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93178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名解(标题版)、并发症及分型呼吸系统疾病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2.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指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肺部疾病。
3.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变现以慢性反复性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
分型:单纯型喘息型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4.阻塞性肺气肿:简称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腔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同时伴有气道周围肺泡壁的破坏。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指慢性肺、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其他6.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7.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O2伴或不伴CO2潴留,而引起的一起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分型: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8.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分型:大叶性(肺泡性)小叶性(支气管性)间质性;感染性理化性变态反应性并发症:感染性休克胸膜炎及脓胸心肌炎其他肺外并发症(心瓣膜炎、关节炎、脑膜炎等)9.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占各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
1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原发于各级支气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吸烟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分型:中央型周围型;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癌)腺癌其他(类癌、支气管腺体癌)11.气胸:是由于胸膜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腔积气。
《医学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附加重点问答题)当年吐血亲自整理……生化勉强上了90……名词解释超出该范围的当年貌似就一个,问答题100%全击中……考前攒RP!营养+临五看过来了喂~名词解释1、肽键、肽2、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亚基)、四级结构3、超二级结构(模序)、结构域4、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别构作用5、核酸的构件分子6、核小体7、基因、基因组8、内含子、外显子、5’帽子、3’多聚腺苷酸(polyA)尾9、增色效应10、核酸的变性、复性、杂交11、辅酶、辅基、酶的活性中心12、酶原、酶原激活、同工酶、别构酶、修饰酶13、多酶复合体、多酶体系、多功能酶14、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15、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异生16、三羧酸循环(TCA cycle)、丙酮酸羧化支路17、营养必须脂肪酸18、脂肪动员19、脂解激素、抗脂解激素20、脂肪酸的β氧化21、酮体、酮血症、酮尿症、酮症酸中毒22、CTP、CDP-胆碱、CDP-乙醇胺23、血脂、载脂蛋白24、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25、生物氧化26、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27、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28、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29、加单氧酶30、必需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31、氨基酸代谢库32、鸟氨酸循环33、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34、一碳单位、甲硫氨酸循环35、谷胱甘肽(GSH)36、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补救合成37、关键酶、限速酶38、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39、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前导链、随从链、冈崎片段、RNA引物40、Klenow片段、单链DNA解链酶(SSB)、DNA拓扑异构酶、引发体41、端粒、端粒酶42、切除修复43、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44、转录、不对称转录45、ɕ-因子46、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47、核酶48、逆转录、逆转录酶49、癌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50、三联体遗传密码51、氨基酰tRNA、氨基酰tRNA合成酶52、起始因子(IF)、延长因子(EF)、释放因子(RF)53、30S起始复合体、70S起始复合体54、给位(P位)、受位(A位)、出位(E位)进位、转肽、移位55、信号肽56、操纵子、结构基因、调控基因、阻遏物基因、诱导剂(别位乳糖)57、色氨酸操纵子58、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反应元件)、反式作用因子59、第一信使(配体)、第二信使60、三聚体GTP结合蛋白(G蛋白)61、血液NPN(非蛋白氮)62、凝血因子(我觉得有可能抓出来考的几个因子:HMWK、Ⅲ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激活物63、抗凝血酶Ⅲ、肝素64、纤溶系统、纤溶蛋白降解产物65、肝脏生物转化作用66、胆汁酸肠肝循环67、初级游离胆汁酸、初级结合胆汁酸、次级游离胆汁酸、刺激结合胆汁酸68、离子钙、结合钙69、1,25-(OH)2- D3问答题(押题押死了不要怪我)1、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蛋白质2、变性和变构作用的区别。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即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幻觉:指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内容丰富生动,与周围现实相关而不荒谬,但不深刻,可出现随境转移、音联或意联。
思维迟缓:联想受到抑制,速度减慢,思考问题感到困难,“脑袋像生了锈”,可出现言语动作反应迟缓,心境低落,多见于抑郁症。
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脑中反复不自觉地出现同一内容的思维,病人明知此观念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总是挥之不去,并有明显的压抑此观念的产生,因此常痛苦不堪。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概念转换,将一个简单的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混淆,不经患者的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妄想:内容自相矛盾、荒谬离奇,有扩大和泛化的趋势与患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有一定关系,具有特殊意义,病人对妄想的内容多不愿主动暴露。
最常见的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柯萨可夫综合征(遗忘综合征):刚塞综合征:以近似回答为核心症状,可伴有定向障碍、意识朦胧与幻觉,有明显的精神创伤作为诱因,突然恢复,恢复后有遗忘,对发病经过不能回忆。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障碍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情感高涨:情绪低落(病理性抑郁):以持续的与所处境遇不相称的情绪低落,历时数周以上,病人有丧失感,常伴有思维迟钝、少言、少动,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
患者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
见于精神分裂症。
木僵: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持续24小时以上。
患者意识清楚。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心因性精神病和器质性脑病。
违拗症状:患者并非有意不合作,而是对所有的外来吩咐的一种无意的、不由自主的对抗。
分被动违拗和主动违拗。
强迫动作:表现为不由自主的、非患者意志所能控制的某种固定的行为或仪式性动作。
《诊断学》名词解释112个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39Ċ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4.水肿: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5.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咳出者。
骤发大量的咯血可从口腔涌出,甚至导致呼吸道血块阻塞,引起患者窒息死亡或者休克。
6.症状: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
7.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8.放射痛(牵涉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9.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做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半保留复制。
2. 复制子replicon:由一个复制起始点构成的DNA复制单位。
57. 复制起始点(Ori C)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
24.(35)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是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
3. Klenow 片段klenow fragment:DNApol I(DNA聚合酶I)被酶蛋白切开得到的大片段。
4. 外显子exon、extron: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编码序列,这部分可转录为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也称表达序列。
5.(56)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
(Hogness 区)6. 转录(transcription):是在DNA的指导下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硷基配对的原则,以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的过程。
7.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 序列。
8.(59)信号肽signal peptide: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9.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DNA中与转录调控有关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增强子、沉默子等。
10.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主要用来纠正DNA双螺旋上错配的碱基对,还能修复一些因复制打滑而产生的小于4nt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
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结第二肋。
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3、静脉角:又称无名静脉,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
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4、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5、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6、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7、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8、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
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9、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10、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11、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2、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3、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4、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5、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6、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7、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
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
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93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真题名词解释●2003●旋光异构体●不对称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布,对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不同影响的异构现象,称为旋光异构(optical isomerism),它所产生的异构体,称为旋光异构体(optical antipodes)。
●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外周蛋白:在细胞膜的细胞外侧或细胞质侧与细胞膜表面松散连接的膜蛋白,易于用不使膜破坏的温和方法提取。
●内在蛋白:整合进入到细胞膜结构中的一类蛋白,它们可部分地或完全地穿过膜的磷脂双层,通常只有用剧烈的条件将膜破坏才能将这些蛋白质从膜上除去。
●蛋白质的功能域与结构域●结构域是介于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一种结构层次,是蛋白质亚基中明显分开的紧密球状结构区域。
功能域是蛋白质中能够独立存在的功能单位,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结构域组成。
●Tm●熔点或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用Tm表示。
热变性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表示。
●酶的转换数●单位时间内一个酶分子或一个酶活性中心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
●呼吸链●生物有氧呼吸后产生的电子通过递氢体和递电子体组成的传递链传递给氧气生成水的过程。
分为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是由一系列的递氢体 (hydrogen transfer)和递电子体(eletron transfer)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组成的连续反应体系,它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交给氧生成水,同时有ATP生成。
●拓扑异构酶●能向DNA中引入或消除超螺旋的酶。
分为拓扑异构酶Ⅰ和酶Ⅱ,酶Ⅰ作用时切断一条链,消除负超螺旋;酶Ⅱ作用时切除两条链,在无ATP时消除负超螺旋,有ATP时引入负超螺旋。
●翻译后修饰作用●翻译合成的蛋白质需要经过剪切、共价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乙酰化)等化学修饰作用才能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
生化考试名词解释生化考试名词解释2. 别构酶:又称为变构酶,是一类重要的调节酶。
其分子除了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反应的活性中心外,还有与调节物结合、调节反应速度的别构中心。
通过别构剂结合于别构中心影响酶分子本身构象变化来改变酶的活性。
3. 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不完全氧化生成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B-羟基丁酸及丙酮统称为酮体。
在饥饿时酮体是包括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会导致中毒。
4. 糖酵解: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或糖原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乳酸,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
5. EMP 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
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经过一定反应历程被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ATP和NADH+H+的过程。
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6.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经历糖酵解途径、丙酮酸脱氢脱羧和TCA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02和水,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7. 氧化磷酸化:生物体通过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外,大部分通过磷酸化作用转移至高能磷酸化合物ATP 中,这种伴随放能的氧化作用而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 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根据生物氧化的方式可将氧化磷酸化分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和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8. 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TCA 循环,是糖有氧氧化的第三个阶段,由乙酰辅酶A 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经历四次氧化及其他中间过程,最终又生成一分子草酰乙酸,如此往复循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乙酰基,生成CO2 和水及大量能量。
9. 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糖异生作用的途径基本上是糖无氧分解的逆过程--- 除了跨越三个能障(丙酮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6-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转变为葡萄糖)需用不同的酶及能量之外,其他反应过程完全是糖酵解途径逆过程。
10. 乳酸循环:指糖无氧条件下在骨骼肌中被利用产生乳酸及乳酸在肝中再生为糖而又可以为肌肉所用的循环过程。
自考学前卫生学00385复习资料(总5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学前卫生学00385一、名词解释:1.婴儿抚触—“皮肤饥渴”不解除,新生儿会有烦躁不安,睡眠不稳,体重增长缓慢等现象。
2.头尾规律—在体格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发育的比例是不同的。
即从胎儿时一个大的头颅(占身长的1/2),较长的躯干和短小的双腿,发育到成人时较小的头颅(占1/8),较短的躯干和较长的双腿,一个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部只增大了一倍,而躯干却增大了两倍,上肢增长了三倍,下肢增长了四倍。
3.同化作用—机体从外界不断地摄取各种营养,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同时吸入氧气,构成自身的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4.异化作用—机体不断分解这些营养物质,并且释放能量,供各种生物活动所需,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派出体外。
5.微量元素—略6.弱视—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戴娇正镜片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
7.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过敏,如牛奶、羊奶、鱼、虾、蛋、等,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
8.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是具有的免疫功能,是人类在种系进化中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斗争而发展完善的一种生理功能。
9.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以及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后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0.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的疫苗,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
11.加强免疫—进行基础免疫后,机体获得相当强的免疫力;经过一定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重复接触一次就和容易使免疫力再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叫加强免疫。
12.传染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又侵入他人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
13.易感者—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发病的人。
1.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2.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
6.间歇热:体温聚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舒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0.体征(sign):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1.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12.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13.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14.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15.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16.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17.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2006-3-29 19:17:00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全集(1)1. 细胞(cell)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 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生物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
细胞或是独立的作为生命单位, 或是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群体或组织、或器官和机体;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2. 细胞质(cell plasma)是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 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 包括透明的粘液状的胞质溶胶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器。
3. 原生质(protoplasm)生活细胞中所有的生活物质, 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
4. 原生质体(potoplast)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
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
5.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 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 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6. 细胞学说(cell theory)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7. 原生质理论(protoplasm theory)1861年由舒尔策(Max Schultze)提出, 认为有机体的组织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一般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并把细胞明确地定义为:“细胞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活物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版第一篇: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及解释1. 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其中骨架由一系列氨基酸残基相互连接而成。
2. 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其分子结构包括一个胺基(NH2)、一个羧基(COOH)和一个侧链(R)。
3. 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主要包括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是由氨基酸序列组成的,二级结构是由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等形成的,三级结构是多个二级结构的集合体,四级结构是多个三级结构的集合体。
4. 蛋白质的生物功能蛋白质作为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具有多种功能,如酶活性、结构支持、免疫防御、信号传递、调节代谢等。
5. 蛋白质的合成和折叠蛋白质的合成和折叠是由核酸作为模板,通过翻译和后续的修饰过程完成的。
折叠过程由众多的蛋白质伴侣协同完成,可包括分子伴侣、螺旋簇和伴侣蛋白等。
第二篇:核酸的基本概念及解释1. 核酸的定义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2. 核苷酸的结构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元,包括一个五碳糖、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基团。
3. DNA的结构DNA具有双螺旋结构,由四个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鳟嘌呤)和一种五碳糖(脱氧核糖)组成。
4. RNA的结构RNA是单链分子,由四个碱基(腺嘌呤、尿嘧啶、鸟嘌呤、胞嘧啶)和一种五碳糖(核糖)组成。
5. 核酸的生物功能核酸作为生物体内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具有多种功能,如DNA的用于编码和复制,RNA的用于翻译和调节基因表达等。
6. 核酸的合成和修饰核酸的合成和修饰是由一系列酶和辅助因子协同完成的,其中包括DNA的复制和修复、RNA的转录和修饰等。
第三篇:代谢的基本概念及解释1. 代谢的定义代谢是生物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的总和,可分为两个方面:catabolism(分解代谢)和anabolism(合成代谢)。
2. ATP的生物合成ATP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分子,在生物体内由ADP和磷酸通过酶催化反应合成。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200bp左右的DNA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形成的串珠状结构。
【转座重组】位于不同位点的两个拷贝转座子之间发生了交互重组后引起基因组不同形式的重排过程,是DNA重组的一种重要类型。
【组蛋白修饰】参与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N端基团可以接受修饰的作用方式。
常见类型: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糖基化等。
修饰可以改变蛋白质表面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与DNA的结合能力,影响基因复制转录活性。
【RNA编辑】发生在RNA水平的在mRNA初级转录物的基础上增加、删除或取代某些核苷酸而改变遗传信息的修饰过程。
可以使序列不同于基因组模版DNA 序列。
【必需脂肪酸】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而自身不能合成,需要外界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人体常见的为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
【分子伴侣】一类参与蛋白质正确折叠维持其构象的蛋白质。
它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折叠、各亚基的聚合、蛋白质的跨膜运送的过程。
是细胞内蛋白质折叠和组装的重要调节者。
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或者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之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装配但不是最终功能结构的组分。
【RNA干扰】具有与靶基因同源的双链RNA诱导的特异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
【转录组】广义上:细胞通过转录所得的所有RNA,包括mRNA、tRNA,rRNA 和非编码RNA。
狭义:所有mRNA的集合。
【结构基因】一类编码蛋白质(酶)或RNA的基因。
【错义突变】基因中的碱基突变导致翻译产物中相应位置形成错误的氨基酸残基,其结果是一个不同的氨基酸参入到多肽链的相应位置。
【反密码子】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环上的三联体核苷酸残基序列【反转录】以RNA为模版,通过反转录酶,合成DNA的过程。
【甲基化酶】原核生物甲基化酶是作为限制和修饰系统中的一员,用于保护宿主DNA不被相应的限制酶所切割。
【开放阅读框】基因序列的一部分,包含一段可以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序列,不能被终止子打断。
名词解释+大题名词解释1.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抗原:就是另一类与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融合,使得其减至、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融合,进而充分发挥免疫系统效应的物质。
3.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与血清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4.抗原决定簇:即为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同意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
5.免疫球蛋白:就是指具备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近的球蛋白。
6.补体:就是存有于血清中,可以辅助抗体激酶溶菌促进作用的必要补足条件。
7.细胞因子:(ck)就是细胞分泌的具备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泛称。
8.白细胞分化抗原:就是血细胞在分后明朗为相同谱系、分化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发生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9.cd分子: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一群。
10.粘附分子:(cam)众多激酶细胞间或粗胞外基质相互碰触和融合分子的泛称。
1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就是所指某一物种某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非政府相容性抗原,掌控细胞相互作用,调控免疫系统接收者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12.apc:(抗原提呈细胞),是能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识别、应答、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13.单克隆抗体:b细胞辨识一种抗原表位,经甄选和克隆化后的杂交瘤细胞就可以制备及排泄抗炎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14.荻洼提振因子(csf):另一类提振骨髓相同分化阶段输血干细胞病变分化,并在体外半液态培养基中构成细胞荻洼的细胞因子。
15.gvhr:即为移植物抗炎宿主反应,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宿主的非政府抗原产生免疫系统接收者并引发非政府受损。
16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的反应。
17.免疫系统防卫(immunologicdefence):就是机体排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系统维护功能。
名词解释
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
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
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罗盘纹:商陆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
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
如当归、白芍、党参。
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如党参、黄芪、板蓝根
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
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
铁线纹:人参表面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
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错入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中,形成错如组织
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翘鼻子:蘄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
方胜纹:蘄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
连珠斑:蘄蛇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
佛指甲:蘄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
剑脊:乌梢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
单门/莲花/三岔/四岔:马鹿茸中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两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
乌金衣: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挂甲:牛黄加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通天眼:羚羊角角的下半段成空筒状,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有多数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或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
砂眼:银柴胡根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或盘状小凹坑,习称砂眼骨塞:
羚羊角基部锯口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
蝴蝶片:指川芎根茎的纵切面成不整齐的片块,形似蝴蝶。
朱砂点:指茅苍术,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点状油室,习朱砂点。
当门子:麝香仁中质软油润疏松颗粒状者称为“当门子”
白颈:地龙第14—16环生殖带,习称白颈。
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