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沉积盆地非烃气N2成因类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33.18 KB
- 文档页数:5
DOI: 10.16562/ki.0256-1492.2020090801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丁飞,刘金水,蒋一鸣,赵洪,于仲坤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335摘要:孔雀亭区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重点区带,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不清限制了勘探的进一步拓展。
基于油气特征及分布研究,通过开展烃源岩及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分析、天然气成熟度计算,综合厘定了油气来源;结合油气运移效应分析明确了原油及天然气运移方向。
结果表明,孔雀亭区原油主要来自平湖组下段和宝石组烃源岩,平湖组中段及上段少量贡献,原油自斜坡内生油次洼向高部位运移,是原油优势运聚方向;天然气具有斜坡带本地烃源岩及西次凹双重来源,以西次凹贡献为主,天然气自斜坡低带向高带侧向运移,并沿断层与斜坡带烃源岩自生天然气混合呈现垂向运移特征,斜坡低部位是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带。
关键词:油气来源;油气运移;西湖凹陷;孔雀亭区;东海陆架盆地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Source and migration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in Kongqueting area,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DING Fei, LIU Jinshui, JIANG Yiming, ZHAO Hong, YU ZhongkunShanghai Branch of CNOOC Ltd., Shanghai 200335, ChinaAbstract: Kongqueting is a key exploration area in the Xihu sag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The ambiguity in source and migration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has brought difficulties in efficien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is time, the source of oil and gas is jointly determined by the study of oil and ga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e correlation of the biomarkers between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maturity of natural ga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igration effect of oil and gas, the migration direction of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rude oil in Kongqueting area mainly comes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Lower Pinghu Formation and Baoshi Formation, with a little from the Middle Pinghu Formation. Crude oil migrates mainly from the secondary depressions to the higher part of the slope for oil accumulation. In terms of natural gas, there are dual sources, one local source and one the source from the Western Subsag. The natural gas generated from the Western Subsag migrates from low zone to high zone along the slope, and mixed with natural gas generated by local source rock of the slope zone on the way, suggesting a pattern of vertical migration. Therefore, the low part of the slope is a potential area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Key words: source of oil and gas; oil and gas migration; Xihu Sag; Kongqueting area;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凹陷,目前已发现油气田主要集中于中央反转带和西部斜坡带。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
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
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
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
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
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
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图1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活动分布及所占比例目光转移到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主要的勘探开发力度其实集中在陆架浅水区[6~7]。
根据中海油对近海油气资源评价显示,我国海洋石油资源探明率为12.1%,远低于世界平均的73%探明率和美国75%的探明率,因此我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处于早中期阶段,对于浅水区而言,我们仍然认为很有潜力。
构造动力学机制与中国沉积盆地形成一.背景及意义中国有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485个,进行过油气勘探的盆地有107个,发现有大-中型油田的盆地16个,占勘探盆地数的15%。
对于这些盆地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成因机制有不同的认识,胡见义等(1991)从现有盆地反应最终格局出发,认为西部具挤压、东部为张性、中间过渡性盆地的观点;也有的从地貌结合盆地动力学性质,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以西为挤压型盆地,以东为拉张型盆地;这条NNE向的山脉分布带,恰好是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
近年来朱介寿等(2002)【1】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58个数字地震台站约12000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出4100条面波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成像,结果发现以东经110 为界,东西两部分岩石圈、软流圈的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巨大的差异。
此界限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连接基本对应,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界线以东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引起的岩石圈减薄区。
中国大陆晚中、新生代以来,东西构造差异和盆地的不同类型成因,我们将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到演示区青年和软流圈内更深层次上考查西部陆内俯冲、陆内造山和前陆盆地形成等问题,考查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这非常有利于今后油气勘探工作[2]。
二.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机制[3]地球历史演化的动力是来自地核和地幔, 通过地幔的热对流把地核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地表, 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热对流和物质对流来达到地球内部的平衡。
核-幔边界过剩的热通过地幔羽的形式或软流圈的区域性隆升形式传递到岩石圈上部, 并使岩石圈隆起、遭受剥蚀, 当热散失后在地表形成盆地。
地幔热对流具体体现在软流圈上涌的高度或莫霍面位置,或以火山喷发作用将热直接传导到大气圈。
软流圈和莫霍面的位置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天然气来源及运聚模式黄保家;王振峰;梁刚【摘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发育巨厚的第三系沉积,尤其是SS22-1、SS17-2气田的重要发现使之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地区.综合利用钻获天然气及烃源岩地化资料,并结合深水区地质条件,分析了中央峡谷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类型、来源及运聚机理.结果表明,中央峡谷上中新统黄流组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且干燥系数高,甲烷、乙烷碳同位素较重,属高成熟煤型气;天然气轻烃参数、甲烷氢同位素组成及烷烃气碳同位素指纹均与YC13-1气田天然气相似,伴生的凝析油检测出在崖城组烃源岩中普遍发现的奥利烷和树脂化合物等特征标志物,指示这些天然气可能主要来自陵水凹陷南斜坡前三角洲背景下的渐新统崖城组煤系及浅海泥岩富含的陆源有机质;进而建立了底辟(裂隙)沟源、浮力及深部高压驱动、晚期成藏的天然气运聚模式,由此预示在深水区除了中央峡谷之外,中央坳陷的北部断坡带、紧靠崖城组烃源灶的南部低凸起也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5【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天然气;组成特征;成因类型;来源;运聚模式;中央峡谷;深水区;琼东南盆地【作者】黄保家;王振峰;梁刚【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4个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约6.5万km2。
其中,深水区(水深>300m)位于盆地南部,包括乐东、陵水、松南、宝岛、长昌和北礁等凹陷及陵南低凸起和南部隆起,面积约4.5万km2。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拗陷2个主要阶段[1]:古近纪断陷期,盆内充填了始新统湖相、下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和上渐新统陵水组滨浅海相地层,其中崖城组被认为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2-5];新近纪拗陷期,盆内充填了浅海相—半深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下中新统三亚组、中中新统梅山组、上中新统黄流组、上新统莺歌海组和第四系,其中深水区中央峡谷发育于黄流组—莺歌海组二段沉积期(10.5~3.8 Ma),其内发育重力流优质储层、岩性-构造及岩性圈闭,是天然气重要勘探领域之一[6]。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
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
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
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
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
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
(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
(图2)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3.1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
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
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等矿产的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百度文库2011年10月13日发表《沉积盆地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一文,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下面是正文一、前言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构造单元。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等广为流行的观点,充分说明了盆地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盆地也是其它金属矿产的沉积发育基地,即盆地对多种沉积矿产的赋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中国和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证实,不同的地球动力背景和构造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盆地;而不同类型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及金属矿产的品位是有差异的。
因此,对沉积盆地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是研究矿产成因、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对矿产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沉积盆地的分类工作。
尤其是在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后,以此为基础的分类方案不断出现。
在国外,Klemme(1970)Bally(1980)、Kingston(1983)、Miall(1984、1990、2000)、Klein(1987)、Ingersoll(1988)、Allen和Akkev(1992)等,对全球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和类型划分。
在国内,赵重远(1978)、甘克文(1982)、李德生(1980、1984)、陈发景(1986)、朱夏(1979、1983)、罗立志等(1982)、刘和甫(1986)、陈景达(1989)和彭作林(1995)等,先后利用板块构造的观点,对中国的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
1、主要分类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分类依据有:⑴、地壳类型:大陆壳、洋壳、过渡壳;⑵、板块的运动形式:聚敛型、离散型、转换型;⑶、在板块上的位置:克拉通内、克拉通边缘、洋中脊等。
2、主要分类方案目前,广泛采用的盆地主要分类方案有两种:⑴、板块构造方案一种是以现今盆地的基本特征与板块构造背景的密切关系为依据,将盆地划分为克拉通盆地,陆内、陆间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等。
缅甸瑞宝盆地非烃气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赵厚祥【摘要】非烃气成因类型的研究与烃类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有密切联系.瑞宝盆地天然气具有有机成因烃类气与无机成因烃类气、非烃气混源特征;烃类气以甲烷为主;非烃气为N2、H2、CO2、CO及H2S;利用单因子(δ13C1或δ13Cco2)方法判别天然气成因存在一定偏差,δ13Cco2-δ13C1、δ13C1-R0等二元关系图版并考虑沉积背景综合判别效果好;有机成因烃类气主要来源于煤系烃源岩,有机成因非烃气主要来源于煤和干酪根的热解;无机成因烃类气、非烃气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高温还原作用和火山活动.控盆深大断裂及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控制非烃气富集的主要因素.非烃气的赋存对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运移聚集、储层质量以及成藏组合都有积极的地质指向意义.【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9(012)001【总页数】7页(P1-6,37)【关键词】非烃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有机成因;无机成因【作者】赵厚祥【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目前国内外对非烃气成因机制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看法,对于非烃气的分析并不是很系统, 主要是由于非烃气成藏条件难以把握,而且纯非烃气藏非常少,拥有的资料也不多。
本文旨在对国外盆地非烃气的产状以及分布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达到借助有效的方法对非烃气特征进行详细判别、对其成因机制进行评价并能进一步分析烃类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目的。
1 非烃气研究进展天然气中主要非烃组分为CO2、N2、H2、Hg、H2S和稀有气体(He/Ar等)[1-2]。
非烃气体大多数情况下以微量组分存在于天然气中。
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也可以富集成藏。
研究天然气非烃组分及其同位素组成可以探讨天然气的来源、运移和聚集等问题。
(1)CO2是天然气中常见的非烃组分之一。
有机成因CO2是有机质在不同地球化学作用中形成的。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一、概述1.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沉积岩分布总面积为669×104km2其中陆上沉积岩面积为522×104km2,近海大陆架147×104km2(李国玉等,1987)。
在这辽阔的沉积岩分布区域里,以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为主,其中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有247个,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盆地有10个,现已发现蕴藏着油气田的沉积盆地有22个,石油年产量已达1亿3千多万吨,天然气产遺135亿立方米。
而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图1-1)。
面积广阔,盆地面积约为86×104km2,沉积岩厚度达14000~16000m,仅吐哈盆地为8700m。
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了一大批油田和天然气田,油气勘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1-1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图西部地区由于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北方向:向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构造线呈近东内向或北西西向,山系与低地相间、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另外还有走廊以北的阿拉善三角形地区(包括潮水、银根、巴音浩特、巴丹吉林等盆地)。
南部包括西藏全部,并涉及青海省南缘和云南省西南缘(滇西)。
这些沉积盆地多属山前或山间的大型坳陷盆地,形成时间旱,经历过分异、叠加等长期演化。
此外,尚有少数山间断陷小盆地,由于这些盆地四周山地上升快、地势高,风化剥蚀快,产生大量粗碎屑风化产物,盆地沉降快但充填也快,常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
另外,许多盆地形成时期节,沉积时间长,故沉积厚度大,粗碎屑物质多,河流相和洪积相很发育,湖泊面积也大,但变化快、湖水较浅,深湖区的比例小。
另一特点是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一般40~50公里,最厚处达70公里,地温悌度低,2~2.60/100米,甚至更低。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天然气形成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南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之一,其中南海北盆地是目前国内最具有勘探潜力的地区之一。
南华北地区具有较为复杂的构造背景和丰富的沉积地层,这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因此,对该地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和天然气形成条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南华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地质等方面,对于南华北地区的天然气的形成机理以及成藏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对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及与天然气形成条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对南华北地区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其与天然气形成条件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南华北地区天然气形成机制及其成藏规律,为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主要内容1. 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分析;2. 南华北地区天然气生成途径研究;3. 南华北地区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4. 以南华北地区某区块为例进行天然气成藏模拟分析;5. 提出南华北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思路和技术措施。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基本思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对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分析,确定该区的构造史和沉积历史;其次,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已知的油气勘探资料,对地区的天然气生成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对南华北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思路和技术措施。
(二)基本方法本研究将应用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和调研,对南华北地区天然气形成和成藏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2.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整合和解译,揭示该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和天然气成藏特征;3. 烃源岩分析,确定天然气生成的主要途径和烃源区;4. 地球化学、储层分析等手段,分析天然气的成分和分布规律;5. 数值模拟,通过对南华北地区某区块的天然气成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油气成藏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