥爱辉区旅游资源优势,升级景区景点档次,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快最佳旅游名城建设。
一、主要做法(一)旅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域旅游机制不断完善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增大投入、完善设施,创新机制,树立全域旅游发展观念。
加快整合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化理念,市场化方式、市场化手段推动全城旅游发展,形成旅游产业投资,开发、运营良性循环机制,将旅游业打造成为爱辉区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
2018年爱辉区重点打造冰雪经济,建设红河谷赛地试车产业园,打造国家级汽车赛地测试基地,举办中国·瑷珲赛地国际汽车巡游,赛地汽车两项测试成为国家标准,冰雪经济焕发出新热度。
(二)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全域旅游空间体系初步形成依托生态、文化、界江、冰雪等优势,完善旅游要素,构建欧亚之旅大通道,寻北之旅集散中心、打造“一心、一城、一江、两翼”为主线,以山水生态、绿色农业、特色村寨为基础,以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边境旅游为支撑,充分依托民族乡镇优势,全力推进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等景区转型升级,实现景区资源保值、增值和科学发展。
宜昌三峡旅游策划宜昌,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宜昌有着浓厚的感情。
今天,有幸带着大家一起游览我的家乡,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娓娓道来。
历史上的宜昌,古名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
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拥有2700多年灿烂文明的历史。
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和清末民初大学者、“郦学(《水经注》)“集大成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学家杨守敬的故乡也在宜昌(宜都市)。
而现代的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城市,闻名于世的都在于一个恢宏浩大、堪称奇迹的工程:三峡。
据相关统计了解,如果三峡满额发电,一日的发电量可达到4.3亿千瓦时。
当然,三峡的作用并不是只限于发电,调节下游水量,航运、旅游等等数不胜数。
今天,我只想从旅游方面带大家了解一下三峡。
首先,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三峡有哪些值得游玩的景点吧。
巴东神农溪神农溪又名沿渡河,位于巴东新县城的北岸,发源于神农架原始森林中的鸡公山。
景观独具特色,集长江大三峡“雄、奇、秀、险”于一身。
溪水深潭碧绿,飞瀑遍布,悬棺、栈道、原始扁舟、古老村落、土家风情构成了神农溪原始、古朴、自然、野趣之美。
秭归县秭归山川优美,人杰地灵,集名人(屈原)、名坝(三峡大坝)、名峡(西陵峡)、名湖(高峡平湖)、名物(“中国脐橙之乡”)于一体,融巴楚文化、屈原文化、峡江文化于一炉,是湖北省首批优秀旅游县,是宜昌市旅游先进县。
秭归旅游景点众多,除了举世闻名的西陵峡和三峡大坝以外,有全国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保护地——凤凰山,有世界名胜——屈原祠,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有三峡地区最有影响的古建筑群落——新滩古民居,有居于中国四大渎庙之首的江渎庙,有三峡第一漂——九畹溪,三峡大坝后花园——四溪,三峡雪原——朱棋荒,有三峡地区最大危崖体景观——链子岩,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卫生城、国家首批园林县城等殊荣的——秭归县城,有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试范点——银杏沱移民新村。
围绕一江两山大格局打造三峡旅游目的地同月省委、省政府将“一江两山”旅游区作为我省“十一五”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对长江三峡坝库区、神农架、武当山的旅游资源进行战略整合,联动开发,这是推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把湖北旅游产品进一步打造成国际著名品牌的重大举措。
《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高屋建瓴,切合实际,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峡江旅游,作为这一规划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深受鼓舞,更感到责任重大。
为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按照规划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三峡旅游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峡江旅游的基本情况(一)区位优势突出峡江县城距三峡坝址仅64公里,东连宜昌,西邻重庆,北靠神农架,南接张家界。
处于湖北至重庆三峡旅游线结合部,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三峡中心点和文化意义上的巴楚文化交汇点,又是湖北“一江两山”旅游圈和恩施生态旅游圈的交叉点。
峡江旅游,作为长江三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二)旅游资源丰富峡江素有“山川险胜甲荆南”之称。
雄伟壮丽的三峡风光、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景。
境内有让一曲“纤夫的爱”唱红大江南北的美丽神农溪,有飞瀑挂川的灵山圣境无源洞,有“潞南石林”之称的格子河,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莲峡河,有风光旖旎的清江画廊,有世界第一面板堆石高坝水布垭等众多旅游资源,全县正在开发的景点有神农溪、水布垭等10余处。
特别是神农溪,以其雄奇险秀的峡谷风光、原始古朴的纤夫文化享誉海内外,在三峡同类旅游产品中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态势良好在国家、省、州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神农溪已成长为国家AAAA级景区、湖北省十佳旅游景区和湖北省文明旅游景区。
旅游年接待人数由最初的几千人次,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已跃居全省第三位。
今年“五一”黄金周神农溪接待游客就达6.5万人次。
神农溪已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线上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景区。
随着全省打造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实施和一些重要交通干线的建设改造,峡江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峡江的旅游将更好地融入“一江两山”大格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峡江旅游的发展思路《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好的发展蓝图,为三峡旅游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指明了方向。
作为三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全省“一江两山”旅游大格局,以“纤夫活化石、土(苗)风情园”为形象定位,突出神农溪和水布垭两大精品旅游区建设,争创湖北旅游强县、中国旅游强县,努力把峡江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在“一江两山”和三峡旅游圈中的枢纽窗口作用。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我们将突出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旅游快速通道。
根据我县的区位特点,力争建设四通八达的水陆旅游通道,形成北上神农架,南至恩施,西达重庆,东连宜昌的旅游高速路,使长江、清江两大旅游圈连为一体,更好地发挥区域枢纽作用。
(二)突出精品景区建设,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以神农溪、水布垭两大景区开发为重点,加快建设罗坪古郡、沿渡纤夫民居、神农度假温泉、清江高坝旅游等景点,建设长江、清江及神农溪沿岸旅游农业观光走廊,努力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神农溪,国家AAAA级景区——水布垭。
(三)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三峡纤夫文化、土家民族文化、寇准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家园建设、地质灾害治理、水污染防治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三峡风景画廊。
(五)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实现旅游和谐发展。
立足“长江三峡”品牌资源,推进建立联动促销机制和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营销联盟,实施互为目的地的整体宣传促销。
加快神农溪旅游产品开发,促进产品提档升级,合力推介长江三峡旅游品牌,加强和引导行业自律,建立“一江两山”无障碍旅游合作区。
三、存在的困难及请求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峡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更好地融入全省“一江两山”旅游大格局,充分发挥峡江旅游的纽带窗口作用,目前,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旅游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景区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请求上级支持帮助解决。
(一)请求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对“双神”公路(神农溪至神农架)危险路段实施安保工程。
该公路是连接长江三峡、神农溪和神农架三大国际旅游景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为确保旅游运输安全,需对危险路段实施安保工程,恳请省交通厅纳入规划并解决建设资金450万元。
二是请求省发改委、省交通厅将沪蓉高速公路神农溪互通至沿渡河、溪丘湾互通至峡江县城,沪渝高速公路野三关互通至峡江县城连接线纳入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并解决建设资金;对209国道——省道宜巴公路绕城线、宜万铁路野三关火车站二级出口路给予可研批复,并解决建设资金。
三是请求支持修建峡江长江旅游码头、沿渡河综合码头,改造峡江长江港口区相关配套设施,开展神农溪航道整治,增强神农溪景区可进入性。
峡江长江旅游码头(长渡河)概算投资1480万元,恳请省交通厅补助资金200万元;沿渡河综合码头总投资600万元,恳请省交通厅补助资金200万元;峡江长江港区改造,共需投资1.2亿元,恳请省交通厅、省财政厅从长江黄金水道港口建设资金中补助4800万元;神农溪航道整治全长51.7公里,工程总投资400万元,恳请省交通厅将神农溪航道整治纳入全省航道疏通整治规划,并解决整治资金,在今年安排资金200万元,以便在三峡库区蓄水前完成175米水位线下的河道疏通。
(二)请求扶持旅游生态环保项目建设一是请求省发改委、省环保局协调相关部门,加大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衔接力度,争取将我县神农溪流域综合整治项目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并解决漂浮物打捞船等设施购置资金200万元;请求省移民局每年解决漂浮物打捞补助资金100万元。
二是请求支持罗坪水厂建设,解决神农溪接待中心及周边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该水厂设计供水规模200立方米/天,概算投资140万元,请求省水利厅解决资金100万元。
三是请求支持景区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及居民生态家园项目建设。
请求省扶贫办在原已下达我县扶贫搬迁计划的基础上,将神农溪景区4个乡镇1480户贫困户纳入专项扶贫搬迁计划,分三期搬迁,今年搬迁480户,补助资金288万元;请求省农业厅对神农溪景区的沿渡河镇、官渡口镇、溪丘湾乡、东壤口镇,西陵峡景区的信陵镇、茶店子镇的农户纳入“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规划,连续三年予以扶持,在每年下达我县沼气项目计划外,另安排补助资金300万元。
四是请求支持长江及神农溪沿岸旅游农业观光走廊建设。
请求省农业厅连续三年支持我县柑桔板块基地和名贵珍稀药材观光园建设,每年从省级板块资金中扶持300万元。
五是请求支持景区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实行公益林保护。
请求省移民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将《峡江县神农溪库岸绿化》项目纳入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解决投资补助资金400万元;请求省林业局将我县5万亩宜林荒山纳入2007年至2010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人工造林建设计划,其中今年下达计划2万亩,从2007年起每年下达我县坡耕地还林计划1万亩;请求省林业局对我县神农溪流域已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生态公益林,从2007年开始,按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实行补偿。
六是请求解决神农溪景区高切坡治理问题。
请求省移民局在三峡库区第三期治理项目调控费中解决资金364万元,用于解决罐子口等景区内1.3万平方米的未治理高切坡问题,或将其纳入三峡库区第四期高切坡治理规划。
(三)请求扶持旅游文化项目建设一是支持峡江民族文化公园建设。
对峡江民族文化公园进行环境整治,修建门枋、消防车道、附属设施以及绿化环保等,请求省文化厅、省移民局、省文物局在三峡库区文物补助项目中支持解决资金500万元;在峡江民族文化公园内建设民族特色传统民居、民族民俗文物展厅、民族民间歌舞演艺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设施,恳请省民宗委支持解决资金500万元;在民族文化公园内复建纪念以清廉、亲民著称的一代名相寇准的寇公祠,恳请省政府解决资金200万元。
二是支持建设纤夫文化保护基地基础设施。
建设峡江纤夫号子文献档案室、研究室、实物陈列室和电子资源库,建造仿古木帆船,建设木帆船专用泊位码头等设施,共需投资218万元,请求省文化厅支持解决资金80万元。
三是支持峡江民族体育场建设。
规划在现民族体育场东侧征地37亩,建设400米环形跑道、三面十级看台和民族体育运动场地,共需投资900万元,恳请省体育局支持解决资金200万元。
(四)请求支持核心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支持编制神农溪风景名胜区规划。
编制神农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四个景点的建设性详细规划,预计投资150万元,请求省财政厅、省建设厅补助资金100万元。
二是修建罗坪古郡道路。
该道路全长4.5公里,估算投资450万元,恳请省发改委解决资金200万元。
三是支持景区中心镇村建设。
请求省建设厅将我县沿渡河镇、信陵镇及神农溪沿岸的高岩村、罗坪村、龙船河村纳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范围给予重点支持,整治改善景区镇村环境,补助资金150万元;解决沿渡河集镇供水厂建设补助资金200万元。
四是核心景区及旅游基地建设。
对照5A级景区标准,需进一步完善神农溪景区相关设施,改造游客接待中心,新建停车场、完善旅游标识等,把神农溪建成为三峡旅游线上的核心景区和旅游基地。
该项目总投资800万元,请求省财政厅、省旅游局解决资金500万元。
五是建设神农溪风景名胜区星级环保厕所。
按照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的要求,需在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星级厕所,请求省建设厅解决资金50万元。
六是支持罗坪古郡建设。
在罗坪蔡家包复建惹巴街(亲水走廊)、祭龙台与浮桥、土家摆手堂、神农殿、钟鼓楼与亭阁等独具土家民风民俗特色的罗坪古郡建筑群,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600万元,分三期建成。
请求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移民局将该项目纳入2007年度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计划,解决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000万元。
(五)请求支持神农溪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通过自检、自测和整改,目前神农溪已具备国家AAAAA 景区评定条件。
恳请省政府及各部门予以大力支持。
(六)请求扶持三峡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人才培养请求省教育厅支持我县民族职业高中开展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培训,解决培训教学配套设施资金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