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与传统之间:青年农民工“闪婚”的行为框架——以皖北Y村为个案
- 格式:pdf
- 大小:623.46 KB
- 文档页数: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出现了三次跨省婚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61年前后,由于大饥荒引起的部分荒情严重省份的女性外嫁他省;第二次是19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政策放宽后,大量贫困地区的女性通过亲戚、同乡等熟人网络嫁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第三次就是2000年以来,在打工潮背景下大量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在城市打工时恋爱而产生的大量的跨省婚姻。
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皖黔鄂三村跨省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个案的剖析,生动地展示和分析了当代青年农民工跨省婚姻的现状、婚恋过程及各主要当事人的态度和角色、女性的婚后选择及村庄适应性等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青年农民工的跨省婚姻与前两次跨省婚姻高潮相比,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差异和特征。
首先,当代跨省婚姻的产生机制和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本文还与学术界有关“农民工婚姻研究”、“跨省婚姻研究”已有的一些研究进行了商榷与对话。
本研究认为,当前青年农民工的婚姻问题实质不是在于“结婚难”,而是在于婚后生活的稳定性差与婚姻质量不高,离婚率高。
本研究认为当代青年农民工的跨省婚姻将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还将日益增多的社会现象。
“跨省婚姻”将和“离婚率高”、“闪婚”这两个突出现象一样,成为描述当代农民工婚姻状况的缺一不可的关键词。
关键词:打工潮 青年农民工 跨省婚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re are three trends of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 The first was happened around 1961, many women which come from some disaster serious provinces married other areas because of great famine. The second was happened from late 1980s to early 1990s, after sub-field to the home and policy was liberalized, a lot of depressed area women married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through their relatives, home folks and other acquaintance network. The third was since 2000,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ide of rural workers, great amount of rural youth walked away from countries, then be in lov e when worked in city, so large quantity of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were produced.This paper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in Wan, Qian and E three areas, then analysis great amount of cases, vividly display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status quo, marriage process, main parties’attitude and role, women’s choice after marriage and applicability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and the previous two trends of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First of all,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wo trends of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have different mechanism and background. Secondly,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wo trends of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have som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have brought a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to our rural areas and the society.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there is still a discussion on the recent researches of "The studies on the marriages of migrant workers".and "The studies on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And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entitative problems of marriage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lies in the unstability and the low marital quality rather than the difficulity of getting marri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of contemporary young migrant workers will be for a long time and will be ever-growing.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will be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indipensable word in discribing the marriag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migrant workers just like "the high rate of divorce" and "Lightning Marriage” .KeyWords: the Trend of Rural Workers Young Migrant Workers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青年农民工婚恋观的城市化走向疏仁华【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观呈现出城市化的走向:择偶标准从"门当户对型,,转变为"感情品德型";结婚目的从"生儿育女型"转变为"幸福与事业伴侣型";择偶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自由恋爱型";婚前性行为从"封闭型"过渡到"开放型";对待婚姻危机和离婚从"被动型"、"鄙视型,,过渡到"理智型"、"理解型".为此,无论是社会、各级组织还是农民工都必须积极参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和政策氛围,促进青年农民工婚恋观的变迁.【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6页(P59-64)【关键词】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城市化【作者】疏仁华【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9.1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每年有数亿计的农民工流入城市。
在这些农民工中,18-35岁的青年农民工占到总数八成以上。
大量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带来了我国城乡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一个新局面,同时也衍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近年来,关于农民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流动行为的研究,比如外出的动因、流动方式、社会网络、组织化程度,家庭模式、主体意识、失范等;二是农民工内部分化和分层状况研究,比如不同来源地、不同职业群体等;三是农民工群体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比如社会地位、社会排斥和不平等;四是社会政策、有关管理与社区的研究,比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
综观这些研究发现,研究者很少涉及对流动农民工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或者说研究较少。
特别企划Te Bie Qi Hua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前,我国有一个特殊的婚恋群体———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3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其中已婚者仅占20%左右,他们中的大部分将在外出务工期间完成恋爱、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虽然他们逐渐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的影响,其行为模式总是弥散着其特有的乡村气息。
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共生与冲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存在于婚恋状态之中。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1.追求浪漫的现代婚恋消费尚·布希亚曾经说过:农民的消费兴趣与优越的上流阶层、有文化素养的中等阶级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既无暇亦无金钱,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尚未参与感染其他阶级的文化吸收现象”[1]。
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长期受城市居民消费现象耳濡目染,其消费观与城市居民日趋一致。
在恋爱过程中,他们没有了田间地头约会,没有了荷包、鞋垫传情,书信也被逐渐淘汰;他们逐渐学会了城里人的浪漫,通过送鲜花、发短信或打电话向对方示爱。
有调查显示,2成以上青年农民工花掉收入的一半来谈恋爱制造浪漫,而4成青年农民工的恋爱费用占到了收入的1/4-1/2[2]。
2.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择偶标准择偶是建立家庭不可或缺的前奏,择偶标准作为每个人心中寻求婚配对象的期望模式,不仅体现了个人意志与好恶,同时也包含了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在传统型择偶中,择偶更多考虑的是情感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家族利益、门当户对等,而在现代型择偶中,当事人的感情因素、个人感受成为择偶的重要标尺。
在现代城市文明长期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将婚姻看成是个人决定的事情,而非关系家族利益的因素。
在择偶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更注重精神因素,更加突出人品的吸引和共同志趣,“谈得来”、“感情好”、“有共同语言”等现代择偶因素越来越受重视,而家庭背景、政治成分等传统择偶标准逐渐被淡化。
从传统到现代:农村青年试婚现象的分析——基于河北省戈
村的调查
张红霞
【期刊名称】《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22)4
【摘要】当前农村社会,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等试婚行为逐渐为农村村民所接受,相对保守的农村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也迈上了开放的轨道,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外出务工加速了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市场经济的介入使得农村居民的传统伦理价值重构,在城市现代文化的熏染下,农村青年的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觉醒,这些都成为农村青年试婚行为的原因。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张红霞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政法系,河北石家庄05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4
【相关文献】
1.资源型地区农村青年就业状况分析——基于河北省Z县S村的调查 [J], 胡献忠
2.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及对策建议——基于河北省献县韩村乡西大屯村的调查 [J], 袁薇
3.爱在尝试中跋涉--对日渐流行于当代青年群体中"试婚"现象的调查分析 [J], 刘
艳军
4.性别偏好、面子竞争与生育逻辑:农村青年\r\"先育后婚\"现象研究\r——基于山东W村的调查 [J], 邢成举
5.性别偏好、面子竞争与生育逻辑:农村青年“先育后婚”现象研究——基于山东W村的调查 [J], 邢成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王会【摘要】闪婚是近年来农村青年婚恋领域的新现象.本文考察了闪婚现象在农村的现状、发展过程,分析了农村闪婚现象的基本特征,重点对闪婚现象的村庄社会基础进行解析.认为,当下农村婚恋观念的变化是闪婚现象出现的内核,婚姻的高价市场和传统观念的演进与互融共同导致了农村闪婚现象的不断增多.【期刊名称】《南方人口》【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8页(P10-16,24)【关键词】闪婚;婚姻形式;婚恋观念;村庄社会基础【作者】王会【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2-05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打工经济在农村的纵深发展,农村青年的婚恋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如谢芬芳以打工潮为背景探讨了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变革;王冰、刘萍指出“80后”女性作为我国的首批独生子女,其不同以往的成长环境促成了新的婚姻模式的产生,并认为对构成初级生活圈的家庭、婚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产生相应的影响。
陈璁认为当下青年婚姻观念已由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发展到自由恋爱、自主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化婚姻观。
方卫虎考察近些年“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传统婚姻观念的不断“入侵”,认为这给原本婚姻相对稳定的农村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该密切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农村婚姻状况,认真解决农村婚姻现存的问题。
裴斐、陈建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审视农民工的闪婚现象;施磊磊通过对皖北个案村的考察分析青年农民工闪婚现象的结构性动因。
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农村青年婚恋领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本文认为考察农村婚恋领域的婚姻形式问题尤为重要。
笔者长期的农村调查经验发现农村婚姻形式在建国后的六十年多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建国初的娃娃亲,建国后持续到改革前后的换亲,再到改革开放后自由恋爱的普及,近年来,农村闪婚现象越来越多。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路径的社会学解释——以相亲和自由恋爱为例宋丽娜;王娜【摘要】相亲与自由恋爱是新生代农民工两种主要的婚恋路径,在打工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它们都发生了逻辑上的转变.相亲为了保证缔结婚姻的成功率而具形式化、条件交换和理性算计的特征,从而愈来愈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噩梦";自由恋爱以感情为男女关系的合法性基础,但却无法构建婚恋关系稳固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婚恋关系面临极大的社会风险,自由恋爱愈来愈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抹不去的"伤痕".相亲和自由恋爱共同作用,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分离,打破了相亲模式的民间制度保障,也去除了自由恋爱中爱情的美好,婚恋关系的统一被打破,婚恋秩序遭到挑战.基于此,我们认为,要适应婚恋关系合法性基础的转变,重视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重建婚恋关系的经营模式,将爱情的美好与民间制度的保障统一起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寻找更好的社会出路.【期刊名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路径;相亲;自由恋爱;民间制度【作者】宋丽娜;王娜【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 450046;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 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13国内同仁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的研究多是以打工经济为背景展开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打工经济的影响已经日益向纵深扩展。
在农村,打工经济带来了“婚恋革命”,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婚恋现象和问题。
风笑天曾提醒学界,要重视对打工青年婚恋行为的研究,并且赋予此研究话题以重要的社会意义①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在打工经济的背景下,以问题为取向,不少学者对于典型婚恋行为进行解析,石人炳②石人炳:《青年人口迁出对农村婚姻的影响》,《人口学刊》2006年第1期。
青年农民工“闪婚”现象的社会学思考作者:付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5期【摘要】当下青年农民工的“闪婚”现象与在城市中所盛行的“闪婚”意义大不相同,前者是在当下特定结构和情境中的一种无奈的策略性选择,而后者则带有时尚、前卫、浪漫和自由的意义。
文章着重分析了当下风靡农村的“闪婚”现象的动因,从而认识到城乡二元结构只是青年农民工“闪婚”的外因,当下高价的婚姻成本、舆论压力和对婚姻的功能性需求才是青年农民工“闪婚”行为的内在因素。
最后简述了这种婚姻模式所带来的影响,以期能为这种“闪婚”的婚恋模式寻求正确的出路。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闪婚;动因当下,青年农民工的婚恋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尤其是不断增加的“闪婚”现象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婚姻与家庭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闪婚”这一新的婚恋模式也带给我们对未来婚姻的深层次思考。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生代农民工“闪婚”的成因、行为逻辑及其后果进行详细探究,目前在对农村“闪婚”现象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为我们研究农村这种新型的婚恋模式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这个结构性因素也确是当下农村婚姻形式发生变化的一个社会背景。
但是,过于宏观的分析容易忽略行动者自身的能动性和策略性,从而掩盖了“闪婚”这一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婚姻是以两性结合为基础的一种存在,它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变革。
农民工的“闪婚”便是随着打工经济而繁衍出的新婚姻形式。
它指的是“青年农民工利用春节返乡的短暂假期(通常为几天到十几天不等),在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安排下与多位异性…见面‟,在高频度的…见面‟中快速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选定后男方即向女方支付一定数额的礼金以约定婚恋关系,然后一起外出打工、同居,并在短期内完婚的婚恋模式”。
相对于城市“闪婚”的时尚、浪漫,青年农民工的“闪婚”只不过是他们在特定结构和情境下的一种无奈的策略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