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1
《鱼我所欲也》(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o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孟子关于“义”与“利”的论述。
o欣赏孟子的论证艺术,学习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生动的比喻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o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孟子如何层层推进,最终得出结论的论证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o培养学生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把握文章大意。
o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2.难点:o深入理解孟子关于“义”与“利”的论述,把握其思想精髓。
o欣赏孟子的论证艺术,学习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生动的比喻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舍生取义”的历史故事,如“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死关头,人们应该如何选择?是追求个人利益还是坚守道德原则?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孟子的经典篇章《鱼我所欲也》,探讨孟子关于“义”与“利”的深刻论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概括大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教师总结归纳。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o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o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孟子先以“鱼”和“熊掌”为例,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接着通过“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对比,进一步论证“义”的重要性;最后以“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作为结论,强调坚守“本心”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鱼我所欲也》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鱼我所欲也”,“甚于生者”,“甚于死者”等;(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4)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鱼我所欲也》;(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比喻和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2)对文中某些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和《鱼我所欲也》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鱼我所欲也》,理解文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和解读文中的难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比喻和对比修辞手法;(2)小组分享,交流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解读。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维过程;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知识点掌握: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关键句子的掌握程度。
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做的方案!为此,下方不妨和小编一同来欣赏下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虚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白话语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践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1、领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绪。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宗旨。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字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 进展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 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4.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二、朗读练习1、听录音,留意节奏。
2、先生自在读,初步领会文章的言语特点,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留意要点:三、课内研讨先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预备质疑。
翻译以下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绪,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绪,把握说理方法发问:本文的论点是甚么?怎样提出来的?为甚么不直接提出来?发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2.难点打破,理解本文的宗旨。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2. 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2. 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1.2 提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鱼我所欲也》,理解大意。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中的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翻译对比4.1 学生互相交换翻译成果,对比分析。
4.2 教师点评翻译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鱼我所欲也》,巩固记忆。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3. 翻译《鱼我所欲也》,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鱼我所欲也》原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对孟子道德观念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3. 学生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一、导入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7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
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
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朗读,初步感知“义”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学生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教师点拨)(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9 鱼我所欲也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本文是孟子在与学生讨论道德修养问题时的一段对话,通过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仁义与利益的关系,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文言文知识,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观点产生质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把握孟子的道德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运用比喻、引申等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与背诵;孟子道德观的理解。
2.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道德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案例材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孟子的道德观。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9鱼我所欲也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L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激趣入题导入(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节,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大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懂得在面临选择时坚守道德准则。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句子。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比如,在考试时,面对难题,是选择作弊获取高分,还是坚守诚信靠自己的实力答题?在面对危险时,是选择退缩自保,还是勇敢地挺身而出?今天,我们将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古人在面对选择时是如何思考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讲解。
(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2)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介词,为了;第二个“为”,动词,做,接受)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感激)(3)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4)词类活用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用作动词,感激)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动词用作名词,益处)(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总结: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
作者先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然后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能力(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作家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读准字音不为(wéi)苟得也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不屑(xiè)苟(gǒu)得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②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③是/亦不可以已乎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得通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一词多义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五、整体感知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
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
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
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
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
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
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