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2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会选择进行并购。
而要想让并购成功,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购目标,进行合理的谈判,以及完成整个过程中的后续整合工作。
下面,就来看看一些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一、国内企业并购成功案例1、万科并购雅居乐2016年,万科通过增发股份买下了雅居乐15.32%的股份。
这是国内房地产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通过并购,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大力发展住宅市场。
2、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3%股份。
Supercell是一家独立游戏开发公司,其游戏《荒野行动》和《碧蓝航线》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次收购,不仅加强了腾讯在游戏领域的地位,也进一步扩大了腾讯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3、蒙牛并购深圳明基鸡2013年,蒙牛通过并购深圳明基鸡开创了家禽养殖领域与乳制品加工领域的强强联合。
这不仅有利于蒙牛扩大市场份额,打造全产业链,也帮助深圳明基鸡更好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二、国际并购成功案例1、阿里巴巴投资Lazada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以13亿美元的价格将Lazada的股份从原来的51%提高到83%。
Lazada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均有业务。
此次并购的成功,有助于阿里巴巴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地位。
2、乐购与协和2005年,美国零售巨头乐购以1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第二大零售集团家乐福协和百货的股份。
这一大型并购案加强了乐购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其进入亚洲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
3、克莱斯勒与菲亚特2014年,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以68亿美元购买了克莱斯勒的剩余股份,那时候克莱斯勒还是美国最后一家仍旧独立运营的汽车公司。
克莱斯勒与菲亚特的合并为两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业务机会,包括共享技术、合并高效、优化运营,并最终提高了绩效。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以下是12个典型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1.万科A与万科H的合并:2024年,万科A与万科H宣布合并,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巨头。
这次合并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值,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2.中国太平与阳光保险的合并:2024年,中国太平和阳光保险宣布合并,创造了中国保险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这次合并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更大的资本实力和市场份额。
3.中通快递与申通快递的合并:2024年,中通快递宣布与申通快递合并,共同应对中国快递市场的激烈竞争。
这次合并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网络覆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4.宝能集团与万科A的收购战:2024年,宝能集团发起对万科A的收购尝试,引发了一场持续数月的股权争夺战。
最终,宝能集团获得了万科A的控制权。
5.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的合并:1998年,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巨头合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公司之一、这次合并提高了公司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6.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24年,阿里巴巴宣布收购盒马鲜生,进军生鲜电商领域。
这次收购为阿里巴巴提供了一个实体店面,进一步扩大了其电商帝国。
7.美团收购摩拜单车:2024年,美团以3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摩拜单车,进一步扩大了在共享出行市场的份额。
这次收购为美团增加了更多的用户和市场活力。
8.长城汽车收购路虎汽车:2024年,中国长城汽车宣布以1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路虎汽车。
这次收购为中国长城汽车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
9.华为收购荣耀:2024年,华为宣布出售旗下子品牌荣耀,以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
这次并购为荣耀提供了新的商业机遇,同时也减少了华为与荣耀之间的关联。
10.苹果收购动视暴雪:2024年,苹果宣布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游戏产业的影响力。
这次收购为苹果提供了游戏内容和技术的资源。
11.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游戏产业的份额。
企业并购经典案例企业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从而实现对另一家公司的控制权或所有权。
并购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并购来实现市场扩张、资源整合、降低成本等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企业并购案例,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并购的过程和影响。
第一则案例是2000年美国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收购AT&T有线业务的案例。
康卡斯特是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之一,而AT&T是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
康卡斯特通过收购AT&T的有线业务,实现了在有线电视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且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这个案例展示了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市场扩张和增强竞争力的效果。
第二则案例是2016年德国拜耳公司(Bayer)收购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案例。
拜耳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和化工公司,而孟山都则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
通过收购孟山都,拜耳实现了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布局,拓展了自己的产品线和市场份额。
这个案例表明了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的效果。
第三则案例是2008年中国联通收购中国网通的案例。
中国联通是中国领先的电信运营商,而中国网通是中国电信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
通过收购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实现了在固网领域的强强联合,提升了自己在中国电信市场的地位。
这个案例显示了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产业整合和提升市场地位的效果。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并购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市场扩张、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等目标。
然而,并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整合团队、文化差异、法律风险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并购时,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合理的并购战略,以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和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总之,企业并购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多种目标,但也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
希望以上案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购的过程和影响,为未来的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十大经典并购案例在商业领域中,并购案例是经常被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下面将介绍十个经典的并购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展示了并购对公司和市场的影响。
1. 美国康卡斯特收购迪士尼1996年,康卡斯特以660亿美元收购了迪士尼,这是当时最大的媒体并购案例。
这一交易促使康卡斯特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公司之一,也为迪士尼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2. 微软收购领英2016年,微软以268亿美元收购了领英,这是微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这一交易使微软能够进一步拓展其在专业社交网络和人才招聘领域的业务,增强了其在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3. 贝尔兰德收购莱雅2016年,法国奢侈品公司贝尔兰德以1250亿欧元收购了美国化妆品公司莱雅,这一交易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奢侈品行业并购案例。
这一收购使贝尔兰德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公司之一,拓展了其在化妆品和美容市场的份额。
4. 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3.85亿美元收购了新浪微博的股份,这一交易加强了阿里巴巴在社交媒体和在线广告领域的地位,也为新浪微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5. 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这一交易被认为是互联网历史上最成功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谷歌进一步巩固了在视频内容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其广告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6. 惠普收购康柏2002年,惠普以250亿美元收购了康柏,这一交易是当时硬件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也扩大了其在企业市场的份额。
7. 联合利华收购莫尼塔2010年,联合利华以10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食品公司莫尼塔,这一交易是食品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联合利华进一步拓展了在北美市场的业务,也加强了其在零食和冰淇淋领域的竞争力。
8. 联合利华收购海飞丝2005年,联合利华以22亿美元收购了宝洁旗下的海飞丝品牌,这一交易是个人护理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十大经典案例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下面列举了十大经典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推动企业发展和促进市场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中国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也是中国首个跨足国际市场的IT企业,这次并购重组帮助联想集团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董明珠收购格力电器2016年,董明珠发起了对格力电器的收购,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此举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股权激励机制得到了广泛关注。
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2014年,阿里巴巴以60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这次并购使得阿里巴巴得以进一步拓展视频娱乐市场。
美的收购库卡2016年,美的以43亿美元收购瑞士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使得美的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及机器人制造商之一。
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5亿美元收购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这次并购促进了腾讯在游戏市场的崛起。
长城汽车收购戴姆勒股份2018年,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花费近10亿美元购买了戴姆勒的股份,这次并购重组将长城汽车带入全球汽车制造商的行列。
京东收购苏宁易购百货2021年,京东以28.6亿元人民币收购苏宁易购旗下的百货业务,此举有助于加快京东的线下扩张。
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18年,阿里巴巴以近40亿美元收购盒马鲜生,这次并购重组加速了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领域的布局。
紫光集团收购南光集成电路2016年,紫光集团收购南光集成电路2016年,紫光集团以近30亿元收购南光集成电路,这次并购是中国芯片制造行业的一次里程碑式事件,也是实现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举措。
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智能工厂2019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以2.14亿欧元收购了德国智能工厂,这次并购重组加速了三一重工在全球市场的扩张。
著名的并购案例著名的并购案例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公司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达到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等目标的金融交易行为。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并购案例:1. Aol并购时代华纳(2001年):当时互联网服务商AOL以甲壳虫公司的交易方式,用纳斯达克股票和现金支付经济补偿金,以每股劳伦艾尔契的价格收购了时代华纳的全部股份,交易总额接近1650亿美元。
此次并购使得AOL时任首席执行官Steve Case跻身世界最富有的人之列,并创造了美国公司在一次并购中最大价值的纪录。
2. Visa并购万事达卡(2019年):Visa宣布以超过2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支付巨头万事达卡集团。
此次收购将使Visa成为全球最大的支付和金融科技公司之一,为Visa进一步扩大业务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3. 威迪卡并购Unysis(2020年):中国高科技企业威迪卡宣布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IT服务巨头Unisys。
威迪卡通过此次并购强化了自身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加速扩大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机会。
4. 微软并购领英(2016年):微软以2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领英。
这个并购使微软在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为微软增加了海量的用户和数据资源。
5. 腾讯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开发公司Supercell的84.3%的股份。
Supercell是《部落冲突》等多款知名手游的开发商,此次并购使得腾讯在全球游戏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这些著名的并购案例都在其行业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
并购不仅有利于参与方实现资源整合和业务扩张,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然而,并购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比如整合难度、利益冲突等问题,在进行并购时需要慎重考虑和评估。
并购案例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并购案例: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一、中国化纤重组收购中南建股份中国化纤是我国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而中南建股份则是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
这次并购重组旨在实现两个行业的横向整合,提升协同效应。
通过并购,中国化纤不仅能够扩大其市场份额,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二、京东公司收购多点Dmall京东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而多点Dmall则是电商行业的新兴力量之一。
京东公司通过收购多点Dmall,不仅能够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够借助后者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这次并购旨在提升京东在电商行业的竞争力,加快公司的发展步伐。
三、中粮集团收购美源众邦中粮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而美源众邦则是国际上知名的乳制品企业。
收购众邦可以帮助中粮集团扩大海外市场,增加出口量,并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业链布局。
这次并购旨在提升中粮集团的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业务。
四、宝钢集团收购沙钢集团宝钢集团和沙钢集团分别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两大巨头。
这次并购旨在实现行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通过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交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五、中国石化收购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这次收购旨在实现行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通过合并两大企业的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加强公司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六、阿里巴巴收购菜鸟网络阿里巴巴是我国电商行业的巨头,而菜鸟网络则是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
阿里巴巴通过收购菜鸟网络,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物流配送能力,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够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
这次并购旨在加强阿里巴巴在电商行业的竞争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
七、中国南车收购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分别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两大巨头。
通过收购中国北车,中国南车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技术的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
八、格力电器收购新风股份格力电器是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而新风股份则是新风系统的领军企业。
37个国内经典并购案例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 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3. 中信集团收购香港银行业务4. 恒大集团收购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5. 中国平安收购香港汇丰银行股份6. 腾讯收购掌阅科技7. 海尔集团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8. 华为收购德国企业海思半导体9. 中国太平收购美国Pets Best保险公司10. 长城汽车收购意大利菲亚特克莱斯勒Jeep品牌11. 万达集团收购美国AMC影院12. 宝能集团收购万科股份13. 中国联通收购百度无线业务14. 高瓴资本收购万达电影股份15. 恒基兆业收购英国伦敦港口城市皇家阿尔伯特码头16. 京东收购沃尔玛中国业务17. 阿里巴巴收购银泰百货18. 航天科技集团收购中国卫星导航系统集团19. 招商局集团收购新加坡劲拓集团20. 海底捞收购小肥羊21. 京东收购苏宁易购家电业务22. 蒙牛收购雅士利23.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家电品牌24. 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25. 恒生银行收购英国汇丰银行香港业务26. 宝钢集团收购韩国POSCO气体27. 中国铝业收购瑞士爱立信电缆业务28. 华大基因收购荷兰BGI Europe29. 航天科技集团收购上海航天计算技术研究所30. 中航工业收购南非格里芬石油31. 新东方收购美国儿童教育品牌Noah Education32. 中国中化收购挪威雅富顿化工33. 华谊兄弟收购乐视影业股份34. 阳光城收购朗诗绿色城市项目35. 三安光电收购荷兰ASML36. 希望集团收购英国布里斯托尔机场37. 海航集团收购希腊雅典国际机场。
并购成功案例
并购成功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谷歌收购YouTube:谷歌于2006年以亿美元收购YouTube,这是当时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
YouTube成为谷歌旗下子公司,并继
续保持独立运营。
谷歌通过YouTube扩大了自己的广告业务,同时YouTube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视频网站之一。
2. 埃克森美孚收购XTO Energy:埃克森美孚于2009年以350亿美元收购XTO Energy,这是当时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
通过收购XTO Energy,埃克森美孚扩大了自己的天然气业务,并成为全球领先的天
然气生产商之一。
3. 百威英博收购SABMiller:百威英博于2016年以710亿美元收购SABMiller,这是全球啤酒行业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
SABMiller是全球第
二大啤酒制造商,收购完成后,百威英博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制造商之一。
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并购需要仔细的计划和执行,包括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确定合适的交易结构、管理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以及确保符合监管要求等。
案例一水井坊为何执意“下嫁”受业界高度关注的“外资控股中国高端白酒第一案”,终于敲槌落幕。
号称“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水井坊,以不菲的价格“下嫁”给洋了老板3月2日,水井坊发布公告,称帝亚吉欧与全兴集团中方股东——成都盈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DHHBV受让盈盛投资所持全兴集团4%的股权。
此项股权转让报经相关部门批准后,DHHBV最终将持有全兴集团53%的股权,并间接控制全兴集团持有的水井坊39.71%股权。
专家对此分析认为,水井坊被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收购,犹如在中国传统白酒业的中心区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由此可能引发一轮外资并购中国白酒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撼动看似“固若金汤”的中国白酒行业格局。
四年股权渗透,“抱得美人归”早在上世纪90年代,洋酒就开始进入中国。
随着多年的品牌培育、文化灌输和资金强势注入,洋酒开始在国内显山露水、攻城略地,抢占国内酒类消费市场。
但中国特有的历史积淀和饮食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白酒这个全球稀缺资源,二十多年来总是让洋酒望而兴叹,难以取代。
中国的白酒业,成为改革开放后外资在中国几乎没有涉足的最后一个产业。
因此,加速收购中国高端白酒品牌,利用其成熟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在中国酒行业进行“中原逐鹿”,成为国际资本角逐中国白酒市场的新谋略。
帝亚吉欧虽是全球最大烈酒公司,进入中国多年,但市场业绩一直不理想,无法超越其在中国老对手保乐力加。
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必须从高成长、高利润、且资源稀缺、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白酒业下手,才能加快对中国白酒行业的深度介入和战略布局。
资本并购,成为帝亚吉欧欲在中国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
帝亚吉欧的中国并购之路,并非一路坦途,虽是“好事”,却遇“多磨”。
早在2005年底,帝亚吉欧就为其在中国并购的投石问路,瞄上了“馨香四溢”的水井坊,开始以股权收购方式进行渗透;2006年12月,帝亚吉欧甩出巨资,以5.7亿元收购了水井坊第一大股东全兴集团43%股份,从而间接持有水井坊16.87%的股份,成为水井坊第二大股东,开启了外资收购中国白酒的先河;2008年下半年,帝亚吉欧又买入全兴工会所持有的全兴集团6%股权,增持全兴集团股份至49%,离控制水井坊仅一步之遥;2009年9月,坊间纷传帝亚吉欧将继续收购全兴集团2%~4%的股权,以达到进一步控股。
然而,由于价格未谈拢,水井坊方面一直否认。
帝亚吉欧的全面收购计划已经展开,自然不会就此罢手,于是采用“穷追猛打”之策,一次谈不拢,就接二连三地再谈。
追到今年3月1日,谈判之途峰回路转,帝亚吉欧再次购入全兴集团4%的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从而成为水井坊的实际控制人。
为了掘金中国白酒业,绕开中国的相关政策壁垒,帝亚吉欧可谓煞费苦心。
按照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黄酒和名优白酒限制外商进入,且不能控投的行业,名优白酒生产企业需由中方控股。
水井坊作为全兴集团近些年打造的高端新品,不在名优白酒之列,而水井坊旗下全兴酒业的“全兴大曲”,早已获封中国名酒。
2008年,帝亚吉欧对全兴集团的股权只能增持至敏感的49%,即受制于此政策而止步。
为了突破中国的产业政策限制,帝亚吉欧想方设法破了这个“局”。
今年2月28日,水井坊股份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水井坊旗下全兴酒业55%的股权,以648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非关联的中资企业成都金瑞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为帝亚吉欧排除了政策障碍。
帝亚吉欧对水井坊的曲线收购,可谓代价巨大。
证券界专家评析,此桩收购最终如得到国家主管部门批复,根据我国法律,帝亚吉欧将因其控股水井坊39.71%股权而引发要约收购,并可能进一步全面控制水井坊,整个收购的价格或将高达6.24亿英镑,折合人民币近60亿元。
水井坊为何执意“下嫁”一个号称“中国白酒第一坊”、受国家政策保护的高端酒品牌,为何“几经曲折”仍坚定要“下嫁”给洋酒老板?业绩下滑,资金匮乏,或许是促成水井坊此次资产转让、傍洋大款的主要动因。
十年前,水井坊以“中国白酒第一坊”的营销概念在中国白酒业大放异彩,抢得中国高端白酒的一块高地,多年来一直风光无限,产品知名度一度与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并驾齐驱,市场销量节节攀高。
然而,毕竟其基础薄弱,由于产品线单一,营销相对乏力,导致销量和利润持续下滑。
近几年,泸州老窖“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沱牌曲酒“舍得”新“三剑客”在白酒高端市场频频发力迎头赶上。
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老“三剑客”的地位难于撼动,水井坊似乎成了一个“夹心饼”,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遭遇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
几年风光过后,水井坊忽然发现,国内高端白酒业已进入一个市场相对过剩、行业日益式微的困难期。
数据显示,水井坊2008年出口额近3000万元人民币,远低于茅台的近3亿元出口额;2009年上半年,水井坊的出口额更是大幅下滑,仅为159.6万元。
目前,水井坊2009年报尚未出炉,但从已报的前三季度看,水井坊实现营业收入8.45亿元,同比仅下降了3.48%,但净利润却同比大降34.56%,预计2009年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观。
主业不如意,水井坊投资的房地产业务却很亮丽,部分缓解了水井坊资金上的干渴困境。
据广发证券预测,水井坊2009年的“蓉上坊”房地产项目,收入可达5亿~6亿元。
据分析,近一两年水井坊的利润有近一半来自房地产开发,并有可能向主业酒类进行“输血”。
水井坊对酒业的再投入,高层方面一直显得犹豫不决。
成都业界甚至传言,年过六旬的老总杨肇基近年来已无心恋战白酒业,而另立了投资公司,致力于房地产项目投资。
因此,除了房地产投资高收益的诱惑,再引入一条活水,重振品牌的需求在水井坊高层心中越来越强烈。
帝亚吉欧频频抛出“绣球”,对水井坊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井坊也想借助帝亚吉欧之手,来促成其运营模式转变。
水井坊此番引入帝亚吉欧,也许还另有一个深层原因。
2002年,全兴集团启动MBO(管理层收购股权),以杨肇基为首的18名公司高管设立了成都盈盛投资公司,盈盛投资出资约4.126亿元受让全兴集团67.7%的股权,直接掌握了水井坊的控制权。
然而,当初盈盛投资为购买相应股权所需支付的4.126亿元,来源于管理层自筹的1.426亿元和通过信托方式筹集的2.7亿元,沉甸甸的债务压力,时刻让高管们倍感重担在肩,急于解脱。
“为缓解MBO带来的资金压力,引进外资套现,并可刺激股价上涨再行解套,水井坊管理层这种做法,是有可能性。
”国金证券分析师这样认为。
3月2日,受并购消息影响,水井坊股票成交量剧增,封在涨停板。
谁是下一个“水井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白酒业依旧生活在“限制外资对名优民族白酒产业的并购或控股”的政策保护之下,国内白酒大鳄压根就没把洋酒、红酒、啤酒对其的冲击放在眼里,依旧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行业的并购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只要是有利可图的行业,外资都会想方设法去攻破的。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外资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帝亚欧吉不惜血本并购水井坊,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看好中国的白酒市场。
此次并购,也将给国内白酒企业带来一个“馅饼”,就是使中国的白酒国际化更具可能。
帝亚吉欧一旦成功并购水井坊,势必要做大内外市场,对中国白酒国际化的预期,会有一定推动作用,至少能为水井坊的国际化,提供更为顺畅的渠道和国际化的运作经验。
然而,外资并购如不是为纯粹的投资收益,而是意在其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那么,其所购的品牌将不是并购过程中外资最为看重的,这个品牌背后的生产基地、网络渠道、市场占有率等因素,才是并购方更为看重和急欲得到的关键资源。
并购完成之后,民族品牌被“雪藏”,甚至是“自然消失”都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水井坊把终身托付于帝亚吉欧,长远而言也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从美加净等品牌在并购后,被利华打入“冷宫”;到熊猫、浪奇、活力28等本土知名品牌被并购后,逐渐衰退甚至消失。
这样的例子,毕竟已经发生了太多。
有业内人士分析,水井坊并购案的影响不完全在并购本身,而在于并购将给中国白酒企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此次帝亚吉欧巧妙跳开“政策限制”,成功购得水井坊股权,可谓是“中国白酒业并购第一案”,也许预示着外资对中国白酒业就此从观望转到全面进入,洋酒品牌在中国的进攻方式,将随之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白酒行业上演一场“狼羊共舞”、“土洋混战”的大戏。
果真如此,国内白酒市场格局将随之发生巨变。
水井坊并购案一旦成立,中国白酒行业会不会紧接着出现第二、第三个“水井坊”?因为,想借此“捷径”走入国际市场,或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国内白酒企业,绝非水井坊一家。
帝亚吉欧在中国的战略目标,我们无从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仅仅是在白酒业,它的目标也绝对不止水井坊一家。
水井坊不会是帝亚吉欧在中国收购的最后一个白酒企业,它可能会以水井坊的进入为据点,继续在国内“中原逐鹿”。
水井坊被收购的消息一出,有不少白酒企业似乎感到芒刺在背。
时下,国内高端白酒的领袖企业茅台、五粮液等,虽享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却从未与外资品牌有过真正硬碰硬的市场较量。
这样的较量一旦在他们身边爆发,结局如何还真是难以预料。
也有专家尖锐指出,水井坊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成为“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将外资引进中国白酒业,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从而招来海外资本巨鳄的蜂拥而至,“搅乱”中国白酒业“纯正”的本色。
此说并非危言耸听。
自2006年12月,帝亚吉以5.7亿元收购水井坊第一大股东全兴集团43%的股份以来,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步其后尘踏入中国白酒市场了:2007年5月,隶属法国路易威登集团的酩悦轩尼诗酒业公司,从剑南春(集团)手中购下四川文君酒厂有限公司55%的股份,文君公司成为酩悦轩尼诗公司在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生产性企业;2008年9月,世界投资集团高盛公司也参与到中国白酒并购大战中,出资5200万美元收购安徽口子窖25%股权;古井贡酒的国有产权,也差点转让给泰国华裔首富苏旭明旗下控股企业——香港IBHL(后来转给上海浦创投资有限公司)。
就目前而言,无论从并购规模、品牌价值和收购价格,水井坊都堪称“中国白酒业并购第一案”,其对我国白酒行业未来的影响,将是持续长久、甚至是难以预料的。
虽然外资收购五粮液、贵州茅台这些一线白酒企业的股权很难,但通过强化对二三线白酒企业和品牌的收购与整合,可以对一线白酒品牌形成强大的包围和蚕食之势。
案例二国美并购永乐落锤黄光裕能否一统天下?一场惊世并购,彻底改变了中国家电零售业的格局:由“三分天下”变为了“两强争霸”;但外界反应更强烈的是,下一步会不会出现国美一家独大,甚至一统天下的局面?本月,国美和永乐的“惊天大合并”终于一锤定音;与此同时,此次合并“是否构成垄断”、“合并后是否将带来垄断”等争论也开始渐渐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