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实验纪事(四)——回眸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建立
- 格式:pdf
- 大小:10.76 KB
- 文档页数:2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开始萌芽。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中就认为,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并指出“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各地组织了一些大社,但大都由于经营不善而停办。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求在大面积土地上统一规划,修建长达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灌溉渠系,一些较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和资金,建成后的使用又要求做到大体与受益单位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适应,这就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开始酝酿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各地农村开始更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深翻土地等运动。
会后,各地开始加紧了并社工作,辽宁、广东两省最快,随后的是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
合并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等不同的名称。
1958年7月,《红旗》杂志公布了毛泽东关于办大社的思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关于人民公社的故事人民公社作为坚持国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已经在我国实现了从“管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
人民公社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运动,是一种利用集体劳动力和集体资本的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国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潜力的生产组织形式。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人民公社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公社改革和发展兼顾“以市场为基础”和“以法治为基础”,实现了全面发展。
人民公社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又注重政府对经济的监督和调节,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调控功能,又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空间。
因此,人民公社被称为中国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自由竞争结合的重要机构。
人民公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以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系为宗旨,发挥集体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维护和维持有序的市场经济,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平衡民族发展,实现“以持续经济发展依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人民公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就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中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经济空间。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公社发展进一步加强,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关系,到现代的市场经济关系,人民公社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民公社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例如,政府实施的财政激励政策,对于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发展有着良好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政府也加强了对人民公社的管理,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的审批程序,帮助人民公社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人民公社发展状况良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稳定快速发展。
如今,人民公社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发展势头强劲,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自由竞争的有机结合,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往事:“人民公社”的名称是谁起的?
1958年10月2日晚上,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六个国家的代表团,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彭德怀、陈毅、聂荣臻在座。
谈到人民公社名称的由来,毛主席给外宾介绍说,人民公社这个名称,并不是在座的我们这些人取的,也不是哪一个省委决定的,而是群众取的,首先是河南人,他们起一个章程,从这年4月间开始,有几处地方,挂出一块招牌叫人民公社。
8月份,毛主席到河南、河北、山东走了一圈,确实有个是叫合作社好,还是叫人民公社好的问题。
毛主席思考后认为,还是按群众意见办,群众叫人民公社,就叫人民公社。
之后召开的北戴河中央会议,接受河南人民的办法,作出了关于办“人民公社”的决议。
这样人民公社的名称就在全国统一使用了。
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展过程人民公社运动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一部分。
下面是人民公社运动的主要发展过程:1.提出:人民公社制度最早于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
这一制度旨在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改革,通过集体化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等措施,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2.设立公社:在人民公社运动中,农村地区的农民被要求组成人民公社,取代此前的农村合作社。
公社的规模较大,通常覆盖一个或多个农村,具有更强的集体性质。
3.集体化:人民公社运动强调集体化生产,农田、农具、农民家庭的劳动都被整合到集体中,农民个体私有制的土地逐渐被公有化。
4.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为了提高农田产量,人民公社运动鼓励和推动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提供灌溉和排水设施。
5.农村集体生活:公社内部实行集体生活,农民的个体家庭生活大大减少,个人和家庭资源合并到公社中,包括吃饭、住宿等生活方式。
6.大炼钢铁运动:在人民公社运动中,曾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钢铁炼制运动,鼓励农民集体开展钢铁生产。
这一运动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对农村和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
7.反对右倾风:人民公社运动还伴随着反对右倾风的斗争,以确保农村实行正确的政策和集体化措施。
8.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运动的后期与文化大革命相重叠,农村地区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导致混乱和动荡。
总体来说,人民公社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农村社会主义改革来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但它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结束。
这一时期对中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记忆。
人民公社的特点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
我国人民公社运动是从一九五八年夏季开始的,很快,全国农村就实现了公社化。
人民公社是党的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产物。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发表了陈伯达写的《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的文章,提出“把合作社办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中国网 时间: 2009-09-28 发表评论>>在人民公社,大家一块种地,牲畜、鸡鸭也是集体养。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
人民公社化的速度和广度都异常惊人:短短数月时间,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农户达1.2亿户,占总农户的99%以上。
最初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但在1961年之后,生产职能开始退回到原来高级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只停留在管理和协调的层次上。
虽然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并不高,但该体制一直延续到1984年,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口述者:周留栓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乡周楼村人,1945年生,亲历首个人民公社成立的全过程。
现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义务管理员。
那年,我才十二三岁,在遂平县周楼村上小学。
那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合并大社了”。
吃过晚饭,我跟我父母一块去杨店街开大会。
因为那时侯快农忙了,大会放在晚上开。
路上遇到很多人,都是方圆几里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往会场赶。
刚到杨店街,就听到锣鼓喧天,有喊口号的,有敲锣打鼓的。
大会会场搭在寨河边的大坑里,坑西边沿着主席台用竹竿挑着3个“夜壶灯”照明。
会场一圈插满了红旗,还有标语。
主席台上,一摞摞的,全是群众的“决心书”、“申请书”,都是争先恐后要求入社的。
当时,大概有一万多人来开会,黑压压的一片围着主席台。
我还跑到主席台上看了看,很激动。
天快黑时,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
”顿时,人群像炸开了锅一般,喊口号的、鼓掌的,锣鼓齐鸣,声音震天。
“大社”由嵖岈山附近的27个“合作社”、9000多户人家组成。
“大社”成立之后,为了便于管理,领导就根据“中央有啥咱有啥”的想法,在“大社”里设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等机构。
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与反思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人民公社运动。
这是以发展农村合作社为主要内容,大规模推广人民公社为手段,实现农村集体化、农业社会化和工业化的一场历史事件。
虽然人民公社运动在当时似乎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在今天的视角下,人们对这场运动进行反思也是必要的。
历史背景人民公社运动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
当时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条件依然很差,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土地分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因此,政府认为必须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变革,改变农村的面貌,取得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和人力。
人民公社发展的历程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倡导着农民加大集体化程度、提高生产率。
秦城(现河南新乡)实行“三级组织四级管理”,即以自然村为基础组织委员会,由五至十个自然村组成的生产大队为第一级,大队下设队、组、班三级组织,增强了集体主义力量的集结,人民公社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1960年,全国人民公社成立,迅速推广到全国范围。
在这一运动中,农村实行大规模的劳动力组织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取消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农民被要求交出土地,实行集体化经营。
粮食、牛马、农具等所有经济活动都由公社掌握。
评价与反思人民公社运动在当时被宣传为极其成功的农村经济改革实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大规模的劳动力组织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个人劳动的自主权,各种奉献、又加上难以评价的“新社会人”的理念,劳动中固定劳动积分制度使得农民工作动力大大降低,出现了“三挂三欠”的困境。
特别是政治化加剧、权力膨胀、管理混乱等问题,让人民公社运动的恶果更加显现。
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人民公社运动是一个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其教训之一是不能单纯依赖集体化或计划经济,要坚持市场经济和物质奖励机制下的协作。
其教训之二是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权力。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前期(1949-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
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其后,广大农民又自发发展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等互助组织。
——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
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
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是当时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而私人所有、小农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很快就显示出了与迅速工业化战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格格不入了,因此,农业合作化被提了出来,加上,一些农民也在生产中切实认识到个体的薄弱,自觉组成了合作组形式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其后,在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以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
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1958年,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10月底,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
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计划生产、统购统销,全国形式了7万多个人民公社、60多万个生产大队、500多万个生产队。
人民公社运动从哪一年开始的
答案:1958年
相关分析:
1958年7月1日开始-1983年10月12日结束。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到10月底,有74万个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有12000多万个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到1984年底,已有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开工作。
扩展资料: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
会后,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
民公社化。
同时,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大跃进”运动推向高潮。
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我国建立的人民公社,是大跃进高潮的产物。
理解了大跃进也就理解了人民公社。
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主席认为,随着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设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都应该当适当加快。
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周恩来也是这个意思,于是就出现了反冒进的说法。
毛主席对于这个反冒进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的口号”。
当时的国际环境是发生波匈事件,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到了1957年9、10月以后,波匈事件已经平息,毛主席战略由国外转向国内。
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所写的暗语说“我们没有预料到1956年国际方面会发生那样大的风浪,也没有预料到1956年国内方面会发生打击群众积极性的反冒进事件。
这两件事,都给右派以猖狂进攻以相当的影响”。
从此拉开了反“反冒进”的运动。
1957年11月毛主席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赫鲁晓夫说: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
毛主席回答: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赶美超英”这个口号大概是从这来的。
从这一时间段起,中国进入大跃进高潮。
农村生产合作社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有过,到了大跃进时候57、58年前后,农村各地纷纷出现放卫星的浮夸风的现象,生产队谁也不愿意早报产量,因为最早报产量的肯定是最少的,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据说邓小平曾经站在亩产万斤的稻田上照了一张相,刘少奇听说给地灌溉狗肉汤可以亩产万斤,刘少奇表示肯定的说,这个方法好嘛,农村可以多养点狗,狗很容易繁殖嘛!刘的话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了的。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于当时各地干部放卫星浮夸风的种种做法,我是很难理解。
人民公社初期时有过很多的名字,比如集体农庄等等,毛主席也曾下去视察肯定了人民公社的做法,在1958年8月13日,毛主席视察山东省嵖岈县卫星人民公社时,说了一句“人民公社好!”结果第二天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记得有一本书里讲,毛主席第二天看人民日报时非常懊悔,责怪这个怎么能见报呢?我们还没有经过政治局的讨论,但是也就是从这天起意味着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
★历史春秋★
天堂实验纪事
(四)
———回眸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建立
◆杨洪涛
领袖与创建者的对话
当人民公社化的浪潮在全国风起云涌之际,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乘坐的专列停靠在遂平火车站,听取山查岈山卫星人民公
社创建人的口头汇报。
参与汇报的人有:遂平县委书记蔡中田、遂平县长张庆霖、县委书记处书记娄本耀和县委农工部长兼山查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陈丙寅。
陪同毛主席进行调查的人有胡乔木、廖鲁言、谭震林和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
时间是在晚上,天下着小雨,夹有雪花。
毛主席和汇报人有了下面的对话:
毛:你们有什么困难?蔡:没有。
毛:一点儿没有吗?蔡:机械上有些困难。
毛:粮食有困难没有?蔡:没有。
毛:收成怎样?
蔡:比去年好。
毛:社员一人有两千斤没有?蔡:合一千多斤。
毛:每人吃多少斤?蔡:500斤。
毛:全年?蔡:是的。
毛:是粗粮还是细粮?蔡:是原粮。
毛:含细粮多少?蔡:含5%。
毛:社员高兴吧!
蔡:高兴。
食堂节约粮食,调剂得好。
毛:社员自己想吃点菜,炒个鸡蛋,可以不可以?在自己家里搞点吃的可以不可以?有个小锅喝茶该是可以的。
毛养猪没有?
陈养猪。
毛:谁养?
陈:公社养猪。
毛:公社怎样养猪?
陈:以连队为单位养猪。
毛:你们有几个连?陈:71个连。
毛:这么多连,你是什么长?陈:我是团长。
毛:一共喂多少猪?
陈:93005头。
已经卖了一部分。
毛:还有多少?陈:25000头。
毛:卖这样多干啥?陈:我们在“八月十五”杀了二百多头猪分给社员,每人给6两肉。
毛:叫猪吃什么?陈:放牧。
毛:让他们到处跑,吃庄稼?陈:这里山多,到山上放。
毛:哦,放牧,像牛羊一样。
毛:每天做几小时工?蔡:休息8小时。
毛:睡觉?
蔡:睡觉时也有活动。
毛:还有16个钟头干什么?
蔡:群众干劲很大。
有时干到夜里下两点。
秋收后翻地也很忙。
这几天好些。
毛:食堂以什么为单位?是连?是排?陈:是排。
毛:盖公共食堂没有?
陈:盖了。
食堂、会场、学习、唱戏,都可以用。
毛:可以吃饭,可以开会,可以唱戏,可以学习,搭个棚子也好。
一个食堂能容四五百人?
陈容一千多人。
有的食堂,群众吃四个盘子四个汤,还有吃个、个菜的。
3《中州统战》
年第期
:::10204
19988
★历史春秋★
毛:个人吃,还是老少一起吃?
蔡:分开吃。
老人在幸福院吃。
毛:他们高兴不高兴?
陈:高兴。
毛:真高兴?你们讲吃的不错,吃的都那么好?蔡:几个盘子几个碗,都是用红薯做的。
毛:加上油盐也好。
你们要注意把伙食办好。
陈:食堂还能做大肉、羊肉。
看着像是肉,吃到嘴里是红薯。
毛主席和其他人听到这里大笑不止。
毛:平均一人一年多少钱?陈:42元。
毛:包括伙食、工资?
陈:不包括伙食。
毛:吃饭不要钱,你们有多少人?
蔡:39万人(指全县)。
我们治病也不要钱。
毛:群众高兴不高兴?
陈:群众说再不好好劳动就是没良心。
毛:有医院没有?
蔡:有。
一个管理区一个。
毛:这是个大事。
害病的多不多?蔡:不多。
毛:为什么?蔡:环境好些。
毛:唱戏,县里有个班子没有?看戏要不要钱?蔡:不要钱。
对唱戏的也实行供给制。
毛:你们是吃饭不要钱,治病不要钱,看戏不要钱。
蔡:看电影也不要钱。
毛:再过四五年什么都不要钱了。
蔡:穿鞋也不要钱。
群众要求发衣服,不要工资。
毛:和军队一样发衣服吗?冬天发棉衣,夏天发单衣?你们不是有71个连吗?多少人?
陈:43269人。
妇女夏天穿个花裙子,上身穿个花布衫,男的上身穿背心,下身穿裤头。
毛:整整齐齐?
蔡:我们叫裙子化。
毛:裙子化?是她们要这样,还是你们要她们这样?
蔡:她们很高兴。
妇女们劳动时把裙子往后腰一甩,很方便。
有的还把背心穿在外面。
毛:为什么?
蔡:因为背心上有字。
毛:什么字?
蔡:公社的名字。
毛:有几个中学?
蔡:有两个。
乡乡有红专大学。
毛:全县有几个管理区?蔡:有10个。
毛:每个管理区办一个?蔡正在计划。
陈:山查岈山有个工农大学。
毛:几年毕业?
陈:三年。
他们自己有地。
毛:学生有多少?陈:250人。
毛:什么人读书?
陈:高小毕业。
他们有200亩地,10犋牲口。
毛:什么犋?
陈:一犋两头牲口,共20头。
他们还养48头猪。
自己互相理发。
毛:听说来你们这里参观的人很多?
陈:最近少些了。
最多是在8月20日到9月间,每天平均三千多人。
毛:现在呢?陈:三百多。
毛:看起来,这是个兴旺发达的事业。
这么多的人来看,他们回去后是要办公社的。
你见过几个外国人?陈:英国人我见过。
他们说的都是英语,听不懂。
少数民族的话,俺也听不懂。
毛:你们这里出了个卫星公社,所以大家都来参观。
来参观的人总共有多少?
陈:18万人。
蔡:还不是有了主席这句话,说人民公社好。
毛:他们问我,我说好。
87年前,法国人搞了个巴黎公社,过了87年我们办,不办则已,一办全国都办。
把农业社一并就行了。
然而,就在领袖兴致勃勃地听取汇报的时候,农业合作社惨淡经营多年留下的一点积蓄,已在大跃进、公社化中消耗殆尽。
由政治狂热渲染而成的天堂美景,化作黄粱一梦,留给人们一场空欢喜。
作为山查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灵魂的《简章》,在8月份向全国公布。
经过一个月的落实,到10月份便无法实行。
工资制在遂平全县只实行了两个月;公费医疗制度因没钱买药,迷途搁浅;新建住宅的计划压根儿没有执行。
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全面倒退。
1958年,全公社(当时是乡)的主要农产品小麦、油菜、皮棉的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40斤、80斤、30斤,1959年———公社化后的第一年,以上三个产品的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10斤、70斤和28斤。
1959年冬天,高征购加上自然灾害,各个农民食堂只能以野菜、树叶为粮。
大雪将野菜、树叶封盖后,许多食堂断炊,大部分社员害了营养性浮肿病,导致人畜非正常死亡。
据1960年3月初统计,全公社饿死一千多人。
当时的大里王西队食堂共有37户,共饿死39人,户均1人还多。
在中共中央和中南局的关怀下,到1960年6月才将全社301个食堂统统解散;22个幼儿园、63个托儿所、25个幸福院和8个妇产院取消。
至此,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天堂实验”宣告失败,整个农村经济在“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承认差别,按劳取酬”的经纬中恢复生机,人民公社也就名存实亡了。
35
《中州统战》年第期
: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