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养猪技术猪附红细胞体病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属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目,乏浆体科,属附红细胞体属。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的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猪所引起的传染性血液病,危害极大。
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养殖业的发展,养猪业逐渐规模化,一旦发生猪附红细胞体病大范围传播,将很难控制,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1、病原猪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形态多样,多呈环状、球状或杆状,平均直径在0. 1-2.6 μm之间,用电镜观察,可见猪附红细胞体表层有膜包被,无鞭毛,没有细胞壁,无明显细胞核、细胞器结构的原核生物。
常单一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存在于血浆中。
增殖方式主要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
附红细胞体对一般化学消毒药物较为敏感,在干燥的条件下不稳定,耐低温,5℃下可保存2周,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能够存活1个月;常用的消毒剂能够杀灭附红细胞体,将病原置于o.5%石碳酸溶液中于37℃3h可灭活。
2、流行病学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以高热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以新生和断奶仔猪最易感染,体重25-50kg、2-5月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进行水平传播,也可经子宫和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健康猪可通过与病猪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猪血液感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等而被感染,也可间接通过蚊、蝇、虱子、老鼠等害虫将病原传染给健康猪。
该病多发生隐性感染,当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饲养条件突变、营养水平不均衡、长途运输以及其他疾病等因素存在时都可引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猪附红细胞体病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也可与一些疾病合并发生。
3、临床症状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经过,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10天,以发热、皮肤发红、贫血、黄染、流产为典型症状。
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附红体细胞病是由猪附红体细胞病毒引起的一种白血病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个月
龄以上的生长发育期的种猪和育肥猪。
病症表现:
1. 发热:患病猪体温升高至40℃左右,毛色变得疏松、无光泽,食欲减退。
2. 体重下降:疾病初期,患猪体重下降较慢,但在病情加重后,体重下降明显。
3. 贫血:患猪的粘膜苍白,瘀点、瘀斑增多,血管明显扩张。
4. 呼吸困难:由于呼吸道感染,可出现喘息、咳嗽。
5. 诱发脱水:因为患猪的食欲减退,口渴,容易发生脱水。
治疗方法:
1. 使用抗生素:对于病情轻微的猪,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咪唑类、四
环素等。
2. 给予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支持治疗:可以使用多肽、蛋白质、维生素等免疫增强剂,或使用免疫卵清、血清支持治疗。
3. 实施综合治疗: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使用中药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
生等多项措施。
4. 隔离患猪:对于患猪必须进行隔离,以避免疾病的扩散。
总之,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严格隔离,是预防和控制猪附红体细胞病的重要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又称猪红皮病。
本病传播途径多样,猪感染该病可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通过活的媒介昆虫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等,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发生间接传播。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
本病经病理学初步诊断,然后再镜检、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即可确诊。
现在国内外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大多采用抗生素、磺胺类、砷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猪皮肤的颜色恢复正常,治愈后仍然可以从体内检测出猪附红细胞体,仍可以传染给人或其他动物,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临床症状和诊断临床上主要表现黄疸、贫血和高热,并且全身发红。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在40℃~41.7℃,皮肤发红,耳背青紫色,被毛无光泽,毛孔有铁锈样出血,腹泻,排浅红色尿,啃咬现象较明显,舔食从断尾处流出的血液,眼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苍白黄染,病畜消瘦。
剖检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
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胆汁充盈。
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等经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基本上可排除细菌感染。
鲜血压片镜检:从耳静脉取病猪血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猪的红细胞变形,还可以看到在血浆中抖动、转动的原点状病原体,见到变形的血细胞及呈淡绿色荧光的附红细胞体,为阳性。
血片染色镜检:取死猪血液于载玻片上推片,以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虫体,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像一轮轮淡蓝色宝石(红细胞),嵌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附红细胞体)一样,以瑞氏染色,可见虫体呈紫蓝色,个别为黄色,为阳性。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PRRS),又称猪传染性消耗性呼吸道综合征(PIRSS),是一种由猪传染性消耗性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疾病。
这种疾病广泛流行于全球各地的猪场,给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综合介绍。
一、流行病学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和空气传播的方式传播。
病毒首先通过呼吸道粘膜侵入,然后进入血液,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
患病的猪会分泌大量病毒,引起其他猪的感染,从而形成传染链。
母猪传给仔猪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疫苗不完全、生产环境不洁净、疫苗接种不规范等因素都会增加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患猪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和生殖系统症状。
病毒感染后,猪会出现咳嗽、鼻炎、呼吸急促、发热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还会出现肌肉关节痛、厌食、腹泻等全身症状。
雌性猪还会出现流产、胎儿发育迟缓的情况。
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猪的病程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典型的临床症状,从而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初步的判断。
三、实验室诊断为了准确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两种方式。
1.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ELISA或HI法检测血清中的PRRSV抗体。
病毒感染后,猪体内会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初步判断猪是否感染了PRRSV。
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来进行猪的免疫状态监测,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2.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通过PCR法检测血液、呼吸道、组织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
这种检测方法对PRRSV的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猪是否感染了PRRSV,并且可以区分不同毒株。
PCR检测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防治措施对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主要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消毒、环境改善等多种手段。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于病原体附着在猪的红细胞外膜,导致红细胞膜受损甚至破裂,引起猪的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病症,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简要介绍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症状
1.急性型:表现为猪突然出现全身发热、不适、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
伴随着溶血性贫血和黄疸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2.亚急性型:表现为猪慢性发病,经过数天或数周后出现器官肿大、黄疸等症状,死
亡率较低。
二、诊断方法
1.血液学检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内出现许多小圆点状或不规则形状,如宝石状体或粒状体等,这些病原体是通过特殊染色技术检测出来的。
2.病原学检测:采取血液、脾、肝等组织样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病原学检测。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应加强猪舍卫生和消毒,维护合理的饲养环境,加强对饲料和饮水
的管理和消毒,增加营养供应,提高猪的抵抗力。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专门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输液、解热镇痛等方法
进行治疗。
3.疫苗预防:可采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等方法,对猪进行免疫,可以预防猪附红细
胞体病的发生。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对于畜牧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防治中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防病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加强动物健康监
测和疫情防控,减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引言: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探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
一、病因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该病毒。
二、症状1. 高热:病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以上。
2. 消化道症状:病猪食欲减退,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 呼吸道症状:病猪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出现皮肤发红、溃烂、水肿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出现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病猪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共同饮水、吃同一饲料等。
2. 空气传播:病猪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猪只。
3.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车辆等传播给健康猪只。
四、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2. 严格检疫隔离:对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确保无病情的情况下方可投放到正常饲养场。
3. 饲料卫生控制:饲料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应加强饲料消毒,使用高质量的饲料。
4. 疫苗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在猪只免疫期间提供保护。
5. 临床治疗:对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和提高生存率。
结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肉产业的传染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检疫隔离、控制饲料卫生、进行疫苗预防和及时的临床治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保障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482021.4等多种因素。
当猪舍内产生的湿气长时间无法通过合理的通风及时排出舍外的时候,就会造成猪舍内的潮湿。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1 天气一些地区雨水较多,光照少,空气湿度较大。
1.2 猪舍设计方面一是猪舍朝向不佳,舍间距较近,采光性能差。
二是猪舍地面没有坡度,舍内缺少必要的排水设施。
三是猪舍缺少必要的通风换气和升温设施。
四是猪舍设计不当,雨水倒流舍内。
五是饮水器设置不当。
1.3 饲养管理方面一是采用水冲圈或水泡粪的清粪方式。
二是猪的饲养密度过大。
三是夏季过多依赖喷水降温。
四是通风和保温设施应用不当。
2 解决办法及措施2.1 猪舍设计方面一是猪舍选址应地势高燥,坐北朝南、东西走向,舍间距不少于5米,猪舍建设时要避免雨水进入舍内。
二是猪舍建设时要有足够的采光设施,如在猪舍南墙设大面积的双层窗,顶部设置阳光板并做好猪舍的保温隔热,利用阳光去除舍内湿气并消毒杀菌。
三是猪舍地面保持1%~3%的自然坡度,如采用干清粪方式,舍内应设置密闭的排水沟。
2.2 猪舍设施方面一是提高猪舍的通风性能,猪舍顶部设置无动力风机等天窗,猪舍两侧山墙设置负压或正压通风机及进气口,猪舍南北墙距离地面20厘米设置可开闭的地窗,全方位通风。
二是猪舍水泥地面上设置电地热,提高猪的体感温度,降低猪腹泻发病率,同时促进地面干爽。
三是猪舍内增加热风炉等增温设施,保证寒冷天气猪舍通风后的舍内温度。
四是建议采用碗式或杯式饮水器,饮水器设置在漏缝地板等排水良好处并保证适宜的水压,减少因猪饮水或戏水后带来的猪舍地面潮湿。
五是夏季高温天气采用湿帘等设施代替水冲圈降温。
六是有条件的猪场,育肥(育成)猪采用水泥地面与漏缝地板相结合的方式饲养,产仔母猪及保育猪采用高床饲养,漏缝地板及高床下设置干湿分离的自动清粪设施。
2.3 饲养管理方面一是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育肥猪密度不高于1头/平方米。
二是每日及时清除舍内产生的粪污。
三是合理使用猪舍内各项采光、通风、增温及降温设施,降低猪舍湿气及有害气体的同时也要确保猪舍保持适宜的温度。
猪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猪、犬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提出了鉴别与诊断方法,并给出了治疗药物及用法,以期为猪、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犬;附红细胞体病;诊断;防治
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从啮齿类动物中检出了附红体,随后在家畜中陆续发现,目前该病已遍及世界五大洲。
国内继江苏在1972年发现该病后,已有10多个省市相继发生。
近年来,安徽省猪、犬群中发现家畜附红体的感染率很高。
现将猪、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总结如下。
1临床症状
各种动物临床表现虽有所差别,但主要症状相同,如发热、消瘦、消化功能紊乱、严重贫血等。
根据病性的急缓程度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猪:接诊的发病猪多为断奶前后的仔猪,其次为架子猪。
体温升高至40~42℃,食欲降低或废绝,精神萎顿,小便黄赤,大便干稀不一,可视黏膜、皮肤苍白,重者呼吸困难,两耳发紫,腹部、四肢等处皮肤有红斑。
多呈急性经过,仔猪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可引起全窝死亡。
犬:最急性型主要见于断奶后的幼犬,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病,迅速衰竭,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心音疾速、模糊、节律不齐,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急性型常见于仔犬,发病急剧,体温升高到40~41℃或更高,小便发黄,粥样腹泻,有的便血,不吃不喝,虚弱,可视黏膜苍白,喘息,心肺功能差,病程1~3d,若不及时治疗则易死亡。
亚急性型主要发生于仔犬,病症与急性型略同,但来势较缓,病程1周左右,若及时治疗多可痊愈。
慢性型多见于幼龄犬、青年犬或个别成犬,虽症状多样,但都表现有贫血、消瘦。
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食少、呕逆或短期食欲废绝,腹泻,便干或干稀交替,带黏液或血丝。
体温时高时低,不少犬异嗜,有的犬消化机能、体温、精神均正常,但明显表现贫血、黄疸、渐进性消瘦;有的呼吸、心率加快,动则喘息。
幼犬生长停滞,体重下降,被毛粗乱,耳尖卷曲,运步无力,喜卧少立,个别仔犬发生腹水。
慢性型病程最长,数周、数月甚至更长,可夹有急性发作过程。
高热期病犬血液检查,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减少,白细胞数、异形
红细胞增多。
2剖检变化
猪:皮肤有出血斑点,血凝不良。
肝脏黄色,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充盈。
肾脏肿大,颜色黄白色,肾乳头出血,脾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
肺脏轻度水肿,有的肺肉变,肺门淋巴结肿多汁,呈黄白色。
肠壁黄白色,肠系膜淋巴结苍白、肿大,有的切面出血。
心肌质软、色淡。
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
犬:血凝不良,严重营养不良,皮肤干燥,全身肌肉苍白,胸腺萎缩,呈黄白色半透明液化状态;肠系膜淋巴结苍白、水肿、切面出血,胃肠壁苍白,肠壁变薄,十二指肠、直肠等淋巴滤泡萎缩甚至消失,形成排列有序的凹陷,个别死犬肠内容物中有寄生线虫。
肝脏淡黄,轻度出血,胆囊充盈,胆汁清稀、色淡。
肾呈土黄色,肾盂、膀胱黏膜出血。
有的胃壁严重水肿,胃黏膜出血,肺脏有出血斑点,有的肺部有轻度肝变。
3鉴别与诊断
3.1实验室检查
3.1.1压滴血片镜检。
取病畜血液10μL滴于载玻片上,以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覆以盖玻片,置油镜下观察,可清楚看到红细胞表面附有数量不等、折光性很强的小体,这些小体呈现多态性,各种动物的附红体不尽一致,多为圆点形,有的为棒状、环形、蛇形、逗点形。
血浆中也有少量运动的小体。
受感染的红细胞变形,表面有数量不等、形状不同的突起,使红细胞变为星芒状、齿轮状、菠萝状或棱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同形态,并失去细胞原有的弹性和形态,变成空壳样球状物或片状物在血浆中漂动。
感染的红细胞都有震颤现象,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不停地、有节律地来回旋动。
血浆中小体的形态也与红细胞上的相同,呈多态性,所不同是,红细胞上的小体不运动,而血浆中的小体运动性很强。
取经溶血处理的阳性畜的静脉血1滴作为压滴血片没镜检查,看到大量圆点形、点槌形、哑铃形、棒状及蛇形小体,有的聚集成链状、葡萄状或鳞片状。
圆点状物居多,呈节律性抖动、摆动;哑状、棒状物呈翻滚运动或窜动,速度快捷;蛇形物呈蛇样游动,方向灵活多变,速度飞快难寻。
油镜下仔细观察血浆中的附红体可见到1~3根细小的纤丝。
上述小体在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和体液中广泛存在,其分布多寡不一。
小体(如圆点状小体)的直径一般相当于红细胞直径的1/20~1/5。
3.1.2血涂片染色镜检。
无菌采集病畜血1滴涂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1 000×油镜观察,红细胞染成淡红色,附红体染成蓝色,附红体具有很强的折光性。
3.1.3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集病死动物肝、脾等组织,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48h,无菌挑取病死畜肝、脾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任何可疑病原菌。
3.2动物接种试验
选健康幼狼犬9只,均为1.5~2.0月龄,体重1.75~2.15kg,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第1、2组为试验组,第3组为对照组。
在3d的预试期后,采血检查附红体均为阴性。
将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犬血液加2倍量蒸馏水作溶血处理后,第1组每犬静脉注射1mL,经24h后采血镜检,发现红细胞已有附红体感染,在随后数日内,附红体感染率逐日增高,于接种后第3天有2只犬、第5天有1只犬开始出现食量减少、精神欠佳等症状,继而出现轻度黄疸、略显贫血、体温偏高等症状。
试验第2组每犬皮下注射病犬上述处理血液1mL,其感染、发病的时间推迟,症状与第1组雷同。
第3组犬一切正常。
3.3诊断性治疗
通过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学检查、常规治疗无效、血液学检查等方法初步定为附红体病的动物,肌肉注射土霉素(10mg/kg体重)或血虫净(贝尼尔,5mg/kg体重),3d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重者2个疗程,便能很快治愈,诸症消除。
4治疗药物及用法
根据不同动物病症可选用如下1种或2种药物治疗。
具体用法如下:盐酸土霉素注射液(或片剂),10mg/kg体重,肌肉注射(片剂口服),2次/d;庆大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用片剂口服),5mg/kg体重,2次/d;洁血1号(中药制剂)煎剂,内服2次/d;犬病消注射液(吉林春华兽药厂生产),主要成分为乳酸环丙沙星,肌肉注射,0.5~0.8mg/kg体重,2次/d;血虫净(贝尼尔),5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隔24h重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