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污染及其治理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12
铬污染与健康损害铬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工业领域,包括制造不锈钢、化工品、皮革加工等。
然而,铬的过度排放和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铬污染对健康的损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首先,铬污染对人体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饮用水、食物和空气中的接触途径。
其中,六价铬(Cr(VI))是最具毒性的形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级为一类致癌物。
长期暴露在含铬饮用水中会导致鼻咽癌、肺癌和骨髓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此外,摄入过多的铬还可能引发胃肠道症状,如腹痛、呕吐和腹泻等。
其次,工作环境中的铬暴露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许多行业,包括电镀厂、焊接厂和铬合金生产工厂等,都会释放铬污染物。
工人暴露在这些危险环境中,可能出现呼吸道刺激、皮肤过敏和肺部纤维化等症状。
长期接触铬污染还可能导致气管炎、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铬污染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人类健康。
铬排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会导致植物和水生生物的中毒和死亡,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食物链中的铬积累也可能对人类的饮食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
为了减少铬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工业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减少铬排放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其次,加强饮用水和食品的监管,确保其铬含量符合相关标准。
第三,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居民对铬污染的认识和疾病预防措施的了解,如合理饮水、健康饮食和个人防护等。
此外,针对铬污染已经造成的健康损害,应加强相关医疗服务和治疗手段。
医疗机构和专家应提供相关的检测和治疗服务,尤其对工业工人和沿海地区居民进行针对性的筛查和健康指导。
综上所述,铬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呼吸系统和癌症的威胁。
为了预防和减轻铬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我们应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并加强相关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手段。
土壤中铬的危害及分析方法的改进土壤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生命的源泉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等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其中,含有大量的铬元素的土壤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铬的危害在土壤中铬的主要存在形式为三价铬和六价铬,其中六价铬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六价铬容易吸附于土壤中的胶体、有机质和矿物质表面,因此,土壤中的六价铬含量较高时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土壤中的六价铬可能会污染水源、影响人体健康以及打乱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
它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土壤的肥力下降。
由于六价铬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致突变性,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危害。
长期接触土壤中含有铬的农作物和水源,会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和肝肾功能障碍等。
分析方法的改进为了减少铬对土壤和人体的危害,需要对土壤中的铬进行监测、分析和治理。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先采集土壤样品,然后使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铬的定量检测。
然而,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传统的分析方法需要使用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化学药品,会破坏土壤的固有结构和化学性质,同时也可能会在过程中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此外,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还面临着低灵敏度、低特异性、高误差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被引入到土壤铬污染的分析中,如流动注射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先进的分析技术。
这些新的技术具有更高的分析效率和更高的分析精度,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土壤中的铬含量,同时使分析过程更加安全和环保。
此外,一些新的治理方法也在尝试中,如利用植物修复法、海绵城市建设、农田间作等多种治理方式结合使用,慢慢地改善了土壤污染和土壤生态平衡问题。
总结铬在土壤中的过度积累和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土壤铬元素土壤中的铬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它的存在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土壤铬元素的来源、迁移途径、生物效应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土壤铬元素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来源,如岩石的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铬元素,以及大气中的尘埃和降雨中的溶解铬。
二是人为活动导致的铬元素排放,如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
铬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三价铬(Cr(III))和六价铬(Cr(VI))的形式存在。
其中,Cr(III) 被认为是相对稳定和较不活跃的形式,而Cr(VI) 则具有较高的活性,更容易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毒害。
铬元素通过几种途径迁移至土壤中的其他位置,主要包括水分的迁移、生物的吸收和转移以及化学反应。
水分的迁移可以导致铬元素在土壤剖面中向下迁移,进而达到地下水,对地下水质量造成威胁。
生物的吸收和转移是指植物根系通过吸收土壤中的铬元素,并将其转移到地上部分,进而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化学反应是指土壤中铬元素与其他物质发生复杂的络合和转化反应,从而影响铬元素的迁移和生物利用。
土壤铬元素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浓度的铬元素可以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调节内源激素,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受限。
此外,铬元素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毒害作用,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铬元素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癌症等疾病。
为了治理和防控土壤铬元素污染,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铬元素的排放源,加强工业废水和废气的净化处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其次,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早发现并控制铬元素超标的土壤区域。
此外,可通过改良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持良好的水分状态,促进土壤铬元素的转化和固定。
最后,可以利用植物修复技术,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来吸收和富集土壤中的铬元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铬元素对土壤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
环境中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防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环境中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防治策略。
铬,作为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但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的增加,铬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铬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了解铬污染的生态效应,并探索有效的防治策略,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铬污染的来源和分布,以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
随后,将详细探讨铬污染对水生生物、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具体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现有的铬污染防治技术和方法,包括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本文还将提出未来铬污染防治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未来铬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铬污染的生态效应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元素,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其含量往往超出自然背景值,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铬污染的生态效应表现在多个层面,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铬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显著。
土壤中的铬可以被植物吸收,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高浓度的铬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叶片黄化,甚至死亡。
铬在土壤中的积累还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影响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铬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水体中的铬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水生生物,对其造成直接和间接的毒性效应。
一些研究表明,铬可以导致水生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障碍,降低其存活率。
同时,铬还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进而对高级消费者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再者,铬污染对大气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重要。
铬可以通过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等方式进入大气,进而通过干湿沉降作用进入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大气中的铬还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铬处理方法一、前言铬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工业领域。
然而,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因此,在铬处理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铬处理方法,包括铬污染物的来源、传输途径、危害性以及常见的处理方法等。
二、铬污染物来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化学品和合金,其中含有大量的铬。
这些化学品和合金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铬污染物。
2. 农业排放: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其中也含有少量的铬。
这些化学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土壤吸附,并最终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中。
3.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等,这些物质与其他废水混合后会形成复杂化合物,并含有少量的铬。
三、铬污染物的传输途径1. 大气:铬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中的颗粒物或气态形式传输到其他地方。
2. 土壤:铬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等吸附和转化,最终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中。
3. 水体:铬污染物可以通过废水排放或其他途径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
四、铬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1. 环境影响:铬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动植物造成危害。
同时,铬还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业生产。
2. 人体健康影响: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铬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皮肤过敏、肺癌等疾病。
此外,儿童和孕妇对铬的敏感性较高,在接触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五、常见的铬处理方法1. 化学还原法: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再将其还原为铬粉。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还原剂,如硫酸亚铁等。
2. 生物还原法:利用微生物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再将其还原为铬粉。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如众多的细菌和真菌等。
3.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废水中的铬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 沉淀法:通过加入沉淀剂(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使废水中的铬污染物与沉淀剂反应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去除铬的方法
去除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钡盐法:利用溶解积原理,向含铬废水中投加溶度积比铬酸钡大的钡盐或钡的易溶化合物,使铬酸根与钡离子形成溶度积很小的铬酸钡沉淀而将铬酸根除去。
废水中残余的Ba2+再通过石膏过滤,形成硫酸钡沉淀,再利用微
孔过滤器分离沉淀物。
2. 电解还原法:铁阳极在直流电作用下不断溶解产生亚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将Cr6+还原为Cr3+。
电解法处理含铬废水优点是效果稳定可靠,操
作管理简单,设备占地面积小,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也能通过电解有所降低。
3. 离子交换法:借助于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和水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反应,除去水中有害离子。
在水处理中广泛使用的是离子交换树脂。
对含铬废水先调pH值,沉淀一部分Cr3+后再行处理。
将废水通过H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层,使废水中的阳离子交换成H+而变成相应的酸,然后再通过OH型阴离子交换成OH-,与留下的H+结合生成水。
4. 化学法:使用脱铬剂,例如硫酸、氢氟酸或其他适用的脱铬化学品。
这些化学品能够溶解镀铬层。
在操作过程中请务必小心,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请按照脱铬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5. 机械法:使用砂纸、钢丝刷或研磨轮等研磨工具去除镀铬层。
在操作过程中请务必小心,避免损伤金属基材。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和使用去除铬的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确定。
如果处理的是大量或工业含铬废水,通常需要采用综合的净化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处理含铬废水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规定,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含铬废液的处理方案引言:含铬废液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铬离子的废水。
铬是一种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合理处理含铬废液,是保护环境和维护人们健康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含铬废液处理方案,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
一、化学方法:1. 氧化法:氧化法是将含铬废液中的铬离子氧化成高价态的化学方法。
其中,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高锰酸盐和过氧化钴等。
通过添加适量的氧化剂,可以将铬离子氧化为Cr(VI),进而与盐酸反应生成易沉淀的Cr(III)沉淀物。
然后,通过沉淀、过滤等步骤将沉淀物与废液分离,从而实现含铬废液的处理。
2. 还原法:还原法是将Cr(VI)还原成Cr(III)的方法。
常用的还原剂有亚硫酸氢钠、硫酸亚铁和硫酸氨等。
通过添加适量的还原剂,可以将Cr(VI)还原为Cr(III),从而使废液中的铬离子转化为易沉淀的物质。
随后,通过沉淀、过滤等步骤将沉淀物与废液分离,实现含铬废液的处理。
二、物理方法:1. 沉淀法:沉淀法是利用水中的化学反应,通过适当的pH调控和沉淀剂的添加,将废液中的含铬物质转化为沉淀物,实现废液处理的方法。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氯化铁等。
添加沉淀剂后,废液中的铬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
然后,通过沉淀、过滤等步骤将沉淀物与废液分离,从而实现含铬废液的处理。
2. 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将废液中的有害物质吸附捕集的方法。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氧化铁和离子交换树脂等。
通过将含铬废液与吸附剂接触,铬离子会被吸附剂表面的孔隙或活性位点吸附,从而实现废液的处理。
随后,通过过滤等步骤将吸附剂与废液分离,得到去除了铬离子的废液。
三、生物方法:1. 微生物还原法:微生物还原法是利用具有还原能力的微生物将废液中的铬离子还原为无毒的Cr(III)的方法。
例如,常用的微生物有硫酸还原菌、铁还原菌和亚硝酸盐还原菌等。
通过培养和优化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微生物能够将Cr(VI)还原为Cr(III),实现废液的处理。
含铬废水的处理
一、概述
含铬废水主要含有六价铬,也有少量的三价铬。
由于六价铬对农业生产及入民健康有严重危害,所以要进行处理。
石油化工企业的含铬废水主要来源于机修厂电镀车间的废电镀液、镀件漂洗水、设备冷却水和冲洗地面水等。
含铬废水所含污染物质比较复杂,但处理的主要对象是六价铬,不管用什么方式,百先都将六价铬变成三价铬,然后排放或回收利用。
二、治理方法
含铬废水的治理方法概括有硫酸亚铁法、离子变换法、活性炭吸附法、电解法和薄膜蒸发法等。
硫酸亚铁法比较简单,在沉淀他内投加硫酸亚铁,生成氢氧化铬和氢氧化铁沉淀,使六价铬转换成三价铬。
其它处理流程如图11—52,困11—53,图11—54,图11—55,图1I—56,图U—57,图U—58所示。
三、处理方法、操作条件及处理效果
各种方法的处理方法、操作条件及处理效果见表11—87。
六价铬超标处置方案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环境监管的强化,六价铬超标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六价铬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六价铬超标的原因及其危害,以及针对六价铬超标的处置方案。
六价铬超标原因及危害六价铬主要是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如化学工业废水、电子工业废水、皮革工业废水等。
六价铬超标存在危害,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六价铬超标污染了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水体、土壤等环境资源的严重污染。
其次,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接触六价铬超标环境会诱发肝癌、肺癌等严重疾病。
因此,治理六价铬超标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任务。
六价铬超标处置方案治理六价铬超标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置方法。
光催化处理法光催化是一种用光能催化反应的技术,可以在光的带动下,通过光催化剂在水中产生自由基,分解有机物,氧化有机污染物。
该技术还可以同时使难以分解或无法自然降解的污染物降解为更容易分解的化合物,提高六价铬超标的处理效果。
真菌处理法真菌类生物具有对重金属离子超敏感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可降解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真菌生物法中采用的真菌菌株可以通过基因修饰来提高其对六价铬的降解能力。
因此,真菌处理法也成为一种可行的六价铬超标处置方案。
萃取技术萃取技术常被大众所熟知的,是利用具有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和待提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化合物,取而代之去提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这是因为有机物往往会被溶于水或挥发,而不易处理,采用萃取技术可以提高六价铬的回收效果。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采用化学方法将六价铬转化成为不溶性沉淀物并沉淀下去。
常见的有两种方法:碳酸盐沉淀法和氢氧化铁沉淀法。
两种方法都需要在控制好PH值的同时进行,以防止沉淀再度变化和六价铬的继续污染。
结语针对六价铬超标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
光催化、真菌处理、萃取和化学沉淀等多种技术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
铬污染现状及其治理策略研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其中铬污染是一种特别严重的污染现象。
铬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金属元素,可以通过常见的矿物、土壤和岩石在自然环境中存在。
铬的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对铬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了全球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铬污染现状铬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活动,其中包括金属制造、皮革加工、木材保护、氧化铝生产和电镀等工业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
铬污染对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还直接威胁了人类健康。
铬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因其形态而异,主要分为三种形态:铬(VI)、铬(III)和有机铬。
铬(VI)是工业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有毒的形式。
铬(VI)污染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造成的,如涂料、氧化铬和电镀等;另一类是天然铬矿床,随着矿物的开采而被释放到环境中。
铬(VI)污染对土壤和水源的影响尤为严重,可能会导致人类和动物的慢性中毒以及重症疾病,包括肺癌、呼吸道感染、肝脏受损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等。
铬(III)是一种中等毒性的物质,相对于铬(VI)更容易沉积在土壤中。
铬(III)主要存在于铬(VI)的还原产物中,也可以是人类和动物代谢铬元素的产物。
铬(III)的作用机理与铬(VI)类似,但毒性要低得多。
有机铬是由铬与有机物质结合而形成的,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远远没有两种无机铬形态那么严重。
当然,它们也可能导致医学上的问题,如慢性气道疾病和肺癌。
二、铬污染治理策略研究对铬污染的治理办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1、生物调控生物治理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或有机物浸渍等方式处理废弃物的技术,可以高效地降解或减少污染物的浓度。
对于污染物,生物技术的使用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和易于操作等特点。
微生物能够降解和还原铬离子,将其还原为无毒的铬(III)离子。
植物吸收铬(VI)并将其减析为无毒铬(III)离子,这种技术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完整的处理。
六价铬治理及应用六价铬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有毒物质,它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中,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六价铬的排放和污染,人们开展了各种治理和应用研究。
本文将对六价铬的治理措施和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六价铬的污染治理可以从源头控制、废水处理、污染地修复等方面入手。
从源头控制来说,主要是指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尽量减少六价铬的排放。
这可以通过改变工艺、使用环保材料、更新设备等方式实现。
另外,也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强制要求企业和个人减少六价铬的排放。
在废水处理方面,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处理。
物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和吸附等,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六价铬。
化学方法可以使用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或二价铬,再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
生物方法可以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六价铬进行还原和吸附,如铬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解法、膜分离法等方法进行处理。
在污染地修复方面,可以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方法进行处理。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某些植物对六价铬进行吸收和转化,减少土壤中的六价铬含量。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六价铬进行还原和转化,减少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六价铬含量。
化学修复是通过加入一些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六价铬形态和溶解度,使其转化成不可动态或低溶解度的形态,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六价铬的应用主要包括电镀工业、制革工业、染料工业和冶金工业等。
在电镀工业中,六价铬常被用作电镀液中的主要添加剂,可以使电镀层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附着力。
在制革工业中,六价铬常被用作皮革鞣料,可以使皮革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和耐水性。
在染料工业中,六价铬可以被用作媒染剂,可以使染料在纤维中的分散性和显色性得到提高。
在冶金工业中,六价铬可以被用作合金添加剂,可以使合金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此外,六价铬还可以被用作其他领域,如生物医药、化妆品和农业等。
铬污染及其治理(一)铬污染的产生铬盐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其系列产品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一类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高级合金材料、电镀、皮革、颜料、香料、印染、陶瓷、防腐、催化、医药等多种部门,涉及国民经济商品品种的10%。
在国际上被列为最具有竞争力的8种资源性原料之一,我国每年需求量为20多万吨。
但同时,其产生的铬渣又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重金属工业污染源之一,其中的六价铬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分布在肝和肾中,或经呼吸道积存于肺部,可导致多种疾病,并且铬渣中水溶性六价铬,经雨水冲淋,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因此,铬渣的严重污染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调查,目前中国直接生产重铬酸盐的企业大大小小多达3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每生产1吨铬盐产品,同时产生2.5"--3吨铬渣,全国每年实际产生约75万吨含铬的新生有毒废渣,加之历年堆存的,累计铬渣不低于200万吨。
任意排放、堆存铬渣,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铬渣经雨水淋洗,含铬污水四处溢流、下渗,对土壤、地下水、河道造成污染。
铬渣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重视铬渣污染,开展其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为此,国家为铬盐工业中铬渣制定了排放量及渣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标准。
(二)Cr(VI)的毒性1.Cr(VI)对人体和水生生物的毒性Cr(VI)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因人体吸收途径不同,中毒症状也不同.研究表明,某些Cr(VI)的化合物被发现在体内具有致癌作用, Cr一般先以Cr(VI)的形式渗入人畜细胞,然后在细胞内还原为Cr(111)而构成“终致癌物”,并可与细胞内大分子相结合,引起遗传密码的改变,进而引起细胞的突变和癌变。
cr(Ⅵ)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亦有明显影响.据报道Cr(V-I)可抑制鱼体中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等呼吸代谢酶的活性。
铬对水的污染及其治理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部分;毫无疑问,水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世界上目前的水资源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作为世界人口总量排名第一的人口大国,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是严重;除了淡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之外,水污染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本文将重点从铬对水资源的污染现状研究着手,整理得出镉污染的严重性,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镉污染解决措施水生命之源,目前地球上的水资源约占地球70%的面积,其中海水占97.3%,可用淡水只有2.7%;在近3%的淡水中,77.2%存在雪山中,22.4%为土壤中和地下水降水与地表水渗入;只有0.4%为地表水,也就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指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我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虽然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污染情况也是比较严重的,中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严重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确认为致癌物或;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中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化合物,这些含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中除外,还含有甚多、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还会使与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水污染主要是由产生的污染物造成,它包括,和三大部分;尤其是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化合物等污染物会造成水的价值的降低甚至是丧失,污染水生环境,影响饮用水的质量;其中,铬就是一种严重污染水源的化合物;铬是人体非,在中常以化合物状态存在,一般含量很低,正常环境状态下,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当环境受到镉污染后,镉可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镉被人体吸收后,在体内形成镉硫蛋白,选择性地蓄积肝、肾中;其中,肾脏可吸收进入体内近1/3的镉,是镉中毒的“靶器官”; 其它脏器如脾、胰、甲状腺和毛发等也有一定量的蓄积;由于镉损伤肾小管,病者出现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特别具使骨骼的代谢受阻,造成骨质疏松、萎缩、变形等一系列症状;20世纪初发现镉以来,镉的产量逐年增加;镉广泛应用于电镀工业、化工业、电子业和核工业等领域;镉是炼锌业的副产品,主要用在、或,它比其它重金属更容易被所吸附;相当数量的镉通过、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造成污染;水体中镉的污染主要来自和工业废水;硫铁矿石制取和由矿石制取时排出的废水中含镉较高,每升废水含镉可达数十至数百微克,大气中的铅锌矿以及有色金属、、制品的焚烧形成的镉颗粒都可能进入水中;用锅作原料的、颜料、塑料稳定剂、合成橡胶硫化剂、等排放的镉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在过程中,往往由于容器和管道的污染也可使饮用水中镉含量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使近海海水和浮游生物体内的镉含量高于远海,工业区地表水的镉含量高于非工业区;镉污染的时间最早发生是在1930——1960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部分镉污染,事源炼锌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周围的耕地和水源;在我国,2005年12月15日,广东省环保部门检测发现,从孟洲坝电站断面到高桥断面全部超过标准,高桥断面镉超标近10倍;在随后的一个月内,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纷纷介入,对“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事件进行了密集报道,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也引发了对于企业污水排放治理力度的讨论;同样的,2009年8月3日,湖南省环保厅在浏阳市镇头镇向当地村民代表也正式公布了长沙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环境调查监测结论;结论显示,此次镉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长沙湘和化工厂废渣、废水、、地表径流、原料产品运输与堆存,以及部分村民使用废旧包装材料和压滤布等造成;还有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宜州拉浪段发现重金属镉超标,污染事件已造成大约28.1万尾鱼死亡,宜州市怀远镇附近群众生活用水直接受到影响;水体中悬浮物和沉积物对镉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水中的悬浮物个沉积物中的铬的含量占水体中铬总含量的90%以上;通过有关学者的研究,铬主要存在于沉积中,黄河的悬浮粒子对铬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这也是黄河水自净能力的主要机制;但是当河水的PH值在7~8时,底泥中的铬就可能解析,造成河流的二次污染;并且水生植物和水生生物对铬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含量必须地域0.005mg/L,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规定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污染物中铬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0.1mg/L;对水环境中镉的去除技术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二是植物修复技术;三是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处理方法,如化学沉淀、溶剂萃取、离子交换、膜分离、活性炭和硅胶吸附等,成本高、操作复杂,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其中中和法、铁氧化沉淀法和金属还原法是常用的三种物理化学修复技术;1中和法;处理含镉酸性废水可采用氢氧化镁中和剂;氢氧化镁是新一代的“绿色中和剂”,其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易从各种不同的工业废液中吸附并去除对环境造成危害的Cd2+等重金属离子;可单独使用氢氧化镁,也可与石灰、膨润土配合使用;2铁氧化沉淀法;该方法是通过使废水中的Cd2+等重金属离子形成铁氧体晶粒,一起沉淀析出,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能够一次脱除废水中的多种金属离子,对去除Cd2+等金属离子效果良好;3金属还原法;对镀镉废水可用金属还原法进行处理;因铁屑或铁粉需在酸性介质中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电镀废水处理前需先酸化;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去除水环境中的镉,降低水环境中的镉污染;这种技术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方便,不会成二次污染,更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且具有潜在或显着经济效益等优点;相对于土壤中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水域中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在欧美某些国家陆续发现水环境中金属污染的严重生态后果,才使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与防治的研究工作倍受重视;目前对重金属污染水域采用的修复植物主要集中于水面漂浮植物,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污染水体、修复植物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差异,筛选适宜的修复植物就成为重金属污染水域的植物修复技术推广和实际应用的核心和关键所在;生物修复技术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利用假单胞杆菌属、酵母菌和霉菌等对较高浓度重金属离子有耐受性的微生物,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摄入菌细胞内再去除;厌氧生物法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基本原理是:将含重金属及硫酸根离子的废水在pH值为中性、一定的基质浓度和厌氧环境下,用硫酸还原菌使硫酸根离子还原成硫离子,使废水中的Cd、Zn等金属离子变成不可溶的金属硫化物而沉淀,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处理;目前此法用得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镉污染控制措施工矿企业集中排放的“三废”物质中所含的镉是当前主要的镉污染源,通过污水排放、废渣淋雨产生的径流渗入土壤、水体以及镉尘降落进入水体;天然水体中的镉虽然只有微量浓度,但其毒性具有长期性;因此,应加强对镉污染源的控制,对镉污染严重的流域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1改进生产工艺,不用或少用毒性大的重金属镉,提高清洁生产水平;2采用合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管理和操作,减少重金属镉的用量和随废水流失量,尽量减少外排废水量;3产生的含镉废水应当在产生地点就地处理,不应同其他废水混合,以免使处理复杂化,更不应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或天然水体,以免扩大重金属污染范围;4深入研究效率高、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的含镉废水处理工艺,进一步发挥植物修复技术在镉废水处理中的优势,找出镉去除率高、适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生植物;5尽量避免污灌影响;污水灌溉在解决城市污水排放和农业生产用水来源的同时,也造成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并会危害灌区居民人体健康,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和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段飞舟等7通过研究证实沈阳张士污灌区污灌停止后对降低稻田土壤表层镉含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加强环境监测预报;去年广东韶关冶炼厂废水镉超标排放是在环境监测中发现的,由于措施及时,才避免了更为严重的环境和经济损失发生;因此,加强环境监测预报制度,对防范环境风险事故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
铬(Cr)遍布于自然界,在水体和大气中均含有微量的铬。
铬有多种价态,其中仅三价铬与六价铬具有生物意义。
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与脂类代谢有密切联系,能增加人体内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是机体内葡萄糖能量因子中的一个有效成分,能辅助胰岛素利用葡萄糖。
如食物不能提供足够的铬,人体会出现铬缺乏症,影响糖类及脂类代谢。
若大量的铬污染环境,则危害人体健康。
铬的价态不同,人体吸收铬的效率也不一样,胃肠道对三价铬的吸收比六价铬低,六价铬在胃肠道酸性条件下可还原为三价铬,大量摄入铬可以在体内造成明显的蓄积。
铬中毒主要是指六价铬。
由于侵入途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饮用被含铬工业废水污染的水,可致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中毒症状;铬为皮肤变态反应原,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湿疹的特征多呈小块,钱币状,以亚急表现为主,呈红斑、浸润、渗出、脱屑、病程长,久而不愈;由呼吸进入,对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鼻炎、咽炎、支气管炎,严重时使鼻中隔糜烂,甚至穿孔。
铬还是致癌因子。
[2]铬渣,生产金属铬和铬盐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
在无还原剂时,重铬酸钠的水溶液含有剧毒的六价铬离子。
铬渣露天堆放,受雨雪淋浸,所含的六价铬被溶出渗入地下水或进入河流、湖泊中,污染环境。
严重污染带内水中六价铬含量可高达每升数十毫克,超过饮用水标准若干倍。
六价铬、铬化合物以及铬化合物气溶胶等,能以多种形式危害人畜健康(。
因此铬渣的堆存场必须采取铺地防渗和加设棚罩。
中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应低于0.05毫克/升;地面水中铬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5毫克/升(三价铬)和0.05毫克/升(六价铬);工业废水中六价铬及其化合物最高容许排放标准为 0.5毫克/升(按六价铬计);渔业用水中铬最高容许浓度为 0.5毫克/升(三价铬)和0.05毫克/升(六价铬)。
居住区大气中六价铬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5毫克/米3(一次测定值);车间空气中三氧化二铬、铬酸盐、重铬酸盐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1毫克/米3(换算成三氧化二铬)。
土壤铬污染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土壤铬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集成修复法。
目前国内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如下:
1、固化/稳定化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将某种药剂加入到被铬污染的土壤中,然后再充分混合,通过这些药剂的加入,降低铬向周围环境中的迁移。
2、电动修复
电动修复技术是在土壤处于酸性条件下,对土壤通直流电,清除土壤中重金属。
此法不适用于渗透性较高、传导性较差的砂性土壤,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
3、土壤淋洗技术
土壤淋洗技术是利用化学试剂将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从土壤中转移到液相中,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因子浓度降低,最终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淋洗剂有无机溶液、螯合剂、表面活性剂。
4、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有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常用的三种措施。
其中以植物修复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中应用最多,李氏禾、小蓬草、蟋蟀草、地黄和蒲公英对铬积累作用非常明显。
5、客土法
客土法是指用清洁土壤取代或者部分替换污染土壤,以达到减少重金属对食物链污染的目的。
因为Cr向下迁移的能力很强,客土
与原土混合的方法并没有消除Cr的迁移性,危害也没有彻底消除。
因此,在铬污染土壤修复中客土法不是首选办法。
今天。
土壤铬砷修复方法土壤里要是有铬和砷超标的话,可真是个大麻烦呢。
不过别怕,咱有办法来修复它。
先说铬污染的修复哈。
一种办法就是植物修复啦。
有些植物就像小小的环保卫士一样,它们对铬有特殊的喜好,可以把铬吸收到自己身体里。
比如说蜈蚣草,这可是个吸收铬的小能手呢。
我们可以在铬污染的土壤里大量种植这种植物,等它们长大之后,就把它们收割处理掉,这样就可以一点点把土壤里的铬含量降下来啦。
还有物理修复的方法哦,像换土法。
就好比给土壤来个大换血,把被铬污染的土挖走,换上干净的土。
不过这个方法成本有点高,而且挖走的土也得好好处理,不然会造成其他地方的污染呢。
再聊聊砷污染的土壤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个挺有趣的方法。
土壤里有好多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就像小小的魔法师,它们可以把砷变成其他形式,让砷不再那么“调皮捣蛋”。
通过向土壤里添加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就能让它们在土壤里工作起来,慢慢地改变砷的状态,减少砷对土壤的危害。
另外呢,化学固定法也不错。
就像给砷戴上一个小枷锁,让它不能随便乱跑。
往土壤里加入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和砷发生反应,把砷固定在土壤里,这样它就不容易被植物吸收或者随着雨水到处跑啦。
当然啦,不管是哪种修复方法,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土壤完全治好的。
这就像人生病了一样,得慢慢调养。
而且在修复过程中,我们还得经常检测土壤,看看铬和砷的含量有没有真的降下来。
同时呢,我们也要好好保护环境,尽量减少铬和砷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壤的机会,这样土壤才能健健康康的,我们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也才更安全、更放心呀。
希望我们的土壤都能变得干净又肥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